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与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发病的关系 ,并评价血清和诱导痰中ECP水平的变化在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期中观察的价值。方法 采用高渗盐水雾化诱导痰液 ,以荧光免疫法对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组 (急性期 2 4例 ,缓解期 2 4例 ) ,健康组 ( 12例 )血清和诱导痰中ECP水平分别进行检测 ,并同步测定肺功能 (FEV1/FVC)。结果 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期血清和诱导痰中ECP水平分别显著高于缓解期组和健康组 (P <0 .0 1) ,但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期血清和诱导痰中ECP与FEV1/FVC无相关性 ,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CP在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患者外周血、诱导痰中ECP水平的变化不能作为观察的指标来判断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2.
甲双咪胍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H2R激动剂甲双咪胍(impromidine)在哮喘气道炎症防治中的作用,应用该药治疗哮喘患者18例,观察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肺功能(FEV1%)、支气管高反应性(BHR)和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变化。结果发现各指标均有显著改善,FEV1%显著上升(P<0.05),BHR显著下降(P<0.05~0.01),ECP显著降低(P<0.01)。结果提示甲双咪胍可主要作为抗气道炎症药物用于哮喘防治,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免疫球蛋白E(IgE)在喘息性支气管炎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采用PharmaciaUniCAP检测系统对 18例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30例哮喘患儿和 15例正常儿童血清ECP和总IgE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喘息性支气管炎组与哮喘组患儿血清ECP、总IgE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 1) ,而喘息性支气管炎组与哮喘组血清ECP、IgE水平差异不显著 (P >0 .0 5 )。结论 与哮喘相似 ,喘息性支气管炎也存在嗜酸粒细胞活化和血IgE增加 ,与哮喘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袁林  王姝 《海南医学》2014,25(6):847-849
目的探讨血清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在病毒感染喘息性支气管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测定60例病毒感染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期和40例恢复期患儿以及40例健康儿童血清Eotaxin水平,比较三组儿童的血清Eotaxin水平,分析病毒感染喘息性支气管炎喘息反复发作的可能相关因素。结果急性期血清Eotaxin水平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血清Eotaxin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有20例患儿喘息反复发作,其血清Eotaxin水平为(139.45±41.631pg/ml。有特应质性疾病史、家族遗传史和体重肥胖患儿血清Eotaxin水平显著高于无特应质性疾病史、家族遗传史和体重正常患儿,组间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Eotaxin在病毒感染喘息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参与了喘息复发和其他病毒感染所致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易喘息的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EB)患者的诱导痰嗜酸细胞比例和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浓度对EB诊断的作用。方法对30例EB患者行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诱导痰检查和ECP检测,以3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观察检测外周血和诱导痰中嗜酸细胞比例和ECP浓度。结果EB患者的诱导痰嗜酸细胞比例和ECP浓度与健康人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EB患者的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和ECP浓度与健康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诱导痰嗜酸细胞比例和ECP浓度均比外周血的相应指标更敏感,在EB诊断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annose—binding lectin,MBL)、总免疫球蛋白E(total immunoglobulin E,T—IgE)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23例喘息性支气管炎组患儿ECP、MBL、T—IgE,并同时与21例哮喘发作组及20例正常组对照比较。结果喘息性支气管炎组较哮喘组儿童ECP、T—IgE的含量降低,MBL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喘息性支气管炎组与哮喘组ECP、T—IgE、MBL均较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BL喘息性支气管炎组较哮喘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gE、ECP在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血清中的含量较正常组高,较哮喘组低,MBL含量在喘息性气管炎组最高,提示喘息性支气管炎由感染诱发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探讨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慢喘支)患用皮质激素治疗前后诱导痰的细胞学变化。方法:74例慢喘支急性加重期患其中57例(77.03%)痰检嗜酸细胞阳性用地塞米松及吸入普米克气雾剂,治疗2W后再进行诱导痰细胞深.:痰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在治疗前后差异有显性(P<0.0001)。痰涂片计数各类细胞的百分比: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及其他异染质细胞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显性意义(P<0.01)。肺功能PEF%在治疗前后也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慢喘支患使用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时,诱导痰中的嗜酸细胞数量、肥大细胞及异染质细胞在治疗后也明显减少。慢喘支患在急性加重期用皮质激素治疗有助于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8.
刘波  梁庆华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2):193-194
目的:通过对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嗜碱性粒细胞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水平的观察比较,探讨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对56例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外周静脉血细胞检测,分析其嗜碱性粒细胞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并将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病情轻重有明显相关性(P〈0.05),嗜碱性粒细胞计数与病情轻重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发病频率有正相关。结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是判断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在对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病情病情的判断上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胡志红  李健  王晶华  赵运华 《河北医学》2014,(11):1880-1882
探讨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43例变应性鼻炎、80例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80例鼻息肉与60例健康对照志愿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检测受试对象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 )水平。结果:鼻息肉组ECP 均高于对照组( P<0.05);Logistic分析显示ECP 与鼻息肉的预后、复发密切相关。结论:ECP 在鼻息肉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不排除变态反应对病情的影响,治疗上均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荆防方加减对慢性荨麻疹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荨麻疹患者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疗,试验组患者使用荆防方加减进行治疗。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细胞比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并对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中医证候进行评价,统计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做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细胞比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临床症状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细胞比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临床症状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细胞比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临床症状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荆防方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和临床症状,降低嗜酸性粒细胞数,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压缺氧治疗哮喘的机制,方法:采用卵蛋白致敏和激发制成豚鼠哮喘模型,比较正常组,诱发哮喘发作后24小时(发作组),未经任何治疗哮喘豚鼠(对照组)以及低压缺氧治疗哮喘豚鼠(治疗组)的血浆皮质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EOS)和低密度嗜酸性粒细胞(HEO)以及肺组织病理学变化。  相似文献   

12.
哮喘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活性指标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杭君  孙滨 《医学争鸣》1996,17(3):203-205
嗜酸性粒细胞是哮喘发病中的重要效应细胞为研究哮喘患者体内EC的激活程度,我们选择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浓度和外周血EC密度作为其活性指标进行检测。哮喘患者外周血低密度嗜酸细胞(36.30±14.80)%较正常人(14.71±8.20)%增多;患者血清ECP浓度(10.74±7.22)mg/L也高于正常人(6.39±4.91)mg/L,哮喘患者血HE百分比与ECP浓度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陈新  于化鹏  戚好文 《医学争鸣》2002,23(13):1174-1177
目的 探讨哮喘发病中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基因表达与嗜酸粒细胞 (Eos)活化的关系及糖皮质激素的作用 .方法 将豚鼠 30只随机分为哮喘组、地塞米松治疗组及正常对照组 .卵蛋白致敏及诱发哮喘 ;制备豚鼠肺组织病理标本 ,HE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 Eos阳离子蛋白 (ECP)在哮喘气道粘膜中的表达 ;原位分子杂交方法观察肺组织中 Eotaxin m RNA的表达 ;将二者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与地塞米松治疗组、正常对照组相比较 ,哮喘组豚鼠肺组织中 ECP细胞 (172± 4 4 )· mm- 2与 eotaxin m RNA(196±5 7)· mm- 2表达明显增强 (P<0 .0 0 1) ,Eos活化增多 ;且二者呈正相关性 (r=0 .74 4 7,P=0 .0 135 ) ;糖皮质激素对 Eotaxinm RNA(2 0± 14 )· mm- 2 ,ECP(2 6± 19)· mm- 2 表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结论 哮喘豚鼠肺组织中 Eotaxin表达增强 ,Eos活化增多 .糖皮质激素能抑制 Eotaxin表达及 Eos活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onic protein,ECP)、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total immunoglobuline E,T-IgE)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inphils,EOS)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酶联免疫法测定3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治疗前后血清ECP、T-IgE水平及EOS按常规法计绝对数.结果 哮喘急性发作组血清中ECP 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组和正常组,ECP水平的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且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哮喘组血清T-Ig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哮喘急性发作期与缓解期无显著差异.而3组的EOS计数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ECP是EOS活化后脱颗粒释放的主要炎性介质,是反映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血清ECP含量的变化与哮喘患儿疾病的状态有关,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探讨嗜酸性粒细胞(EOS)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气道炎症的作用。方法:对18例慢支急发期患者和10例缓解期患者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和支气管粘膜组织活检。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EOS数和测定BALF中嗜酸性阳离子蛋白(ECP)水平,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显示粘膜组织的总EOS和活化EOS(EG+2细胞)浸润情况。结果:急发期BALF中的EOS数和ECP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对照组,其粘膜组织中EOS和EG+2细胞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EOS参与了慢支急发期气道炎症过程并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粉尘螨滴剂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患儿嗜酸性粒细胞(EOS)及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影响.方法:粉尘螨过敏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患儿60例,均分成常规治疗组(常规组)和(常规加特异性免疫)治疗组(免疫治疗组),常规组仅予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治疗组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同时加用粉尘螨滴剂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6月、12月EOS及血清ECP水平.结果:(1)两组患儿EOS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治疗组EOS低于常规组,P<0.05;组内比较,治疗12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常规组P<0.05,免疫治疗组P<0.01,与治疗6月比较,治疗组P<0.05;(2)两组患儿ECP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和12个月,免疫治疗组ECP低于常规组,P<0.05及P<0.01;组内比较,治疗12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常规组P<0.05,免疫治疗组P<0.01,与治疗6月比较,治疗组P<0.01.结论:特异性免疫治疗能降低支气管哮喘患儿EOS及血清ECP水平,且ECP下降更明显,这可能是粉尘螨滴剂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治疗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5(IL-5)在支气和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选择8例哮喘患者雾化吸入人重组IL-2,并分别于吸入前、吸入后2,24和48h进行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和分类,并以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嗜酸阳离子蛋白(ECP)及总IgE水平。结果 吸入IL-5后嗜酸性粒细胞(EOS)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EOS绝对细胞数以及ECP水平均随时间而明显升高,至24h达最高值,48h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8.
探讨过敏性哮喘中Eotaxin致气道炎症的机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于化鹏  戚好文  陈新  王钧  邓火金  刘玉华 《医学争鸣》2002,23(13):1170-1173
目的 探讨过敏性哮喘中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致气道炎症的机制 .方法 将豚鼠 4 0只随机分为哮喘组和对照组 ,卵蛋白致敏及诱发过敏性哮喘 . 1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 F) ,观察细胞总数 (TC)及嗜酸粒细胞(Eos)、巨噬细胞 (AM)、淋巴细胞 (L)、中性粒细胞 (N)比例变化 ;2豚鼠肺组织病理标本经 HE染色 ,观察病理学改变 ;3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观察肺组织中 Eotaxin m RNA的表达 ;4采用 Northern blot方法观察肺组织中 Eotaxin m RNA表达情况 .结果 过敏性哮喘豚鼠 BAL F中 TC,Eos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0 .0 1) ,AM比例显著下降 (P<0 .0 1) ,L和 N比例与对照组相差不明显 (P>0 .0 5 ) .哮喘豚鼠肺组织中可见气道炎症反应及 Eos和 L粘膜下浸润 .支气管粘膜、粘膜下层及周围肺组织中 Eotaxin m RNA阳性细胞表达率(198± 4 6 ) mm- 2较对照组 (16± 8) mm- 2明显增加 (P<0 .0 1) .Nortthern blot杂交可见哮喘组表达 Eotaxin m RNA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结论 过敏性哮喘中 Eotaxin基因表达明显增强 ,同时伴有 Eos肺内募集及激活 ,进而导致气道炎症而诱发哮喘  相似文献   

19.
儿童支气管哮喘96例血清IL-13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IL-13水平与儿童哮喘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3、总IgE水平,采用荧光酶联免疫法测定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同时计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哮喘组患儿血IL-13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哮喘组血IL-13水平与ECP、总IgE及EOS计数均呈正相关。结论:血IL-13水平与儿童哮喘发病间可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周血液中反应性嗜酸细胞在诊断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器官移植受者63例依据排斥反应发生与否分为急性排斥组(24例)和非排斥组(39例),健康查体者40例为对照组,各取其抗凝血液制成血薄片,经瑞氏染色计数各组的反应性嗜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率,并将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急性排斥组24例移植受者全部检出反应性嗜酸细胞[(12.2±2.3)%],阳性率100%;非排斥组39例移植患者仅2例检出反应性嗜酸细胞(平均为1.6%),阳性率5.1%,其特异性为94.9%;对照组40例均未检出反应性嗜酸性细胞. 急性排斥组嗜酸性粒细胞为(4.1±1.4)%,非排斥组为(3.9±1.6)%,对照组为(4.3±1.9)%,经统计学分析三组间无差别. 结论:外周血中反应性嗜酸细胞可作为器官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实验室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