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大连医科大学制定实施了“5+3”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以导师制培养为载体,在医学本科教育全过程中,制定分阶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涵盖课程、讲座、实验设计、论文等基本科研能力训练,强化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通过对首届“5+3”学生阶段性培养成果的统计学分析发现,“5+3”学生发表中文期刊、SCI,主持国家级创新项目、省级创新项目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普通5年制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以导师制为核心的科研基础训练对提高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效果显著,对培养医学创新型人才具有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2.
《西北医学教育》2016,(4):593-596
目的了解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向"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化的认可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全面推行"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新疆医科大学2010级七年制临床医学生选择"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87.1%的研究对象选择"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不同性别和生源地对培养模式选择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90.1%的学生认为"‘四证合一’可以直接进入医疗卫生机构就业"是选择"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原因;继续选择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学生中,93.3%的原因是因为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生人才培养模式提前一年毕业,有利于就业或考博。结论对"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认可度较高,值得大力宣传和推广,但对"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有待于进一步明确,配套出台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3.
临床医学“5+3”一体化是我国在医教协同背景下,为培养卓越医生而实施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汕头大学医学院从“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原则出发,构建“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此,阐述了该校具体做法、实施进程,以及在具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策略,以期为高等医学院校长学制医学人才培养的改革提供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学“5+3”一体化是我国在医教协同背景下,为培养卓越医生而实施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汕头大学医学院从“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原则出发,构建“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阐述了具体做法、实施进程,以及在具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以期对高等医学院校长学制医学人才培养的改革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我国全面实行医教协同“5+3”培养模式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水平得到快速发展,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其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体系存在诸多问题。为完善医学教育体系,西部地区应结合本地区卫生资源和教育水平,加快推动更高层次的医教协同发展,探索适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5+3+X”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 医教协同“5+3”模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临床见习是临床基本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5+3”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见习教学阶段通过早见习、课程整合、PBL教学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临床基本技能以及临床思维能力,为新形势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可参考的见习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表面解剖学是从人体解剖学中分化出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与临床应用密切相关。从2015年开始,福建医科大学在"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中将表面解剖学融入人体解剖学课程,建立"价值引领—解剖实践—临床应用—科研创新"的渐进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评教、问卷调查、成果展示等方法评价教学效果。结果显示,此教学模式实现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开设药理学分支课程临床药理与药物治疗学,符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新培养目标的要求; 优化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规范临床合理化与个体化用药,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设该选修课并进行满意度调查与分析,从教学团队组建、课程内容、授课思路等方面探索药理学分支课程实施的可行性,为该必修课课程构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针对“5+3”一体化医学教育的培养现状,分析其存在的规培体系与管理体制运行不顺、研究生阶段临床实践培养缺乏深度指导、培训基地建设与管理不完善等问题,提出“5+3”一体化医学教育应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师资建设,推进培训基地同质化管理,以保障一体化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某高校临床医学"5+3"一体化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分析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手机依赖行为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812名临床医学"5+3"一体化学生进行手机依赖量表和焦虑、抑郁、孤独的自评量表以及自编问卷调查.结果:临床医学"5+3"一体化学生手机中度、高度手机依赖率分别为48.2%和27.2%;单因素分析显示,女生手机依赖程度高于男生(P<0.01);手机依赖程度与手机使用年限、平均每月消费金额、每天使用时间、孤独程度呈正相关(C=0.13、0.18、0.20、0.13,P<0.05);手机使用功能为打电话和看电视听音乐者手机依赖程度低于其他使用功能者(P<0.01),手机使用动机为工作学习者依赖程度低于其他使用动机者(P<0.01),谈恋爱者、有焦虑者、有抑郁者手机依赖程度分别高于不谈恋爱者、无焦虑、无抑郁者(P<0.01);焦虑和孤独分数在手机依赖不同程度间表现为高度>中度>低度(P<0.01),抑郁分数为中、高度高于低度(P<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恋爱、平均每天手机使用时间长、平均每月消费高、手机使用功能玩游戏、焦虑和孤独是学生手机依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医学"5+3"一体化学生手机依赖行为比较普遍,有焦虑、孤独感的学生可作为手机依赖干预的重点人群,应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11.
“1+1+1”分级诊疗模式指居民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的同时,自愿选择1家区级和1家市级医疗机构签约,形成“1+1+1”签约组合模式。其目的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以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现科学合理的就医格局。本文结合近年来西部地区分级诊疗实施现状,从政府、医疗机构、患者3个层面分析了西部“1+1+1”分级诊疗模式推行动力不足的原因,并给出相应发展建议,以期助力西部地区分级诊疗的持续推进。  相似文献   

12.
背景 上海市为构建分级诊疗体系,与家庭医生制度相结合,2015年3月启动了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推行“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策略(“1+1+1”签约)。目的 了解上海市“1+1+1”签约实施状况,分析政策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为进一步推进“1+1+1”签约提供参考建议。方法 2017年7—9月,对上海市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科长共6人就目前该中心“1+1+1”签约的实施状况,包括开始推行时间、签约率、签约方式、宣传策略、4项主要优惠政策(长处方、延伸处方、预约上级医院号源、转诊)实行状况、家庭医生“1+1+1”签约的服务内容进行数据资料咨询;采用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法对这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共18人就“1+1+1”签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建议进行访谈。所有数据资料、访谈内容根据主题和内容分析法,进行总结、归纳和分类。结果 截至2017年7月底,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平均签约率为9.47%,≥60岁人群的签约率为51.35%,其中4家以门诊签约为主,另外2家以并行开展家庭医生工作室签约及门诊签约为主;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采取实行的优惠政策作为签约宣传策略,以居民就诊时宣教及居委协助宣传为主;均已实行长处方、延伸处方政策,5家已实行预约上级医院号源及转诊政策。家庭医生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诊疗、便捷配药、预约及转诊、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健康咨询、医疗费用控制。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医保药占比(即药品费用与就诊总费用的比值)难控制,预约号源及转诊绿色通道不畅,各项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不合理,家庭医生工作收入付出不成比例,签而不约等问题。结论 上海市“1+1+1”签约政策陆续在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在提高签约率、实施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各项服务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果。建议加大宣传,完善各项相关配套政策,加强上下级医院协作,合理制定考核指标,真正落实签约服务,从而尽快推进“1+1+1”签约实施进程,促进分级诊疗模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1+1+1”签约下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7年10—12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街道抽取社区居民600例。采用本课题组自行设计的问卷对纳入居民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居民的基本情况、对“1+1+1”签约的知晓和签约情况、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就诊情况、患病后首诊选择的医疗机构。共发放问卷600份,有效回收58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7%。结果 580例社区居民中,有社区首诊意愿的居民463例(79.8%)。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知晓“1+1+1”签约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高于不知晓的居民,已签约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高于未签约的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固定就诊医生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高于无固定就诊医生的居民,对就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生技能水平感到满意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高于一般/不满意的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签约、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否有固定就诊医生是居民社区首诊意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1+1+1”签约模式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进而促进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正>医学教育是由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有机衔接的连续统一体。《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4+4"培养模式自2002年招生以来,一直进行不断探索和改革。以培养多学科交叉能力高级复合型卓越医学创新人才为目标,通过加强启发式教学、设立医工交叉课程、注重科研能力训练、开设基础临床单循环器官系统整合课程等教学改革,确立了"厚基础、强实践、重转化、塑规范、融国际"的具有交医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并拟在毕业后教育衔接领域做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刘政江 《农垦医学》2009,31(5):468-470
为满足兵团和新疆对医学人才的实际需要,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启动了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工作。本文针对实验区培养目标,课程模块以及实现“实验区”培养目标的具体举措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5+3"医学模式是我国最新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为有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南京医科大学于2016年9月份创造性地提出"5+3"导师制。具体方案实施如下,在大学一至三年级时,因学习基础知识为主,所以该阶段由基础学院导师进行指导。大学四和五年级学生将进医院见习,所以由临床阶段老师指导。此举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情况因材施教,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的提升。实施至今,已有很多大一或大二的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取得可喜的成绩,引领了教学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18.
"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新的医学教育模式。后续3年教育包含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同时承担研究生教育和临床技能培训的双重任务。研究生导师应该深刻理解其内涵,制定并实施科学的培养计划,努力完成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以下简称"5+3")学习倦怠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沈阳某医科大学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54.5%的"5+3"学生存在轻度以上学习倦怠;"5+3"学生学习倦怠得分高于五年制学生且不同人口学特征的"5+3"学生学习倦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学校应高度重视,提出缓解长学制医学生学习倦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吕韵  景日泽  王德猛  方海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6):1995-2002
福建省厦门市以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为突破口,以构建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为目标,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和三级医院专科医师,创设了具有厦门特色的“三师共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厦门市“三师共管”模式在打造“多快好省”品牌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合理的签约服务费用筹资与分配机制、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及非经济激励机制,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与水平的提升及签约率的大幅提高,产生了良好的医患联动,从而形成并完善了一整套柔性引导“患者愿意去、基层接得住、医院舍得放”的制度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