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气管和支气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昌爱武 《医学信息》2006,19(1):119-120
目的探讨螺旋CT气管、支气管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本组病人40例,全部应用进行胸部螺旋CT扫描与图象重建,分析重建的影像图像,观察病变部位,形态、密度、病灶累及范围、管腔形态,并与临床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后处理技术的图像与手术所见基本一致。结论该技术对气管、支气管病变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多模态多层螺旋CT(MSCT)观察胸骨的变异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1—6月泰安市中心医院行胸部MSCT检查的1 000例受检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505例、女495例,年龄10~99(54.7 ± 25.5)岁。胸部CT检查均进行横轴位容积扫描,采用骨算法对胸骨进行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国人气管和主支气管各种解剖径线的长度与角度.方法用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法测定300例成年健康体检者锁骨胸骨端水平气管内径、锁骨胸骨端水平到隆突的气管长度,左、右主支气管和右中间支气管内径与长度,以及左、右主支气管长轴与矢状面的夹角.结果男性气管、左、右主支气管、右中间支气管内径与长度,以及右上肺叶支气管开口内径均大于女性,而女性左、右主支气管长轴与矢状面夹角均大于男性(p<0.05或0.01).成年人与老年人上述各解剖径线值差异无显著(p>0.05).左主支气管内径值与右主支气管内径值呈高度相关,且分别与气管内径值和身高呈高度相关(p<0.01).结论通过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法测定国人气管、左和右主支气管径线值,获左、右主支气管内径值与患者身高和气管内径测量值的回归方程,可预测其左、右主支气管内径值.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行国人气道径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国人气管和主支气管各种解剖径线的长度与角度.方法用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法测定300例成年健康体检者锁骨胸骨端水平气管内径、锁骨胸骨端水平到隆突的气管长度,左、右主支气管和右中间支气管内径与长度,以及左、右主支气管长轴与矢状面的夹角.结果男性气管、左、右主支气管、右中间支气管内径与长度,以及右上肺叶支气管开口内径均大于女性,而女性左、右主支气管长轴与矢状面夹角均大于男性(p<0.05或0.01).成年人与老年人上述各解剖径线值差异无显著(p>0.05).左主支气管内径值与右主支气管内径值呈高度相关,且分别与气管内径值和身高呈高度相关(p<0.01).结论通过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法测定国人气管、左和右主支气管径线值,获左、右主支气管内径值与患者身高和气管内径测量值的回归方程,可预测其左、右主支气管内径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维吾尔族与汉族咯血患者支气管动脉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MSCTA)影像解剖学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70例维吾尔族咯血患者(维吾尔族组)和70例汉族咯血患者(汉族组)行支气管动脉MSCTA检查,运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三维容积重现(VR)等后处理技术显示和观察两组患者支气管动脉的起源、开口位置、分布类型、分型。结果 140例患者CTA显示支气管动脉共371支,其中原位208支(56.06%),异位163支(43.94%);其中70例维吾尔族患者原位支气管动脉占50.84%(90/177)、异位49.16%支(87/177),70例汉族患者原位支气管动脉占60.82%(118/194)、异位39.18%(76 /19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40, P>0.05)。两组患者异位支气管起源于主动脉弓、肋间动脉的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61、4.415, P值均<0.05),原位支气管动脉开口位于降主动脉前、后、左、右侧壁位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63, P<0.01)。两组患者支气管动脉发育分型均以Ⅱ型多见,维吾尔族组患者占49.63%(66/133),汉族患者占55.64%(74/133),其次维吾尔族人以Ⅰ型(27.07%、36/133)和Ⅳ型(14.28%、19/133)多见,汉族以Ⅰ型(19.55%、26/133)和Ⅲ型(19.55%、26/133)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66, P<0.01)。结论 支气管动脉系统发育个体差异较大,维吾尔族与汉族咯血患者的支气管动脉起源、开口方位及分型,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前行支气管动脉CTA,可为介入治疗提供详尽的三维影像解剖信息,对快速选择责任血管,避免反复插管以缩短造影时间,均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 MDCT)观察寰齿关节炎的发病及分级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2年5月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传染病医院影像科和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行上颈椎MDCT检查的700例成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3例,女387例;年龄18.2~88.8岁,平均46.4岁。患者按不同年龄段分成≥18~25、>25~30、>30~40、>40~50、>50~60、>60~70,>70岁组,每组100例。使用16层MDCT机,运用多层面重建后处理技术,从任意角度观察寰齿关节情况,参照关节炎的四分之一分类标准对病例进行分级,观察统计不同年龄组寰齿关节炎的发病及分级构成情况。从700例中随机选出100例,评价采用MDCT对寰齿关节炎进行诊断及分级的稳定性。结果本组700例,寰齿关节炎男女发病率分别为54.3%(170/313)、53.2%(206/3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2, P>0.05);随年龄的增加,寰齿关节炎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9.725, P值均<0.01)。采用 MDCT对寰齿关节炎进行分级,结果稳定性较好( K =0.720)。结论寰齿关节炎不同性别的发病率无差异,但随年龄的增加发病率逐渐增加。 MDCT可以很好的显示并诊断寰齿关节炎,采用MDCT进行分级,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王涛  柳澄  刘树伟  赵新亚  王敏  陈锋 《解剖学报》2008,39(6):931-935
目的 综合应用64层螺旋CT 3种图像对左肺段级支气管的分支形式进行分类,并探讨CT横断面图像辨认主要分支类型的规律. 方法 216例门诊患者胸部CT常规扫描资料,重组左肺支气管树、仿真内镜及薄层CT横断而图像,综合应用3种图像对216例左肺段支气管资料分型,探讨CT横断面图像辨认主要分支类型的规律. 结果 左肺上叶依据上干支气管分支的不同分为3种主要类型,Ⅰ型130例(64%):上干分为尖后段支气管和前段支气管;Ⅱ型45例(23%):上干分为尖、后、前段支气管;Ⅲ型21例(10%);上干分为尖前段及后段支气管.左肺上叶3种主要分支类型可以通过薄层CT横断面图像2个典型层面辨认;左肺下叶依据基底于支气管分支的不同分为2种主要类型,Ⅰ型163例(75%):基底干支气管两分支,即内前底段支气管、外后底段支气管;Ⅱ型39例(18%):基底干支气管3分支,即内前底段、外侧底段、后底段支气管.下叶两种主要分支类型町以通过薄层CT横断面图像2个典型层面辨认. 结论 64层螺旋CT多种重组图像综合应用可以真实直观地显示左肺段级支气管分支形式并对其准确分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小儿不典型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3.5岁)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证实的小儿不典型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患儿资料,每一患儿均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层厚2mm,间隔1~2mm,螺距1~2,电压120kV,电流200mA),重建处理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小密度投影(Min P)和CT仿真内窥镜(CTVE)技术(重建层厚1mm,间隔0.5mm)。使气管、支气管清晰显示,观察非金属异物的有无、位置及其并发症。结果气管异物3例;右侧支气管异物23例,其中右主支气管异物10例.右中间段支气管异物9例,右下叶支气管异物3例,右中叶支气管异物1例;左主支气管异物3例,左下叶支气管异物1例。4种显示方法对小儿不典型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86.7%(26/30)、83.3%(25/30)、70.0%(21/30)、53.3%(16/30)。结论多层螺旋CT是一种非侵入性、无痛苦、安全、易为小儿所接受的检查方法,对小儿不典型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的诊断、术前筛选、定位、了解手术路径及术后复查等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SCT测量圆孔骨性通道相关参数的数值范围。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2014年8月20日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头颅、鼻窦和眼眶MSCT检查的152例非外伤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0例,年龄16~89岁;女72例,年龄17~79岁。所有患者行MSCT扫描,从冠状面、横断面、矢状面上显示152例304侧圆孔骨性通道,在MSCT图像上测量圆孔的深径D、圆孔中轴线与翼腭窝中轴线的夹角B、两侧圆孔中点连线与圆孔中轴线的夹角A1、同侧圆孔中轴线与翼腭窝中轴线的夹角A2、同侧圆孔外口外侧和内口内侧连线与翼腭窝中轴线的夹角A3。对比相同性别不同侧别间及同一侧别不同性别间圆孔骨性通道的相关参数,计算测量数据的变异系数(CV) 和测量者个体间的CV,并采用组间相关系数(ICC)分析各测量参数的可信度。结果 MSCT能够清晰显示152例304侧圆孔的形态、大小及走行,图像质量良好。圆孔深径D值为(4.76±1.61) mm,角B、A1、A2、A3分别为93.13°±8.68°、87.78°±8.64°、134.49°±8.63°、160.16°±8.22°。相同性别不同侧别间比较:角A1右侧均大于左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圆孔深径D和角B、A2、A3右侧和左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同一侧别不同性别间比较:圆孔深径D和角A1、A2、A3 、B在男性、女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 B、 A1、A2、A3CV范围分别为31.58%~37.14%、8.15%~9.78%、8.35%~9.94%、5.50%~6.74%、4.43%~5.59%;测量者间的CV分别为20.63%~21.54%、9.13%~9.16%、2.54%~3.77%、2.00%~2.59%、1.58%~2.69%。角B测量可信度为较好,圆孔深径D和角A1、A2、A3的测量可信度为极佳。结论 在MSCT图像上对圆孔骨性通道进行测量,其结果稳定、可靠,可以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例诊断为肺栓塞的患者,均用美国GE16排螺旋CT机进行双期扫描后,将获得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观察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和间接征象及栓塞血管级别.结果:MSCT可清晰地显示肺栓塞直接和间接征象及栓塞血管分级.结论:MSCT扫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并且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在肺栓塞的诊断中能提供非常精确的信息,有望成为肺栓塞诊断中的最佳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8月于本院行CTA检查的主动脉夹层患者52例的临床资料,均采用256层螺旋CT进行全主动脉增强扫描,分析其CT平扫、增强图像及后处理重建图像,对主动脉夹层进行DeBakey分型并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主动脉夹层患者52例中DeBakey Ⅰ型21例,DeBakeyⅡ型3例,DeBakeyⅢ型28例,其中Ⅲa型4例、Ⅲb型24例.CTA检查显示典型主动脉夹层43例,不典型主动脉夹层9例.典型主动脉夹层均能显示主动脉内膜内移、真假两腔及破口.不典型主动脉夹层8例不能显示明确破口,7例表现为主动脉壁新月形或环状增厚,8例增强扫描假腔无对比剂进入,2例溃疡形成.结论 CTA对典型及不典型主动脉夹层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评价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12月黑龙江省医院 CT室收集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T影像资料。80例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20~75岁,均采用多层螺旋CTP指导静脉溶栓治疗。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病灶边缘区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结果 80例中,常规头部CT平扫显示责任病灶35例,灵敏度43.75%(35/80);多层螺旋CTP显示72例有责任病灶,灵敏度90.00%(72/80);两种方法灵敏度、特异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8.625、21.818, P值均<0.01)。常规CT平扫在脑缺血24 h后才能显示出病灶区,采用常规CT平扫敏感性低。CTP的参数对比显示,治疗后rCBF(t=8.335, P<0.01)和rCBV(t=3.016, P<0.01)明显优于治疗前, MTT明显降低(t=5.226, 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层螺旋CTP技术能够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为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疗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建(MPR)无下肢症状的髂静脉压迫人群的髂静脉压迫特征和分型。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6月-10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腹部或下腹部MSCT增强扫描中发现存在髂静脉压迫的200例无下肢疾病症状受检者,其中男92例、女108例,年龄18~92岁。分析受检者的左、右侧髂静脉的压迫类型、压迫点个数、最大压迫部位及发生率;测量最大压迫部位髂静脉短径、面积、近远端1 cm髂静脉面积、压迫范围、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的夹角,计算最大压迫部位髂静脉狭窄率。应用SPSS 25.0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指标:(1)比较左、右侧髂静脉压迫的部位及定量指标测量值;(2)左侧及右侧髂总静脉压迫的不同年龄、性别、面积、狭窄率的差异;(3)左、右侧髂总静脉不同狭窄程度时的性别差异;(4)髂静脉压迫分型的基本特征及各型之间定量特征。结果 (1)最大压迫部位:位于左髂总静脉180例、右髂总静脉56例、下腔静脉分叉处10例、左髂外静脉7例、左髂总静脉分叉处3例和右髂外静脉1例;左髂总静脉受压占比(90.0%)较右髂总静脉(28.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909, P<0.01),但不同年龄段(<65岁与≥65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8, P>0.05);左、右侧髂静脉压迫的面积、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正交断面上左、右侧髂总静脉最大压迫部位短径分别为(6.0±2.6)、(8.3±2.8)mm,压迫范围分别为(11.2±2.1)、(10.0±2.4)mm,同侧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延长线的夹角分别为38.8°(20.2°)、17.7°(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2)在<65岁和≥65岁年龄段者的女性的左、右侧髂总静脉受压面积均小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狭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左、右侧髂总静脉狭窄程度≥25%和≥50%时,男女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髂静脉压迫分型:Ⅰ型,左髂总静脉单一压迫占20.5%(41/200);Ⅱ型,左髂总静脉双重压迫,占36.5%(73/200);Ⅲ型,左右髂总静脉双侧压迫,占23.5%(47/200)、Ⅳ型,其他压迫类型,占19.5%(39/200)。各型间年龄、性别、狭窄率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压迫点个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无下肢症状的髂静脉受压人群MSCT多平面重建显示髂静脉受压部位不固定,左侧髂总静脉受压发生率最高,其次是右侧髂总静脉受压,可将髂静脉受压情况分为四种类型(Ⅰ~Ⅳ型),其中以Ⅱ型左髂总静脉双重压迫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64层MSCT观测成人内听道底及其相关的解剖结构,为临床应用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筛选2011年4—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采用64层MSCT扫描的乳突气化良好、无中耳或内耳病变且无眩晕等平衡功能障碍症状的40例共80耳成人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MSCT图像上观测:横嵴,横嵴至前庭内侧骨壁的距离( D1),面神经管迷路段、上前庭神经管、下前庭神经管和后壶腹神经管(单管)各管的长度、宽径,以及后壶腹神经管的内听道开口(单孔)至前庭内侧骨壁的距离(D2)。结果80耳的横嵴、面神经管迷路段、上前庭神经管、下前庭神经管和后壶腹神经管、单孔在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均能显示。其中横嵴局部解剖位置清晰、稳定,位于内听道底的中部,内侧缘自前内向后外走行,D1为(1.56±0.55)mm(0.55~2.67 mm)。面神经管迷路段长度(2.60±0.34)mm(1.54~3.27 mm),宽径(0.91±0.23)mm(0.50~1.58 mm);上前庭神经管长度(3.39±0.52) mm(2.50~5.06 mm),宽径(1.03±0.19)mm(0.74~1.62 mm);下前庭神经管长度(1.35±0.27) mm(0.74~2.17 mm),宽径(1.34±0.25)mm(0.85~2.34 mm);后壶腹神经管长度(3.88±0.84) mm (2.58~6.00 mm),宽径(0.63± 0.12) mm (0.42~0.98 mm)。 D2为(2.50±0.72)mm(1.37~5.01 mm)。结论64层螺旋CT能较好地显示位于内听道底的横嵴以及面神经管迷路段、前庭上神经、前庭下神经、后壶腹神经各骨管和单孔的走行及形态特征,为内耳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术前评估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原发性结肠恶性淋巴瘤(PCML)的多层螺旋CT(MSCT)的影像特征,探讨MSCT对PCML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PCML的MSCT资料。结果12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除1例为T细胞来源,其余均为B细胞淋巴瘤;肿块型5例(41.7%),浸润型4例(33.3%),混合型3例(25%)。结论PCML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原发性结肠恶性淋巴瘤(PCML)的多层螺旋CT(MSCT)的影像特征,探讨MSCT对PCML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PCML的MSCT资料.结果 12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除1例为T细胞来源,其余均为B细胞淋巴瘤;肿块型5例(41.7%),浸润型4例(33.3%),混合型3例(25%).结论 PCML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7.
Familiarity with prevailing pattern and variations in the bronchial tree is not only essential for the anatomist to explain bronchial variation in bronchial specimens, but also useful for guiding bronchoscopy and instructing pulmonary segmental resec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demonstrate various branching patterns of left lung with 3D images, with special attention given to identify the major types at transverse thin-section CT. Two hundred and sixteen patients with routine thorax scans were enrolled. The images of bronchial tree, virtual bronchoscopy were reconstructed using post-processing technique of multi-detector row CT. We attempted to classify the segmental bronchi by interpreting the post-processing images, and identified them in transverse thin-section CT.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gmental bronchial ramifications of the left superior lobe we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mainly, i.e., common stem of apical and posterior segmental bronchi (64%, 138/216); trifurcation (23%, 50/216); common stem of apical and anterior segmental bronchi (10%, 22/216), and they could be identified at two typical sections of transverse thin-section CT. There were two major types in left basal segmental bronchi, i.e., bifurcation (75%, 163/216), trifurcation (18%, 39/216), and they could also be identified at two typical sections of transverse thin-section CT. In conclusion, our study have offered simplified branching patterns of bronchi and demonstrated various unusual bronchial branching patterns perfectly with 3D images, and have also revealed how to identify the main branching patterns in transverse thin-section CT. Xinya Zhao and Yuanrong Ju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头端定位的相关解剖参数,以指导PICC头端影像学定位。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334例患者胸部薄层增强CT扫描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测量患者右主支气管起点、右锁骨内侧头最上缘、气管隆突与心包返折及房腔交界之间的间距(解剖参数绝对值)。测量T6椎体上缘平面至T7椎体上缘平面之间距(T6单元高度),将各解剖参数绝对值除以T6单元高度,计算出解剖参数相对值。记录房腔交界和心包返折所对应椎体位置。结果 82%(274/334)的患者房腔交界位于T6~7水平、79.3%(265/334)的患者心包返折位于T5~6水平。气管隆突—房腔交界间距、气管隆突—心包返折间距、右主支气管起点—房腔交界间距、右主支气管起点—心包返折间距、右侧锁骨内侧头上缘—房腔交界间距及右侧锁骨内侧头上缘—心包返折间距的绝对值分别为(38.4±8.8)、(21.9±9.2)、(50.7±9.1)、(34.2±9.4)、(110.2±15.9)、(93.7±16.3)mm,相对值分别为(1.85±0.43)、(1.05±0.44)、(2.44±0.45)、(1.64±0.45)、(5.30±0.75)、(4.50±0.75)。相关性分析显示各解剖参数绝对值与患者身高有相关关系(P值均<0.01);而相对值与身高相关性明显减弱,并且部分解剖参数相对值与身高无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 气管隆突及右主支气管起点用于PICC头端定位的可靠性相对较好;而心包返折的位置变异较大,利用影像学标志推断心包返折的位置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多层螺旋CT(MSCT)影像探讨胸骨后解剖结构随年龄的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2020年8—12月行胸部MSCT检查的1 000例受检者的影像学资料。男500例、女500例,年龄0.5~100(50.23±28.49)岁。按每10岁进行分组,共分为10组,观察和统计在胸骨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新疆南疆地区汉族及维吾尔族健康体检人群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斑块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1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3 565例维吾尔族及汉族健康人群CCTA资料。3 565例中,男2 271例、女1 294例,年龄25~79(48.13±10.60)岁。其中维吾尔族2 041例,年龄25~79(48.42±10.58)岁,男1 299例、女742例;汉族1 524例,年龄28~75(47.91±10.62)岁,男972例、女552例。对冠状动脉进行曲面重建(CPR)、最大强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比较汉族及维吾尔族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及其所致管腔狭窄程度,以及斑块性质的差异。结果 3 565例健康人群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CTA检出率为33.44%(1192/3 565),其中汉族人群检出率为28.41%(433/1 524),维吾尔族人群检出率为37.19%(759/2 041)。共检出不同性质斑块2 657个:汉族人群检出不同性质斑块802个,占总数30.19%(802/2 657),其中钙化斑块551个、混合斑块140个、软斑块111个;维吾尔族人群检出不同性质斑块1 855个,占总数69.81%(1 855/2 657),其中钙化斑块1313个、混合斑块311人、软斑块231个。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斑块狭窄程度:汉族人群组轻度狭窄者占71.83%(311/433),中度占12.47%(54/433),重度占3.23%(14/433);维吾尔族人群组狭窄程度分别为轻度占58.24%(442/759),中度占20.42%(155/759),重度占3.69%(28/759)。两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狭窄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0.190, Z=-11.396, P值均<0.0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40, P>0.05 )。结论 新疆南疆地区维吾尔族与汉族健康成人CCTA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及其所致狭窄度存在差别,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