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临床心电图学中传统认为正常人的胸导联自V1~ 6 的R波逐渐增高 ,S波逐渐变小。但我们在临床应用中发现此论点与实际情况不符。为观察正常人胸导联变化规律 ,我们对 10 0例正常人心电图作了分析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0 0例中男、女各 5 0例 ,男性年龄 2 2~ 71(平均 41 4)岁 ;女性年龄 19~ 66(平均 3 8 7)岁。本组统计资料为本市部分单位健康体检人员 ,X光 ,彩超 ,实验室检查正常者。应用北京北泠通用电气公司的CARDIO - 10 0 V2 0心电工作站 ,所作心电图均为 12导同步采集 ,激光打印测量选择心电图 12导联同步记录中…  相似文献   

2.
心电图QRS波群复合振幅正常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振武  王成 《心电学杂志》1999,18(3):131-133,146
为探讨国人不同年龄和性别心电图QRS波群复合振幅正常范围,计算4322例正常人群各年龄组QRS波群复合振幅(?)±s及百分位数值.结果显示:新生儿期QRS波群复合振幅一般都表现为女性>男性,儿童及成人则为男性>女性,青春期及青年男女振幅不同尤为显著.由于QRS波群振幅数据分布呈轻度正偏态,导致95%区间上限值的P_(97.5)位数值>(?)±1.96s值.研究表明:QRS波群复合振幅有显著的年龄和性别差异,且与国内参用的欧美标准值亦有差别,故临床诊断应分别采用男女标准值,参考欧美标准时应有条件地选择性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性别差异对正常右胸导联心电图的影响。方法 选取900名正常人,男女各半,分年龄组分析右胸导联心电图的QRS波群、ST段及T波,比较男女变化规律。结果 V3R→V6RQRS波群振幅、ST段抬高率及振幅均为男性大于女性(P〈0.01)。T波女性以倒置为主,男性直立多见(P〈0.01)。V3R→V6R均倒置者女性多于男性(P〈0.01);由直立、双相、平坦→倒置者男性多于女性(P〈0.01)。结论 正常人右胸导联心电图男女差异显著,应引起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4.
正常人右胸导联心电图T波形态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常人右胸导联心电图男女T波形态差异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测量240名正常人右胸导联心电图,比较男女T波形态及变化规律。结果Vl→V3R→V6R直立T波出现率逐渐减少,倒置T波出现率逐渐增多。女性以倒置T波为主,男性以直立T波多见,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V1→V6R的T波变化规律:可均倒置,女性多于男性(P<0.01);也可由直立→双相→平坦→倒置,男性多于女性(P<0.01),但未见由倒置→直立。结论正常人右胸导联心电图T波形态男女差异显著,应引起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5.
报道我国从出生至85岁的4322例健康人心电图QRS波研究结果。受检对象均根据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排除了心血管系统疾病。采用西门子和日本光电心电图机记录,两部仪器均经相互校准。对每个受检者均记录14个导联心电图(即常规12导联 V3R和V4R。共分20个年龄组,每组又分男女亚组。儿童组根据x±s近似者予以合并,最后组成12个年龄组,即新生儿(969例)、1~12月(422例)、1~4岁(420例)、5~9岁(359例)、10~13岁(378例)、14~17岁(282例)、18~29岁(288例)、30~39岁(298例)、40~49岁(270例)、50~59岁(307例)、60~69岁(264例)及≥70…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评价正常人的多组右胸导联心电图的特征。方法 对210例正常空勤人员的常规、头胸、胸腹3组右胸导联进行检测对比。结果 (1)伪性Q波在头胸导联(HC)出现率最低,即HC的V1-3R无Q波,V4-5RQ波占2%,V6R占7%;(2)常规右胸、HC导联STV3R≥0.1mV分别为8%和3%,STV4-6R均在正常范围;93)HC的TV1-6多数直立(85-67%)。结论 正常人3组右胸导联心电图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正常人右胸导联心电图男女P波形态差异及变化规律.方法 测量900名正常人右胸导联心电图,男女对半,分析P波形态及变化规律.结果 右胸导联心电图P波以直立和正负双相P波为主.V1导联直立P波的发生率明显多于正负双相P波的发生率(P<0.01).从V1~V6R直立P波的发生率依次减少,正负双相P波的发生率依次增多...  相似文献   

9.
正常人V1呈QS型的发生率及右胸导联心电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正常人群中V1呈QS型的发生率及右胸导联心电图变化规律.方法在5395名健康体检者中,检出所有V1呈QS型的正常人,加做V3R~V6R心电图.结果V1呈QS型的正常人共54名,占全部体检人数的1%.V3R~V6R QS型发生率分别为100%、90.74%、59.26%、42.59%;Q波发生率分别为0%、9.26%、33.33%、37.04%;q波发生率分别为0%、0%、7.41%、20.37%.结论少数正常人V1可呈QS型.V1呈QS型的正常人右胸导联心电图出现QS、Q(q)波为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10.
12导联QRS总振幅及与年龄和性别的相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QRS振幅及与年龄和性别的相关。方法 4322例出生到85岁不同年龄和性别心电图QRS波,分组统计和比较∑QRS振幅的平均值及95%概率范围,分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相关分析。结果 ∑QRS振幅在婴儿期最高,随增龄而递减,婴儿期∑QRS振幅女婴〉男婴,儿童及成人为男性〉女性。在青春期女性∑QRS振民年龄相关明显,在青年期男性∑QRS与年龄相关明显,在青春期及青,中年阶段∑QRS振幅与性别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 A、B 两组,比较了右胸导联心电图与年龄的关系。A 组100名,男48名,女52名,年龄为26—50岁,平均36岁;B 组100名,男55名,女45名,年龄51—78岁,平均59岁。结果显示:正常右胸导联心电图随年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1.~v3R 导联 r 波振幅随年龄增加而减低;2.在~v3R—~v6R 导联中,正向 T 波频数随年龄增加而增加;3.qr 和 qs 波形频数似也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其它各波形、振幅、ST 偏移程度无差异。了解这种与年龄有关的规律变化,对于心电图诊断右室梗塞,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心电图临床应用已百年有余 ,其使用范围和理论还在继续发展。笔者对国人心电图作了较系统的研究 ,该研究选入研究对象 4 32 2例 ,男 32 19例 ,女2 0 0 3例 ,最小年龄为出生后 5min ,最大年龄为 84岁。 <17岁的婴儿、儿童 2 830例 ,18~ 84岁 14 92例 ,按年龄分 2 0个年龄组和必要时合并为较少的组数 ,通过计算机对心电图振幅和时相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研究。QRS波是心电图诊断应用最广的指标之一 ,本文就R波和S波过去未曾提及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1 R波和S波振幅的年龄差异 QRS波是空间QRS向量环 (QRSsE环 )在心电图各导联轴上的投影…  相似文献   

14.
右室心肌梗塞在临床上比较少见;但尸检证明,左室心肌梗塞同时累及右室者占43%之多.右室心肌梗塞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出现右心室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和血流动力学变化,面积较小的右室梗塞.放射核素心肌显像可提示诊断.至于标准心电图对有室心肌梗塞的诊断意义,目前仍在探讨之中.Morgera等观察并强调V_(3R)、V_(4R)、V_(5R)导联中Q波在右室心肌梗塞中的特异性.为此,我们连续检测了310例非心脏病人的心电图,除作常规12导联外加作右胸导胸V_(3R)、V_(4R)、V_(5R)并分析其QRS波形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健康人右胸导联心电图QRS波和T波形态及临床意义。方法测量867名健康人右胸导联心电图,分析QRS波和T波形态。结果右胸导联Q波的发生率与V1导联R波的幅度有密切关系,V1呈QS型、V3R~V5R多数有Q波。V1呈rS型,则R波幅度越小,V3R~V5R出现Q波的机会越大;右胸导联V1→V3R→V5R直立T波出现逐渐减少,倒置T波出现逐渐增多。结论健康人右胸导联心电图V1、V3R~V5R出现Q波和T波倒置不能作为诊断合并右室心肌梗(RVMI)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右胸头胸导联心电图病理性Q波的临床意义,我们观察40例40岁以上中老年正常人、31例左心室下壁心肌梗死、13例左心室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的右胸导联(V_(3R)—V_(7R))与头胸导联(HV_(3R)—HV_(7R))心电图Q波的特征及分布情况,现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40例正常人,男28例,女12例,年龄40—60(平均52±7.5)岁,经全面检查确诊无器质性心血管病。 31例左心室下壁梗死患者,男23例,女8例,年龄42—76(平均54±9.7)岁,其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8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13例。 13例左心室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男10例,女3例,年龄45—78(平均55±9.5)岁,其中急性左心室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8例。诊断依据:急性左心室下壁心肌梗死时,V_(3R)—V_(6R)导联中有1个或1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0.1mV,Ⅲ与Ⅱ导联ST段抬高的比值>1,陈旧性左心室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5例。 心电图描记:纸速25mm/s,标准电压10mm/mV,描记常规12导联及右胸导联V_(3R)—V_(7R)后,用头胸导联描记同部位HV_(3R—HV_(7R)导联。 头胸导联心电田病理性Q波诊断标准同常规标准,即Q波宽≥0.04s,深≥R/4。 结果 40例正常人中26例(65%)右胸常规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其在V_(3R)—V_(7R)导联出现率分别是5%、12.5%、30%、45%、5  相似文献   

17.
正常成人右胸导联心电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281例正常成人右胸导联心电图,结果表明,QRS 波以r_s为主,V_(3R)及v_(4R)出现率分别为99%及94%,V_(6R) 及 V_(7R) 可出现 QS 波,但 V_(3R)、V_(4R)罕见,无1例在所有导联均出现 QS 波;终末 r 波代表右室圆锥部的除极,其振幅减低或消失可能为右室梗塞所致。测量 ST 段应在 J 点后40ms 处进行,正常 ST 段抬高≤0.1mV。本研究为右室梗塞的诊断提供了心电图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在窄QRS波心动过速鉴别诊断时,头胸导联心电图是否优于常规12导联心电图。方法当患者发生窄QRS波心动过速时,同时记录常规心电图及头胸导联心电图各1份,由两位资深的电生理医生进行分析,作出心动过速机制的诊断。此后由观察者将两位医生分析两种体表心电图的结果与心内电生理检查的结果对照,计算出两种体表心电图诊断心动过速机制的准确率,并作卡方检验进行比较。结果41例患者入选本试验。第一位医生分析常规心电图的诊断准确率是80.5%(33/41),头胸导联心电图的准确率是90.2%(37/41);第二位医生分析常规心电图的诊断准确率是75.6%(31/41),头胸导联心电图的准确率是87.8%(36/41)。两位医生分析常规心电图的总体准确率是78.0%,头胸导联心电图的总体准确率是89.0%。两位医生在分析两种体表心电图的诊断准确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结论在对窄QRS波心动过速鉴别诊断方面,头胸导联心电图似有比常规心电图更准确的趋势,但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和评估正常人额面QRS电轴的年龄趋势以及对肢体导联QRS波振幅的影响。方法采集5360例(男性3614例、女性1746例,年龄范围18~84岁)正常健康人12导联心电图分为5个年龄组,计算和分析各年龄组额面QRS电轴的中位数以及肢体导联QRS波振幅的中位数和96%的正常范围上、下限。结果随年龄增长,男、女额面QRS中位数电轴一致性地逐渐向左(上)偏移大约27°(从70°偏移到43°,P<0.001)。Ⅰ和aVL导联的R波振幅随年龄增长显著增加(P<0.001),而下壁导联Ⅱ、Ⅲ和aVF的R波振幅随年龄增长显著降低(P>0.001)。肢体导联R波振幅随年龄的变化趋势与额面QRS电轴的年龄趋势相一致。结论正常人额面QRS电轴随年龄增长逐渐向左(上)偏移,呈现明确的年龄趋势。QRS电轴的生理性演变可引起肢体导联QRS波振幅呈现明显的年龄差异。显然,把一个相同的左心室肥大心电图诊断标准应用到不同年龄组人群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20.
右胸导联心电图作为常规18导联的一部分得以推广应用,本文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