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正常人在不同功率递增速率下完成症状限制性极限运动心肺运动试验(CPET)对峰值呼吸交换率(RER)的影响,以探讨峰值RER能否作为判定受试者达到最大极限运动状态的依据和停止运动的指征。方法 2016年10—12月选取6例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学习工作、无任何疾病的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CPET实验室完成症状限制性最大极限CPET。先后在两个不同工作日的同一时间段,分别在第1天直接用10 W/min完成低功率递增速率CPET;次日根据健康志愿者的年龄、性别和其预计值等,以30~60 W/min完成高功率递增速率CPET。分别计算并比较两次CPET的核心指标〔运动时间,峰值运动时的呼吸交换率(RER)、摄氧量(O2)、功率负荷(WR)、心率(HR)和脉搏(O2P)、无氧阈(AT)、二氧化碳通气有效性平均90s最低值(V?E/V?CO2-lowest 90s)和摄氧有效性峰值平台(OUEP)〕和CPET各时段的RER。结果 低功率递增速率CPET运动时间长于高功率递增速率CPET〔(1 133±150)s 与 (491±81)s,P<0.001)〕,峰值RER、峰值WR低于高功率递增速率CPET〔(1.13±0.08)与(1.31±0.14),P=0.004;(157±25) W/min 与 (212±48)W/min,P=0.010〕。两次CPET在静息期、热身期和AT时RE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功率递增速率CPET峰值时RER低于高功率递增速率CPET(P<0.05)。结论 正常人选择不同的功率递增速率能显著地改变CPET的峰值RER。CPET临床实施中,既不能机械地以达到某个特定RER值作为停止运动的标准,也不能以峰值RER未达到某个特定值来否定受试者的症状限制性极限运动的CPET为极限运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所有症状限制性最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PET)的呼吸交换率(RER)相关数据进行再分析,以期探讨CPET中RER为何水平时应该作为终止试验的参考依据。方法 第4版Principles of Exercise Testing and Interpretation一书中收录的85例受试者以标准连续递增功率方案共完成112例次CPET,其中完成RER记录的有102例次。计算并比较同一个CPET中峰值运动时与RER≥1.10、1.15、1.20时的运动时间、功率、收缩压、心率、呼吸频率、分钟通气量、二氧化碳排出量、摄氧量、氧脉搏和RER。结果 102例次CPET的峰值RER〔范围0.86~1.77,(1.21±0.16)〕,其中四分之三至半数CPET的峰值RER≥1.10、1.15和1.20;但同时峰值RER<1.0者也有7例次。峰值RER≥1.10的77例次CPET,其峰值运动时与RER≥1.10时的运动时间、功率、心率、呼吸频率、分钟通气量、二氧化碳排出量、摄氧量、氧脉搏和RE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ET峰值RER≥1.15者60例次,峰值运动时与RER≥1.15时的运动时间、功率、心率、呼吸频率、分钟通气量、二氧化碳排出量和RE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ET峰值RER≥1.20者50例次,峰值运动时与RER≥1.20时的运动时间、功率、心率、呼吸频率、分钟通气量和RE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体化症状限制性最大极限CPET大多数患者峰值RER达到或者超过1.10,但也有很多患者没有达到此值;不能以某特定RER值作为CPET的绝对标准。CPET临床实践中强调严密监护保安全前提下的“症状限制”,既不能以达到特定RER值终止试验,而低估患者整体功能状态;也不能以未达到特定RER值来否定患者CPET的极限运动状态,从而产生过度运动风险的可能,为此本研究提出了Max试验的方法以验证CPET是否为极限运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心肺运动试验(CPET)客观定量评估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整体心肺功能变化,精准制定高强度个体化运动康复处方进行运动康复,评估运动康复对CHF患者心肺功能、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QoL)的影响,探讨CPET在CHF患者高强度个体化运动康复处方制定和运动康复效果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4年8月-2016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临床诊断为CHF的患者20例,按照随机原则和患者参与意愿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10)患者给予不包括运动处方的康复治疗;康复组(n=10)患者给予包括运动处方的康复治疗,根据CPET检查结果精准制定高强度个体化运动康复处方进行运动康复,功率自行车运动强度为无氧阈以上Δ50%功率,30 min/d,5 d/周,共12周。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治疗前后CPET指标、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超声心动图、6分钟步行距离(6MWD)、QoL评分。结果 康复组患者均安全无并发症完成症状限制性最大极限运动CPET检查和全程运动康复12周。治疗前,对照组与康复组患者静息及峰值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无氧阈(L/min、ml·min-1·kg-1、%pred)、峰值摄氧量(L/min、ml·min-1·kg-1、%pred)、峰值氧脉搏(ml/次、%pred)、BNP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MWD、Qo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康复组患者无氧阈(L/min、ml·min-1·kg-1)、峰值摄氧量(L/min、ml·min-1·kg-1)、峰值氧脉搏(ml/次)、LVEF、6MWD较对照组升高,BNP水平、QoL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静息及峰值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无氧阈(L/min、ml·min-1·kg-1、%pred)、峰值摄氧量(L/min、ml·min-1·kg-1、%pred)、峰值氧脉搏(ml/次、%pred)、BNP水平、LVEDD、LVEF、6MWD、Qo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患者治疗后无氧阈(L/min、ml·min-1·kg-1、%pred)、峰值摄氧量(L/min、ml·min-1·kg-1、%pred)、峰值氧脉搏(ml/次、%pred)、LVEF、6MWD较治疗前升高,QoL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 CPET可以客观定量评估CHF患者病情,精准制定高强度个体化运动康复处方,运动康复12周可显著改善CHF患者心肺功能、运动耐力和QoL,是CHF二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4.
背景 化疗对人体整体功能具有显著损害,但目前尚缺乏对化疗患者整体功能变化进行客观定量评估的可靠方法。目的 探讨心肺运动试验(CPET)对食管癌患者化疗前后整体功能变化的评估作用。方法 选取2006-2007年度在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进行术前化疗的白种人男性食管癌患者6例,分别在化疗前后进行CPET检查,按照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标准连续递增功率方案完成症状限制性极限运动,通过对数据标准化分析计算其核心指标,从系统软件导出静息状态、热身状态、无氧阈状态、极限状态时的循环指标及呼吸指标。结果 6例食管癌患者化疗后,除1例患者无氧阈略有升高外,其余患者的峰值摄氧量、无氧阈、峰值氧脉搏、摄氧效率平台、峰值负荷功率和递增功率运动时间均降低;化疗后,除1例患者的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略有降外,其余所有患者的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和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最低值均升高。食管癌患者化疗前后无氧阈(L/min、ml·min-1·kg-1、%pred)、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slope、%pred)、递增功率运动时间(mi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峰值摄氧量(L/min、ml·min-1·kg-1、%pred)、峰值氧脉搏(ml/次、%pred)、摄氧效率平台(比值、%pred)、峰值负荷功率(W)较化疗前降低,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最低值(比值、%pred)较化疗前升高(P<0.05)。食管癌患者化疗后极限状态时摄氧量较化疗前降低(P<0.05);静息状态时心率较化疗前升高,收缩压较化疗前降低(P<0.05);热身状态时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较化疗前降低(P<0.05);4个状态时氧脉搏较化疗前降低(P<0.05);静息状态、热身状态、极限状态时摄氧通气效率较化疗前降低(P<0.05);极限状态时二氧化碳通气当量较化疗前升高(P<0.05)。食管癌患者化疗后热身状态时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较化疗前降低(P<0.05);静息状态、热身状态、极限状态时潮气末氧分压较化疗前升高(P<0.05);极限状态时每呼吸摄氧量较化疗前降低(P<0.05);无氧阈状态、极限状态时每呼吸二氧化碳排出量较化疗前降低(P<0.05)。结论 化疗使得食管癌患者循环和细胞代谢功能显著降低,而呼吸受限相对较轻,且处于相对代偿反应。CPET检查可以对食管癌患者化疗前的整体功能进行客观定量评估,同时也可以对化疗所造成的整体功能改变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肺运动试验(CPET)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整体功能变化的评估作用。方法 选取2011-2014年度威海市立医院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心脏瓣膜疾病患者10例,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CPET检查,按照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标准连续递增功率方案完成症状限制性极限运动,通过对数据标准化分析计算其核心指标,从系统软件导出静息状态、热身状态、无氧阈状态、极限状态时的循环指标及呼吸指标。结果 10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7例患者整体功能显著改善,3例患者整体功能降低。心脏瓣膜置换术前后峰值摄氧量(L/min、ml·min-1·kg-1)、无氧阈(L/min、ml·min-1·kg-1、%pred)、峰值氧脉搏(ml/次)、峰值负荷功率(W)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峰值摄氧量(%pred)、峰值氧脉搏(%pred)、摄氧效率平台(比值、%pred)、递增功率运动时间(min)较术前升高,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slope、%pred)、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最低值(比值、%pred)较术前降低(P<0.05)。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极限状态时收缩压较术前升高(P<0.05);热身状态时氧脉搏较术前升高(P<0.05);静息状态、热身状态、无氧阈状态时其他3个状态摄氧通气效率较术前升高(P<0.05);无氧阈状态、极限状态时二氧化碳通气当量较术前降低(P<0.05)。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静息状态、热身状态时分钟通气量较术前降低(P<0.05);静息状态、无氧阈状态时潮气量较术前降低(P<0.05);极限状态时呼吸频率较术前升高(P<0.05);静息状态、热身状态、无氧阈状态时呼吸交换比值、潮气末氧分压较术前降低(P<0.05);4个状态时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较术前升高(P<0.05)。结论 CPET是一项可以安全、无创、客观、定量、可重复地评估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整体功能的临床检查方法。CPET检查结果提示,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后大多数患者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匹配整体功能明显改善,是心脏瓣膜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肺运动试验(CPET)对胸腔闭式引流术(CTD)治疗胸腔积液患者整体功能变化的评估作用。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6月威海市立医院明确诊断有显著胸腔积液,并接受CTD治疗的患者13例,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CPET检查,按照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标准连续递增功率方案完成症状限制性极限运动,通过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分析计算其核心指标,从系统软件导出静息状态、热身状态、无氧阈状态、极限状态时的循环指标及呼吸指标。结果 13例胸腔积液患者CTD治疗后10例患者整体功能显著改善,3例患者整体功能降低。胸腔积液患者CTD治疗前后峰值摄氧量(L/min、ml·min-1·kg-1、%pred)、无氧阈(L/min、ml·min-1·kg-1、%pred)、峰值氧脉搏(ml/次、%pred)、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slope、%pred)、峰值负荷功率(W)、递增功率运动时间(mi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摄氧效率平台(比值、%pred)较治疗前升高,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最低值(比值、%pred)较治疗前降低(P<0.05)。胸腔积液患者CTD治疗后静息状态时摄氧量较治疗前降低(P<0.05);静息状态、热身状态、无氧阈状态时心率较治疗前降低,极限状态时心率较治疗前升高(P<0.05);热身状态时氧脉搏较治疗前升高(P<0.05);静息状态、无氧阈状态时摄氧通气效率较治疗前升高(P<0.05);热身状态、无氧阈状态和极限状态时二氧化碳通气当量较治疗前降低(P<0.05)。胸腔积液患者CTD治疗后静息状态、无氧阈状态时分钟通气量较治疗前降低(P<0.05);极限状态时潮气量较治疗前升高(P<0.05);4个状态时呼吸频率较治疗前降低(P<0.05);极限状态时呼吸交换比值较治疗前升高(P<0.05);静息状态、热身状态时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较治疗前升高(P<0.05);静息状态时潮气末氧分压较治疗前降低(P<0.05);热身状态、无氧阈状态、极限状态时每呼吸摄氧量、每呼吸二氧化碳排出量较治疗前升高(P<0.05)。结论 虽然3例患者整体功能显著降低使得全体患者CTD治疗前后整体功能改善无显著差异,但是,CTD治疗胸腔积液使得10/13的患者整体功能显著改善。使用CPET检查整体功能指标动态变化从临床上实现了CTD治疗胸腔积液患者的客观定量评估,同时还为有效改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匹配的治疗机制提供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临床实施心肺运动试验(CPET)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7月诊断明确的重度COPD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均进行CPET,对照组以症状限制性最大极限负荷作为终止负荷运动指征,观察组以症状限制与峰值呼吸交换率(RER)1.10结合为终止指征,记录两组患者主要CPET指标及终止负荷运动的主要原因。结果:两组患者无氧阈占预计值百分比(AT/pred%)、峰值公斤摄氧量(VO2max/kg)、代谢当量(METs)、峰值RE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出现呼吸困难及其他原因不良反应等限制症状的比例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症状限制与峰值RER1.10相结合方案出现呼吸困难及心血管不良反应几率更少,而且对CPET检测的重要指标没有影响。用此方案对重度COPD患者是可行的,更具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完成症状限制性最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PET)者收缩压及心率数据进行再分析,以期探讨CPET终止指征之85%最大预计心率(MPHR)及收缩压的最佳界值作为终止试验标准的依据是否可行。方法 对第4版Principles of Exercise Testing and Interpretation一书中于1974年1月—2004年1月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CPET实验室按照标准连续递增功率方案完成症状限制性最大极限CPET的精选85例受试者共112例次CPET进行分析。除1例次无心率记录外共有111例次CPET记录了心率;除15例次没有进行直接动脉测压外共有97例次直接动脉测定收缩压值的CPET。计算峰值心率≥85% MPHR的CPET例次及其所占百分数、峰值运动时和达到85% MPHR时CPET测定指标的差值及百分差值,收缩压≥210、220、250 mm Hg的CPET例次及其所占百分数、峰值运动时和收缩压≥该特定值时CPET测定指标的差值及百分差值。结果 CPET的峰值心率≥85% MPHR的有64例次,占58%。该64例次CPET峰值运动时与达到85% MPHR时的运动时间、功率、心率、呼吸频率、分钟通气量、二氧化碳排出量、摄氧量、氧脉搏和呼吸交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97例次直接动脉测压的CPET中,收缩压≥210、220、250 mm Hg 的分别是39、28、9例次。峰值运动与达到210、220 mm Hg时的运动时间、功率、心率、呼吸频率、分钟通气量、二氧化碳排出量、摄氧量、氧脉搏和呼吸交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当收缩压≥250 mm Hg时与峰值运动时的所有测定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多数CPET患者峰值心率≥85% MPHR,但也有很多患者没有达到此值;所以即不能以85% MPHR作为停止运动的标准,也不能以未达到85% MPHR而否定CPET患者的极限努力。大多数CPET患者收缩压没有达到210 mm Hg,所以不能以收缩压不够高来否定患者的极限努力,也不能以210、220 mm Hg来停止运动;但是可以考虑250 mm Hg作为终止运动的指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肺运动试验(CPET) 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的特点以及与常规肺功能检查(PFT)评估的一致性。方法 选取2014年1-9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门诊就诊的稳定期COPD患者26例为试验组,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29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行PFT及CPET,记录相关参数并进行比较,且分析PFT与CPET评估COPD患者肺功能的吻合性。结果 PFT结果显示,两组用力肺活量(FVC)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 pred)、FEV1/FV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ET检查结果显示,两组峰值运动时CO2输出量(peakVCO2)、无氧阈(AT)时CO2通气当量(VE/VCO2)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峰值功率(Wmax)、峰值摄氧量(peakVO2)、峰值公斤摄氧量(peakVO2/kg)、peakVO2占预计值百分比(peakVO2%pred)、AT、最大心率(HRmax)、氧脉搏(O2/HRmax)、最大分钟通气量(VEmax)、呼吸储备(BRmax)均低于对照组,运动前后血氧饱和度(SaO2)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T与CPET评估COPD患者肺功能严重程度分布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290,P=0.001)。26例患者中,有8例(30.8%)患者两种评估方法分级一致;16例(61.5%)患者CPET评估的肺功能损害程度较PFT严重;PFT评估为重度和极重度的10例患者中,仅有2例与CPET评估分级不一致。结论 CPET在COPD患者肺功能早期诊断中较静态肺功能灵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6分钟步行试验中的运动强度,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6名志愿者先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6MWT),测量每位受试者的6分钟步行距离(D)、做功(W)和结束时的摄氧量(VO2-6MWT),再按Bruce方案进行极量心肺运动试验( CPET),检测每位受试者极量运动时的峰值摄氧量( VO2-peak)和无氧阈( AT),CPET和6 MWT均采用便携式K4 B2气体分析仪实时检测气体交换参数,以获得 VO2-6 MWT、VO2-peak 和 AT。结果:(1)6MWT中16名受试者的摄氧量由运动初始的8.15ml上升到28.42ml,前1分钟上升较快,后5分钟基本进入平台期。(2)6分钟步行距离(6MWD)与6MWT结束时的摄氧量( VO2-6MWT)成线性正相关;而VO2-6MWT与 CPET测得的AT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健康受试者来说,6 MWT是无氧阈水平的运动试验,它能够反映受试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可能反映其有氧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尘肺病患者心肺运动试验(CPET)相关指标与6分钟步行试验(6MWT)评估结果的相关性,为尘肺病患者康复方案制定与心肺功能评估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2月晋能控股煤业集团有限公司职业病防治院收治的126例稳定期尘肺病患者,对受试者同期进行CPET和6MWT,记录6MWD以及峰值摄氧量(pVO2)、每公斤体重峰值摄氧量(pVO2/kg)、无氧阈(AT)、峰值代谢当量(METs)4项CPET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6MWD同CPET测得pVO2、pVO2/kg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两者相比,6MWD与pVO2/kg的相关性更好。结论:尘肺病患者6MWD与CPET测得pVO2、pVO2/kg指标存在良好的相关性,6MWT能较好反映患者运动耐量与心肺功能,可作为CPET评估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症状限制的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在定量评估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前后心肺功能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CPET对12例正常人及12例冠脉造影术确诊冠心病拟行PCI的患者手术前后心肺功能分别定量评估,利用标准化分析对CPET指标进行解读;并在同期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比较手术前后CPET指标的变化及与LVEF的相关性。结果:LVEF术前[(42.83±5.92)%]与术后[(45.08±4.76)%]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CPET核心指标峰值摄氧量、无氧阈值、峰值氧脉搏、摄氧效率平台、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最低值、峰值负荷功率、递增功率运动时间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99±0.19) L/min、(1.22±0.19) L/min、(14.18±2.59) mL/次、(47.10±4.44)、(23.01±2.63)、(25.06±2.43)、(162±17.6) W、(6.47±0.80) min,术前组上述指标分别为(1.41±0.46) L/min、(0.87±0.23) L/min、(11.43±3.29) mL/次、(40.13±5.18)、(27.85±4.81)、(29.55±3.90)、(112.00±51.10) W、(5.28±1.81) min,术前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术后组各指标分别为(1.59±0.33) L/min、(1.02±0.20) L/min、(12.37±2.72) mL/次、(39.20±5.60)、(26.93±2.88)、(29.30±2.82)、(132.00±31.70) W、(6.21±1.05) min,与术前比较,峰值摄氧量、无氧阈值、峰值氧脉搏、峰值负荷功率、递增功率运动时间均提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摄氧效率平台、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最低值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PET核心指标与LVEF呈高度相关(r值绝对值为0.579~0.908,均P<0.05)。结论:CPET的核心指标可用于无创定量监测PCI术前后心肺功能的变化情况,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相关性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患者及COPD无PH患者在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中气体交换及运动耐量的差异,探索CPET在COPD相关性PH无创评估中的作用。方法:94例稳定期COPD患者根据右心导管平均肺动脉压分为COPD?nonPH组、COPD?PH组、COPD?严重PH组,分别进行常规肺功能及CPET检查。结果:相较于COPD?nonPH,在发生PH后一氧化碳弥散量明显下降[(46.5 ± 21.8)% vs. (64.6 ± 34.0)%,P < 0.05]。COPD?PH组峰值功率、峰值摄氧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峰值公斤摄氧量、峰值氧脉搏及摄氧效率斜率均低于COPD?nonPH组,且随PH严重程度进一步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OPD?PH组通气效率最低点高于COPD?nonPH组,且随PH严重程度明显升高(49.0 ± 24.6 vs. 38.6 ± 11.4 vs. 35.6 ± 9.6,P < 0.05)。峰值心率、呼吸交换率、摄氧效率平台、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相较于COPD?nonPH患者,COPD?PH患者气体交换和运动耐量显著下降,且随PH严重程度进一步加重,CPET可以作为COPD相关性PH病情严重程度无创评估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运动型高血压患者的心肺运动能力。方法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5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就诊的胸闷待查患者110例,均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根据运动中的血压反应分为运动型高血压组(n=48)和运动血压正常组(n=62)。比较两组运动血压情况及CPET指标。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运动型高血压组BMI、高血压家族史比例、C反应蛋白(CRP)水平、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均高于运动血压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静息收缩压(SBP)、静息舒张压(DBP)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运动型高血压组运动峰值SBP、运动SBP增量、运动峰值脉压、恢复期3 min SBP及恢复期3 min脉压均高于运动血压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氧阈摄氧量(VO2@AT)、峰值摄氧量(Peak VO2)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运动型高血压组无氧阈公斤摄氧量(VO2/kg@AT)、无氧阈代谢当量(METS@AT)、峰值公斤摄氧量(Peak VO2/kg)、峰值代谢当量(Peak METS)、峰值氧脉搏(Peak VO2/HR)、二氧化碳通气当量(VE/VCO2)均低于运动血压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型高血压患者运动能力及心肺储备较差,可能与左心室肥厚及舒张功能不全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对患者静息态及运动后的心脏功能 的影响,心肺运动试验(CPET)对冠心病患者的评价意义。方法 将243 例行CPET 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及对 照组,比较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超声心动图、CPET 资料及合并疾病、冠心病病史和病变情况。结果 两 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无差异(P >0.05),冠心病组峰值摄氧量低于对照组(P <0.05),冠心病组 峰值摄氧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冠心病对患者运动后心脏储备功能的损伤早于 对静息态LVEF 的影响,建议对冠心病患者行CPET 并对运动后心脏储备功能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6.
钱贞  陈伟  李瑾  高民  张秋阳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5):4340-4345
目的 分析在健康青年人中应用四肢联动进行症状限制性极量运动试验的可行性,以探索心肺适能评估的适宜设备。方法 于2016年9月—2017年9月社会招募108例测试者于徐州市康复医院进行运动测试,均先后使用功率自行车和四肢联动进行症状限制性极量运动试验,测量试验过程中的心肺适能评估指标,采用Borg scale自感劳累分级表评估最大运动负荷时呼吸困难和腿部疲劳的自感劳累程度,记录测试终止的原因。结果 108例测试者均顺利完成测试,达到终止标准而停止测试,未发生不良事件。使用功率自行车测试时,72例(66.7%)达到症状限制性极量运动水平;使用四肢联动测试时,102例(94.4%)达到症状限制性极量运动水平。功率自行车的绝对峰值摄氧量(VO2peak)、相对VO2peak、相对VO2peak/预测摄氧量(VO2pred)、峰值代谢当量(METpeak)、峰值心率(HRpeak)、HRpeak/年龄最大预计心率(APMHR)、峰值收缩压(SBPpeak)、峰值呼吸交换率(RERpeak)、达到VO2peak的时间(timepeak)、达到无氧阈时绝对摄氧量(绝对VO2AT)、达到无氧阈时相对摄氧量(相对VO2AT)、相对VO2AT/相对VO2peak均低于四肢联动,峰值负荷、呼吸困难评分、腿部疲劳评分均高于四肢联动(P<0.05)。四肢联动的相对VO2peak与功率自行车的相对VO2peak呈正相关(r=0.881,P<0.001);四肢联动的HRpeak与功率自行车的HRpeak呈正相关(r=0.845,P<0.001)。结论 四肢联动应用于健康青年人心肺适能评估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测试结果更贴近真实的心肺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运动试验后心率恢复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评估心率恢复对COPD患者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对60例稳定期COPD患者及50例健康志愿者做动脉血气分析、常规肺功能测定和心肺运动试验,并根据运动后心率恢复情况将COPD患者分为心率恢复正常组(41例)和异常组(19例)。结果COPD患者的运动耐力(峰值摄氧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峰值心率、心率恢复明显低于正常组,分别为66±15比89±11、(134±21)比(149±13)次/min和(18±9)比(27.4-10)次/min,均P〈0.01,静息心率明显高于正常组[(83±13)比(77±13)次rain,P〈0.01]。心率恢复异常组较正常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和峰值摄氧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下降更显著,分别为38±15比52±16(P〈0.05)和57±12比71±14(P〈0.01)。心率恢复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和峰值摄氧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呈显著性相关(r=0.422,P〈0.01和r=0.523,P〈0.01)。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和心率恢复是预测COPD患者运动耐力的独立变量(P〈0.01和P=0.012)。结论运动后心率恢复不仅与COPD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相关,而且可作为预测COPD患者运动耐力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运动心肺功能测定(CPET)与6分钟步行试验(6MWT)联合检测预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价值。方法:收集新入院需行肺癌切除术的患者133例,入院后行运动心肺功能测定及6分钟步行试验,并记录相应指标。结果:肺叶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组峰值摄氧量占预计值百分比(VO2%P)、公斤摄氧量(VO2/kg)、无氧阈(AT)、氧脉搏占预计值百分比(O2pulse%P)、呼吸频率(BF)及6MWT均明显低于无并发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CPET与6MWT中预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敏感指标(VO2%P≤50%,6MWT≤300 m)结合起来时,其预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均>80%。结论:当CPET与6MWT联合检测时,优于任何单一方式评估手术适应征及预测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办公室青年人群心肺功能状态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办公室青年人群生理功能、预防疾病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5—11月在厦门某电子公司办公室工作、年龄20~45岁的92例青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心肺功能评估试验等收集基本信息及心肺功能参数。根据极量运动试验后研究对象的最大摄氧量,将其分为最大摄氧量高组(≥1.67 L/min)和最大摄氧量低组(≤1.64 L/min),每组各45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等),采用Pearson相关和偏相关分析探讨一般资料与最大摄氧量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性别、体质量指数、静息心率、吸烟指数、饮酒频率、饮酒量、坚持运动者所占比例及日常运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睡觉时间点、按时早餐及有焦虑情绪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吸烟指数、饮酒频率、饮酒量、睡觉时间点、日常运动量与最大摄氧量呈正相关(P<0.05),静息心率与最大摄氧量呈负相关(P<0.05)。调整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后,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日常运动量与最大摄氧量呈正相关(r=0.330,P=0.002),而静息心率与最大摄氧量呈负相关(r=-0.305,P=0.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体质指数、静息心率及日常运动量均为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办公室青年人群的心肺功能较低,性别、体质指数、静息心率及日常运动量均为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静息心率可初步评估心肺功能,以便指导该人群改善生理功能、预防疾病产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冠心病、冠心病合并焦虑和/或抑郁患者的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 CPET)的核心指标,探讨焦虑和/或抑郁情绪障碍对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及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 筛选255 例稳定 期冠心病患者及302 例无冠心病者作为受试者,根据焦虑、抑郁量表结果将其分为对照组(n=96)、焦虑组(n=35)、抑 郁组(n=36)、焦虑抑郁组(n=135)、冠心病组(n=91)、冠心病合并焦虑组(n=35)、冠心病合并抑郁组(n=34)、冠心病合 并焦虑抑郁组(n=95),比较各组CPET核心指标的差异。结果: 冠心病各组峰值摄氧量、无氧域、峰值代谢当量、峰 值心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而峰值收缩压、心率储备显著升高(均P<0.05);其中,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组以上指 标与冠心病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焦虑组、抑郁组、焦虑抑郁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 意义(均P>0.05)。结论: 焦虑合并抑郁的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及运动耐量下降显著;单纯焦虑或单纯抑郁的冠心病 患者心肺功能及运动耐量有下降趋势。单纯焦虑、抑郁、焦虑合并抑郁并不会对非冠心病对照人群的心肺功能及运 动耐量产生负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