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纳布啡与羟考酮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免疫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0例,分为纳布啡组(N组)和羟考酮组(O组)。术后给予PCIA镇痛,配置方法:N组为1 mg/kg纳布啡+10 mg托烷司琼,O组为羟考酮20 mg+10 mg托烷司琼,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50 mL。分别在术前30 min(T0)、术后4 h(T1)、8 h(T2)、12 h(T3)、24 h(T4)时抽取外周静脉血5 mL,用于测定血清IgG、IgM、IgA、TGF-β1、VEGF及IL-17水平,并计数CD4+、CD8+T细胞、NK细胞及CD4+/CD8+比值;分别在T1、T2、T3、T4时对所有患者进行VA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及总消耗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O组比较,N组血清IgG水平在T1~T4,IgM、IgA水平则在T2~T4时要明显更高,而TGF-β1及VEGF水平在T2~T4,IL-17水平在T1~T4时要更低,CD4+T、NK细胞及CD4+/CD8+比值在T2~T4要更高,而CD8+T细胞则在T1~T4时要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布啡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PCIA能够有效控制术后疼痛,能够增加机体免疫球蛋白及免疫细胞水平,降低肿瘤免疫抑制因子水平,减轻围术期免疫抑制程度,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酮咯酸氨丁三醇预防性镇痛对肺癌手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肺癌手术患者17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预防组和全麻组,每组86例,全麻组给予全麻干预,预防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酮咯酸氨丁三醇预防性镇痛干预,比较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免疫球蛋白(IgA、IgG、IgM)、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预防组麻醉15 min后(T1)、组织切开时(T2)、肿瘤切除时(T3)的MAP、HR明显低于全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预防组术后IgA、IgG、IgM、CD3+、CD4+、CD4+/CD8+明显高于全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预防组术后4 h、24 h、48 h、72 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全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预防组和全麻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酮咯酸氨丁三醇预防性镇痛可有效改善肺癌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波动及镇痛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系统评价术后放疗对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患者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ocal recurrence-free survival,LRFS)及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方法 临床资料来源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从2003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初次发病,并经病理证实为TNBC患者186例,根据术后是否放疗分为放疗组与未放疗组。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法比较放疗组与未放疗组10年LRFS和10年OS。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明确对TNBC患者相关预后因素。结果 放疗组和未放疗组的10年LRFS分别为80.2%和76.0%,10年OS分别为86.0%和74.0%,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亚组分析显示对于T1-2N1(1~3枚淋巴结转移)M0的患者放疗组10年LRFS及OS都为81.8%,未放疗组的LRFS及OS分别为76.4%和79.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放疗和临床分期是影响TNB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放疗可以提高TNBC患者的LRFS及OS,但对于T1-2N1(1~3枚淋巴结转移)M0的TNBC患者,放疗未能显著改善LRFS及OS。放疗和临床分期可能是影响TNB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NSCLC胸内淋巴结的转移规律,为放疗靶区勾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 314例NSCLC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探讨胸内淋巴结的分布特点、转移范围,及其与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及原发部位的关系。χ2检验组间差别。 结果 NSCLC术后4、5、7、10、11组淋巴结转移率均>12%,1、2、3、6、8、9组均<12%。原发肿瘤部位与N2组淋巴结转移相近(P= 0.102)。而原发灶T3、T4期出现N2组淋巴结转移概率较T1、T2期明显增高(17.0%∶11.6%, P= 0.002),腺癌较鳞癌N2组更易转移(34.5%∶23.2%, P= 0.008)。 结论 T3、T4期NSCLC及腺癌患者术后放疗靶区勾画时应着重关注第4、5、7、10、11组淋巴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术前同期放化疗用于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的有效性和耐受性。方法 2007—2013年 共入组 51例 T3、T4期或N (+)的病理证实初治直肠癌患者。全盆腔三维放疗技术, 45.0~ 50.4 Gy分 25~ 28次;化疗采用FOLFOX4或XELOX方案,化疗在放疗开始第1、4周进行共2个周期;放化疗结束后 4~ 8周手术,术后1个月内开始行同方案巩固化疗。Kaplan-Meier 法计算生存率并 Logrank 检验和单因素分析及 Cox 模型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49例 患者完成术前放化疗及手术治疗,中位随访时间2.9年 ,总保肛率为65%,总降期率为59%。pCR为20%。总≥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1%。3、5年 样本数分别为24、12例 ,3、5年 OS分别为81%、69%, DFS分别为76%、60%, LRFS分别为78%、70%,DMFS分别为82%、74%。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降期为 5年 DFS、LRFS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 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术前放疗同期FOLFOX4或XELOX方案化疗能提高病理降期率和pCR率及保肛率,降期者可能有更好的生存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免疫化放疗时代Ⅰ~Ⅱ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在PET/CT指导下缩小放疗野范围是否安全可靠。方法 选取我院化放疗后总体疗效达CR/PR且有PET/CT检查记录的57例Ⅰ~Ⅱ期DLBCL患者,分为靶区上、下界CTV外扩两组进行对比,主要研究目的: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次要研究目的:无远处转移生存期、复发模式、放疗毒副反应。结果 中位随访31.1个月;靶区上界CTV≤4.74 cm与CTV>4.74 cm组5年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6.3%与77.1%(P=0.135),96.3%与59.5%(P=0.013),96.3%与69.3%(P=0.038);在CR组缩小靶区上界可延长PFS、DMFS(P=0.023)。多因素分析:靶区上界≤4.74 cm(P=0.039)为PFS的独立保护因素。其中≥3级远期放疗相关副反应均发生在CTV>4.74 cm组(P=0.026)。结论 对于化疗后疗效评估CR或PR情况下,早期DLBCL的靶区上界缩小至CTV≤4.74 cm(INRT≤5 cm)而缩小下界至CTV≤8.5 cm(INRT≤8 cm)切实可行,在保证长期生存获益的同时可减少远期放疗副反应发生率,不增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胃癌患者术前不同系统性炎症性评分指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lymphocyte ratio,PLR)的短期及长期预后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09年12月上海仁济医院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24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NLR、PLR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prognostic score,GPS)与临床病理特征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关系,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Log-rank法检验差异显著性,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进行。结果 高NLR和高PLR组患者年龄大、GPS高、肿瘤浸润深度深、淋巴结转移多、TNM分期晚(P<0.05)。高NLR组切缘阳性比例高(P<0.05)。高NLR和高PLR组患者术中需要输血比例明显高于低NLR和低PLR组(P<0.05),高NLR组具有更多的术后并发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GPS、肿瘤部位、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状态、TNM分期、脉管癌栓、神经浸润、NLR和PLR均与胃癌患者术后生存期相关(P<0.05);高NLR组和高PLR组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低于低NLR和低PLR组(P=0.018和P<0.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GPS和淋巴结转移状态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1和P=0.002)。结论 术前系统性炎症性评分指标NLR、PLR是影响胃癌围手术期临床转归的预后因素,建议可与临床常规应用的其他预后指标联合用于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低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IMA)在非Ⅰ型乙状结肠系膜(SMC)腹腔镜Dixon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7年9月—2018年7月我院胃肠外科收治的71例非Ⅰ型乙状结肠系膜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保留左结肠动脉组(低位结扎组)和不保留左结肠动脉组(高位结扎组)。所有患者均行肠系膜下动脉三维重建显影,以指导术中血管精准结扎。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术中及术后量化统计指标。结果 术中3例保留左结肠动脉患者因无法满足吻合被迫转为高位结扎。两组手术时间[170(160,180)vs. 180(170,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但两组间性别、年龄、BMI、肿瘤距肛缘距离、TNM分期、术中出血量、脾曲游离率预防造口率、标本长度、瘤体最大径、组织类型、淋巴结清扫总数、D3组淋巴结清扫数目、首次通气时间、术后留院时间及吻合口漏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位结扎能缩短手术时间并显著减少非计划切除的肠管长度及降低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风险,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肠癌(CRC)患者外周血STAT1,STAT3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与大肠癌预后的关系以及影响大肠癌患者预后生存的因素。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确诊的原发性大肠癌住院患者239例进行生物学采样并随访,通过甲基化特异性高分辨率熔解曲线(MS-HRM)分析STAT1,STAT3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结果 239例大肠癌患者术后1年、3年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为94.90%、86.00%和67.20%。STAT1,STAT3基因甲基化状态与大肠癌患者术后生存期无关(STAT1:HR=0.85,95% CI:0.55~1.30,P=0.44;STAT3:HR=0.75,95% CI:0.36~1.58,P=0.45),Dukes分期(HR=1.31,95% CI:1.14~1.51,P<0.01)和术中肠吻合器的使用(HR=1.98,95% CI:1.25~3.14,P<0.01)是影响大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Dukes分期为C、D期的患者死亡风险显著高于A、B期(HR=1.31,95% CI:1.14~1.51,P<0.01),术中使用肠吻合器的患者预后优于没有使用肠吻合器的患者。而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大体分型、组织学分型、术后化疗与大肠癌的预后无关。结论 Dukes分期是影响大肠癌预后生存的独立因素,术中使用肠吻合器患者预后优于未使用者,外周血STAT1,STAT3基因甲基化状态尚不能作为影响大肠癌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类固醇受体辅助活化因子-1(Steroid receptor coactivator 1,SRC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36例胃癌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组织,qRT-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SRC1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86例胃癌组织中SRC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SRC1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SRC1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04),SRC1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降低。SRC1蛋白的表达强度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无显著关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发现高表达SRC1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低表达组(P=0.009)。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表达SRC1(P=0.002)、肿瘤侵袭T4a~T4b(P=0.004)、淋巴结转移N(P=0.038)、远处转移M1(P<0.001)是独立影响总生存时间的预后不良因素。SRC1低表达较高表达患者预后差。结论 胃癌中SRC1的表达明显降低,胃癌组织中的SRC1表达水平可作为独立的胃癌预后不良因素,其过低表达与胃癌的发展密切相关,可能作为一个抑癌基因及判断胃癌患者预后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合并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对胸腺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对可能影响胸腺瘤术后患者预后的其他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2018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收治的187例胸腺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139例(MG组),单纯胸腺瘤患者48例(非MG组)。采用1∶1最邻近匹配法对两组患者行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使组间协变量达到均衡。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生存曲线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总体胸腺瘤术后患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匹配前,MG组(n=139)与非MG组(n=48)患者的性别(χ2=4.180,P=0.041)、确诊年龄(χ2=8.590,P=0.003)、WHO组织学分型(χ2=4.764,P=0.029)以及是否接受术后辅助化疗(χ2=5.627,P=0.018)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的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4%和69.6%,76.9%和65.2%,两组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经PSM法匹配后,两组共44对患者成功匹配,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0.8%和67.3%,85.6%和62.5%,两组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总体胸腺瘤术后患者的单因素分析显示,Masaoka分期(HR=0.237,95% CI:0.111~0.504,P<0.001)、切除状态(HR=0.250,95% CI:0.096~0.654,P=0.005)、术后辅助化疗(HR=0.367,95% CI:0.179~0.751,P=0.006)以及合并重症肌无力(HR=0.336,95% CI:0.162~0.669,P=0.003)可能与胸腺瘤术后患者的生存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asaoka分期是影响胸腺瘤术后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HR=0.317,95% CI:0.140~0.720,P=0.006),合并重症肌无力则为影响胸腺瘤术后患者生存的保护性因素(HR=0.445,95% CI:0.204~0.971,P=0.042)。结论 对于可手术的胸腺瘤患者,合并重症肌无力较不伴重症肌无力的患者生存预后更好。Masaoka分期是影响胸腺瘤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感染对肾细胞癌切除术后肿瘤特异性生存期(CSS)的影响。方法 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06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 800例肾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肾癌切除术后30 d内发生感染的情况。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感染与未感染患者的CSS;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来评估感染对CSS的影响时控制性别、年龄、AJCC分期和分级、肿瘤大小、病理学类型、合并症、手术方式和系统治疗等因素。结果 1 800例患者中位年龄74岁(69~79岁),中位随访时间为42个月(22~67月)。严重感染者141例,非严重感染者296例,未感染者1 363例。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严重感染有改善肾癌(肿瘤直径为7.0~9.9 cm)患者CSS趋势(P=0.048);对于肿瘤直径≥10 cm或<7 cm的患者,严重感染对CSS无影响(0.1~3.9 cm,P=0.120;4.0~6.9 cm,P=0.768;≥10 cm,P=0.41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严重感染可以改善肾癌患者的CSS(HR=0.752,P=0.032)。这种效应在肿瘤直径≥7 cm的患者中较为明显(P=0.041),而在肿瘤直径<7 cm的患者中表现得不明显(P=0.268)。结论 围手术期严重感染可以改善肿瘤直径7~10 cm的肾癌患者CSS,但是对肿瘤直径≥10 cm或<7 cm肾癌患者的CSS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Ⅱ、Ⅲ期上段直肠癌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的价值。方法 2000—2010年本院共收治 3995例直肠癌患者,从中筛选出符合下述条件者进行回顾分析:(1)根治性手术;(2)术前结肠镜检查显示肿瘤下界距肛缘 10~16 cm;(3)术后病理为T3—T4或N1-2M0期(AJCC 7版分期);(4)病理类型为腺癌。结果 共入组 547例患者。5年样本数为 249例。全组 5年OS、DFS、LRFS、DMFS分别为79.0%、76.8%、94.0%、80.1%。采用倾向评分配比法按1∶1平衡基线特征后,术后同期放化疗与未放化疗各 155例。将pT4b期、有癌旁结节、淋巴结转移较多(N2期)者列为高危组,术后同期放化疗 5年LRFS和OS均高于未放疗者(96.3%、82.0%,P=0.0.044;81.6%、59.1%,P=0.019)。结论 Ⅱ、Ⅲ期上段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总体预后较好,术后同期放化疗仍可进一步降低LRR;尤其对伴有高危因素者,术后放化疗可显著提高局部和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微小RNA(micro RNA)在预测鼻咽癌患者化疗有效性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2010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87例接受顺铂联合化疗的鼻咽癌患者,其中化疗敏感患者123例,化疗抵抗患者64例。检测所有初次化疗前血清中miRNA的表达水平,并以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评估血清miRNA与鼻咽癌患者化疗有效性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结果 鼻咽癌患者血清miR-127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3±1.6 vs. 1.4±0.5)(P<0.001),化疗抵抗患者的血清miR-127水平显著高于化疗敏感患者(4.5±1.3 vs. 3.8±1.7)(P<0.001)。ROC曲线显示血清miR-127对鼻咽癌患者化疗抵抗的预测价值较好(AUC=0.702,P<0.001),最佳阈值为4.2,灵敏度82.3%,特异度76.3%。与化疗敏感组相比,化疗抵抗组患者的T3-4期、N3期和TNM Ⅲ~Ⅳ期患者比例均明显升高(P<0.01),且miR-127≥4.2的比例也升高(P<0.0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OR=1.655,95% CI:1.142~2.584,P=0.016)和血清miR-127≥4.2(OR=2.231,95% CI:1.762~4.503,P=0.001)是影响鼻咽癌患者化疗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miR-127水平的升高可能是预测鼻咽癌患者化疗抵抗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和总结Dixon手术后肿瘤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以提高保肛手术治疗直肠癌的远期疗效. 方法: 收集我院从2005年1月到2007年12月行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术患者114例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术后肿瘤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 114例中有13例(11.4%,13/114)确诊了Dixon术后肿瘤局部复发,复发首次确诊时间为6-21个月(平均11个月).其中男性患者10例(14.71%,10/68),年龄>60岁者3例(4.84%,3/62),肿瘤距肛缘距离≤6cm者9例(21.95%,9/41),远切缘≤2cm者4例(36.36%,4/11),行全直肠系膜切除者2例(5.56%,2/36),术后行辅助下化疗者7例(8.24%,7/85),肿瘤恶性度高者7 例(14.29%,7/49),Duck's分期中A、B期者1例(2.86%,1/35)、C、D期者12例(15.19%,12/79). 结论: 男性患者、年龄≤60岁、肿瘤距肛缘距离≤6cm、远切缘≤2cm、未行全系膜切除、术后未行辅助化疗、病理分型恶性度高者及Duck's分期为C、D期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的比例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18F-FDG PET/CT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与BRAF突变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甲状腺切除术前接受18F-FDG PET/CT显像和活检的患者51例(平均年龄为49.3±12.9岁),病理诊断为PTC 48例,甲状腺滤泡状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FTC)3例。采用基因检测法检测BRAF V600E突变状态,半定量分析法测定甲状腺结节灶的SUVmax,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甲状腺球蛋白浓度与SUVmax之间的相关性;将患者分为BRAF V600E突变组和未突变组,分析比较两组间SUVmax值的差异。结果 在PTC患者中,33例患者肿瘤发生BRAF V600E突变,15例患者肿瘤未发生突变,BRAF V600E突变组的SUVmax显著高于未突变组(5.5±3.9 vs. 2.2±1.2,P=0.002);肿瘤直径≥1cm的患者的SUVmax明显高于肿瘤<1cm(P<0.05);甲状腺球蛋白浓度升高患者的SUVmax高于正常甲状腺球蛋白浓度的患者(P<0.05);FTC组中未观察到BRAF V600E突变。结论 PTC患者携带BRAF V600E突变基因相对于未携带者具有更高的SUVmax值,不同肿瘤大小、血清甲状腺球蛋浓度的PTC患者SUVmax值存在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标本下切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肿瘤下切缘不同阶段长度的测量,探讨其变化规律。同时分析切缘对局部复发率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择距肛缘≤8cm的直肠癌行低位直肠前切除术患者 184例,全部病例均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对每例直肠标本的三个不同阶段的肿瘤下切缘进行测量:①术中切缘;②离体切缘;③化学固定后切缘(简称固定切缘)。计算不同阶段切缘的收缩率。对不同长度切缘对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的影响进行比较。结果:全部病例经病理检查切缘均无肿瘤残留。术中切缘、离体切缘、固定切缘均呈缩短趋势,其平均长度分别为: 4. 6cm(SD=0. 9)、3. 3cm(SD=1. 1)、2. 0cm(SD=0. 9)。切缘长度平均收缩率分别为:①离体切缘与术中切缘收缩率 71. 7%;②固定切缘与离体切缘收缩率 60. 1%;③固定切缘与术中切缘收缩率 43. 5%。全组局部复发 12例(6. 5% )。生存分析结果表明:离体切缘≤2cm者与>2cm者相比,以及固定切缘≤1cm与 >1cm者相比,其总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 05)。结论: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肿瘤下切缘的估计应考虑切缘的收缩率。直肠切除后应立即对离体标本的下切缘进行测量,其数据较为准确。我们的资料表明:离体切缘≤2cm者与>2cm者对总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既往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即使进行了系统的术后辅助化疗,仍有很多不可避免的复发,甚至远处转移。同时,很多患者在初治时即为Ⅳ期。本文旨在探讨术后辅助化疗后远处转移的NSCLC患者一线化疗(First-line chemotherapy at recurrence post-adjuvant chemotherapy,FCRPC)与初治Ⅳ期NSCLC患者一线化疗(Initial first-line chemotherapy,IFC)的疗效对比。方法 研究对象为603例远处转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73例为FCRPC组,530例为IFC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统计学方法平衡两组间的临床特征,卡方检验进行两组间近期疗效对比。并采用Cox回归分析法和Kaplan-Meier分析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在远处转移NSCLC患者中,FCRPC组的客观有效率(ORR)及疾病控制率(DCR)与IFC组无统计学差异(ORR率:FCRPC组27.4% vs. IFC组24.7%,P=0.851;DCR率:FCRPC组78.1% vs. IFC组65.6%,P=0.140)。FCRPC组与IFC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中位PFS:9.8个月 vs. 8.5个月,P=0.337)与中位总生存期(中位OS:20.0个月 vs. 14.4个月,P=0.087)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术后辅助化疗后远处转移NSCLC与初治Ⅳ期NSCLC患者一线化疗的预后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CEA和CA19-9的表达水平在进展期胃癌中的预后价值及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行R0根治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255例,根据CEA和CA19-9的表达水平分为A组(CEA<2.19ng/mL且CA19-9<10.78U/mL)、B组(CEA≥2.19ng/mL或CA19-9≥10.78U/mL)和C组(CEA≥2.19ng/mL且CA19-9≥10.78U/mL),比较三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生存情况,并分析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三组进展期胃癌患者间临床N分期、临床TNM分期和病理TNM分期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1年、3年、5年生存率高于B组和C组。影响胃癌预后的因素包括肿瘤分化程度、病理T分期、病理TNM分期、清扫淋巴结总数、清扫淋巴结阳性数、淋巴结转移情况。结论 CEA和CA19-9联合检测对进展期胃癌患者评估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Ⅰ期低位直肠癌局部切除术后加与不加放疗的疗效及失败模式。方法 回顾分析2000—2008年间进行了局部切除术的 77例Ⅰ期低位直肠腺癌患者资料,其中 41例为术后放疗。54例病理T1期,23例病理T2期。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并行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随访时间满 5年者为 40例。低危组患者单纯局部切除术与术后放疗 5年无局部或区域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相似(86%∶83%,χ2=0.29,P=0.588和100%∶100%,χ2=1.50,P=0.221),高危组患者的 5年无局部或区域复发生存率相似(80%∶82%,χ2=0.27,P=0.600),但总生存率不同(92%∶66%,χ2=4.64,P=0.031)。全组 5年总生存率、无局部或区域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3%、82%。单因素分析示病变大小、切缘状态、分化程度、肿瘤距肛缘距离及病理T分期影响 5年总生存率。全组总复发率为29%,局部或区域失败占70%,若行挽救性根治性手术 5年总生存率可达69%。结论 Ⅰ期低位直肠癌低危患者单纯局部切除术疗效可能较佳,高危者术后放疗价值待商榷;术后失败以局部复发多见,复发后行挽救性手术者有望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