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BACKGROUND: Traditional complex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did not get the repair in time and clinical misdiagnosis is not uncommon, become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wrist joint pain and dysfunction. Wrist joint complexity assisted treatment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can more accurately judge complexity of the distal radius fracture damage. The microscopic surgery can protect the blood supply, can also repair intra-articular ligament, cartilage injury, and along with all the dislocation, fracture of carpal bone fixed effectively.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跨腕关节钢板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骨折中的应用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07年3月~2008年10月采用跨腕关节钢板治疗桡骨远端粉碎骨折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21~56岁,平均40.3岁。按AO分类,C2型4例,C3型12例。采用背侧跨腕关节钢板固定的方法治疗桡骨远端粉碎骨折。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长度、关节面台阶方面对桡骨远端影像学进行评估。采用Jakim评分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3月。掌倾角由术前-10.69°±19.43°改善至术后8.125°±4.72°,尺偏角由术前7.125°±9.025°改善至术后20.500°±4.097°,桡骨茎突长度由术前(4.731±3.597)mm改善至术后(11.931±1.514)mm,关节面台阶由术前(4.294±1.594)mm改善至术后(0.563±0.550)mm。根据Jakim评分标准,优7例,良6例,可1例,差2例。结论跨腕关节钢板治疗桡骨远端粉碎骨折,特别是累及干骺端和骨干的桡骨远端粉碎骨折时,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腕关节镜辅助"分水岭"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极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1月我院骨科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分水岭"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9例桡骨远端"分水岭"以远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采取Mayo评分、DASH评分对患侧腕关节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6个月,平均12.1个月。患者创面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9~13周,平均11.2周。末次随访Mayo评分86~95分,平均92.8分,其中优14例,良5例;DASH腕关节功能评分6~12分,平均9.7分。结论腕关节镜辅助下"分水岭"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极远端骨折能有效复位并支撑关节面,便于早期功能锻炼,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切开复位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5年9月通过手术治疗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2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AO分型为C2或C3型,采用支撑钢板掌侧固定17例,背侧固定9例。结果26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诊,握力恢复平均为对侧的78%,11例腕关节伸屈活动达健侧的70%~80%,4例背伸及掌屈均只达健侧的60%~80%,3例活动度在健侧60%以下。23例屈伸活动时无疼痛,3例有轻度疼痛。患者对手术后腕关节功能满意者21例(80.78%),较满意者4例(15.36%),不满意1例(3.86%)。按改良G reen和O’brien标准,18例患者(69.2%)为优,5例(19.2%)为良,3例(11.6%)为一般,优良率88.4%。结论切开复位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疗效好,并发症少,术后配合合理的康复锻炼,能使腕关节功能达到最大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腕关节韧带功能解剖在桡骨远端骨折复位中的意义。方法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我科门诊收治46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方法治疗,术后即进行手指、肩、肘关节活动,术后4~6周据骨折愈合情况拆除夹板,进行腕关节指导下的功能锻炼。结果本组46例,有38例获得随访,其中有5例粉碎骨折1周复查时移位明显而改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随访6~12个月。所有骨折伤后2.5~3.5个月愈合,平均3个月,参照Aro关于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后的功能评价标准,优26例,良8例,可4例,优良率89.5%。结论将腕关节韧带的功能解剖与复位手法相结合加夹板外固定进行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是一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常见骨折。传统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对于简单类型的骨折(AO分型中的A型)往往能获得较满意的疗效;但是对于复杂骨折(AO分型中的B、C型),此法很难做到关节面的良好的复位和稳定的固定,而常导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测量桡骨茎突在腕关节不同角度时与周围肌腱、血管的距离,探讨手法复位经皮闭合穿针内固定术微创治疗桡骨骨折经桡骨茎突的相对安全进针区域。 方法 20侧成人前臂标本,以腕部外固定支架固定腕部,分别在腕关节掌屈0°、20°、40°、60°和尺偏0°、30°等8个位置,测量桡骨茎突最高点与桡侧腕长伸肌腱、拇短伸肌腱的最短距离,桡骨茎突最高点与桡侧腕长伸肌腱、拇长伸肌腱、拇短伸肌腱、桡动脉各交点的距离。 结果 腕关节掌屈、尺偏运动引起桡骨茎突周围肌腱相对位置规律性地变化,腕关节在尺偏30°掌屈0°~20°范围内时,桡骨茎突的相对安全进针区域最大。 结论 以桡骨茎突最高点为体表标志,当腕关节在尺偏30°掌屈0°~20°范围内,桡骨茎突最高点周围一定距离范围内,经皮克氏针固定桡骨骨折,能最大限度降低对肌腱及血管的损伤率。  相似文献   

8.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桡骨远端关节面3 cm以内的骨折,其发生率约占急诊骨折患者的17%.按AO分类法将桡骨远端骨折分为关节外骨折(A型)、部分关节内骨折(B型)及复杂关节内骨折(C型)3种基本类型.桡骨远端骨折后,其关节面的掌倾角、尺偏角及下尺桡关节稳定性的恢复至关重要,三者任一方面恢复不良都会造成腕关节功能障碍.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最终目的就是恢复腕关节的功能,而功能的恢复与复位的好坏密切相关[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跨腕关节外固定支架配合克氏针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3年12月采用跨腕关节外固定支架配合克氏针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26例,男16例,女10例;按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AO/OTA)分型:C1型3例,C2型10例,C3型13例。比较术后影像学指标、功能指标,术后8~12周拆除外固定支架并进行腕关节功能锻炼,按Gartland-Werley评分标准对术后腕关节功能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得6~18个月(平均10.5个月)随访。术后1周、术后8周分别测量掌倾角[(12.02±3.57)°、(11.99±3.59)°]、尺偏角[(20.34±4.31)°、(20.31±4.29)°]、桡骨高度[(12.39±6.81)mm、(12.38±6.79)mm],术后1周、术后8周分别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1周与术后8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术后6月腕关节功能评定结果:优10例,良11例,可2例,差3例,优良率为80.8%(21/26);并发症发生率为15.4%(4/26)。结论跨腕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配合克氏针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可取得满意疗效,且固定牢靠,能有效防止骨折复位丢失和再移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分析外固定支架治疗28例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临床效果。结果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9.5个月。X线片示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5个月。疗效按Dienst等提出的标准进行评定,结果优18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为92.9%。结论对于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能最大限度地恢复桡骨与尺骨的相对长度、关节面的平整、掌倾角及尺偏角,术后配合有效的康复锻炼,能使腕关节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关节镜辅助下静态牵引综合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北理工学院附属黄石爱康医院骨科2017年9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23例采用关节镜辅助治疗的桡骨远端完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40~69岁,平均53.83岁。采用外固定架扩大腕关节间隙,临时复位固定后,无需使用专用腕关节镜牵引系统,利用关节镜系统进一步探查关节面复位情况及TFCC等相关软组织并视损伤情况进行修复。术后4周根据复查情况拆除外固定架,统计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VAS评分记录术后10个月疼痛情况,采用Mayo评分和DASH评分评价患者腕关节功能。结果 23例患者术后随访10~25个月,平均13.8个月。术后未发现外固定松动、严重钉道感染等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5~6周,平均5.3周。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85~94分,平均90.7分,优20例,良3例。DASH评分7~13分,平均10.7分。活动伴有疼痛2例,为轻度疼痛(VAS评分2~3分)。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静态牵引综合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  相似文献   

12.
 背景:外固定支架结合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具有较好的效果。目的:对外固定支架结合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检索CNKI数据库2003至2012年收录外固定支架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应用研究文献,采用检索词“外固定支架;桡骨远端骨折”,排除重复文献以及与研究内容无关的文献,共检索文献408篇。从文献出版时间与数量、学科类别、来源期刊、研究机构以及被引频次、下载频次等角度对408篇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与结论:外固定支架结合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文献研究呈上升趋势,2012年发表相关文献85篇,并且多以外科学为主。近10年的文献研究中,以《中医正骨》发表文献量最多,共发表文献18篇。而各研究单位对此进行的研究均不多,仅发表文献1-7篇,并且仅有5篇文献获得基金项目资助。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外固定支架与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7年8月~2010年1月连续48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关节内骨折﹙FrykmanⅦ型、Ⅷ型﹚随机分成2组,其中外固定架组23例,男性9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8.7岁﹙21~72岁﹚,右侧12例,左侧11例,按Frykman分类Ⅶ型12例,Ⅷ型11例。钢板内固定组25例,男性11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0.2岁﹙20~74岁﹚,右侧12例,左侧13例,按Frykman分类Ⅶ型11例,Ⅷ型14例。分别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和切开复位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Dinest标准行疗效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6个月,X线片示所有骨折均已愈合,术后1年后复位质量和疗效2组无显著性差异﹙>0.05﹚。结论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和切开复位T型钢板内固定2种方法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关节内骨折,均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肱桡肌止点的解剖特点及其在桡骨远端骨折茎突骨块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2015年3—9月选取14例成人新鲜尸体上肢标本,观察肱桡肌肌腱的解剖结构及其止点的位置、形态,测量止点范围长度、宽度、面积以及与桡骨茎突尖的距离。选取2014年7月—2016年4月收治的29例伴有茎突骨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正位X线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茎突骨块分为完整型和碎裂型,茎突骨块完整型测量茎突骨块长度,茎突骨块碎裂型分别测量干骺端骨块长度和关节面骨块长度。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解剖学和X线片观察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尸体上肢标本解剖测量显示:肱桡肌肌腱向远端走行途中分别与前臂深筋膜、旋前方肌及第二伸肌间隔的腱膜组织通过坚韧的纤维组织相接续;肱桡肌肌腱以纤维形式牢固附着于桡骨茎突表面,止点形态近似水滴状,尖部指向近端;肱桡肌肌腱止点范围长(18.80±3.67)mm,宽(11.23±2.06)mm,止点附着面积(141.53±4.55)mm2,肌腱附着部近端距桡骨茎突尖距离(26.59±3.76)mm。临床X线测量结果显示:11例茎突骨块完整型的茎突骨块长(24.42±4.30)mm;18例茎突骨块碎裂型,茎突骨块总长(28.08±4.93)mm,其中干骺端骨块长(16.32±3.87)mm、关节面骨块长(11.76±3.46)mm。与标本解剖测量结果比较,茎突骨块完整型和碎裂型的茎突骨块长度与肌腱附着部近端至茎突尖的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45、1.334,P值均>0.05),茎突骨块碎裂型的干骺端骨块长度与肱桡肌止点长度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1.839,P>0.05)。结论 肱桡肌肌腱止点牢固附着于桡骨茎突,是桡骨远端骨折形成茎突部干骺端骨块的解剖基础。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是否需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以恢复影像学上的解剖复位还存在争议。 目的:对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Springer以及万方等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骨科杂志。收集所有对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疗效进行比较的文献。利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6篇,其中随机对照研究2篇,回顾性队列研究4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腕关节背伸活动度[MD=-0.87,95% CI(-3.31,1.58),P=0.49],屈曲活动度[MD=-2.79,95% CI(-6.47,0.88),P=0.14],旋前活动度[MD=-0.08,95% CI(-1.49,1.64),P =0.92],旋后活动度[MD=-0.7,95% CI(-3.52,2.12),P=0.63]以及并发症的发生[MD=1.35,95% CI(0.71,2.56),P=0.36] 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手术组桡骨长度更接近于正常的解剖长度[MD=2.46,95% CI(1.78,3.15),P < 0.01];手术组尺倾角 [MD=3.73,95% CI(2.97,4.48),P < 0.000 01]以及掌倾角[MD=6.81,95% CI(3.72,9.90),P < 0.000 1]更接近于正常的解剖角度。两组患肢腕关节屈伸,旋前旋后活动度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而手术组解剖复位程度明显优于非手术组。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anatomy of the wrist joint capsule on the distal radius. As such the extent of the joint capsule and the limits of attachment in relation to the articular surface were determined. Furthermore, the study also determined whether there was any reflection of the capsule onto the distal radius. Fifty cadaveric specimens, preserved according to Thiel’s method, were assessed. After careful dissectio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chondral line of the carpal articular surface and three defined points on each of the palmar and dorsal aspects of the radius were measured. In none of the specimens was there any variation in the course and extent of the joint capsule. Using external fixators for managing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radius, pins and wires can be placed subchondrally close to the articular capsule. The risk of intraarticular infection, due to pin tract infection in intraarticularly positioned pins, is very low.  相似文献   

17.
经关节桡骨远端骨折后腕屈伸肌腱的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关节桡骨远端骨折后主要屈、伸肌腱的动力学指标力臂的变化规律。方法 :在 8只成人尸体上肢标本 ,截骨造成经关节面桡骨远端骨折 ,再将骨折片分别向背侧移位 1、2、3、4、5mm ,测定经关节面骨折在无移位 ,移位 1、2、3、4、5mm时 ,桡侧腕长、短伸肌腱、尺侧腕伸肌腱、桡侧腕屈肌腱和尺侧腕屈肌腱的力臂变化。结果 :在腕关节屈伸活动时桡侧腕长伸肌腱的力臂在骨折背侧移位 2、3、4和 5mm时较无移位时显著增大 (P <0 .0 5 ) ,而桡侧腕短伸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的力臂在背侧移位 1~ 5mm时均显著增大 (P <0 .0 5或P <0 .0 1) ,桡侧腕长、短伸肌腱的力臂增大数值和背侧移位成正比。结论 :经关节面桡骨远端骨折背侧移位显著影响腕动力学 ,随移位程度增大 ,腕屈、伸肌腱的力臂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