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骨盆体位改变对模拟髋臼假体前倾角测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利用骨盆正位片测量髋臼假体放置角度是目前常用的评估人工髋关节置换效果的方法,骨盆体位的非标准化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并使得相互比较较为困难.目的:试图了解骨盆体位变化时,髋臼假体前倾角测量的相应变化情况,以提高临床评价的准确性和比较研究的可比性.方法:自制系列前倾角模拟髋臼假体模型,分别代表0°,10°,20°,30°,40°前倾角.按35°,40°,45°,50°,55°外展角分别放置于6具防腐骨盆标本髋臼窝内,使骨盆标本沿冠状轴、矢状轴在±30°的范围内按5°/次分别旋转,保持X射线投照中心点始终与标准骨盆正位片投照中心点一致.摄X射线平片并进行前倾角测量.结果与结论:骨盆沿冠状轴或矢状轴每旋转1°,髋臼假体前倾角测量值变化为0.61°~0.73°,其中沿冠状轴向前旋转和沿矢状轴远离放射源时前倾角呈减小趋势,沿冠状轴向后旋转和沿矢状轴接近放射源时前倾角呈增加趋势,临床评价时应充分考虑骨盆体位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背景:髋臼杯即髋臼假体的安放角度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髋臼外展角、前倾角是评价髋臼假体放置是否合理的重要参数.目的:综述了髋臼前倾角的测量方法,髋臼前倾角与假体的关系,为临床合理放置假体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维普和PubMed数据库中2011-08之前关于全髋关节置换髋臼前倾角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全髋关节置换;髋臼前倾角;人工关节;测量"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关节置换及髋臼前倾角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285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25篇文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髋臼假体精确的放置对关节的稳定性十分重要,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臼假体安放于外展40°~45°、前倾15°~20°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3.
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我国开展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术式不断改良普及,假体式样日益翻新,术中髋臼杯即髋臼假体的安放角度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髋臼杯的位置安装不良,易导致假体松动,易造成股骨头假体的脱出。  相似文献   

4.
骨盆外伤通常X线常规检查是拍摄全骨盆前后正位片。若临床疑有髋臼底穿裂骨折合并髋臼骨折,不仅要拍摄全骨盆前后正位片,为了消楚地了解骨折线,还需拍摄损伤侧髋关节标准前后正位片,损伤侧闭孔斜位片和损伤侧髂骨翼斜位片四个位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将髋臼横韧带作为髋臼假体前倾定位解剖参照标志的可靠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98例(98髋)初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中将髋臼横韧带作为解剖参照标志定位髋臼假体前倾角度,术后对其髋臼假体前倾角度进行测量,并与正常前倾角度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12~18个月,均未发生髋关节脱位;术后髋臼假体前倾角度为(15.16士4.00).,与正常前倾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髋臼横韧带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可作为确定髋臼假体前倾定位角度的理想参照标志.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13越来越多。为了解老年人髋关节的发病情况,预防老年人髋关节疾病的发生,我们从本科X线片档案中抽出60岁以上年龄患者来我院就诊时拍摄的髋关节X线片111份,对其髋关节的发病情况及X线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平扫与X线平片检查在髋臼隐匿性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髋臼隐匿性骨折患者的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经CT平扫与X线平片检查,观察和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结果。结果本组50例患者中,经CT平扫后49例患者可见骨折,骨折检出率为98.0%,经X线平片检查后40例患者可见骨折,骨折检出率为80.0%,二者比较,CT平扫检出符合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7,P<0.05);经CT平扫后,清楚显示患者的骨折部位与移位情况,分型符合率为100%,经X线平片检查后,分型符合率为92.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采用CT平扫对髋臼隐匿性骨折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效果较好,能够对不同的病情进行分型,为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临床依据,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疾病及预后,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改良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量股骨上段模拟髋关节置换手术前后的骨密度(BMD),分析其分布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12根新鲜股骨中上段模拟髋关节置换术,改良DEXA测量手术前后假体柄周边骨密度。结果改良DEXA法可以去除金属假体柄的干扰,定量分析股骨上段骨密度。股骨上段BMD的分布规律在不同标本、假体插入前后均相似。结论改良DEXA法可准确测定股骨上段假体周边骨密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髋臼前倾角术前测量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121例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入常规组和术前测量组。常规组按照前倾15°安放人工髋臼,术前测量组按照术前测量角度安放人工髋臼,并统计分析术前测量组术后人工髋臼前倾角度与术前测量值相差1°和5°的比例以及两组患者术后人工髋臼前倾角度差异。结果 术前测量组人工髋臼前倾角度术后误差小于1°和5°的比例分别为3.13%和29.69%,常规组与术前测量组术后人工髋臼前倾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髋臼前倾角术前测量可提高人工髋臼安放的精确度,但安放的准确性还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背景:后脱位在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并发症中发生率仅次于假体松动,严重影响髋关节的稳定性。目前在临床研究中股骨头直径及髋臼前倾角对髋关节稳定性的影响尚存争议。目的:探讨股骨头直径和髋臼前倾角在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对髋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尸体骨上测量全髋关节置换后影响髋关节后向不稳定的股骨头直径和髋臼前倾角。前倾角在计算机导航引导下安装在0°-20°,其中每个间隔为5°。分别应用直径为28,32,36 mm的股骨头进行实验,观察髋关节屈曲90°内收0°以及屈曲90°内收30°时引起脱位的内旋角度。结果与结论:当髋臼臼杯前倾角从0°增加到15°时,导致髋关节脱位的髋关节内旋角度随股骨头直径增加而增加(P <0.05)。当髋臼臼杯前倾角度从15°增加到20°时,导致髋关节脱位的髋关节内旋角度随股骨头直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不明显。在髋关节屈曲90°内收0°时,当髋臼臼杯前倾由15°增加到20°,股骨头直径36 mm组相对于28 mm和32 mm组有更高的稳定性(P <0.01);当髋臼前倾角度大于10°时,股骨头直径32 mm组与28 mm组相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P<0.05);当髋臼前倾角小于10°时,此种区别不是很明显。当髋关节屈曲90°内收30°,股骨头直径36 mm组相对于28 mm和32 mm组有更高的稳定性(P<0.01);当髋臼前倾角度大于10°时,股骨头直径32 mm组与28 mm组相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P<0.05);当髋臼前倾角小于10°时,此种区别不是很明显。结果提示髋臼前倾角的增加可减少髋关节后脱位的发生,但是当髋臼前倾角不是很好选择时,应用大直径的股骨头可增加髋关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MRI测量前后髋臼指数评估儿童髋关节前后髋臼发育情况及影响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发病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2月~2020年10月收治的174例疑似DDH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所有受试儿童的临床资料、出生体质量、孕臀位等资料,并行MRI扫描检查。采用不同方案对髋臼指数进行分析,方案一:股骨头中心至髋臼最薄弱处连线与髋臼最薄弱点至骨性髋臼前/后壁外缘的夹角记为A/PBAI,髋臼最薄弱处至股骨头中心连线与髋臼最薄弱点至软骨性髋臼前/后壁外缘夹角记为A/PCAI;方案二:双侧Y形软骨中点连线至骨性髋臼前/后壁外缘夹角记为A/PBAI,双侧Y形软骨中点连线至软骨性髋臼前/后壁外缘夹角记为A/PCAI。利用ICC评估髋臼指数一致性,采用Forward Logistics回归分析模型探讨影响DDH的独立性因素。结果  方案一测量髋臼指数ABAI、ACAI、PBAI及PCAI的一致性明显高于方案二,且方案一检测各指标的ICC均>0.75;DDH组与非DDH组孕臀位、双下肢不等长、先天肌性斜颈、襁褓体位、关节弹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孕臀位、双下肢不等长、先天肌性斜颈、襁褓体位、关节弹响是影响DDH发生的独立性威胁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DDH影像学检查MRI中,以髋臼最薄弱点到股骨头中心点连线为基线测量髋臼指数方法一致性较高,可准确评估儿童髋关节前后髋臼发育情况,且孕臀位、双下肢不等长、先天肌性斜颈、襁褓体位、关节弹响是影响DDH发生的独立性威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简化太极拳运动中髋外展活动度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简化太极拳运动时髋外展活动度的变化。方法用关节测角器测定 3 0例健康成年男性操练太极拳时髋关节的外展活动度。结果两髋外展活动度超过正常髋外展 0°— 45°的活动范围。结论太极拳运动增进外展髋肌肉的力量 ,可预防和矫正髋内收畸形。  相似文献   

13.
髋臼发育不良是成人髋关节疼痛常见的病因之一。轻度髋臼发育不良即可增加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早期诊断及干预,不仅可缓解成人髋臼发育不良患者髋关节症状,还能延缓或阻止骨性关节炎的发展,减少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本文对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组配式股骨假体髋关节翻修治疗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患者采用骨水泥假体髋关节翻修治疗,设定为对照组,采用组配式股骨假体髋关节翻修治疗的30例患者设定为观察组,并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前后哈里斯髋关节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及帕克-帕尔莫移动评分(Parker Palmer mobility score,PPMS)、手术前后VAS评分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且无发生特殊并发症及不良事件。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住院时间[(65. 12±22. 13) min、(1 986. 52±875. 63) ml、(955. 25±520. 17) ml、(12. 98±5. 11) d]显著优于对照组[(76. 38±24. 64) min、(2 437. 42±953. 87) ml、(1 226. 44±553. 09) ml、(15. 52±5. 8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后HHS及PPMS评分分别为(73. 66±16. 05)分,(8. 37±2. 13)分,显著优于术前的(4. 46±1. 34)分、(0. 83±0. 2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术后HHS评分及PPM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6. 42±14. 83)分、(7. 15±1. 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4. 29±6. 3)周,与对照组的(15. 03±7. 5)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为(2. 86±0. 99)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的(3. 73±1. 2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组配式股骨假体髋关节翻修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术后患者HHS和PPMS评分明显提高,VAS评分明显降低,临床效果比较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关节置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化脓性关节炎后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临床经验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 6年来收治的 13例患者的病例资料 ,探讨术前准备、术中的手术技巧对术后疗效的影响。结果术后随访 4~ 36月 ,平均 2 3. 4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无伤口及关节内感染发生 ,无术后坐骨神经损伤、股骨骨折、髋关节脱位等并发症。髋关节疼痛消失 ,患者双下肢长度相等 ,跛行消失。术后Harris评分 70~ 85分 ,平均 76 . 3分。结论 人工关节置换是治疗化脓性关节炎后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较好方法 ,术后能够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6.
背景:类风湿性关节炎导致的髋臼内陷,髋臼运动中心重建和髋关节功能重建是人工全髋置换的两大技术难点。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髋臼内陷时行的髋关节置换的效果。方法:纳入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累及髋关节造成髋臼内陷的患者16例(22髋)行全髋关节置换,其中男5例8髋,女11例14髋。所有患者置换过程中均行不同程度植骨,置换后随访28—94个月,平均50个月,行髋关节×射线进行影像学评估,关节活动度、Harris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与结论:至末次随访,所有患者获得影像学上假体良好稳定,假体周围无明显透亮线,移植骨稳定,Harris评分由置换前42.4±8.6,上升为87.5±5.6,关节活动度中屈曲由置换前(45.2±5.5)°,提高为(95.6±5.8)°,外展由(15.2±8.5)°,提高至(32.6±6.6)°。说明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髋臼内陷,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时,根据骨缺损情况结合自体骨移植,能有效恢复髋关节中心,重建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髋关节镜下治疗不同解剖形态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FAI)患者的临床疗效与相关X线指标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6年12月在该院接受关节镜下手术治疗的FAI患者24例,分析患者的临床指标、术后疼痛、膝关节功能与活动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7 d、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而Harris评分均明显增加,同时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均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凸轮型患者髋关节的α角明显高于钳夹型,而偏心距、髋臼深度、髋臼覆盖率及中心边缘角(CE)明显低于钳夹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凸轮型患者的α角明显高于健康人髋关节、而偏心距明显低于健康人髋关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钳夹型患者的髋臼深度、髋臼覆盖率及CE角高于健康人髋关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者的髋臼前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例髋关节镜下治疗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83%。结论髋关节镜下治疗FAI可短期减轻患者疼痛,提高膝关节功能与活动度,效果良好,且不同髋关节解剖形态的X线片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综合评价陶瓷-陶瓷全髋关节假体的初步临床应用结果。方法 1999年1月~2010年6月进行了28例28髋高纯度氧化铝陶瓷-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均使用意大利Lima公司的"三明治型"高纯度氧化铝陶瓷-陶瓷全髋关节。其中,24例24髋得到随访,平均年龄56.4岁(39~68岁),平均随访时间18.6个月(12~48个月)。对临床结果采用改良Har ris系统评分评价疗效,术前及术后均拍摄X线片进行临床随访和观察,主要评价了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并对假体的磨损及陶瓷部件的碎裂作了影像学评估。结果术后Harris评分平均97.5分(92~100分),无患侧髋关节周围异常杂音,无陶瓷假体碎裂,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影像学结果提示假体位置满意,无磨损、松动征象,无明显骨溶解及感染表现。3例发生股骨近段纵向劈裂骨折并发症。结论高纯度氧化铝陶瓷-陶瓷全髋关节的短期疗效令人满意,尤其适合用于年轻、活跃的患者。  相似文献   

19.
背景:股骨偏心距的重建对于恢复外展肌力和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张力平衡,维持关节稳定,恢复关节功能,减少置换后跛行,降低假体磨损、人工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探讨全髋置换的重建偏心距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对比分析采用组配式假体(S-ROM)行全髋置换20例20髋患者及采用普通假体(Corail)行全髋置换19例20髋患者的相关资料,通过临床(Harris评分)和X射线测量,对两组患者置换后髋关节功能和偏心距重建率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与结论:纳入患者均无感染、骨折、脱位,无深静脉血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临床随访:在组配式假体和普通假体两组中,股骨偏心距重建组与未重建组置换前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偏心距重建患者Harris评分高于未重建者(P 〈 0.05)。髋关节外展活动度大于未重建患者(P 〈 0.05)。X射线随访:组配式假体和普通假体两组中股骨偏心距重建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3.956,P 〈 0.05),39髋(98%)股骨假体位于中立位,1髋(2.5%)轻度外翻位,两组中股骨偏心距得到重建与未得到重建患者的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组配式假体和普通假体两组中股骨偏心距得到重建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和髋关节外展活动度优于未得到重建者,组配式假体偏心距重建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