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上海市闵行区2005—2016年梅毒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闵行区2005—2016年报告和监测的梅毒病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6年闵行区共计报告梅毒11 394例,发病率42.9/10万,其中Ⅰ、Ⅱ、Ⅲ期、胎传、隐性梅毒发病率分别为10.3/10万、13.4/10万、0.3/10万、2.3/10万、16.6/10万。2009年为发病高峰,发病率为59.1/10万。报告的病例中本辖区人口占62.4%,外省市占37.6%;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1.1∶1;25~54岁报告最多,占61.1%,55岁以上年龄组呈明显上升趋势;按户籍分组后,本地以25~64岁为主,占74.2%,男女性别比1.3∶1;外省市以15~44岁为主,占79.1%,男女性别比0.8∶1。女性感染者较男性更为年轻化,15~34岁人群分别占比50.0%和29.3%。本市55岁以上男性、25~54岁女性及外省市15~44岁女性以隐性梅毒为主;本地55岁以下、外省市65岁以下男性以Ⅰ期、Ⅱ期梅毒为主。户籍、性别、年龄、梅毒类型两两经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上海市闵行区梅毒发病趋势呈先上升后下降并趋缓,需加强监测,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女性及本市老年人口梅毒的主动筛查力度,控制梅毒的蔓延和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实施以来梅毒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6年北京市报告的梅毒病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梅毒报告发病率由2010年的25.50/10万下降至2016年的23.57/10万。一期、二期、三期、胎传梅毒报告发病率年均减少依次为12.53%、6.28%、7.26%、17.09%。一期和二期梅毒报告发病率由2010年的11.22/10万下降到2016年的6.37/10万,年均下降9.00%。隐性梅毒报告病例数由2010年的2 439例增加到2016年的3 690例,年均增幅达7.14%。各年男性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 男女性别比有扩大趋势,由2010年的1.10:1增加至2016年的1.22:1。20~39岁为高发年龄段,但 ≥60岁年龄段病例数年均增长5.12%。除50~59岁人群一期和二期梅毒报告发病率增长外,其余年龄组呈下降趋势。一期和二期梅毒所占构成比减少,而隐性梅毒构成比增加。北京市16个区都有梅毒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居前3位的区是朝阳区、海淀区和丰台区,这3个区的病例总数占到全部梅毒报告病例的45.29%。通州区病例数增长迅速。在20种职业中,报告病例数最多的是家务及待业(占36.51%),其次是离退人员(占17.01%),家务及待业增长幅度最大,年均增长11.68%。结论 北京市一期和二期梅毒呈下降趋势,但老年病例增加较快,应继续开展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广州市老年人群梅毒流行特点和趋势,为制定老年人群梅毒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2011—2020年≥60岁老年人群的梅毒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20年,广州市共报告老年梅毒22 700例,发病率从2011年的109.96/10万增长到2020年的129.13/10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P<0.01)。早期显性梅毒(包括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发病率从2011年的13.32/10万下降到2020年的2.60/10万,三期梅毒发病率从2011年的4.29/10万下降至2020年的1.20/10万,两者总体呈现下降趋势(P<0.01);隐性梅毒报告数逐年上升,构成比由2011年的83.98%上升到2020年的97.06%。男女性别比为1.76∶1,男性年均发病率为193.85/10万,女性年均发病率为101.56/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职业分布以离退休人员(50.15%)、家务及待业人员(20.07%)和农民(15.70%)为主,74.02%文化水平在初中及以下,72.11%通过非婚异性性接触感染,27.34%通过配偶或固定性伴感染。结论 广州市老年梅毒呈现上升趋势,应加强对该人群的宣教干预和筛查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5年来梅毒流行病学特征的分析,探讨导致梅毒发病增长的因素,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8~2012年深圳市平湖地区梅毒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年来该地区梅毒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女性平均报告发病率54.26/10万高于男性发病率44.09/10万。以性活跃人群20~39岁报告发病率为高。梅毒报告病例中,隐性、Ⅰ期、Ⅱ期梅毒为主,占发病总数的98.76%,中学文化程度者占76.99%;家居待业、工人占总构成的73.81%;梅毒患者中已婚者高于未婚者;以非户籍人口为主。结论根据该地区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从而控制梅毒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梁海  李伟  覃大章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12):1479-1480
目的了解宾阳县梅毒发病趋势及流行特征。方法对2005~2009年网络直报梅毒疫情监测数据用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年梅毒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9.82/10万,2005~2009年梅毒发病率依次为8.8/10万、12.16/10万、17.35/10万、24.29/10万和36.52/10万,呈明显上升趋势(χ^2=223.93,P〈0.001);全县所辖16个乡镇均有疫情,以宾州镇和黎塘镇为主,占51.15%(468/915);男性发病率为20.30/10万,女性发病率为19.60/10万,男性高于女性。梅毒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49岁年龄组,占梅毒总病例数的64.37%(589/915)。农民梅毒发病数占梅毒总病例数的54.32%(497/915)。结论 5年来,宾阳县梅毒疫情呈明显上升趋势,主要分布在宾州镇和黎塘镇,以青壮年农民为梅毒防治的重点人群。因此,梅毒防治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安徽省2004~2010年梅毒、淋病的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0年安徽省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的梅毒、淋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0年间,全省共报告淋病33 014例,报告发病率从12.04/10万上升到5.08/10万;报告梅毒44 059例,报告发病率从5.16/10万上升到17.18/10万;历年梅毒及淋病的报告病例均集中于20~39岁组;淋病报告病例数男性显著超过女性,男女性别比达6.59∶1;而男女性梅毒总报告病例数相当,男女性别比为1.05∶1。结论 2004~2010年,安徽省梅毒增长迅速,而淋病呈现下降趋势,性活跃人群仍然是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2016—2017年包头市梅毒疫情流行特征及分布规律,找到梅毒防治重点人群,为制定全市梅毒防治措施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16—2017年包头市上报的梅毒病例,对其进行流行病学描述。结果 2016—2017年包头市共报告梅毒病例为351例,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32.83/10万、44.83/10万,其中以隐性梅毒发病例数最多占2016年的68.23%,占2017年的70.88%,发病率分别为24.13/10万,31.78/10万,且呈现上升趋势,以胎传梅毒和三期梅毒最少;男性病例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 20~<50 岁年龄段,占报告病例总数的 60.40%;年龄在55~<75岁呈现另外一个小高峰,占报告病例总数的 24.37%;职业以家务及待业为主,分别占2016年的47.1%、占2017年的44.89%,其次为农民及离退人员。结论 包头市梅毒疫情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应针对重点人群加强梅毒相关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及能力,减少梅毒对公众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申剑波 《医学动物防制》2012,(12):1356-1358
目的分析西双版纳州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11年西双版纳州《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梅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4-2011年西双版纳州共报告梅毒病例1 206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4.16/10万,报告病例以隐性梅毒和一期梅毒为主,占83.17%;10~39岁年龄组女性患者多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为0.26∶1,>40岁年龄组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64∶1;发病年龄以0~岁组胎传梅毒和20~39岁青壮年性活跃人群感染为主;农民居多,占47.43%。结论应加大对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的监测力度,加强健康教育,开展婚前、孕前、产前的梅毒检测工作,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梅毒流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榆林市2007-2015年梅毒流行特征,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榆林市2007-2015年梅毒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榆林市2007-2015年共报告梅毒病例8 222例,发病率呈持续上升态势,由2007年的5.94/10万上升到2015年的56.74/10万(P<0.05);女性病例多于男性;以20~59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农民和家务待业人员发病较多。结论榆林市梅毒发病率处于上升趋势,应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宣传、干预,并扩大监测覆盖,尤其是孕产适龄妇女。  相似文献   

10.
李静  庄丽燕  黄铖  朱慧英  黄丹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4):2904-2909
目的 描述2015—2017年上海市松江区中山街道社区大肠癌筛查情况,探索影响肠镜检查顺应性及其异常病变的影响因素。方法 根据上海市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工作规范,于2015—2017年纳入50~74岁上海市松江区中山街道社区常住居民。第1年纳入全部符合标准的居民,后2年分别纳入前1年初筛阳性者和当年新入50岁人群。对社区居民进行危险度评估问卷和便隐血试验(FOBT)相结合的大肠癌初筛,任意阳性者即为初筛阳性。建议初筛阳性者进一步至定点医院进行肠镜检查以确诊。结果 2015—2017年,松江区中山街道社区共计筛查6 994例次,2015年筛查4 132例次、2016年筛查1 604例次、2017年筛查1 258例次。总体初筛阳性率为25.25%(1 766/6 994),FOBT阳性率为5.96%(417/6 994),问卷阳性率为21.12%(1 477/6 994),FOBT与问卷双阳性率为1.83%(128/6 994)。接受肠镜检查者239例次(13.53%),肠镜检查结果异常者124例次(51.88%),肠镜检查异常病变中,腺瘤检出率较高,肠炎次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单一FOBT阳性〔OR=42.967,95%CI(22.019,83.844)〕、FOBT与问卷双阳性〔OR=30.059,95%CI(11.723,77.074)〕是首次初筛阳性者肠镜检查顺应性的影响因素(P<0.001);年龄〔OR=3.104,95%CI(1.177,8.189)〕是首次肠镜筛查者肠镜检查异常病变的影响因素(P=0.022)。结论 2015—2017年松江区中山街道社区大肠癌筛查初筛阳性率与上海市其他社区相仿,但是高危人群肠镜检查顺应性明显低于上海市其他地区。初筛阳性和年龄是影响社区居民肠镜检查顺应性及其异常病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背景 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是脑卒中重要的病理基础,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免疫、炎性反应等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影响,脑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使卒中防治工作日趋严峻。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CAS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1月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 048例,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资料收集。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颈动脉超声。将颈动脉斑块形成和狭窄定义为CAS,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CAS的影响因素。结果 入组人群中平均年龄(64.8±11.3)岁,其中男2 506例(61.91%)、女1 542例(38.09%),颈动脉正常169例(4.17%)、内膜中层厚度增厚577例(14.25%),斑块形成2 362例(58.35%)、颈动脉狭窄940例(23.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95%CI)=2.785(1.790,4.333)〕、年龄〔OR(95%CI)=1.129(1.108,1.150)〕、文化程度〔OR(95%CI)=0.632(0.425,0.942)〕、糖尿病史〔OR(95%CI)=2.443(1.467,4.069)〕、脑卒中史〔OR(95%CI)=2.136(1.371,3.328)〕、吸烟〔OR(95%CI)=1.603(1.057,2.431)〕、TC〔OR(95%CI)=1.545(1.304,1.830)〕、LDL-C〔OR(95%CI)=1.893(1.365,2.596)〕、脂蛋白a〔OR(95%CI)=1.001(1.000,1.002)〕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CA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吸烟、收缩压、舒张压、LDL-C、脂蛋白a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CAS重要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积极控制卒中危险因素,可延缓CAS病变,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病例交叉研究设计,分析空气污染物对脑梗死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4-01-01至2016-12-31宁波市3家三级甲等医院(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宁波市第一医院和宁波市第二医院)所有诊断为脑梗死的就诊记录(ICD10编码I63),及宁波市环境监测中心的空气污染物数据、宁波市气象局的气温数据。采用单向回顾性1∶3配对病例交叉研究设计,建立单污染物和多污染物模型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性别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2014-01-01至2016-12-31宁波市3家三级甲等医院共计诊断脑梗死22 837人次,其中男10 968人次(占48.03%),女7 540人次(占33.02%),男女比例为1.45∶1,性别缺失4 329人次(占18.95%)。单污染物模型结果显示:NO2、CO浓度是发生脑梗死的影响因素〔OR=1.001,95%CI(1.000,1.003),P=0.034;OR=0.794,95%CI(0.723,0.873),P<0.001〕;性别亚组分析发现,NO2、O3浓度是男性发生脑梗死的影响因素〔OR=1.003,95%CI(1.001,1.004),P=0.011;OR=0.999,95%CI(0.998,1.000),P=0.033〕,NO2、CO浓度是女性发生脑梗死的影响因素〔OR=1.002,95%CI(1.000,1.005),P=0.046;OR=0.826,95%CI(0.704,0.968),P=0.018〕。多污染物模型结果显示:PM10、NO2、CO浓度是发生脑梗死的影响因素〔OR=1.001,95%CI(1.000,1.002),P=0.019;OR=1.004,95%CI(1.002,1.006),P<0.001;OR=0.564,95%CI(0.490,0.650),P<0.001〕;性别亚组分析发现,PM10、NO2、O3、CO浓度是男性发生脑梗死的影响因素〔OR=1.002,95%CI(1.001,1.004),P=0.004;OR=1.004,95%CI(1.001,1.007),P=0.004;OR=0.999,95%CI(0.998,0.999),P=0.001;OR=0.580,95%CI(0.474,0.708),P<0.001〕;NO2、CO浓度是女性发生脑梗死的影响因素〔OR=1.006,95%CI(1.003,1.009),P<0.001;OR=0.609,95%CI(0.480,0.773),P<0.001〕。结论 在一定条件下,空气中的PM10、NO2浓度是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CO浓度是发生脑梗死的保护因素;部分空气污染物对脑梗死发生情况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背景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由原来的医疗为主转变为“六位一体”综合健康服务,社区原有的内科、外科、妇产科等专科病房也转变成了综合病房。了解社区综合病房住院患者的疾病构成情况,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准确把握服务对象健康需求、制订疾病防治策略有重要意义。 目的 了解浦东新区远郊社区综合病房住院患者的疾病构成情况,为实施针对性的疾病防治措施、开展医护人员专业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浦东新区所有远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病房2015-2017年出院患者的性别、年龄、第一诊断等资料进行分析,这些信息均从“上海市医疗机构病案统计管理系统”导出。结果 2015-2017年,浦东新区远郊社区综合病房出院患者共49 352人次,女27 294人次(55.30%),男22 058人次(44.70%);≥80岁者占42.59%(21 019/49 352);系统疾病排前3位的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40.95%,20 208/49 352)、循环系统疾病(32.46%,16 021/49 352)、消化系统疾病(7.32%,3 611/49 352);前3位系统疾病的月分布显示,呼吸系统疾病1月份出院人次占比最高(13.94%,2 816/20 208)、循环系统疾病3月份占比最高(9.53%,1 527/16 021)、消化系统疾病8月份占比最高(12.21%,441/3 611);单病种排前3位的依次为脑梗死后遗症(12.90%,6 366/49 35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12.65%,6 244/49 352)、急性支气管炎(9.44%,4 658/49 352);男性单病种首位是COPD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17.75%,3 915/22 058),女性单病种首位是脑梗死后遗症(13.37%,3 649/27 294)。结论 远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病房以老年慢性病患者为主,发病高峰与季节有关;脑梗死、COPD的防控压力较大。远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作为诊疗服务的主体,应根据患者年龄、疾病谱、发病高峰等特点,结合社区实际制订疾病防治策略,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社区健康服务;同时,针对社区高发病种,加强相关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提高全科医生及社区护理人员的健康服务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黄河滩区居民髋关节疾病患病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防治髋关节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5—6月,采用普查的方法,对河南省台前县常住居民374 701人进行髋关节疾病筛查,对体格检查发现的疑似病例采用影像学检查确诊。以既往明确诊断为髋关节疾病患者为病例组,按照与病例组同性别、年龄相差<3岁、居住地相邻的原则,以1∶1的比例,选取无髋关节疾病者为对照组,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两组人口学特征、烟酒嗜好、激素使用情况、疾病史及髋关节疾病家族史等。结果 本研究新确诊髋关节疾病836例,既往髋关节疾病1 751例,共有患者2 587例,粗现患率6.90‰;男性患者1 107例,粗现患率5.67‰,女性患者1 480例,粗现患率8.24‰;0~14岁、15~59岁、≥60岁居民粗现患率分别为7.51‰、4.89‰、14.81‰;疾病分布以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45.46%(1 176/2 587)〕、股骨头坏死〔43.53%(1 126/2 587)〕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总收入〔2 500~4 999元/月:OR=0.564,95%CI(0.374,0.848);5 000~9 999元/月:OR=0.688,95%CI(0.517,0.914);≥10 000元/月:OR=0.671,95%CI(0.554,0.813)〕、使用激素〔OR=15.684,95%CI(8.361,29.421)〕、创伤股骨颈骨折〔OR=59.970,95%CI(14.679,245.012)〕、髋关节疾病家族史〔OR=10.499,95%CI(4.491,24.539)〕是居民发生髋关节疾病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台前县居民髋关节疾病具有较高的现患率,以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和股骨头坏死为主要类型,较低的家庭总收入、使用激素、创伤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疾病家族史是居民发生髋关节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王立明  田颖  赵蕾  杨新春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7):3474-3478
背景 免疫球蛋白轻链型心肌淀粉样变性(AL-CA)进展快、病死率高,但目前对其临床特点认识不足。目的 总结AL-CA患者临床资料,提高临床认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住院并诊断为AL-CA的43例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十二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核磁共振成像、病理组织活检及治疗策略。结果 AL-CA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9±10)岁,且多见于男性〔32例(74.4%)〕,轻链分型以λ型为主〔30例(69.8%)〕,25例(58.1%)合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入院症状各异,临床表现主要以胸闷气促〔18例(41.9%)〕、下肢水肿〔9例(20.9%)〕及乏力〔9例(20.9%)〕等表现多见。实验室检查多见B型利钠肽(BNP)〔3 474(1 079,7 040) ng/L〕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0.21(0.06,1.47) μg/L〕升高,部分合并血红蛋白下降〔13例(30.2%)〕及血肌酐〔32例(74.4%)〕升高。十二导联心电图表现依次为假性病理性Q波12例(27.9%)、肢体导联低电压11例(25.6%)及胸前导联R波递增不良6例(14.0%),可出现节律异常及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表现为心房增大34例(79.1%)、心室壁增厚35例(81.4%)及心肌闪烁样回声或毛玻璃样改变8例(18.6%),合并舒张及收缩功能受限21例(48.8%),合并心包积液19例(44.2%)。心脏核磁共振成像心室壁钆延迟强化阳性率高(4/4)。病理组织活检以骨髓活检最为普及〔60.6%(20/33)〕,但肾穿活检阳性率高(5/6)。大部分患者接受化疗〔38例(88.4%)〕,最常用方案为地塞米松+硼替佐米或地塞米松+环磷酰胺+硼替佐米。结论 本组AL-CA患者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多见BNP及cTnI升高,心电图可见肢体导联低电压或假性病理性Q波,超声心动图表现同心性左心室肥大或心肌闪烁样回声,心脏核磁共振成像出现钆延迟强化影像,心外组织活检以肾穿刺活检阳性率高。  相似文献   

16.
刘小娟  李燕  沙小兰  刘兰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32):3975-3979
背景 肺结核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银川市是西北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城市之一,结核病的防治工作起步较晚。目的 分析2008—2018年银川市肺结核的流行特征,并预测发病趋势,为肺结核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年估计百分比变化(EAPC)对2008—2018年银川市肺结核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采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混合模型(ARIMA)预测2019年1月—2020年6月肺结核的发病趋势。结果 2008—2018年银川市共报告肺结核9 518例,年均发病率为42.71/10万,整体呈下降趋势。男女发病率比为1.39∶1,男性肺结核发病率高于女性(49.34/10万与35.56/10万,χ2=25.86,P<0.001);各年龄组均有病例发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发病率最高(119.47/10万);发病职业以农民为主〔40.01%(3 808/9 518)〕。永宁县发病率最高(61.98/10万),灵武市最低(34.81/10万)。3、4月发病例数最多。ARIMA预测发现2019年1月—2020年6月银川市肺结核发病水平低于2018年,呈下降趋势。结论 2008—2018年银川市肺结核发病率呈整体下降趋势,农民是银川市肺结核防治工作重点,此外,应关注老年人的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分布,旨在提高临床对FUO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 选取2009—2016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符合FUO诊断标准的4 24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查阅患者病历资料,记录患者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就诊科室、诊断方法、病因分类、预后情况。结果 4 243例FUO患者主要就诊于呼吸内科(1 431例,33.73%)、全科医疗科(1 184例,27.90%)、免疫风湿科(501例,11.81%)、感染性疾病科(403例,9.50%)。3 823例患者最终明确诊断,确诊率达90.10%。病因分别为:感染性疾病(3 207例,75.58%)、免疫性疾病(320例,7.54%)、肿瘤性疾病(116例,2.74%)、其他原因(180例,4.24%)、病因不明(420例,9.90%)。15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病死率为0.35%。结论 FUO病因繁多,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合理运用各种临床诊查手段的基础上,大多数FUO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背景 高尿酸血症检出率日益增加,其高发病率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带来巨大危害。目前研究提示慢性病的发生与高水平的尿酸值有关,越来越多证据表明,高尿酸血症可能是其他慢性病的高危因素。目的 分析中老年人群高尿酸血症与常见慢性病的关联。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选择完成血液检查的45岁及以上研究对象9 022例。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情况,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高尿酸血症与常见慢性病的关联。结果 9 022例研究对象中,高尿酸血症患者1 117例,其中男628例,女489例,总体患病率为12.38%,男性患病率为14.65%(628/4 287),女性患病率为10.33% (489/4 735),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控制混杂因素后,高尿酸血症对高血压〔OR(95%CI)=1.621(1.399,1.877)〕、高脂血症〔OR(95%CI)=1.465(1.245,1.724)〕、消化系统疾病〔OR(95%CI)=0.801(0.687,0.934)〕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糖尿病、心脏病及脑卒中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高尿酸血症对高血压〔OR(95%CI)=1.555(1.273,1.899)〕、高脂血症〔OR(95%CI)=1.510(1.203,1.895)〕、糖尿病〔OR(95%CI)=0.649(0.474,0.890)〕及消化系统疾病〔OR(95%CI)=0.772(0.623,0.957)〕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高尿酸血症对高血压〔OR(95%CI)=1.696(1.363,2.111)〕及高脂血症〔OR(95%CI)=1.452(1.146,1.839)〕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群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高脂血症、消化系统疾病具有关联性。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高于女性。需要针对高尿酸血症人群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降低相关疾病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19.
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2型糖尿病患病率占20%以上,由糖尿病引发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其中衰弱已成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第3大类并发症,老年糖尿病患者衰弱状况应引起医护人员的关注。目的 调查老年糖尿病患者衰弱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18年1—6月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状况、医保情况、家庭人均月收入以及饮酒状况、吸烟状况、是否经常运动锻炼)、临床资料问卷(糖尿病病程、过去1年因糖尿病加重住院次数、规律药物/胰岛素治疗情况、合并慢性病数)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FRIED等提出的衰弱表型评估患者的衰弱状况,测量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计算BMI。采用有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78份,有效回收率为99.3%。27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男127例(45.7%),女151例(54.3%);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72.2±5.5)岁;无衰弱130例(46.8%),衰弱前期107例(38.5%),衰弱期41例(14.7%)。有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273,95%CI(1.039,1.561),P<0.05〕、家庭人均月收入〔<1 000元:OR=14.720,95%CI(1.641,132.033),P<0.05;1 000~2 000元:OR=7.631,95%CI(1.153,50.506),P<0.05〕、是否经常运动锻炼〔是:OR=0.119,95%CI(0.019,0.734),P<0.05〕、糖尿病病程〔OR=1.477,95%CI(1.138,1.915),P<0.05〕、过去1年因糖尿病加重住院次数〔OR=14.061,95%CI(3.776,52.359),P<0.05〕、合并慢性病数〔OR=19.779,95%CI(4.677,83.647),P<0.05〕、HbA1c〔OR=34.207,95%CI(8.208,142.566),P<0.05〕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结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衰弱状况受年龄、经济状况、运动锻炼情况、病程、血糖、并发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应考虑影响因素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减少患者衰弱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