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系统评价任务导向训练改善发育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儿童运动能力效果的有效性,为后期团队开发预防和治疗儿童DCD的运动康复手段提供指导方向.方法 检索2011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31日收录在中国知网(CNK1)、EMBASE以及Pubmed数据库中有关任务导向训练干预DCD儿童运动能力的学术研究.中文检索词:发育性协调障碍、动作特殊发展障碍、运动发育迟缓、特定运动技能发育障碍、运动障碍、动作协调;任务导向训练、干预.英文检索词:DCD,task-oriented training,intervention,NTT,CO-OP,motor imagery training(MIT).由2位研究者对纳入的各项研究进行质量评估并提取结果数据.利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对提取的结果数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纳入8篇文献,涉及178名DCD儿童.分析结果显示,任务导向训练能够明显改善DCD儿童的平衡能力(SMD=0.83,95%CI=0.57~1.10,P<0.01),增强手眼协调性(MD=0.79,95%CI=0.05~ 1.52,P=0.04),提高精细操作能力(SMD=0.87,95%CI=0.32~1.42,P=0.00)以及速度与敏捷能力(SMD=0.74,95%CI=0.32~1.16,P=0.00),且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结论 任务导向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DCD儿童的综合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是指一种主要累及儿童运动协调能力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定义以及临床表现变异性大,发生率多报道在5%~6%左右;病因可能与脑组织发育的一系列轻微变异、早产、围生期缺氧和易感性基因有关;发病机制主要与皮层的“自处理缺陷学说”和“运动内部模式的缺陷”有关,前者主要指运动的自处理困难,皮层对运动的自动处理过程缺陷导致。即DCD的发病机制与运动形成有关,皮层形成运动过程的模式出现问题;后者认为DCD主要与运动后期的调节有关,即皮层对运动的修饰、调节障碍导致。同时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发病率高,影响儿童学业和成就的儿童期常见病,需要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是一种发育性功能障碍,DCD儿童虽然存在动作技能协调性障碍,但智力发育可在正常水平。然而儿童运动能力的障碍往往较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等更容易被家长忽视,其亦可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认知,社会危害较大。既往研究显示DCD儿童如果不进行及时干预治疗,会并发诸多继发性障碍。遗憾的是,目前国内DCD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目前DCD筛查常用的五种评估工具在适用范围、信效度、优缺点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以期为DCD的早期筛查、临床诊断和干预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DCD)的孕产期和围产期危险因素,为其病因学研究以及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在苏州市区随机整群抽取1 5个幼儿园160个班级共4 001名儿童.采用儿童运动成套评估工具(M-ABC)对DCD筛杏和确诊,采用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DCD危险因素。结果多水平logistic同归模型分析显示,在控制班级群内聚集性以及儿童性别、年龄、Kaup指数情况下,急性胎儿宫内窘迫史、早产史、新生儿期病理性黄疸史纳入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值分别为7.030、3.374、1.993,P值均结论孕期和围产期危险因素对儿童DCD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5.
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是一种患病率较高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它严重威胁着儿童的身心健康。早期对发育性协调障碍儿童进行干预,可以提高儿童的运动表现。迄今为止,DCD的干预方法主要分为两类,即以缺陷为导向的方法和以任务为导向的方法。这些方法片面强调了儿童本身运动技能的恢复,对促使DCD发生发展的环境因素未进行干预。而最近提出的,以运动学“动力系统”理论基础的DCD生态干预法不仅强调了个体现阶段本身运动机能的恢复,更强调对个体环境中不断对DCD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矫正。本文就DCD目前的干预方法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DCD干预在我国的研究和推广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6.
运动疗法是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DCD)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但是传统的运动干预措施存在训练形式较为单一,训练环境比较枯燥,患者依从性较弱等问题。而严肃游戏采用电子游戏结合运动疗法的治疗思路,构建了以任务为导向的DCD干预形式,在治疗的灵活性,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患者的依从性上有着良好表现,并且严肃游戏干预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的疗效已经获得了初步的实验证据支持。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严肃游戏干预儿童DCD有着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南京市区学龄前儿童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南京市区6所幼儿园4~6岁的儿童,共750例,由儿童的父母填写儿童DCD问卷和自编的基本情况调查表,对数据进行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1)南京市区学龄前儿童DCD的阳性检出率为24.7%。不同年龄儿童间阳性检出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9.748,P=0.000),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9,P>0.05)。2)DCD组儿童在年龄、早期发育时是否爬行笨拙、独立行走时间、熟练用勺时间、熟练用筷时间、平均每天运动时间、运动项目种类方面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是否爬行笨拙、独立行走时间和平均每天运动时间会对运动协调障碍的发生产生影响。 【结论】 DCD在南京市区学龄前儿童中发生率较高,应对家长和老师进行宣教并指导其采取相应的早期干预措施以促进儿童运动协调功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花静  朱庆庆  古桂雄 《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1):1307-1308
目的探讨发育性协调障碍(DCD)儿童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从电生理水平分析DCD发病机制,为DCD的病因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为诊断标准,结合发育性协调障碍问卷在2所小学中进行筛查,筛选出16名DCD儿童,按1:1配对选择对照;通过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组儿童P300的潜伏期与波幅。对受试儿童运动表现与P300潜伏期与波幅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DCD儿童与对照组儿童P300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300波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试儿童运动技能障碍程度与听觉P300的波幅呈负相关(r=-0.906,P〈0.01)。结论智力和年龄是影响P300电位的重要因素,DCD儿童P300波幅异常表明其存在运动控制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9.
朱霄雁  花静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9):4515-4517
目的:初步探讨孕妇产前检查状况与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的关联性,为DCD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线索。方法:选择浙江省嘉善县某幼儿园在园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最后共390名儿童纳入研究。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产前检查状况与DCD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不考虑或考虑其他产前检查因素的情况下,初次检查时间与DCD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OR=5.667,OR=5.793,P<0.05)。而在不考虑其他产前检查因素的情况下,在非公立性医疗机构接受产检的孕妇其子女较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患DCD的风险可能更高(OR=6.500,P<0.05)。结论:可考虑将产前检查状况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DCD"三级"预防模式中一级预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无锡市学龄前儿童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DCD)流行情况。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无锡市省属、市属和民办幼儿园各2所,对抽中幼儿园儿童家长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儿童家庭情况、儿童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问卷(DCDQ)2部分,采用描述流行病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共对无锡市省属、市属、民办幼儿园共6所的999名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调查,男童518人,占51.9%,女童481人,占48.1%;年龄以4岁为主,占45.6%;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占73.9%;家庭年收入以10万元为主,占45.7%;儿童父亲和母亲文化程度均以初中、高中/中专为主,分别占56.1%、59.8%;出生方式主要以剖宫产为主,占55.4%。DCD阳性儿童108例,阳性率为10.8%,男、女童阳性率分别为11.4%、10.2%。年龄、幼儿园类型、家庭年收入、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不同的儿童DCD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家庭年收入10万元(OR=0.672)、幼儿园类型为省级园(OR=0.724)的儿童DCD阳性可能性均较小。结论无锡市儿童DCD阳性率较高,建议根据不同幼儿园类型和家庭收入情况制定适宜的筛查儿童DCD的措施以便及早对阳性儿童做出干预,降低对儿童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浙江省幼儿园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DCD)的情况, 于2019年6至12月在浙江省11个地级市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200个普通幼儿园, 并在其各年级中分层整群抽取1 000个班级, 共38 900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中文版小龄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问卷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DCD筛查, 回收有效问卷36 807份, 6.50%(2 391/36 807)儿童DCD筛查呈阳性。分析结果显示, 儿童方面:男性、年龄≤5岁、超重或肥胖、左利手、共患运动或发育障碍性疾病、早产儿是儿童DCD的危险因素;父母家庭方面:母亲孕龄<20岁、母亲孕前超重或肥胖、父母中低文化水平、直系家庭、家庭收入低是儿童DCD的危险因素, 建议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及早开展预防与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镜像神经元康复训练系统(MNST)对学龄前发育性协调障碍(DCD)儿童手灵巧性及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为DCD儿童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4月就诊于南通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的DCD儿童5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失访5例,最终治疗组26例,对照组25例。两组儿童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采用MNST训练。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儿童的儿童运动协调能力评估量表第二版(MABC-2)手灵巧度因子量表、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和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得分。结果 治疗前,两组儿童的MABC-2手灵巧度量表评分、PDMS-FM发育商评分和WeeFIM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儿童MABC-2手灵巧度量表评分、PDMS-FM发育商评分和WeeFIM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治疗组:t=35.620、42.084、40.072,对照组:t=14.000、12.017、14.054,P<0.001),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t=...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晚期早产儿与学龄前期发生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的关系,为能进行有效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2012年6-12月于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随机整群抽取5个城市25所幼儿园中6 811名3~6岁学龄前儿童,对儿童一般健康状况和出生史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儿童运动成套评估工具第2版(Move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Second Edition,MABC-2)对递交有效问卷的6 155名儿童进行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研究不良出生史对儿童运动协调能力发展的损伤。结果 6 147名儿童完成所有测试,晚期早产儿DCD及手灵巧度低下发生率与足月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动静态平衡能力显著低于足月儿(P=0.014),目标抓握能力低于足月儿(P=0.051)。结论晚期早产可损伤儿童学龄前期动静态平衡和目标抓握能力,其原因可能与脑发育过程中不同部位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北京市3~6岁幼儿国民体质评价与儿童协调障碍指标之间的关联性,为托幼机构进一步开展发育性协调障碍筛查工作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 2019年3-4月选取北京市3所幼儿园3~6岁共计253名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运动协调能力评估量表第二版》对幼儿发育性协调障碍(以下简称DCD)患病情况进行评估;以《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为标准,对幼儿身体素质进行评价;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儿童的身体素质与发育性协调障碍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研究。结果 3~6岁幼儿身体素质评价中的部分指标与发育性协调障碍的患病率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P<0.05)。DCD患儿身体素质总分低于非DCD患儿。对于3~6岁儿童,身体素质指标中双脚持续跳跃和网球掷远项目评分越高,DCD的发生风险越低(OR=0.501, 0.507, P<0.05)。结论 3~6岁儿童的身体素质成绩与协调性发育障碍发生存在一定的关联,身体素质测试对发育性协调障碍儿童的筛查可能会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后续还需继续增加样本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DCD)儿童婴幼儿期的动作发育情况,为DCD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 【方法】 采用儿童发育协调障碍评估工具(Move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 M-ABC),在苏州市新区和园区的8所幼儿园中筛查出117例DCD儿童为病例组,随即抽取正常儿童351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儿童进行儿童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及儿童发育家庭环境问卷调查,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模型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在控制了儿童性别、年龄后,病例组能独立坐起时间大于8个月(aOR=2.737,95%CI为1.007,7.440),开始独立行走时间大于15个月(aOR=2.632,95%CI为1.153,6.005),均晚于正常儿童,且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独立坐起和独立行走时间推迟可能是婴幼儿期DC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现状,为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2012年4-5月在淮安城区6所幼儿园选择1 727名4~6岁学龄前儿童,应用“儿童发育协调障碍评估工具(MABC)”对儿童进行发育性协调障碍(DCD)筛查,根据《美国精神病诊断手册(第4版)》(DSM-Ⅳ)明确诊断。结果 1)本组资料中学龄前儿童DCD检出率为8.5%,其中男童为9.7%,女童为6.9%,男童DCD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童(χ2=4.455,P=0.035);4岁、5岁和6岁组儿童DCD检出率分别为10.2%、8.3%和6.6%,随着年龄的增加DCD的检出率呈下降趋势,但三组儿童DCD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396,P=0.111)。2)DCD女童在手灵巧度方面明显优于男童(t=-2.730,P=0.007),而DCD男童在球类运动技巧方面显著优于女童(t=2.829,P=0.006),两组在平衡能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间DCD儿童在手灵巧度、球类运动技巧、平衡能力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学龄前儿童DCD检出率较高,尤以男童为显,应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并积极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扬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的发病情况,为DCD的早预防、早诊断、早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扬州市城区3所幼儿园1 454名3~7岁儿童,使用儿童运动评估成套试验(move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M-ABC)筛查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使用儿童发育筛查测试(developmental screen test,DST)和韦氏学龄前及幼儿智力量表(the Wechsler preschool and primary scale of intelligence,WPPSI)剔除智力落后儿童,采用美国精神病诊断手册第四版(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IV,DSM-IV)确诊DCD。结果 调查发现学龄前儿童DCD异常和可疑率分别为5.2%和12.0%。男童DCD异常及可疑率(7.3%和14.0%)高于女童(2.7%和9.7%),M-ABC实验得分差异体现在手灵巧度和动态平衡两个方面(均有P<0.001)。不同年龄的儿童DCD异常及可疑率不同(χ2=18.502,P=0.005),由高到底依次为4~岁组、6~7岁组、5~岁组和3~岁组,M-ABC实验得分差异体现在手灵巧度和目标抓握两个方面(均有P<0.001)。结论 扬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DCD患病率不容乐观,手灵巧度和目标抓握能力相对落后。应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儿童的运动协调发展特点,加强其整体运动协调能力训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讨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的孕产期危险因素,为在国内开展DCD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线索。【方法】在苏州市区选择一幼儿园339名儿童,采用结构式问卷对其父母进行调查。DCD筛查采用儿童发育协调障碍评估工具(Move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M-ABC)。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CD的危险因素。【结果】在控制了儿童性别、年龄、家庭文化和经济水平以及其他纳入分析的因素后,母亲妊娠时间大于(aOR=6.075,P=0.005)或小于(aOR=3.917,P=0.034)最佳年龄者,急性胎儿宫内窘迫史(aOR=4.415,P=0.018)和儿童出生体重(aOR=4.562,P=0.014)与DCD相关。【结论】母亲妊娠时年龄、急性胎儿宫内窘迫史和儿童出生体重可能是孕产期DCD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儿童智力发育水平及特点,为早期干预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在知情同意、自愿参加的原则下,在昆山市区随机抽取幼儿园儿童共1 867人,以美国精神病诊断手册第4版(DSM-Ⅳ)为诊断标准,确诊发育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者共112名,患病率为6.0%;其中59名儿童自愿参加智力测试,另随机选取同年龄同性别的正常儿童59例为对照组,均进行韦氏智力测试。结果 DCD组儿童的总智商得分、操作智商得分、动物房、图画补缺、迷津、几何图形、木块图案等项目得分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DCD组儿童与正常组儿童语言智商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CD组智力不平衡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患有DCD学龄前儿童的操作智商低于正常儿童,但语言智商与正常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训练和教育中应有针对性的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20.
发育性协调障碍(DC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发病率高,诊断率低,症状出现早,阻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DCD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有利于减轻该疾病的终身不良影响。但目前国内大众对该病仍缺乏认识,医疗工作者对DCD的早期筛查及干预不够重视。本文概述发育性协调障碍的临床特征、早期筛查与诊断,并从西医干预、中医干预两个层面阐述DCD的临床治疗,首次提出中西医结合干预治疗,希望以此促进DCD儿童早期筛查工作的开展,为DCD的干预在我国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新的方法,提高其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