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卒中危险程度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60例TIA患者按TIA后预测短暂脑卒中危险性的ABCD评分系统,被分为高危卒中组(ABCD评分>4分,32例),非高危卒中组(TIA组,ABCD评分≤4分,30例),另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测量各组对象的血浆FIB、血清CRP水平并作比较。结果:高危卒中组血浆FIB水平[(4.6±1.2)g/L]、血清CRP水平[(32.12±6.3)mg/L]明显高于TIA组[(3.6±0.2)g/L、(6.20±4.5mg/L)]及健康对照组[(3.1±0.3)g/L、(5.4±4.8)mg/L],P<0.05或P<0.01。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表明,高危卒中组血浆FIB与血清CRP水平呈正相关(r=0.61,P<0.01)。结论:不同卒中危险程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存在显著差异。C-反应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可作为早期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生脑卒中风险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ABCD2评分与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关系。方法测定98例TIA患者(TIA组)和6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LPA水平,TIA组按ABCD2评分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比较三组间治疗前后血浆LPA水平及1个月内发作次数。结果 TIA组血浆LP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高、中、低危组间治疗前后血浆LPA水平及发作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BCD2评分与血浆LPA水平密切相关,联合二者更有助于TIA的指导治疗和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4.
5.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10)
目的探讨ABCD2评分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5 d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TIA患者224例。以住院15 d为观察终点,期间进展为完全性脑梗死患者75例为进展组,未进展为完全性脑梗死患者149例为未进展组。采用自行设计TIA调查表进行调查,采用ABCD2评分系统对全部TIA患者进行评估。结果 (1)ABCD2评分系统中,有糖尿病史的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是无糖尿病者的2.585倍(OR=2.585,95%CI:1.457~4.588);随着TIA持续时间增加,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比例增加(χ~2=52.847,P=0.000);随着临床特征加重,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比例增加(χ~2=42.535,P=0.000)。(2)随着ABCD2评分的增加,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比例增加(χ~2=118.601,P=0.000);ABCD2评分危险分层与TIA患者预后的关系中,低危患者没有进展为脑梗死,中危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比例为22.5%,高危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比例为8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600,P=0.000)。结论 ABCD2评分增加与TIA患者15 d内进展为脑梗死密切相关,ABCD2评分危险分层为中、高危TIA患者为临床重点干预人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明确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是否有助于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风险分层,提高预后预测能力。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急诊入院的TIA患者13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ABCD2评分,0~3分为低危患者(46例);4~5分为中危患者(70例);6~7分为高危患者(16例)。同时检测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主要结局采用复合终点事件来衡量,包括在90天内发生脑卒中或死亡,与症状相关大动脉狭窄≥50%,或有心源性栓子需要抗凝治疗。结果 以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患者为阳性组,共34例;未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患者为阴性组,共98例。与阴性组比较,阳性组FIB明显升高(P<0.05)。DD与终点事件无关联(P>0.05)。在大动脉狭窄≥50%的患者中,FIB水平升高(P<0.05),DD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ABCD2≥4分(中危:RR=2.18,95%CI 1.26~3.61,P=0.008;高危:RR=3.43,95%CI 1.91~6.39,P=0.001)及FIB≥3.5 g/L(RR=2.81,95%CI 1.05~6.32,P=0.044)是TIA患者复合终点事件的预测因素。结论 FIB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结合ABCD2评分法可以有效的预测90天内TIA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及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对80例TIA患者进行2周临床观察,分成梗死组17例和稳定组63例,测定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80例患者中17例发生脑梗死,脑梗死发生率为21.25%;梗死组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梗死组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14例(82.3%),稳定组26例(4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梗死组颈内动脉狭窄8例(47.1%),稳定组8例(1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纤维蛋白原水平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TIA后脑梗死的发生有相关,可作为TIA近期发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ischemicattack ,TIA)时脂蛋白 (a) [Lipoprotein(a) ,LP(a) ]及纤维蛋白原 (Fg)的关系。 方法 对 4 8例TIA患者测定血清LP(a)和血浆Fg水平 ,并与 2 5例健康正常人对照。 结果 同对照组比较 ,TIA组患者Lp(a)和F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Lp(a)与Fg水平呈正相关 (P <0 0 1) ,TIA伴有梗塞灶者LP(a)和Fg的水平均高于无梗塞灶者 (P <0 0 5 )。 结论 Lp(a)和Fg水平升高可能是TIA发生发展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与D 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 (Fg)的关系。 方法 对 4 8例TIA患者测定血浆D 二聚体和Fg水平 ,同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 ;并与 2 5例健康正常人对照。结果 TIA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D 二聚体、Fg水平明显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D 二聚体与Fg水平呈正相关 (P <0 0 1) ;TIA伴有梗死灶者D 二聚体和Fg水平均高于无梗死灶者 (P <0 0 5 )。结论 TIA与D 二聚体及Fg水平关系密切 ,这可能与其凝血功能增强并高发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危险因素及ABCD2评分、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对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197例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情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77例)和非脑梗死组(120例),统计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单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BCD2评分、血清sCD40L、血浆FIB水平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颈动脉斑块、首次发作至就诊时间较长、发作持续时间较长、每月发作次数较多、ABCD2评分、血清sCD40L、血浆FIB水平较高均为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BCD2评分、血清sCD40L、血浆FIB联合检测诊断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AUC)值、敏感度显著高于三者单独检测(P<0.05);血清sCD40L敏感度显著高... 相似文献
1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后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显著增高,近期的资料显示,4%~20%TIA患者会在90d内发生卒中,其中约有一半的卒中发生在TIA后2d内。建立有效模型预测TIA后早期卒中风险,不仅符合临床实践的需要,也能为如何经济有效管理TIA患者提供依据。目前,对TIA后早期卒中风险预测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对已建立的ABCD评分和ABCD^2评分模型的有效性验证和对其改良上,现就其研究现状作一评价。 相似文献
12.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6)
目的评价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纤维蛋白原(FIB)和Essen评分法及联合应用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风险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统计108例首诊TIA的住院患者入院时LDL-C、FIB水平和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对其进行Essen评分,通过应用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四种预测TIA早期发生脑梗死风险的评分法的价值。结果 108例TIA患者7 d内脑梗死发生率为11.1%;Essen评分法、Essen+LDL-C评分法、Essen+FIB评分法和Essen+LDL-C+FIB评分法的ROC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A1=0.698(0.558~0.838)、A2=0.780(0.664~0.895)、A3=0.722(0.587~0.857)和A4=0.794(0.682~0.906)。Essen+LDL-C+FIB评分法优于其他三种评分法;与LDL-C相比,FIB水平在评估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风险的价值中并不明显。结论四种方法在评估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风险方面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联合应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血清LDL和FIB的预测价值优于单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值得临床进一步评估。血清FIB水平检测在评估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风险的价值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继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TIA继发脑梗死患者71例(A组),根据ABCD2评分法将患者分成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三组,观察1周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比较高、中、低危组继发脑梗死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MESSS)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另择脑梗死1周前无TIA者80例(B组),比较两组MESSS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结果ABCIY2评分法的曲线下面积(95%CI)为0.701。高、中、低危组之间的MESSS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2评分标准是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但是该评分的高低可能与缺血耐受无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 探讨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结合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A)患者早期继发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选择TIA患者330例,观察7d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据此分为继发脑梗死组41例、未继发脑梗死组289例.同期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ABCD2评分将继发脑梗死组分为低危组(0~3分)、中危组(4~5分)、高危组(6~7分).分别检测各组血浆hs-CRP、Fg、D-D水平,并分析其与TIA早期继发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330例TIA患者7d内继发脑梗死41例,脑梗死发生率为12.4%.与对照组比较,继发脑梗死组血浆hs-CRP、Fg、D-D水平明显升高(P均<0.01),而TIA未继发脑梗死组各指标无明显变化.继发脑梗死患者中危组、高危组血浆hs-CRP、Fg、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低危组(P均<0.01).结论 ABCD2评分高及血浆hs-CRP、D-D及Fg水平升高可作为TIA患者早期继发脑梗死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预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被认为是脑梗死的危险预警信号.为了快速筛选出高危TIA患者,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从而预防卒中,文章就影响TIA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目前较为常用的预后评价量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90例≥60岁(老年组)和75例≤45岁(非老年组)TIA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 老年组TIA病因明显不同于非老年组,高血压(60%)、缺血性心脏病(42%)、吸烟史(23%)、周围血管病变(21%)及糖尿病(20%)的构成比较高,而肥胖、高脂血症、睡眠障碍及血管病家族史在非老年组常见,高尿酸血症在两组均有较高构成比。椎基底动脉系TIA发生率老年组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分别为21%与9%,P〈0.05)。结论 老年TIA组与非老年组比较,具有不同的病因和临床特征。病因分布特征提示,老年TIA患者病因中心血管病变构成比较高,尤其是高血压控制不良。对具有心血管病变的老年人给予早期干预,可降低TIA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定义为“一类未致脑梗死的局部脑缺血所引起的短暂发作性的神经功能障碍综合征”。随着神经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临床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对TIA的定义、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ABCD3-I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入住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TIA患者136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病史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观察90 d内卒中发生率,对TIA后发生卒中风险进行ABCD2、ABCD3-I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TIA后早期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两种评分的预测价值。结果在纳入的136例TIA患者中,TIA后90 d内发生脑梗死19例(14.0%),无死亡及出血性卒中。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IA发作持续时间≥60 min(OR=1.060,95%CI:1.012~1.112)是TIA后早期进展为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BCD2评分模型危险分层低、中、高危组90 d内卒中发生率分别为5.6%(4/72)、18.5%(10/54)、50.0%(5/10),ABCD3-I评分模型危险分层低、中、高危组90 d内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7.1%(6/84)、52.0%(13/25),ABCD3-I与ABCD2评分模型危险分层低、中、高危组90 d卒中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D3-I评分AUC为0.839(95%CI:0.766~0.896),明显高于ABCD2 AUC的0.783(95%CI:0.704~0.849;P0.01)。结论 ABCD3-I评分法能有效预测TIA后早期卒中风险,其准确性优于ABCD2评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