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再次手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再次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需再次手术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17例17眼,其中11例是第1次经玻璃体切割联合膨胀气体填充后黄斑裂孔未闭合,6例是黄斑裂孔闭合后晚期复发的患者行玻璃体切割,彻底黄斑前膜剥离,2例行视网膜内界膜剥离,全部病例联合硅油内填充,11例术后补充氩激光光凝。结果 17例17眼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全部复位,最终视力较术前提高。随访3—24个月,视网膜复位良好,无1眼复发。结论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再次手术中彻底剥离黄斑前膜,剥离视网膜内界膜,硅油填充和激光光凝可有效封闭黄斑裂孔。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剥离内界膜的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6例(16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常规经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气-液交换、裂孔区注射透明质酸钠、吲哚菁绿染色、液-气交换、内界膜剥离、再次气-液交换、14?F8填充玻璃体腔,术后保持头低位,随访1~6个月。结果16眼中,13眼黄斑裂孔愈合,视网膜复位,3眼裂孔未闭,其中1眼复发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力提高14眼,不变1眼,下降1眼。结论剥离内界膜的玻璃体切除术能有效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并能促进黄斑裂孔的愈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和并发症。 方法:收集我院2009-09/2011-12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住院患者22例22眼。均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手术方式。随访观察术后1,2,3d;1wk;1mo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并对患者年龄和患病病程与术后1mo最佳矫正视力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行气体填充13例,行硅油填充9例。患者术后黄斑裂孔封闭率100%,视网膜均解剖复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随术后恢复时间逐渐提高。眼压在术后1,2,3d有升高,7d后下降逐步恢复正常。患病病程<6mo的患者较病程>6mo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好。黄斑裂孔患者的术后1mo最佳矫正视力与患者年龄无相关性。 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是治疗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手术方式,可提高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4.
以近视眼中心凹劈裂、黄斑裂孔及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为代表的高度近视黄斑病变是影响高度近视患者视功能的主要原因之一.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有助于提升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解除玻璃体后皮质和内界膜对视网膜的牵拉,有利于恢复视网膜的弹性,使近视眼中心凹劈裂消失.促进黄斑裂孔的闭合和视网膜复位;而抗新生血管药物与光动力疗法和(或)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则是治疗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展方向.正确认识和掌握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诊疗方法 和时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使其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治疗,是进一步减少高度近视患者视功能损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以近视眼中心凹劈裂、黄斑裂孔及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为代表的高度近视黄斑病变是影响高度近视患者视功能的主要原因之一.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有助于提升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解除玻璃体后皮质和内界膜对视网膜的牵拉,有利于恢复视网膜的弹性,使近视眼中心凹劈裂消失.促进黄斑裂孔的闭合和视网膜复位;而抗新生血管药物与光动力疗法和(或)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则是治疗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展方向.正确认识和掌握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诊疗方法 和时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使其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治疗,是进一步减少高度近视患者视功能损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是危害视力最大的疾病之一。随着高度近视人群的增加,近年来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玻璃体腔气体填充术、玻璃体切除术、硅油填充术、黄斑裂孔周边激光光凝术、黄斑扣带术、巩膜扣带术、巩膜环扎术、视网膜前膜和内界膜剥除术、内界膜填塞术、内界膜覆盖术等应用于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方式进行综述,着重探讨其疗效和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眼伴后巩膜葡萄肿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同手术方式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5/2008-05诊断治疗的高度近视眼伴后巩膜葡萄肿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91眼,分析视网膜复位情况及最佳矫正视力。结果:在这些视网膜脱离的治疗中,有6种手术方式:单纯黄斑区巩膜外垫压12眼,5眼(42%)首次术后视网膜回贴;单纯玻璃体腔气体充填15眼,6眼(40%)首次术后视网膜回贴;平坦部玻璃体切除联合球内气体充填20眼,14眼(70%)首次术后视网膜回贴;平坦部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前膜剥离联合球内气体充填16眼,11眼(69%)首次术后视网膜回贴;巩膜环扎、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前膜剥离联合球内气体充填25眼,18眼(72%)首次术后视网膜回贴;巩膜环扎、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13眼,10眼(77%)首次术后视网膜回贴。64眼(70%)首次手术治疗后视网膜回贴,85眼(93%)视网膜回贴。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球内惰性气体或硅油填充是治疗高度近视眼伴后巩膜葡萄肿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引起的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03/2007-02的1组病例31例(32眼)。纳入标准为屈光不正≥-6.00D,黄斑下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的白色黄斑裂孔引起的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经过玻璃体手术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的病例,随访时间≥6mo。结果:随访时间6~12(平均8.4)mo。所有病例均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自体浓缩血小板封黄斑裂孔。8眼进行了内界膜剥除。术后最终视网膜复位29眼(91%),未复位3眼;术后视力提高22眼(69%),不变7眼(22%),下降3眼(9%)。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自体浓缩血小板封孔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手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Liu Q  Qiu X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6):418-420
目的评价玻璃体手术、自体血清在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9例(19只眼),施行玻璃体手术及C3F8气体填压术,术后随访6~24个月,失败病例进行残存黄斑上膜剥离术及自体血清留置治疗。结果首次手术15只眼(80%)裂孔闭锁,术后最佳视力0.05~0.4;余4只眼失败,1只眼行残存黄斑上膜剥离术,另3只眼行自体血清滴注术,术后C3F8气体填压,裂孔封闭,视网膜全部复位,最终视力达0.1以上。结论玻璃体手术中充分剥离黄斑前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黄斑裂孔处滴注自体血清留置治疗能有效促进裂孔闭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病理性近视内界膜表面结构的组织学变化与黄斑裂孔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同顾分析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病理性近视黄斑裂孔患者34例34只眼的临床资料.患眼屈光度均超过-6.00 D,眼轴26.00~33.12 mm,平均眼轴长度27.74 mm.5只眼为黄斑裂孔无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组),29只眼为黄斑裂孔合并后极部视网膜浅脱离(视网膜脱离组).对入选患眼行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中观察Weiss环以判断玻璃体后脱离程度,获取34只眼的视网膜前膜及19只眼的内界膜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HE)及醋酸铀-枸橼酸铅双染色,采用光学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玻璃体切割手术中,5只眼出现Weiss环,24只眼的视网膜表面有多层玻璃体组织残留.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内界膜表面的视网膜前膜主要由玻璃体胶原纤维.星形胶质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组成.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19只眼的内界膜标本中,5只眼可她内界膜一玻璃体胶原纤维-细胞的"三明治"样结构,1只眼可见内界膜损伤、表面组织牵引和星形胶质细胞移行.结论病理性近视玻璃体后界面劈裂、内界膜表面组织结构的变化是黄斑裂孔发生发展直至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双重多次染色黄斑前膜、内界膜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的伴黄斑前膜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9例19眼。接受三通道闭合式经睫状体平坦部23G玻璃体手术。手术在曲安奈德标记、亮蓝染色辅助下23G玻璃体切割,23G内界膜镊分层剥离黄斑前膜及内界膜,硅油填充。3个月后取出硅油填充C3F8气体。观察手术时间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黄斑裂孔闭合和视网膜脱离复位情况,同时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6~10(6.0±0.2)个月。结果 手术时间60~90min,平均80min;黄斑裂孔封闭、视网膜复位率为94.7%;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01~0.04者3眼,0.05~0.10者12眼,0.12~0.25者4眼;术中剥离内界膜时部分视网膜点状出血,用笛针吸除大部分出血,必要时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2眼高眼压,予以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7~13d眼压平稳恢复正常。余未见其他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双重多次染色黄斑前膜、内界膜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取得了较好疗效,不同程度上改善了视力,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使用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的作用及效果。方法:2006-01/12,对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15例患者,在行玻璃体切除手术中使用TA辅助玻璃体完全切除及视网膜前膜剥除。结果:手术后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全部复位,视力保留或有提高。结论:TA使清除残留玻璃体后皮质及视网膜前膜成为可能,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同时也减轻了手术后的反应。  相似文献   

13.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是高度近视眼的严重并发症,也是高度近视眼患者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使视网膜解剖复位、黄斑裂孔闭合及保持或提高中心视力。巩膜外手术、内外联合手术、玻璃体腔注气术、玻璃体切除术(PPV)及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移植、翻转或填塞等手术方式在选择与应用方面仍存在较多争议。本文中笔者拟对不同MHRD手术方式的特点、预后及如何选择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病理性近视黄斑裂孔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前膜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病理性近视内界膜表面结构的组织学变化与黄斑裂孔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同顾分析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病理性近视黄斑裂孔患者34例34只眼的临床资料.患眼屈光度均超过-6.00 D,眼轴26.00~33.12 mm,平均眼轴长度27.74 mm.5只眼为黄斑裂孔无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组),29只眼为黄斑裂孔合并后极部视网膜浅脱离(视网膜脱离组).对入选患眼行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中观察Weiss环以判断玻璃体后脱离程度,获取34只眼的视网膜前膜及19只眼的内界膜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HE)及醋酸铀-枸橼酸铅双染色,采用光学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玻璃体切割手术中,5只眼出现Weiss环,24只眼的视网膜表面有多层玻璃体组织残留.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内界膜表面的视网膜前膜主要由玻璃体胶原纤维.星形胶质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组成.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19只眼的内界膜标本中,5只眼可她内界膜一玻璃体胶原纤维-细胞的"三明治"样结构,1只眼可见内界膜损伤、表面组织牵引和星形胶质细胞移行.结论病理性近视玻璃体后界面劈裂、内界膜表面组织结构的变化是黄斑裂孔发生发展直至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对211例216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采用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术39眼,巩膜环扎和/或外垫压联合注气术118眼,玻璃体切割环扎注气术36眼,玻璃体切割环扎注油术23眼。结果 216眼中1次手术后29眼视网膜未复位,经2-3次手术后仍有9眼视网膜未复位。视力提高151眼(69.9%),不变50眼(23.2%),退步15眼(6.9%)。结论 对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应根据其是否并发周边裂孔、黄斑前膜、PVR及视网膜脱离的范围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复发性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内境界膜剥离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后巩膜葡萄肿患者复发性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采用吲哚青绿染色的内境界膜剥离术手术结果。方法 2000年2月~2003年4月间,一次性手术后复发的伴有高度近视后巩膜葡萄肿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26例(26只眼),经玻璃体切除、吲哚青绿染色后施行裂孔周围全周内境界膜剥离术。结果 平均随访观察6.7个月,22只眼视网膜解剖复位,4只眼再次手术注入硅油复位。黄斑裂孔19只眼术后消失,视力提高者16只眼,不变者7只眼,下降者3只眼。结论 吲哚青绿染色下的内境界膜剥离术对于复发性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近视性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视网膜复位术时利用曲安奈德识别玻璃体后皮质的临床作用。方法:对24例近视性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经前置镜、三面镜、间接眼底镜、B超等检查确定为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均伴近视,其中伴高度近视16例,伴玻璃体后脱离19例,伴脉络膜脱离3例,伴PVRC1-37例,D12例,伴视网膜下增殖条3例,伴黄斑前膜5例,其中伴后极部大片脉络膜萎缩即"白孔"18例。术中切除中轴部玻璃体后注入曲安奈德0.1mL于玻璃体腔,以此识别玻璃体后皮质及黄斑前膜,并有效清除。同时联合硅油填充18例,C2F6填充6例,手术后随访6mo~1a。结果:对24例近视性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中用曲安奈德识别玻璃体后皮质及黄斑前膜,其中19例为术前被诊为玻璃体后脱离,其中有9例黄斑区2~4PD不等的玻璃体后皮质残留,6例整个视网膜前玻璃体后皮质残留,4例为完全玻璃体后脱离。经过手术清除,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率88%,视网膜复位率88%。结论:利用曲安奈德在玻璃体切割术中的良好可视性能有效识别玻璃体后皮质残留及玻璃体后皮质劈裂,鉴别是完全的玻璃体后脱离还是玻璃体后皮质劈裂;对临床上玻璃体中weiss环的出现而确定为玻璃体后脱离须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8.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56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56例,行玻璃体切除。PVRC110眼,C214眼,C332眼,伴周边部裂孔7眼,白孔11眼。手术中彻底清除玻璃体后皮质,或人工玻璃体后脱离剥膜,气液交换使视网膜复位,眼内填充200mL/L C3F845眼,白孔眼内硅油填充。并发周边部裂孔病例后行巩膜外环扎裂孔冷凝。术后给予抗炎降眼压处理。气泡变小裂孔愈合不佳,裂孔周围氪黄激光封闭或再次补充气体。注气俯卧位14d以上。所有患随访3~12mo。结果: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复位53例,周边裂孔闭合7例。术后视力提高46眼(82.1%),黄斑裂孔术后视力无变化10眼。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C3F8或硅油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焦洁 《国际眼科杂志》2006,6(5):1175-1176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撕除手术对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从我院眼科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患者中提出有详细临床、手术及随访资料的黄斑裂孔患者资料46例。结果:术后95.6%患者解剖复位,裂孔封闭;1例视网膜复位、裂孔未闭;1例裂孔未闭,视网膜脱离在1mo内复发。结论:经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撕除手术绝大部分患者得到解剖治愈,视力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的术后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23眼,其中13眼行玻璃体切除,10眼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所有术眼均填充C<,3>F<,8>气体,术后随访观察黄斑孔封闭、视网膜解剖复位情况和视力变化.随访8~46个月,平均21.7个月.结果 内界膜剥离组术后视网膜复位9/10(90.00%),内界膜保留组视网膜复位7/13(53.85%),两组中视网膜复位的患眼视力改善无显著差异.结论 内界膜剥除可以解除视网膜前膜的切线牵引力而提高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的复位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