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白细胞计数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白细胞(WBC)计数与代谢综合征(MS)及其亚组分的关系。方法:对662例重庆地区成年人测定了血糖、血脂、胰岛素、WBC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根据2005年IDF标准诊断MS。结果:有MS者WBC计数明显高于无MS者(P〈0.01),且WBC计数增高与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甘油三酯血症等MS亚组分均有关。根据WBC计数的四分位数,将受试者分为4组,结果提示随着WBC水平增加,腰围、BMI、SBP、DBP、TG、TC、LDL-C、HomaIR、hsCRP增高(P〈0.01),而HDL-C水平降低(P〈0.01)。结论:WBC计数作为炎症标志物,与MS及其亚组分关系密切,WBC计数增高可能是MS发生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山西某电厂人群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率和MS与白细胞(WBC)计数的相关性。方法对1 030名某电厂职工进行健康体检,测定了血糖、血脂、血压、白细胞计数(WBC)等指标,其中按标准共纳入1 014人,参考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3次指南(NCEP-ATPⅢ)标准诊断MS。结果 MS的患病率为18.3%,男性(20.7%)多于女性(16.5%)。WBC计数随着构成MS条件的增加逐渐升高(P<0.01),校正年龄及MS其他组分后,男性WBC计数与腰围、舒张压呈正相关(P<0.05),也与甘油三酯(TG)呈明显正相关(P<0.01);女性WBC计数与腰围、收缩压、舒张压和TG呈正相关(P<0.05)。男性白细胞四分位数分组Quartile4(≥7.6×109 cell/L)患有MS的风险性是Q1(<5.5×109 cell/L)的5.3倍。女性患MS的风险性随WBC的增加逐步升高(OR=1.0,1.1,1.7,2.5)。结论 WBC计数作为炎症标志物,与MS及参与构成MS条件有相关性,WBC计数增高可能是MS发生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白细胞(WBC)计数与代谢综合征(MS)及其亚组分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级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08年6月以有代表性的社区及工厂为单位进行糖尿病横断面调查.取资料完整、年龄在18岁以上的2 329人列入本次MS分析.MS的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于2004年提出的标准.结果: 有MS者WBC计数明显高于无MS者(P<0.001),且WBC计数增高与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甘油三酯血症等MS亚组分均有关.此外,随着代谢紊乱数目的增加,WBC计数也增加(P<0.001).结论: WBC作为炎症标志物,与MS及其亚组分关系密切,可作为MS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水平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9年10月至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进行健康检查的宁夏地区政府机关及国有集体所有制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 人群不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组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不同,随着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水平升高其腰围(WC)、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PG)及血尿酸(UA)水平增加(均P <0.05),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降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与WC、BMI、SBP、DBP、TC、TG、LDL、FBG及UA呈正相关(均P<0.01),与HDL呈负相关(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吸烟、饮酒、BMI、TC、LDL-C及UA后,白细胞计数的四分位组发生代谢综合征的危险性分别是白细胞计数最低组的1.779、1.575、1.443倍(均P<0.01),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随白细胞计数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其可能成为代谢综合征的危险性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尿酸及白细胞计数与代谢综合征(MS)及MS亚组分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对20~59岁潮汕地区5家电厂958名职工进行调查,并测量身高、体重、血压、空腹血糖、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尿酸、白细胞计数等指标,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尿酸和白细胞计数与MS及MS亚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MS的发生率为3.03%。MS亚组分中,体重指数、甘油三酯偏高的发生率较大,分别为25.68%和20.36%,MS组尿酸及白细胞计数水平明显高于非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亚组分与尿酸密切程度大小依次为甘油三酯、体重指数、收缩压,均为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9.17、7.01、1.31,葡萄糖为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20.90,拟合的方程为Y=94.44+9.17X1+7.01X6+1.31X4-20.90X3,F=34.76,P=0.00;MS亚组分与白细胞计数密切程度大小依次为甘油三酯、体重指数,均为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20、0.04,葡萄糖为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16,拟合的方程为Y=3.75+0.20X1+0.04X6-0.16X3,F=12.76,P=0.00。MS与尿酸及年龄密切相关,尿酸的回归系数为0.01(P<0.05),OR值为1.01[95%CI(1,1.01)];年龄的回归系数为1.1(P<0.05),OR值为1.10[95%CI(1.05,1.16)]。结论尿酸及白细胞计数与MS及其亚组分关系密切,尿酸和白细胞计数可能可以作为MS的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静息心率(RHR)对不同性别健康人群进展为代谢综合征(MS)的影响。方法 选
取2011 年1 月—2012 年12 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5 年的随访。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不同RHR 水平与MS 发病率的关系。结果 随访5 年后,男性组和女性组MS 发病率随着
RHR 的增快而升高(P <0.05)。对于总人群,随着RHR 每增加1 个单位,MS 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经过年龄、
BMI、健康相关行为及预先存在的MS 组分校正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Ol ^
R=1.320,(95% CI :1.201,1.451),
P =0.000] ;经性别分层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 男性组:Ol ^
R=1.192,(95% CI :1.040,1.367),P =0.012 ;女
性组:Ol ^
R=1.409,(95% CI :1.235,1.608),P =0.000]。对于总人群,以RHR < 70/min 为参照组,其余3 组
的MS 发病风险均显著增加,且OR 呈递增趋势;经过年龄、BMI、健康相关行为及预先存在的MS 组分校
正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RHR ≥ 90/min 组:Ol ^
R=2.327,(95% CI :1.784,3.037),P =0.000]。经性别分层
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RHR ≥ 90/min 组中男性组:Ol ^
R=1.644,(95% CI:1.148,2.355),P =0.007];女性组:
Ol ^
R=3.375,(95% CI :2.214,5.146),P =0.000]。结论 RHR 与MS 有着密切的关联性,随着RHR 的加快,
MS 风险逐渐升高,这种影响是独立的,且在女性人群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6,(5):475-477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RHR)与绝经女性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对182例绝经后女性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腰围、身高、体重、血压、静息心率)、实验室检查(包括空腹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观察不同静息心率水平的血压、血糖、血脂变化,以及其相关性/分析静息心率与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的关系。结果 182例研究对象中共检出112例代谢综合征,总患病率为61.54%。相关分析显示,静息心率与腰围、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高RHR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高于低RH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息心率与绝经女性代谢综合征存在相关性,在临床工作中不能忽视静息心率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静息心率(RHR)与胰岛素抵抗(IR)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96例MS患者的RHR、血压、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浓度(FIN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将全部MS患者按RHR频率不同分为3组,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MS患者随着RHR的增加IR程度也增加;相关分析显示,RHR与IR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MS患者RHR随着胰岛素抵抗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老年女性静息心率(RHR)与代谢综合征(MetS)及其相关组分之间的关联性。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在珠海市人民医院体检科参与体检的862例中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测量其静息心率(RHR)、身高、体重、腰围(WC)、血压、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并将研究对象按照RHR四分位数法分4组:≤70次/min、71~75次/min、76~80次/min、≥81次/min。比较不同RHR组中老年女性MetS及其各组分的患病差异;以≤70次/min组作为对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余3组MetS的患病风险。结果 MetS患病率随着RHR的增加呈上升趋势(χ2trend=5.23,Pt rend=0.02),≥81次/min组MetS患病率为48.5%,显著高于≤70次/min (32.4%)、71~75次/min组(37.3%)和76~80次/min组(3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etS组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Ftrend=12.38,Ptrend=0.002)、FPG (Ftrend=8.56, Pt rend=0.004)和TG (Ftrend=8.53,Ptrend=0.004)随RHR加快而升高,HDL随RHR加快而降低(Ftrend=18.56,Pt rend<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81次/min组中老年女性患MetS的风险较≤70次/min组增加了57%(OR=1.57,95%CI=1.08~2.29)。结论 RHR与MetS及其组分间存在相关性,可作为MetS发病的一个预测指标,为诊断和防控MetS患者进展为心脑血管疾病等不良结局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代谢综合征与心血管病发病联系日渐明确。本文从心率变异角度分析代谢综合征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并进行综述,目的旨在探讨代谢综合征与心血管病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胰岛素抵抗(IR)和血管内皮功能与代谢综合征(MS)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0年石家庄市社区健康检查筛查出的583例单纯肥胖者[体质指数(BMI)≥25 kg/m2]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76例,女207例.测定单纯肥胖者的体质量、血压、血脂、血糖,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观察血管内皮功能[以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EDD)表示].7年后对单纯肥胖者进行随访并复查上述指标.结果 2007年随访到524例,发生MS者194例,MS累计发生率为37.03%,年发生率为5.29%.男性(356例)和女性(168例)MS累计发生率(45.22%和19.64%)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MS者基线时腰围、腰臀比、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HOMA-IR、EDD与未发生MS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基线时的检测结果将单纯肥胖者分为4组:EDD异常组、IR组、EDD异常合并IR组、无EDD异常及IR组.EDD异常组和EDD异常合并IR组的MS累积发生率分别为41.53%和46.22%,与IR组的29.35%及无EDD异常及IR组的15.7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IR组的MS累计发生率与无EDD异常及IR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R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均早于MS,可能为导致MS的基本原因,并可能成为MS发病的早期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是否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入选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住院病例227例,其中行CAG确诊冠心病者140例。选择CAG正常的患者87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的WBC及部分相关危险因素的含量,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做相关性分析。结果:(1)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随着危险因素指标的增高,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加重。(2)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BC计数是冠心病的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分组后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WBC计数是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但WBC在不同性别中没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和P-选择素(P—selection,Ps)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的水平及其意义。方法测定并比较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5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者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GR)、淋巴细胞绝对值(LY)和血浆Ps水平。结果WBC、GR和Ps水平依次为AMI组〉UAP组〉SAP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Y在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WBC、GR和Ps水平高于健康者,这可以作为判断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平均血小板体积与血小板计数比值和白细胞计数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后住院病死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血小板计数(PLT)比值(MPV/PLT)和白细胞计数(WBC)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晚期血运重建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PCI)术后患者住院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2013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STEMI患者660例,其中死亡88例(死亡组),生存572例(生存组)。收集一般资料、血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冠状动脉狭窄情况;采用ROC曲线判断入院时MPV/PLT及WBC预测住院死亡的临床最佳截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STEMI晚期血运重建PCI术后住院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死亡组患者MPV/PLT〔0.052(0.037)〕高于生存组〔0.045(0.022),u=-4.629,P<0.001〕;死亡组患者WBC〔12.25(9.30)×109/L〕高于生存组〔8.22(4.49)×109/L,u=-8.561,P<0.001〕。采用ROC判断STEMI晚期血运重建PCI术后患者住院死亡的MPV/PLT、WBC临床最佳截点分别为0.047、9.28×109/L。MPV/PLT>和≤0.047的晚期血运重建PCI术后患者病死率分别为19.2%(60/313)和8.1%(28/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47,P<0.001);WBC>和≤9.28×109/L的晚期血运重建PCI术后患者病死率分别为22.6%(64/283)和6.4%(24/3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935,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PV/PLT〔OR=2.665,95%CI(1.632,4.351),P=0.027〕和WBC〔OR=4.258,95%CI(2.572,7.049),P=0.015〕为STEMI晚期血运重建PCI术后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MPV/PLT>0.047和WBC>9.28×109/L均为STEMI患者晚期血运重建PCI术后住院死亡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对STEMI患者晚期血运重建PCI术后住院死亡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白细胞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发病48h内成功进行PCI的NSTE-ACS患者142例。术前充分抗血小板治疗,询问病史,术后12h内行血常规检查。随访1年。根据1年内有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与预后有关的危险因素、白细胞计数。结果把两组间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收缩压、心率、白细胞计数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显示白细胞升高是NSTE-ACS早期PCI患者1年MACE发生率的独立预测因素[OR为5.032,95%CI(2.243-9.433),P=0.0012]。结论PCI后白细胞计数是NSTE-ACS早期PCI患者1年MACE发生率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 HRV)和心率减速力( DC)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相关性,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81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研究组)和8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分别监测DC和HRV。结果:结果表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率减速力明显低于正常组研究对象,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SDNN、RMSSD和PNN50等三个指标均较低,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的SDNN、RMSSD和PNN50等三个指标均呈正相关性,均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DC与HRV具有正相关性,可协同作为诊治依据。 相似文献
18.
背景 心律失常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然而OSAHS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及严重程度与其疾病本身严重程度并不完全一致。本研究团队前期研究发现脉氧下降率(ODR)是OSAHS患者发生高血压的独立预测因素,推测呼吸暂停事件相关的ODR和心率波动率(HRFR)可能预测OSAHS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目的 探讨ODR及HRFR与OSAHS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性,ODR及HRFR对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2021年1—6月对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睡眠呼吸障碍专病门诊就诊的36例患者行多导睡眠监测和动态心电图监测,同时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信息。以心律失常事件数的中位数为截断值,把患者分为少发心律失常组(心律失常事件数<105次)和多发心律失常组(心律失常事件数≥105次)各18例。采用 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ODR、HRFR与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OSAHS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发心律失常组患者ODR和HRFR高于少发心律失常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总心律失常事件数... 相似文献
19.
代谢综合征组分组合对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预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组分组合对心脑血管疾病(CVD)的预测能力。方法应用美国Fram-ingham Risk Score(FRS)和中国人群的心血管病综合危险度简易评估工具——缺血性心血管病(ischemic cardiovasculardiseases,ICVD)两种模型分别对CVD事件做出预测,并比较不同MS组分组合人群CVD事件的危险度。结果 MS的4种组分同时存在时CVD发病风险最大,其FRS和ICVD预测CVD的绝对风险中位数分别为14.0%和10.3%。MS组CVD 10年发病绝对风险均高于MS高危组和对照组(P<0.01),FRS模型预测MS组中危及高危能力高于ICVD模型(P<0.05),特别是>60岁MS患者。结论 FRS和ICVD两个模型均可以区分不同人群CVD的危险度,FRS模型长于对中危、高危人群CVD的预测,而ICVD模型长于对低危人群CVD的预测。从而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危险因素控制策略、减少CVD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