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对影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危险性因素分析及治疗进行研究。方法:选择15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为经治疗后死亡的患者,对照组为经治疗后存活的患者。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结局相关变量,并对呼吸急性窘迫综合征死亡的患者进行死亡原因对比。结果:经过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实验组患者的器官年龄、住院时间、器官功能不全数目、SOFA评分以及转入ICU时APACHEⅡ评分等指标与对照组患者的数据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同时,对于死亡人数的死亡原因统计后发现,死于脓毒性休克的人最多,其次是心功能衰竭死亡的人较多,而死于肝脏衰竭的人最少。结论:经过实验研究后发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病死率极高,其中由于心功能衰竭和脓毒性休克死亡的人数较多,但是由于肝脏衰竭而死的人数最少。因此,在进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时要对心功能衰竭、脓毒性休克以及肝脏衰竭等并发症提前做好预防治疗工作。  相似文献   

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万钧  江艳 《宁波医学》1997,9(2):63-64
  相似文献   

3.
陆冬梅 《海南医学》2011,22(16):48-50
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我院2007年3月~2010年12月收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共103例,根据患儿预后分为存活组76例,死亡组27例.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两组的相关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宫内缺氧发生率、胎粪吸入综合征发生率及出生时重度窒息、CR...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收治的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例治疗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通过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指标等可能影响该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年龄、住院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氧合指数(PO2/FiO2)、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及肺野数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MODS、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及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是影响ARDS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诊治ARDS患者过程中,加强对年龄、合并MODS、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及有创机械通气等指标的监测,对提高治疗成功率和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明确诊断为ARDS的14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预后是否院内死亡将人选病例分为死亡组及生存组.选取其确诊ARDS 24h内的年龄、性别及血气分析结果等25项指标,对各项指标进行单因素检验和因子主成分分析及多因素逐步Logistic同归分析.结果 140例入选病例中,死亡组93例,年龄(48.45±16.88)岁;生存组47例,年龄(41.30±13.86)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病例的年龄、总住院时间、P(A-aO2)、pH、Glasscow昏迷评分、氧合指数、肺野数目、肺外衰竭器官、血糖水平以及有创机械通气时间等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显示:年龄、pH、Glasscow昏迷评分、氧合指数、肺野数目、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六个因素是ARDS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综合评价患者病史.加强监测对ARDS患者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不良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45例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存活组21例,死亡组24例,比较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慢性疾病史、确诊时间、清蛋白水平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有无慢性病史、APACHEⅡ评分、ARDS确诊时间和清蛋白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DS患者合并有慢性疾病史,诊断时间晚,重度低清蛋白血症时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预后的相关因素,了解不同危险度分层患者的生存状况。方法回顾性采集2006年1月—2010年1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和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确诊的93例ALI/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30 d内生存情况等,采用t检验、Logistic回归、Cox比例风险回归、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0 d内死亡63例(占67.7%),存活30例(占32.3%)。(1)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治疗时间、血尿素氮(BUN)和血清肌酐(Scr)高于生存组,而氧合指数(PaO2/FiO2)、血液pH值低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内源性ARDS患者死亡的优势比(OR)是肺外源性患者的3.200倍。以0~1个肺外器官功能不全为参照,3个、4个和5个肺外器官衰竭死亡的OR值依次是4.333、9.333和14.667。(2)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进入模型中的4个协变量为PaO2/FiO2(HR=0.511)、APACHEⅡ评分(HR=1.800)、原因或诱因(HR=1.958)、肺外脏衰数目(HR=1.422)。(3)Kaplan-Meier生存分析:PaO2/FiO2<100 mm Hg、100~150mm Hg和>150 mm Hg者30 d生存率分别为13.3%(4/30)、29.0%(9/31)和53.1%(17/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PACHEⅡ评分<20分、20~30分和>30分者生存率分别为51.9%(14/27)、32.4%(12/37)和13.8%(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肺外源性和肺内源性患者生存率分别为40.7%(24/59)和17.6%(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肺外脏衰数目≤1个、2个、3个、4个和5个者生存率分别为57.1%(12/21)、40.7%(11/27)、23.5%(4/17)、12.5%(2/16)和8.3%(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4)以PaO2/FiO2、APACHEⅡ评分、原因或诱因和肺外脏衰数目4个协变量建立的预后模型预测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3〔95%CI(0.760,0.926)〕,敏感度76.2%,特异度80.0%,一致性77.42%,高于任何单一因素的诊断效能。结论 ARDS院内病死率高,高APACHEⅡ评分、肺内源性原因、肺外多器官功能衰竭是ARDS死亡的高危因素,PaO2/FiO2是保护因素,多因素分析较单因素分析能够较好地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8.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 ,病死率一直徘徊在 5 0 %左右 [1 ]。回顾性分析 1999年 2月至 2 0 0 1年 12月在我科抢救的 35例 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 ,探讨影响 ARDS预后的几个因素。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5例患者均为我院急诊科 ICU所收治 ,男2 3例 ,女 12例 ;年龄 14~ 79岁 ,平均 4 7.3岁 ;外伤致失血性休克 16例 ,流行性出血热 4例 ,有机磷农药中毒 2例 ,胸腹腔手术术后 8例 ,急性重症胰腺炎 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4年美国和欧洲学者联席会议所制定的 ARDS诊断标准 [2 ,3]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血管外肺水(EVLW)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损伤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2011年1月至12月入住ICU的早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机械通气者27例,连续观察3d,根据患者实际体重和理想体重,计算实际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a)和理想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p);分别比较两者与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氧浓度(FiO2)、肺静态顺应性及肺损伤评分的相关性,分析这些指标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死亡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Ⅱ评分、前3d液体平衡、机械通气时间以及ICU住院日均显著高于存活组(均P<0.05).第1天和第3天死亡组的氧合指数(OI)、肺损伤评分、EVLWa、EVLWp均较存活组明显升高(均P<0.05).EVLWa、EVLWp与肺损伤评分(r值分别为0.471、0.528,P<0.05)、OI(r值分别为0.527、0.627,P<0.05)呈明显正相关,与PaO2/FiO2(r值分别为-0.467、-0.646,P <0.05)呈明显负相关,EVLWp与肺损伤评分、OI以及PaO2/FiO2的相关系数均高于EVLWa;EVLWa、EVLWp与肺静态顺应性负相关,但是无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260、-0.226,P>0.05).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进行预后分析,EVLWa、EVLWp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5 (P >0.05)、0.739 (P <0.05).以EVLWp 12.5 mmol/L为折点,EVLWp预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存活的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62.5%.结论 EVLW能反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损伤严重程度,并能判断患者预后;与EVLWa相比,EVLWp与肺损伤相关指标相关性更好,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的早期预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0.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发病及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病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6年间急诊科收治的65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998年1月至2001年12月29例患者归入A组,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36例患者归入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发病率、氧合指数、APACHEⅡ评分、死亡率,并对所有病人进行影响死亡率的因素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氧合指数、APACHEⅡ评分无明显差别,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为1.7%和3.3%(P<0.05)、65.2%和41.7%(P<0.05);对所有病人进行的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表明,APACHEⅡ≥30分、机械通气时PEEP水平≥10 cmH_2O、及未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为病人预后不良的指标。结论:随着对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的不断认识,综合救治方法的不断改进,ARDS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发病事有增高的趋势;选择合适的机械通气参数、及早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能为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机械通气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提高机械通气后并发ARDS的诊断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5年12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接受机械通气超过48 h的148例患者,根据入院后48 h内有无发生ARDS分为ARDS组(121例)和非ARDS组(2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病因、简化急性生理评分(SAPS)、气管切开情况、呼衰指数、pH值、吸气峰值、肺顺应性、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呼气末正压(PEEP)、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呼吸频率、红细胞计数、肌酐及血糖等17项资料,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病因、SAPS评分以及气管切开情况进行对比后发现,两组各项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检验指标比较显示,ARDS组患者的呼衰指数、肺顺应性、吸气峰值、PEEP与非ARDS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肺顺应性、呼衰指数上升,PEEP、吸气峰值升高为导致患者机械通气后发生ARD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了符合ARDS诊断标准的患儿共25例,检测血清SP-A、IL-8、IL-10、基础皮质醇水平,记录呼吸机使用参数、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死亡组患儿血清SP-A、IL-8、IL-10水平、机械通气最高PEEP显著高于存活组ARDS患儿,基础皮质醇水平、最低PaO2/F iO2显著低于存活组患儿。存活组患儿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显著长于死亡患儿。肺内源性ARDS机械通气最高PEEP显著高于肺外源性ARDS患儿,最低PaO2/F iO2显著低于肺外源性ARDS。ARDS患儿预后与血清IL-10水平、SP-A水平、住院时间有关,是影响ARDS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调节炎性/抗炎的平衡,肺表面活性蛋白的替代,改善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并结合先进的呼吸机治疗技术,从多方面入手综合治疗ARDS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丙泊酚和咪达唑仑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96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组和咪达唑仑组,基础治疗相同,所有患者维持理想镇静深度(Ramsay镇静评分Ⅲ~Ⅳ级)。治疗后1、3、5 d监测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氧合指数(PaO2/FiO2),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和IL-8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1天PaO2、PaO2/FiO2及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3、5 d丙泊酚组和咪达唑仑组患者相比,PaO2和PaO2/FiO2显著改善,同时血浆TNF-α、IL-6、IL-8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与咪达唑仑相比,能明显改善ARDS患者症状并显著降低其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4.
重症急性胆管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治疗与诊治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2007年收治的326例ACST患者中73例并发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效果.结果 本组ACST患者中ARDS的发生率为22.4%(73/326),ARDS发生的时间为发病后48 h-7 d,平均3.8 d.73例均使用了呼吸机治疗,呼吸机使用时间4-12 d.治愈65例,治愈率89.1%.结论 在ACST的急性反应期应反复测定血气分析,可早期诊断ARDS.一旦出现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及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辅助呼吸,可以明显改善缺氧状况,是提高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治愈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颅脑外伤合并肺挫伤进展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医院2005—01月/2012—12月收治的80例颅脑外伤合并肺挫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7例进展至ARDS的患者作为ARDS组,53例未进展至ARDS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临床资料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因素筛选出后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ARDS组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2.2%vs.3.8%,χ2=4.871,P=0.02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β=0.107,OR=1.113)、损伤严重度记分法(injuryseverityscore,ISS)评分(β=1.352,OR=3.865)、APACHEⅡ评分(β=1.254,OR=3.504)、胃食管反流(β=1.145,OR=3.142)、脓毒症(β=1.017,OR=2.765)、DIC(β=3.505,OR=33.281)是颅脑外伤合并肺挫伤进展至ARDS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高龄、创伤程度严重的颅脑外伤合并肺挫伤患者应尽早进行积极的治疗措施,在治疗过程中要预防胃食管反流、脓毒症、DIC的发生,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6.
季勇  黄亮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8):1709-1711
高频振荡通气(HFOV)是一种新型的通气方式,它可以减少气压伤,将肺保护和改善氧合的优点集于一身.近年来HFOV成功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本文就此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重症胸外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期诊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早期诊治对重症胸外伤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符合入选标准的30例重症胸外伤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给予早诊断、早治疗诊治方案.即在诊断明确(24 h内)后给予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治疗其他脏器损伤、积极治疗肺间质水肿、激素治疗、血管扩张剂等对症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结果、肺功能.结果 临床控制11例,占36.67%;显效5例,占16.67%;有效7例,占23.33%;无效7例,占23.33%;总有效率为76.67%.治疗后较治疗前氧分压(PaO2)明显升高、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降低、血氧饱和度(SaO2)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动态顺应性(Cdyn)、最大通气量(MVV)、0.3秒用力呼气容积(FEV0.3)、用力肺活量(FVC)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诊治呼吸窘迫综合征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纠正低氧血症,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重症病毒性性肺炎合并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入住湘雅医院RICU的20例重症病毒性肺炎合并中重度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其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例患者中有5例继发细菌感染,3例患者继发真菌感染,其中2例患者同时合并细菌及真菌感染。存活组6例,死亡组14例。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在性别、体温、呼吸频率、脉搏、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PT)、白蛋白(Alb)、尿素氮(BUN)、肌酐(Scr)、总胆红素(TBIL)、血钠、血钾、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p H、Pa CO2、Pa O2、吸氧浓度(Fi O2)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氧合指数、ARDS分度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氧合指数及ARDS分度可能是影响重症病毒性肺炎合并ARDS患者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