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了解陕西省2016—2018年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毒理学指标达标情况和变化趋势。方法 2016—2018年在陕西省全部102个涉农县(区)辖区设置农村饮用水监测点。每个乡镇选择1~2处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的出厂水和末梢水及分散式供水的末梢水作为监测点,共设置18 284个监测点。于每年4—6月枯水期和7—9月丰水期分别采集水样,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 5—2006、GB/T 5750. 6—2006、GB/T 5750. 8—2006)进行实验分析,通过"全国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信息系统"收集整理水质监测信息。参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按照不同年份、水期、水源类型、水处理方式和地域对常规指标中的11项毒理学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2016—2018年陕西省农村生活饮用水毒理学指标整体达标率为81. 02%,超标较严重的前4位指标依次为氟化物(9. 74%)、硝酸盐氮(6. 09%)、六价铬(4. 50%)和砷(1. 44%),其余超标指标的超标范围为0. 01%~0. 32%;镉、硒、氰化物、氟化物和硝酸盐氮在不同年份的水质达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其中硒、氰化物、氟化物、硝酸盐氮达标率随着年份的递增呈上升趋势(P<0. 05);镉、硒在丰水期达标率高于枯水期,硝酸盐氮在枯水期达标率高于丰水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砷、镉、六价铬、铅、硒、氟化物和硝酸盐氮在地表水中的达标率高于地下水(P<0. 05);集中式供水工程不同供水方式水质毒理学整体达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1),常规处理水质达标率最高,其次为沉淀、过滤方式;关中、陕北和陕南地区超标指标种类数分别为10种、10种和4种,砷、镉、六价铬、铅、硒、氟化物和硝酸盐氮等7项指标的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陕西省农村生活饮用水毒理学指标整体达标率较低,氟化物、硝酸盐氮、六价铬和砷超标严重且存在明显的地域特征。今后应重点关注超标毒理学指标,从水源供给和处理技术等方面保障饮水安全卫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掌握陕西省市政水厂水质卫生状况和变化趋势。方法 2016 - 2018年对陕西省全部市政水厂开展基本情况调查和水质检测,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 - 2006)进行水质评价。结果 3年累计采集分析水样4 546份,总达标率为66.08%,不同年度水样达标率:2018年(71.45%)>2017年(64.30%)>2016年(61.37%)(P<0.05);各年度同类指标全部达标的水样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毒理学指标、微生物指标、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消毒剂指标;超标指标的种类数逐年减少,主要超标的单项指标为总大肠菌群、菌落总数、浑浊度、氟化物和硝酸盐氮。每年度丰水期和枯水期水样达标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处理的水样达标率(69.88%)高于仅消毒的水样达标率(51.53%)(P<0.05),结论 2016 - 2018年陕西省市政水厂水质逐年改善,主要超标指标为消毒剂指标和微生物指标,应当重视局部地区氟化物和硝酸盐氮超标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18—2022年甘肃省农村生活饮用水毒理学指标达标情况,为持续提升甘肃省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8—2022年甘肃省农村生活饮用水毒理学指标监测数据,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 5749—2006)评价毒理学指标达标情况,以不同年份、不同水样类型、不同生态区分组进行组间毒理学指标达标率比较和线性趋势分析。结果 2018—2022年甘肃省农村生活饮用水共收集检测水样35 568份,毒理学指标整体达标率为96.92%,各年度达标率随年份呈上升趋势(χ2=493.397,P<0.05),且毒理学指标超标数和单项指标超标率均在逐年下降,饮用水毒理学主要超标指标为硝酸盐氮(1.63%)、六价铬(0.82%)和氟化物(0.61%);水质毒理学指标达标率丰水期高于枯水期(χ2=12.601,P<0.05),地表水高于地下水(χ2=363.318,P<0.05),小型水厂水质毒理学指标达标率高于大型水厂(χ2=104.468,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陕西省2014年以来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微生物指标污染情况和变化趋势,为改善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 - 2018年陕西省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数据,参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 - 2006)按照不同年度、水期类型、水源类型、水处理方式和地域对微生物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2014 - 2018年陕西省农村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指标整体达标率为62.94%,未出现随年份递增而上升的趋势(χ2 = 0.742,P = 0.389);微生物指标整体达标率在枯水期高于丰水期(χ2 = 25.236,P<0.001),在地下水高于地表水(χ2 = 1 950.225,P<0.001);不同水处理方式水质微生物指标整体达标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仅消毒>常规处理>未处理>沉淀、过滤(P<0.001);不同区域微生物指标整体达标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陕南地区(P<0.001)。结论 陕西省农村饮用水水质微生物指标达标率与水期类型、水源类型和水处理工艺等有关。建议政府持续加大建设及管理力度,多措并举,从根本上解决陕西省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16 - 2019年陕西省国家贫困县农村饮用水毒理学指标达标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提高贫困县饮用水水质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2016 - 2019年陕西省国家贫困县农村饮用水水样标本12 254份,采用卡方检验分析率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所有水样毒理学指标的整体达标率为86.58%,且整体达标率逐年上升(χ2 = 206.827,P<0.05),毒理学指标单项检测结果超标较严重的前4位指标依次为氟化物、硝酸盐氮、六价铬和铅;是否处理、水源类型、是否消毒以及是否按要求使用消毒设备4个因素对水质毒理学指标合格率有影响(χ2值分别为561.896、2 132.604、234.872、214.074,P<0.001);且经logistic回归分析这4个影响均为主要因素,OR值分别为1.398、21.048、1.209、2.261。结论 陕西省贫困地区农村饮用水毒理学指标达标情况受到水源类型、是否处理、是否消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水源地保护、饮用水正规的生产流程以及加强对供水工程的管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掌握影响陕西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卫生状况的因素,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陕西省全部涉农区县的1 495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开展卫生学调查和水质分析。按照关中平原、秦巴山区和陕北高原分别分析可能影响农村饮水水质的因素。结果 关中平原、秦巴山区和陕北高原3个区域工程消毒措施配备率均低于40.00%,且按照要求使用率低于15.00%;关中平原水样达标率(70.76%),高于秦巴山区(35.57%)与陕北高原(28.79%);关中平原总大肠菌群的达标率(82.23%)高于秦巴山区(36.75%)和陕北高原(53.93%)( P <0.05);关中平原达标率较低的指标包括氟化物(95.23%)和六价铬(96.33%);陕北高原达标率较低的指标依次为硫酸盐(87.53%)、氟化物(89.39%)、六价铬(89.74%)、硝酸盐氮(92.36%)和总硬度(92.70%)。结论 微生物指标是主要超标指标,局部区域氟化物和六价铬超标严重,应当因地制宜的采取措施巩固提升农村饮水水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陕西省2008年以来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氟化物指标达标情况和变化趋势,评估改水降氟效果。方法 2008—2018年在陕西省全部涉农县(区)辖区设置农村饮用水监测点,于每年4—6月枯水期和7—9月丰水期分别采集水样,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2006)进行检测分析。通过"全国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信息系统"收集整理水质监测信息,参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按照不同年度、枯丰水期、水源类型、水处理方式和区域对氟化物达标率进行组间比较和线性趋势分析。结果 2008—2018年陕西省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氟化物整体达标率为93. 37%,水质氟化物浓度范围为0. 001~9. 880 mg/L,中位数为0. 370 mg/L,水质氟化物超标供水工程累计覆盖人口366. 92万人;不同年份水质氟化物达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 962,P <0. 001),且随着年份的递增,水质氟化物达标率呈上升趋势(χ~2=9. 241,P=0. 002);地表水氟化物达标率高于地下水(χ~2=1188. 563,P<0. 001);集中式供水工程不同水处理工艺水质氟化物达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31. 231,P<0. 001),进行常规处理的水质氟化物达标率最高,为96. 63%(P <0. 001),仅采取消毒处理工艺的达标率最低,为84. 78%(P <0. 001);关中和陕北地区农村生活饮用水水源类型分布主要以地下水为主,分别占比88. 12%和92. 25%,陕南地区则以地表水为主,占比69. 99%;关中、陕北和陕南地区生活饮用水氟化物达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19. 335,P <0. 001),其中陕南地区最高,为99. 84%(P<0. 001),陕北地区最低,为89. 33%(P<0. 001)(χ~2陕南,关中=1755. 724,χ~2陕南,陕北=2033. 278,χ~2陕北,关中=27. 535,P <0. 001);降氟供水工程水质氟化物整体达标率为73. 80%,未见降氟工程水质氟化物整体达标率随年份的变化趋势(χ~2=3. 168,P=0. 075)。结论陕西省高氟水防治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还应继续实施有效降氟改水措施,从水源供给和处理技术等方面最大程度地保障饮水安全卫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掌握2015年陕西省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状况,为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5年3-10月,按照《全国饮用水卫生监测工作方案》的要求,通过分层随机抽样选取1 487处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开展卫生学调查和水质分析检测。 结果 农村饮水工程供水水源以地下水为主(70.34%),供水方式包括:常规处理(16.21%)、沉淀过滤(30.87%)、仅消毒(9.28%)和未处理(43.64%);枯水期和丰水期合计采集水样5 366份,枯水期出厂水和末梢水的水质达标率分别为47.13%和46.97%,丰水期出厂水和末梢水的水质达标率分别为45.02%和45.87%;不同水处理工艺的供水水质中,有消毒措施工艺的供水水质(52.53%)明显高于沉淀过滤(39.23%)和未处理(47.31%)的水质(P<0.05)。正常使用消毒设备的供水水质(57.43%)明显高于偶尔使用(48.94%)和不使用消毒设备的供水水质(39.07%)(P<0.05);单项指标达标率最低的为总大肠菌群(64.60%)和菌落总数(87.30%);达标率较低的指标还包括氟化物(92.12%)和六价铬(96.07%)。 结论 2015年陕西省农村饮水工程水质达标率较低,微生物污染是影响农村饮水水质的主要因素,毒理学指标氟化物和六价铬超标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9.
了解陕西省农村学校饮用水重金属指标达标状况和变化趋势,为保障农村学校饮用水卫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2019年累计对陕西省697所农村学校供水工程末梢水中重金属指标进行检测,参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按照不同年份、不同区域对砷、镉、六价铬、铅和汞等5项重金属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3年累计采集分析有效水样2 298份,除铅、汞全部达标外,砷、镉和六价铬等重金属指标达标率分别为98.83%,99.91%和96.95%.与陕北高原和陕南相比,关中平原水砷达标率较低(x2值分别为5.67,13.59,P值均<0.01).陕南六价铬达标率最高,关中平原次之,陕北高原最低(x2值分别为20.48,17.05,48.32,P值均<0.01).2份镉超标水样均来自于陕北高原.结论 陕西省农村学校饮用水重金属指标超标存在明显地域特点,应重点关注陕北高原和关中平原砷、六价铬等重金属对学生健康带来的危害,还应持续关注局部地区饮用水中镉、汞的平均浓度,从水源选择和水处理技术等方面保障学校饮水安全.  相似文献   

10.
分析陕西省2016年农村学校饮用水基本情况,为针对性加强供水设施改造提供工作依据.方法 在全省89个涉农县选取高中及以下集中式供水的农村学校262所,包括关中地区121所,陕北地区72所,陕南地区69所.采用统一制定的农村学校集中式供水基本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并采集水样进行检测.结果 关中(89.3%)和陕北(86.1%)地区农村学校集中式供水的水源类型主要以地下水源为主,陕南地区(71.O%)以地表水源为主;各地区卫生许可证的持有率、有消毒设备且按要求使用的工程数均偏低,分别为19.5%和21.4%;3个地区均存在总大肠菌群、菌落总数以及氟化物超标现象,陕南地区菌落总数[(297.43±29.51) cfu/mL]明显高于陕北和关中地区[(76.90±17.06) (80.42±16.47)cfu/mL],氟化物陕南地区[(0.17±0.04) mg/L]低于陕北和关中地区[(0.58±0.12) (0.59±0.12) mg/L].结论 建议进一步加强对陕西省农村学校供水工程的设施改造投入,针对性地解决3个地区普遍存在的总大肠菌群、菌落总数以及氟化物超标等.  相似文献   

11.
中山市2009年度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卫生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中山市城区和各镇区的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卫生质量进行分析,了解并掌握中山市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的卫生状况,为改善生活饮用水水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定期抽样的方法,每季度对中山市城区和各镇区的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进行采样分析,分析的项目主要包括毒理指标(砷、镉、六价格、铅、汞、硒、氰化物、氟化物、硝酸盐、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四氯乙烯、马拉硫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乐果、敌敌畏、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等)和一般化学指标(pH值、铁、锰、锌、铜、氯化物、硫酸盐、耗氧量、挥发酚类、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等)。检测结果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Ⅱ类地表水(主要适用于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标准限值进行评价。结果分析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共120份,所检项目全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Ⅱ类地表水标准的共73份,达标率为60.8%。未达标项目为氨氮、铁、锰、汞等,其余参与评价的检测项目均符合质量标准。结论中山市城区和各镇区的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超标指标集中在几个项目上,应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并掌握中山市生活饮用水出厂水水质的卫生状况,为改善生活饮用水水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定期抽样的方法,每季度对中山市城区和各镇区的生活饮用水出厂水进行采样分析,分析研究的项目类别主要包括毒理指标(砷、镉、6价铬、铅、汞、硒、氰化物、氟化物、硝酸盐、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四氯乙烯、马拉硫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乐果、敌敌畏、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毒死蜱等)、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H值、铝、铁、锰、锌、铜、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耗氧量、挥发酚类、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等),放射性指标(总α放射性、总β放射性等)、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菌等)和消毒剂常规指标(游离氯、总氯等)。结果分析评价的生活饮用水出厂水水质共309份,所检项目全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共289份,达标率为93.5%。结论中山市城区和各镇区的生活饮用水出厂水水质卫生质量总体较好,但相关部门也要全方位地对供水质量保持高度重视,确保供水的卫生与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云南省2017—2020年农村学校饮用水毒理学指标达标情况和影响因素, 为保障农村学校饮用水卫生安全和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7—2020年在云南省129个县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456, 399, 391和387所农村中小学校作为监测点, 采用学校饮水供水工程的末梢水, 对水样的11项毒理学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评价。  结果  云南省农村中小学校供水工程毒理学指标总达标率为99.33%, 达标率最低的是硝酸盐氮、三氯甲烷、镉, 超标率分别为0.31%, 0.15%和0.09%;不同年份达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4, P < 0.05);枯、丰水期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 P>0.05);地表水达标率高于地下水(χ2=9.62, P < 0.05);工程经过处理与未处理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5, P>0.05);日供水规模≤500 m3达标率低于日供水规模>500 m3(χ2=4.27, P < 0.05)。  结论  云南农村中小学饮用水毒理学指标超标率均较低, 硝酸盐氮、三氯甲烷、镉应被作为云南农村学校饮水优先治理的污染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全面了解陕西省城乡集中式供水卫生状况,为改善城乡饮水水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于2016年3-10月,对陕西省1566处城乡集中式供水工程开展卫生学调查和水质分析。数据按照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分别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 全省水样达标率为5846%,城市地区(8634%)高于农村地区(5104%)(P<005);城市地区、农村地区水源类型均以深井水为主;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拥有消毒措施的供水工程占比分别为9648%和2634%,消毒设备按照要求使用率分别为8732%和156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总大肠菌群的达标率分别为9337%和6664%,菌落总数的达标率分别为9861%和9172%。农村地区氟化物和铬(六价)的达标率分别为9354%和9521%。结论 陕西省城乡水质存在差距,微生物污染是影响陕西省城乡集中式供水水质的主要因素。农村地区消毒设备配备使用率低,局部地区氟化物和铬(六价)超标现象普遍。应因地制宜的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西藏日喀则市生活饮用水卫生状况,为全市实现安全供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6年日喀则市18个县(区)497个监测点的生活饮用水分别进行丰水期和枯水期水样采集以及现场调查,并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 5750-2006)对水样进行分析。结果 497个监测点饮用水以地下水为水源的监测点有332个,占全部监测点的66.9%。其中监测点水样未采取任何处理方式的有363个,占全部监测点的73.0%。共检测样本933份,合格率为31.7%,其中城市水样合格率为64.2%,高于农村水样合格率22.6%(x2=12.326,P<0.001),采取处理后的水样合格率为51.2%,高于未处理的水样合格率24.5%(x2=60.391,P<0.001)。一般指标、毒理学指标、微生物学指标合格率分别为93.0%、95.9%、34.0%。结论 日喀则监测点生活饮用水处理方式过于简单,水质指标合格率低,尤其以微生物学指标不合格为突出问题,应加强水质监测,提高居民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