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联合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LP)(a) 及B型脑钠肽(BNP)在冠状动脉硬化狭窄中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2月~2021年7月收治的15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8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均予以CT血管造影及血清Hcy、BNP、LP(a)水平检查,分析上述血清指标与疾病类型、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及CT血管造影冠脉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血清Hcy、BNP、LP(a)水平及斑块负荷、血管狭窄程度、重建指数(RI)较对照组更高,血管体积低于对照组(P < 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cy、LP(a)、BNP水平及斑块负荷均 >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 隐匿型冠心病患者(P < 0.05);随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狭窄程度增加,冠心病患者上述血清指标升高,斑块负荷、RI值均增加(P < 0.05);非钙化斑块者上述血清指标及斑块负荷、血管狭窄程度、RI值高于钙化斑块者(P < 0.05);冠心病患者3项血清指标均与非钙化斑块及斑块负荷、急性心肌梗死、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狭窄程度、血管狭窄程度、RI值呈正相关(P < 0.05);ROC曲线显示,CT血管造影联合3项血清指标诊断冠状动脉硬化重度狭窄(狭窄程度 > 75%)的敏感度、特异性、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0.82、0.878。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Hcy、LP(a)、BNP水平逐渐升高,与CT血管造影参数联合可较好地诊断冠状动脉硬化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诊断价值比较。方法  选取88例确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血管分析软件进行图像重组,分析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检出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评估其狭窄情况,将其结果与对应节段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出的病变狭窄度进行对比。结果  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作为金标准,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检出冠状动脉病变斑块所致中重度狭窄855节段,其中软斑块396节段、硬斑块459节段。通过两种检验方法对硬斑块导致中度狭窄、硬斑块导致重度狭窄、软斑块导致中度狭窄和软斑块导致重度狭窄进行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冠心病诊断都具有较高准确率,而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经济、方便、实用,可作为临床筛查冠心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脉CTA在肥厚型心肌病(HCM)并发心绞痛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13-04—2015-12收治的疑似肥厚型心肌病并心绞痛患者共60例,分别行64层螺旋CT冠脉CTA扫描和冠脉造影检查,对比结果。结果 60例患者共有44支血管冠脉CTA和CAG判定狭窄程度完全相符,符合率为73.3%;冠脉CTA血管正常和重度狭窄的敏感性明显高于轻度狭窄和中度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狭窄的阳性预测值明显低于其他程度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诊断对非钙化斑块、混合斑块的检出率基本一致,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钙化斑块的检出率冠脉CTA明显优于CAG,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CTA可准确评估冠脉病变情况,安全、无创、快速,可成为评估肥厚型心肌病并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斑块钙化负荷对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诊断管腔狭窄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放射科于2019年2月~2022年1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与CCTA检查,钙化容积与钙化积分以血管段为单位进行记录,按照钙化容积与钙化积分不同将患者分为4组,分析各组血管管腔狭窄程度并探究CCTA判断斑块钙化不同容积与积分的管腔狭窄准确性。结果  100例患者中入选的钙化冠状动脉段共396个,按照15段进行计算,以管腔狭窄≥50%为有意义狭窄,得到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03%(204/206)、83.16%(158/ 190)、91.41%(362/396)、86.44%(204/236)、98.75%(158/160);当钙化容积≤25 mm2、钙化积分≤80分时,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为100%;当196 mm2<钙化容积≤1375 mm2时,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1%、36.36%、75.47%、83.72%、40.00%;当钙化积分>200分时,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86%、75.00%、87.50%、89.66%、91.82%;CCTA诊断不同钙化容积管腔狭窄程度与不同钙化积分管腔狭窄程度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诊断0~25 mm2钙化容积管腔狭窄程度与0~80分钙化积分管腔狭窄程度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最高。结论  不同斑块钙化负荷对CCTA诊断管腔狭窄程度准确性的影响存在差异,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肠系膜上动脉(SMA)钙化性病变CT影像学特征,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 2020年4月在我院进行SMA CT检查的186例患者,分析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缺血性肠病(IBD)分为IBD组(n=26)与非IBD组(n=160),分析比较两组患者SMA钙化的检出率以及钙化斑块的部位、形态、数目及狭窄程度,探讨SMA钙化的CT影像学特征及与IBD的相关性。结果IBD组SMA钙化斑块总数高于非IBD组(P < 0.05);IBD组SMA钙化斑块主要以SMA远段为主,其次是SMA近段,而非IBD组钙化斑块主要以SMA近段、SMA中段,位置分布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IBD组SMA斑块的血管夹角低于非IBD组(P < 0.05);两组开口处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IBD组患者SMA斑块钙化程度与其开口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 < 0.05)。结论老年患者SMA钙化性病变多以远段为主,且患者若同时存在开口处狭窄程度≥25%,提示可能存在IBD。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钙化斑块对CTA(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的影响。方法:择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至我院就诊的33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依照其就诊次序分别给予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与经皮冠状动脉造影(CAG),分析不同检查方法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结果的影响。结果:33例冠心病患者共出现223条冠状动脉节段,给予CTA诊断后,其不同狭窄程度下与CAG诊断结果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狭窄共计223条;轻度狭窄中钙化斑块占比最高,为80.00%(72/90),中度狭窄中混合斑块占比最高,为51.47%(35/68),重度狭窄中混合斑块占比最高,为44.62%(29/65)。结论: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给予CTA检查便于了解其狭窄程度,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便于为疾病后续的诊疗提供相关的参考意见,值得采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钙化斑块对CTA(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的影响。方法:择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至我院就诊的33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依照其就诊次序分别给予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与经皮冠状动脉造影(CAG),分析不同检查方法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结果的影响。结果:33例冠心病患者共出现223条冠状动脉节段,给予CTA诊断后,其不同狭窄程度下与CAG诊断结果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狭窄共计223条;轻度狭窄中钙化斑块占比最高,为0.00%(72/90),中度狭窄中混合斑块占比最高,为51.47%(35/68),重度狭窄中混合斑块占比最高,为44.62%(29/65)。结论: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给予CTA检查便于了解其狭窄程度,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便于为疾病后续的诊疗提供相关的参考意见,值得采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评价其对冠心病狭窄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连续性纳入我院门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35例,接受心肌声学造影检查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按冠状动脉造影和/或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结果将其分为冠心病组(冠脉狭窄≥75%,n=20)和对照组(冠脉狭窄<75%,n=15),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和二维超声;另按冠脉支数测量超声造影定量参数,绘制ROC曲线评价造影参数预测冠状动脉狭窄≥75%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组高血压、吸烟史比率更高(50.00% vs 13.33 %、65.00% vs 26.67%,P<0.05),二维超声提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发生率高(90.00% vs 46.67%,P<0.05)。超声造影结果示,两组间心肌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心肌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预测冠脉狭窄程度≥75%的预警值为5.91 dB(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97.8%、95.2%)和28.94 dB sec(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66.7%、74.8%)。结论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无创、简便,适合长期随访,可较为准确地评估心肌缺血,有助于临床判断冠脉狭窄程度和指导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相关指标、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检测110例冠心病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颈动脉超声、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n=40)、2支病变组(n=37)、3支及以上病变组(n=33),同时根据超声颈动脉检查分为颈动脉轻度狭窄组(n=42)、中度狭窄组(n=46)、重度狭窄组(n=22),选取同期健康查体人员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4组患者血压、动态动脉硬化指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冠状动脉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冠脉病变支数、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比较,3支病变组>2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对照组(P<0.05),重度颈动脉狭窄组>中度狭窄组>轻度狭窄组>对照组(P<0.05);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冠心病各组间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积分及冠脉评分在各组间的比较,3支病变组>2支病变组>1支病变组>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轻度狭窄组>对照组(P<0.05);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冠脉病变支数、颈动脉狭窄程度均呈正相关(r=0.72,0.65,P<0.05),斑块积分、冠脉评分均与冠脉病变支数、颈动脉狭窄程度均呈正相关(r=0.88,0.19,0.42,0.31,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相关指标及动态动脉硬化指数能够客观反映患者动脉硬化程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程度,早期对冠心病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冠脉CT血管成像(CTA)斑块定量参数预测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事件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2020年1月~2022年6月256例初诊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冠脉CTA检查,检测斑块定量参数,根据血流储备分数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心肌缺血组和非心肌缺血组,比较两组冠脉CTA斑块定量参数,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斑块定量参数与心肌缺血性损伤的关系,采用ROC曲线评估斑块定量参数对心肌缺血性损伤的预测价值。结果  心肌缺血组总斑块体积、非钙化斑块体积、低密度非钙化斑块(LDNCP)体积、斑块长度、直径狭窄度均大于非心肌缺血组(P < 0.05),钙化斑块(CP)体积及血流储备分数小于非心肌缺血组(P <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总斑块体积、LDNCP体积为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ROC曲线显示,总斑块体积、LDNCP体积联合预测心肌缺血性损伤的敏感度、特异性、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4.30%、77.80%、0.948。结论  冠脉CTA斑块定量参数变化与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性损伤有关,其中总斑块体积、LDNCP体积可作为心肌缺血事件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8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32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8层螺旋CT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PTCA术后8例,疑似冠心病者24例),同时对这些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以冠状动脉主要节段管腔直径减少>50%作为诊断冠心病的标准。结果8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的总体显示率为88.2%,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64.7%,特异性为86.2%,显示钙化以及非钙化斑块混合存在导致血管狭窄19处,其中高估3处,可以显示冠状动脉内支架位置、形态以及远段血流,但难以准确显示支架内再狭窄和闭塞。结论8层螺旋CT对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应用全模型迭代重建(IMR)技术的低剂量冠脉CTA显示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及其对疑似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疑似冠心病并接受冠脉CTA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80例。采用4分法对冠脉各主支进行主观质量评分。以CAG显示冠脉管腔直径缩小超过50%为阳性标准,分别在冠脉节段、主支水平分析冠脉CTA诊断冠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及准确度,将患者按Agaston积分分成两组(A组<400,B组≥400),比较两组间诊断效能的差异。结果:在节段水平上,98.1%的冠脉图像质量合格,冠脉CTA诊断冠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PPV、NPV及准确度分别为93.2%、98.0%、91.3%、98.4%、97.1%;在主支水平上,96.6%的冠脉图像质量合格,冠脉CTA诊断冠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PPV、NPV及准确度分别为84.6%、93.0%、88.9%、90.1%、89.6%;A、B两组之间在特异度、PPV和准确度上存在显著差异(99.2%&91.8%,95.7%&84.2%,97.9%&93.7%,P<0.05)。结论:应用IMR技术的低剂量冠脉CTA检查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对冠脉狭窄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但对严重钙化的血管节段的诊断尚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壁冠状动脉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测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临床纳入49例我院2015年8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疑似冠心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进行冠状动脉曲面重建并进行分析,观察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结果49例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有21例存在壁冠状动脉,其中发生于前降支及其分支患者13例,发生于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患者3例,剩余5例患者为多支病变。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壁冠状动脉的诊断率较高,对心肌桥的长度、厚度检出率较高,具有无创优势,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4.
动态心电图监测在变异性心绞痛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书芳 《临床医学》2011,31(3):37-38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变异性心绞痛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我院确诊的70例变异性心绞痛患者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和Marquette Holter心电监测仪检查,比较两种检测方法中ST段、T波、室性早搏等指标的变化,并对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10例,轻度狭窄15例,中度狭窄37例,重度狭窄8例,而且阵发性ST段抬高的高度、持续时间与冠脉狭窄的程度呈正相关。同时常规心电图对变异性心绞痛的检测率明显低于动态心电图,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准确完整地记录变异性心绞痛发作的全过程,对诊断变异性心绞痛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128层螺旋CT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的冠状动脉狭窄,特别是细小分支狭窄的临床诊断价值和准确度。方法以传统X线冠状动脉造影(CAG)为金标准,与同期2~7d内行64排128层螺旋CT的图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本研究中CT图像能够满足冠状动脉管腔评价的节段占96.50%,CT图像满足诊断要求的节段中,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共发现中度和中度以上狭窄120节段,其中重度狭窄34节段。本组病例中以CAG作为金指标,显示重度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9.8%和96.6%,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8%和96.5%。结论对于达到扫描评价条件的冠脉图像,128层螺旋CT可作为冠心病临床诊断及介入治疗的一种无创筛选方法;能较可靠地排除临床表现不明确的冠心病患者,尤其是评价左主干、左前降支和回旋支的近端准确度非常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方法及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所有31例房颤心律患者均进行64层螺旋CT扫描并采用绝对值时间法重组心脏容积数据,对其中12例患者心电信号进行编辑,再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和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分析31例心房纤颤患者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利用血管分析软件判断血管有无狭窄并测量狭窄程度,其中10例患者的冠状动脉CTA结果与冠状动脉导管造影(CAG)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 31例患者中364段血管节段成像质量分析结果:质量优、良、中和差分别为194段(53.3%)、82段(22.5%)、41段(11.3%)和47段(12.9%);成像质量优良率为276段(75.8%)。10例与CAG进行对照,共分析冠状动脉血管125段,CTA诊断血管狭窄程度≥50%的敏感度为85.0%(17/20),特异度为95.2%(100/105)。结论 64层螺旋CT能够对房颤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结合心电编辑、回顾性心电门控和工作站后处理技术,可以重建出较高质量的冠状动脉图像。  相似文献   

17.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dual-source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for detecting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From February 2008 to January 2009, dual-source CT coronary CT angiography (DSCT-CCTA) and conventional coronary angiography (CAG) were both performed in 84 patients who had either clinical symptoms or a high risk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DSCT-CCTA was evaluated by comparing it with that of CAG, which was regarded as the gold standard for making the diag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Occlusion or stenosis of various degrees was revealed by DSCT-CCTA in 244 segments of 84 patients. Compared to CAG, segment-based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DSCT-CCTA were 97.4, 97.8, 92.2 and 100%, respectively.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DSCT-CCTA for the detection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was 96.5%. The paired χ2 tests reveal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DSCT-CCTA and CAG for making the diag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 = 0.076). The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DSCT-CCTA is generally as accurate as that of CAG. Thus, DSCT-CCTA is a reliable non-invasive method for detecting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