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凯  梁翠菲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3):1707-1710
咳嗽是全科的常见主诉,其病因广泛,同时也可能是某些危重疾病的潜在信号,对全科医生来说,咳嗽的诊断是一个时刻面临的挑战。本文从全科医生的角度,对咳嗽的病因进行分析和总结,并结合相关文献和指南,梳理出咳嗽的诊断思路,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诊断性检查及治疗正确评估病情,以帮助全科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及时、准确地诊断咳嗽,避免严重后果,最终达到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陈晓依  陈树春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36):4535-4540
2018、2019年我国分别颁布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足见我国对罕见病的诊疗和保障工作的重视。自身免疫性垂体炎(AH)属于罕见病,其可导致垂体功能障碍,如不及时救治可危及患者生命,但因其发病率低、症状多变、影像学特点不明显而容易误诊。2020年2月日本内分泌学会(JES)发布了《自身免疫性垂体炎和IgG4相关垂体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简称JES指南),其是目前国内外首次明确定义AH和IgG4相关垂体炎(IgG4H)的临床诊疗指南。本文从AH和IgG4H的定义、诊断和治疗三个方面对该指南进行解读,并分析了JES指南对我国全科诊疗的启示,旨在为我国全科医生诊疗此类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杨辉  韩建军  许岩丽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6):1910-1915
2018年皇家澳大利亚全科医生学会(RACGP)将其主办的学术期刊从《澳大利亚家庭医生》(AFP)更名为《澳大利亚全科医学杂志》(AJGP),该次更名进一步明确了全科医学的学科定位与服务内涵。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梳理了世界各地区全科医学/家庭医学职业组织及学术期刊的更名情况,并具体讲述了澳大利亚全科医学名称的变迁。目前,中国存在全科医学和家庭医学名称混合使用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对全科医学和全科医生的正确认知,建议在充分考虑管理者、全科医生及居民对名称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全科医学和全科医生的概念和含义。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是全科医生重点管理的疾病之一,目前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指南,但是全科医生对指南的学习、理解参差不齐,实际工作中糖尿病诊断不规范、用药不规范、非药物治疗不规范甚至全科医疗健康档案(SOAP病历)书写不规范并不少见。本文报道了1例社区首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诊疗经过,结合相关指南与文献进行分析,以期为在岗全科医生或参加“5+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生进行糖尿病社区干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杨辉 《中国全科医学》2006,9(16):1368-1368
澳大利亚皇家全科医生学会(RACGP)推出《全科医学预防服务指南》,该指南对各种预防服务活动的建议,均根据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而且,各种预防服务也是澳大利亚全科医学服务中最相关的服务。该指南在澳大利亚全国通用,并得到“国家卫生和医学研究委员会”(NHMRC,澳大利亚最权威的医学研究机构)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杨玲  杜雪平 《中国全科医学》2024,(17):2167-2172
澳大利亚著名全科医学专家约翰·莫塔(John Murtagh)提出的Murtagh安全诊断策略逐渐被全科医生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多用于常见病的初步诊断、危急重症的快速识别、分析和判断是否存在导致某种症状/体征而容易被忽略的疾病,同时了解患者的担忧和期待。全科教学门诊是培养全科医生临床思维、提升全科诊疗能力的重要培训方法。本文以1例风湿性多肌痛(PMR)患者为教学案例,应用Murtagh安全诊断策略剖析诊疗思路,结合文献分析诊疗过程、总结诊治经验,指导全科医生从多维度思考疾病诊断、治疗,培训全科住院医师的全科临床思维、提高PMR诊治水平,达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7.
感染后咳嗽的发病机制和尝试性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美国ACCP协会2006年版《咳嗽诊断和治疗指南》和中国2009年版《咳嗽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均独立将感染后咳嗽作为亚急性咳嗽的主要原因。据此,感染后咳嗽的定义包含下列元素:胸片所见阴性,从而除外肺炎诊断;咳嗽最终通常会自行消退,病程一般不超过8周。可见,亚急性感染后咳嗽可通过咳嗽持续时间与慢性咳嗽(8周以上)相鉴别。  相似文献   

8.
面对妇女健康领域的诸多问题,全科医生需要学习并掌握全面的、最新的妇女保健知识。澳大利亚Monash大学医学、护理和卫生科学部全科医学系主任丹尼尔·马扎(Danielle Mazza)教授为我们提供了一本很实用的学习用书,其主编的《Women′s Health in General Practice》,涵盖了从少女至更年期妇女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包括月经问题、避孕、流产、不孕不育、孕前及产后保健、乳腺疾病、泌尿系疾病以及家庭暴力等。本书以病例解析的形式详细阐述了全科医生是如何对上述疾病进行诊断、鉴别诊断、治疗、评估和管理的。为方便广大全科医生学习,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委托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对此书进行了翻译,其中文版《全科医学之妇女保健》现已在国内出版发行,并受到了全科医生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本刊对该书中的部分病例进行了整理并陆续刊出,以供国内全科医生借鉴,使其在全科医疗中为来诊者提供具有最新证据支持的高质量的保健咨询服务。更多案例分析详见本刊网站(http://www.chinagp.net)“期刊检索--电子期刊”版块。  相似文献   

9.
去年年末,中国第一部《咳嗽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面世以来,咳嗽一时间成了热门话题。专家指出,现阶段市民对咳嗽还存在诸多误区。  相似文献   

10.
背景 中医药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在糖尿病防治领域被广泛研究应用,尤其在糖尿病前期及并发症治疗方面优势明显。目的 了解北京市东城区基层全科医生对《糖尿病中医药临床循证实践指南》(《指南》)的应用和需求情况。方法 于2018年7-8月,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北京市东城区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体基层卫生人员共30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中医138例,西医166例。自行设计《指南》应用及需求状况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医师对患者进行中医健康教育情况、中成药使用情况、对本指南的知晓情况及培训需求状况。结果 中医全科医生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年限、职称低于西医全科医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8例中医全科医生中,133例(96.4%)对患者进行中医健康教育,127例(92.0%)使用中成药进行社区糖尿病防治;166例西医全科医生中,134例(80.7%)对患者进行中医健康教育,112例(67.5%)使用中成药进行社区糖尿病防治,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74,P<0.001;χ2=27.038,P<0.001)。138例中医全科医生中,25例(18.1%)没听说过《指南》,94例(68.1%)听说过但未学习,19例(13.8%)了解并认真学习过;166例西医全科医生中,33例(19.9%)没听说过,108例(65.1%)听说过但未学习,25例(15.0%)了解并认真学习过,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6,P=0.854)。中医全科医生中,男性《指南》学习率高于女性(P<0.05);随年龄增长、学历降低、职称升高、工作年限增长,《指南》学习率增高(P<0.05)。138例中医全科医生中,126例(91.3%)有《指南》培训需求;166例西医全科医生中,144例(86.7%)有《指南》培训需求,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76,P=0.209)。138例中医全科医生中,50例(36.2%)希望采用面对面培训《指南》,63例(45.7%)希望采用视频培训,25例(18.1%)认为两者兼可;166例西医全科医生中,59例(35.5%)希望采用面对面培训,69例(41.6%)希望采用视频培训,38例(22.9%)认为两者兼可,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29,P=0.569)。结论 北京市东城区基层全科医生《指南》知晓率、学习率较低,应加强《指南》社区推广,尤其在年龄低、职称低、工作年限短的中医全科医生群体中推广。  相似文献   

11.
杨辉  韩建军  许岩丽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9):2267-2279
新医改10年,是中国全科人力发展的积极探索和迅猛发展阶段。目前,中国的全科医生数量不断增长,全科医生教育培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需要持续改进的方面。本文以中国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历程和现状为基础,分析了目前中国全科人力发展的尚存问题,并给出了针对性建议。作者认为,全科人力资源的功能定位、全科医生质量和绩效管理、城乡和地区间的全科人力数量和质量差距、全科医学师资结构以及医学和教育双能力、全科医学学科和学术建设、全科人力发展及服务的质量和创新,是接下来中国全科医学发展的重点关注方面。从医学早期教育开始全科培训,以综合维度的需要为计划和培训导向,贯穿医学本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职业培训、持续职业发展各阶段,规划全科医学教育的蓝图和路径,充分重视和加强全科医学的学科建设与研究,支持全科师资和导师培养,是中国全科人力资源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综合性措施。  相似文献   

12.
张建玲  任伟 《中外医疗》2013,(27):34+36-34,36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及其诊断,分析针对病因治疗后效果。方法依据《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诊断程序,对126例慢性咳嗽的病因进行诊断并通过分析治疗效果而确诊。结果 126例慢性咳嗽中确诊124例(98.4%),其中咳嗽变异型哮喘(CVA)52例,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36例,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21例,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15例,其它原因2例(1.6%)。针对病因治疗后,症状控制78例、有效38例。结论 CVA、EB、PNDs、GERC是诱发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针对病因的特异性治疗效果好,可作为重要的确诊依据。  相似文献   

13.
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效果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分析慢性咳嗽患者的病因诊断和特异性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订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慢性咳嗽病因诊断流程,在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对106例慢性咳嗽患者进行常规胸部X线、肺功能和气道反应性、鼻窦X线或CT、24h食管pH监测、诱导痰细胞分类等检查,根据临床表现、检查结果及特异性治疗的反应确定病因诊断。结果106例慢性咳嗽患者中,101例(95.3%)诊断明确,单一病因咳嗽者81例(80.2%),复合病因者20例(19.8%)。其中咳嗽变异性哮喘(CVA)66例(62.3%),鼻后滴漏综合征(PNDs)15例(14.1%),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11例(10.4%),感染后咳嗽(PIC)4例(3.8%),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诱导的药物性咳嗽3例(2.8%),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2例(1.9%),病因未明5例(4.7%)。经特异性治疗后92例(91.1%)患者咳嗽得到控制,9例(8.9%)咳嗽部分缓解。结论CVA、PNDs、GER是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大部分患者经特异性治疗后咳嗽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14.
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以下简称修订版指南),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的分级诊疗中承担不同任务。基层医生在慢阻肺诊治、预防工作中可以主导疾病预防,通过问卷调查和普及简易肺功能检查的应用来落实慢阻肺的早期筛查,通过对患者教育、督导和定期随访来落实稳定期维持治疗的药物治疗,指导和核实患者吸入药物的使用正确性,提高患者依从性,贯彻落实呼吸康复治疗等。基层医生可参照修订版指南参与慢阻肺的全程管理,为提高基层防治慢阻肺水平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Cough is one of the commonest symptoms of lung disease and is a frequent problem encountered in general practice as well as in hospital practice. A wide range of disease processes may present with cough and definitive treatment depends on making an accurate diagnosis of the cause. A diagnostic work-up for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dry cough is presented. The most common associated conditions are post-viral cough, asthma, rhinosinusitis (post-nasal drip or ''nasal catarrh'') and gastro-oesophageal reflux. Treatment with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can also lead to a persistent dry cough. Specific treatment of the cause should control the cough, but this may not occur in all cases and in a sizeabl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no associated cause can be found. An increased sensitivity of the cough reflex can be 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dry cough. Symptomatic relief must be considered when the cough interferes with the patient''s health and sleep but the most effective antitussive opiates cause sedation and may be addictive. Treatment of persistent dry cough remains a challenge in some patients and there is still scope for improvement in its diagnosis and effective therapy.  相似文献   

16.
刘敏  孟娟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5):3148-3153
近年来,国内外痛风治疗指南不断更新,使痛风诊治逐渐变得规范。随着《202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痛风治疗指南》的公布,一些模糊的概念越来越清晰。痛风作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全科医生在痛风的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全科医生的角度论述《202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痛风治疗指南》,并与我国最新版痛风治疗指南进行对比,为全科医生诊治痛风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全科医生队伍是我国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与基石,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中坚力量,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进而推进落实分级诊疗政策的关键。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其诊疗理念与全科医学有诸多相通之处,发展中医全科医学,加强中医全科医学人才队伍建设,对于丰富全科医生以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形式、降低医疗费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效率以及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加强中医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了中医全科医学在基层医疗服务中的优势及中医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障碍,然后分别从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系统的内部和外部2个角度提出对策建议。建议在系统内部通过加强中医全科医学的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的方式健全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在系统外部通过完善保障政策、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激励机制以及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给中医全科医学人才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撑环境,提升中医全科医生的岗位吸引力,推动构建中西医结合的中国特色全科医生队伍,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缓和医患供需矛盾、构建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季燕  丁静  丁兰  刘美星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5):3160-3163
频繁就诊是初级卫生保健机构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造成社区医疗资源不合理应用,而且增加全科医生和社会的负担。频繁就诊与患者身体疾病、精神病疾病和社会困难等相关,通过临床干预可影响其就诊率。文章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初级卫生保健系统中的频繁就诊现状、影响因素和干预效果进行综述,以期为减少不必要的频繁就诊现象、更加合理利用社区医疗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Although the role of general practice is well established in the United Kingdom's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formal postgraduate training for primary care practice is a recent development. Trainees may enter three-year programs of coordinated inpatient and outpatient training or may select a series of independent posts. Program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train general practitioners as teachers, and innovative cours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Nevertheless, there is a curious emphasis on inpatient experiences, especially since British general practitioners seldom treat patients in the hospital. In their outpatient experiences trainees are provided with little variety in their instructors, practice settings, and medical problems. The demands on this already strained system will soon be increased due to recent legislation requiring postgraduate training for all new general practitioners. With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raining for primary care in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those planning American primary care training may avoid the problems and incorporate the attributes of British training for general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