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我国华南、西南各省高发。好发年龄为40岁~59岁,男女比例为2.5~4:1。鼻咽腔是被颅底、颈椎、软腭背侧、鼻腔后端围绕的一个深在腔隙。颅底中线及中线旁结构如蝶窦、海绵窦、斜坡、岩尖等刚好在鼻咽顶壁及顶侧壁上方,并有破裂孔、卵圆孔等天然孔道相通。因此,鼻咽癌伴颅底、颅内受侵多见,主要破坏颅底骨质、副鼻窦和颅内其他组织,是肿瘤T分期较晚表现。临床工作中,所见初次就诊鼻咽癌患者很多已出现颅底颅内受侵表现。因此,正确判断鼻咽癌有无颅底骨质破坏及颅内侵犯对临床诊疗极其重要。本文总结了我院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初诊鼻咽癌时于治疗前行鼻咽CT及鼻咽MRI检查的43例病例,予以分析比较CT及MRI检查对鼻咽癌颅底、颅内侵犯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文芳 《中国医药导报》2007,4(10S):114-115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CT显示侵犯颅底的范围、分型、复发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70例上行型侵犯颅底组及153例发展下行型局限型的患者常规轴位扫描,部分加扫冠状位扫描。可疑复发者常规增强扫描。结果:其中颅底侵犯组以颅中窝骨质破坏最多,占98%,其中蝶骨受侵最明显。分型分硬化型、溶骨型和混合型。颅底复发者在270例中占54例,153例中占14例。结论:CT对鼻咽癌侵犯颅底表现,显示侵犯范围,分期,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及时早期发现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鼻咽癌颅底侵犯的CT表现和侵犯途径。方法:本组经活检证实的鼻咽癌256例,71例侵及颅底,注入对比剂后行横断与冠状面CT扫描,层厚,层距均5mm。结果:CT证实下列结构受侵犯:破裂孔侵蚀58例(22%),岩骨尖侵蚀56例(21%),卵圆孔侵蚀43例(17%),蝶骨体/窦侵蚀34例(13%),蝶骨翼侵蚀28例(11%),翼板/窦侵蚀25例(9.7%),枕骨斜坡侵蚀10例(4%),鼻咽癌不导致骨质硬化,结论:CT可显示鼻咽癌颅底侵犯的部位,途径和范围,对临床分期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晚期鼻咽癌颅义骨质破坏的临床特点及CT表现。方法:对50例经鼻咽活检病理证实与CT扫描确诊颅底骨质破坏的晚期鼻咽癌病例进行分析。结果:43例(86%)有头痛,30例(60%)伴颅神经麻痹;CT扫描发现27例颅神经麻痹与颅底骨破坏区位于同侧。结论:鼻咽癌出现持续性头痛及颅神经麻痹症状应考虑颅底骨质破坏和颅内侵犯,CT扫描对鼻咽癌颅底骨质破坏的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鼻咽癌侵犯颅底的CT表现,探讨颅底不同结构受侵与病变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667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患者首次CT检查表现及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颅底不同结构受侵的无远处转移生存率(freedom from distant metastasis,FDM)差异有无显著性。结果667例鼻咽癌侵犯颅底240例(360%),未侵犯颅底427例(640%)。颅底有无受侵,对于患者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影响的差异,统计学意义有非常显著性(P=0.000),其中翼突、岩枕缝、翼管、蝶窦有无受侵的差异,统计学意义有非常显著性(P值分别为0.002、0.006、0.003、0.005).斜坡、破裂孔、海绵窦差异的统计学意义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32、0.025、0.049),环椎、卵圆孔、棘孔、圆孔、眶下裂、颈静脉孔、眶上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29、0.065、0.066、0.059、0.074、0.177、0.786)。岩枕缝、卵圆孔、棘孔、翼管、破裂孔、圆孔、海绵窦、眶下裂单侧受侵、双侧受侵对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88、0.200、0.383、0.583、0.590、0.876、0.932、0.188)。颅底骨质破坏CT表现可分为溶骨性骨质破坏、骨质增生硬化、破坏与硬化兼有三种类型。蝶窦、翼突、斜坡骨质破坏三种类型对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48、0.387、0.056)。结论鼻咽癌患者CT检查,详细分析颅底有无受侵及不同结构受侵情况,对于评价病变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咽癌颅底、颅内侵犯的CT、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治疗前同时作CT与MRI检查的56例鼻咽癌,观察鼻咽癌颅底骨质,颅内侵犯的CT与MRI表现.结果:56例进行CT与MRI检查的病例,CT发现颅底骨质破坏14例,占26.4%,MRI发现颅底骨质破坏或者骨髓浸润为22例,占41.5%;CT发现颅内侵犯11例(19.6%),MRI为18例(32.4%).结论:MRI对鼻咽癌颅底骨质、颅内侵犯检测能力优于CT,可作为评价鼻咽癌颅底骨质、颅内侵犯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鼻咽癌侵犯颅底的CT诊断及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芳 《中国医药导报》2007,4(28):114-115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CT显示侵犯颅底的范围、分型、复发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70例上行型侵犯颅底组及153例发展下行型局限型的患者常规轴位扫描,部分加扫冠状位扫描。可疑复发者常规增强扫描。结果:其中颅底侵犯组以颅中窝骨质破坏最多,占98%,其中蝶骨受侵最明显。分型分硬化型、溶骨型和混合型。颅底复发者在270例中占54例,153例中占14例。结论:CT对鼻咽癌侵犯颅底表现,显示侵犯范围,分期,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及时早期发现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导鼻咽癌颅神经侵犯及(或)颅底骨质破坏257例,在不同年龄组中,30岁以下鼻咽癌颅神经侵犯及颅底骨质破坏发生率较高。同时有颅神经侵犯及颅底骨质破坏者以高分化类发生率最高(26.4%);低分化类次之(22.2%);未分化类较少(15.3%)。单有颅神经侵犯的占收治鼻咽癌518例的17.2%,单有颅底骨质破坏的占10.2%。有颅底骨质破坏的168例中伴颅神经侵犯115例(68.4%)。有前组颅神经侵犯时颅底骨质破坏发生率较高。但统计学处理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9.
潘朝海   《中国医学工程》2013,(1):105-105
目的探讨鼻咽癌的CT、MRI诊断分析,对两种影像学方法在鼻咽癌诊断上作一比较。方法对2010年3月-2012年6月到我院就诊的23例鼻咽癌患者的MRI和CT检查结果资料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上述23例鼻咽癌患者在咽后淋巴结转移、超腔侵犯、颅内海绵窦侵犯及颅底骨质侵犯的四个分期方面,MRI较CT的检出率更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MRI检查法在对鼻咽癌的诊断方面比CT检查法更优越。结论参考颅底侵犯的影像特征,可正确诊断及设计放疗靶区,对初治鼻咽癌患者尤其是对有颅底侵犯的鼻咽癌患者更具价值。  相似文献   

10.
鼻咽癌颅底侵犯的影像学诊断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鼻咽癌颅底侵犯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对67例鼻咽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资料均经病理确诊并行CT、MRI平扫和增强扫描.扫描层面自口咽到鞍上池水平.结果1)MRI扫描显示52例有颅底侵犯,CT显示35例,两者的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47,P=0.02).2)颅底侵犯的CT表现主要为孔道的骨质破坏和吸收,而MRI扫描除显示骨质改变外,还能清楚显示通过孔道的肿瘤.3)头痛、脑神经受累及两症状均出现的发生概念分别为84.6%(44/52)、69.2%(36/52)、57.7%(30/52).结论MRI显示颅底和脑组织受侵优于CT;头痛和颅神经症状是鼻咽癌颅底侵犯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为便于分析鼻咽癌患者的表现 ,对 85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患者的CT扫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鼻咽癌患者的CT表现为鼻咽腔内软组织肿块 ,密度不等 ,咽隐窝消失 ,部分患者有颅底骨质破坏及周围软组织受侵 ,咽旁间隙变窄、消失 ,提示CT对鼻咽癌的诊断有很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姜春秀 《河北医学》2007,13(12):1296-1297
鼻咽癌(NPC)好发于我国南方,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CT扫描检查可较为清晰地显示鼻咽部的结构,肿瘤病变的定位以及病变侵犯的范围和颅底的受侵情况。本文对1994年至1997年我院CT诊断NPC中颅底侵犯的21例做一回顾性分析,并讨论其CT表现、侵犯途径与肿瘤生长部位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65例NPC中有21例颅底侵犯病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46岁,2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出血、涕中带血、颈部包块、听力下降、耳鸣、眼球运动障碍、头痛、面部麻木等症状及颅神经损害症状。本组病例全部经病理活检证实,其中鳞癌19例,未分化癌2…  相似文献   

13.
鼻咽癌颅底骨质受累的临床与CT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鼻咽癌颅底骨质破坏的临床与CT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0年1月~2002年4月经病理证实为鼻咽癌病人共33l例的鼻咽部cr扫描图象,其中96例CT显示有颅底骨质破坏。听眦线为扫描基线,横断面、冠状面扫描,层厚及层距均为5mm。结果:鼻咽癌颅底骨质受累的特征性症状是头痛,特别是偏头痛或接近中线部位的疼痛,伴颅神经症状。导致颅底骨质受累的途径常有三条。颅底骨质最常见的破坏部位是破裂孔和卵圆孔。结论:头痛和颅神经症状是鼻咽癌颅底骨质受累的主要症状。CT对鼻咽癌颅底骨质受累的范围、T分期有很大的诊断价值,能帮助我们制定正确的放射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咽癌向周围邻近结构侵犯的CT与MRI影像表现。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治疗前同时作CT与MRI检查的56例鼻咽癌。观察鼻咽癌向周围邻近结构侵犯的CT与MRI表现。结果:顶后壁软组织不规则增厚CT、MRI均46例;两侧壁不规则增厚及软组织肿块均49例;腭帆张提肌及颈长肌增厚CT分别为17例、14例,MRI分别为42例、26例;咽旁间隙狭窄闭塞均39例;颈动脉鞘区侵犯CT34例、MRI23例;咽后淋巴结转移CT13例、MRI24例;鼻腔软组织肿瘤块均12例;颅底骨破坏CT 23例,MRI29例;颞下窝、翼腭窝、眼眶侵犯两者相同,分别为4例、3例、1例;副鼻窦侵犯CT9例、MRI12例。结论:CT与MRI对显示顶后壁、两侧壁、咽旁间隙、鼻腔等有无肿瘤侵犯大致相同;对颈长肌、腭帆张提肌,颈动脉鞘区侵犯,咽后淋巴结转移MRI明显优于CT;MRI对显示颅底骨质浸润颅内、脑膜浸润、副鼻窦侵犯较CT优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轴扫结合冠扫对发现鼻咽癌(NPC)颅底及颅内早期受侵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75例颅底受侵的NPC轴扫及冠扫的CT表现。结果 轴扫可清楚显示NPC颅底破裂孔、卵圆孔、棘孔,枕骨斜坡及颞骨岩尖的结构的破坏情况,对蝶窦底壁、海绵窦及圆孔显示不佳;冠扫能清楚显示蝶窦底壁、海绵窦及圆孔等结构的破坏情况。结论 CT轴扫结合冠扫能较全面了解NPC颅底及颅内早期受侵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鼻咽癌的影像学诊断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咽癌常见的影像学诊断,为临床上鉴别诊断鼻咽癌提供诊断依据。方法 对80例鼻咽癌患者同时行鼻咽MRI和增强CT,两种检查均在20d内完成。比较这两种方法在诊断鼻咽癌超腔侵犯、咽后淋巴结转移、颅底骨质侵犯和颅内海绵窦侵犯上的检出例数及检出率。结果:CT组和MRI组在超腔侵犯、咽后淋巴结转移、颅底骨质侵犯和颅内海绵窦侵犯上的检出例数及检出率分别为57例(71.3%)和71例(88.8%)、65例(81.3%)和73例(91.3%)、42例(52.5%)和66例(82.5%)、67例(83.8%)和73例(91.3%)。MRI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在敏感度方面较增强CT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两种影像学方法中,MRI较CT有明显优势,对初治鼻咽癌患者的判定更具价值。  相似文献   

17.
鼻咽癌(NPC)是我国南方常见的恶性肿瘤,CT检查可以显示鼻咽腔的形态和邻近组织结构,显示病变向深部侵犯的范围,颅底骨质破坏及颅内受侵的情况,为放射治疗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本文对NPC的CT表现、病灶范围及侵犯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分析。1临床资料1.1...  相似文献   

18.
周军  杨万才  成麒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2):4514-4515
目的:分析鼻咽癌颅底骨质破坏漏诊7例,提高鼻咽癌颅底骨质破坏的诊断率。方法: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7例,男5例,女2例,平均年龄45.1岁;7例全部在外院行常规CT平扫后10d在本院行薄层螺旋CT平扫。结果:7例在外院行常规CT平扫无颅底骨质破坏的鼻咽癌患者,10天内在本院行薄层螺旋CT平扫均发现有1处~3处颅底骨质破坏。结论:薄层螺旋CT扫描是发现早期鼻咽癌颅底骨质破坏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9.
鼻咽癌临床分期与CT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家永 《广西医学》2004,26(8):1192-1193
鼻咽癌是临床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广西是鼻咽癌高发区,占头颈部肿瘤的5 0 %以上。CT扫描能较好的显示鼻咽癌的形态和深层结构和病变向周围蔓延的范围以及颅底骨质破坏和颅内受侵情况。本文对130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进行临床分期与CT表现分析,临床分期T12 0例、T2 92例、T3 18例,  相似文献   

20.
Li YZ  Wu PH  Huang ZL  Xie CM  Zhang GY  Lu CY  Li L  Cai PQ  Liu XW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7):3347-3350
目的 探讨鼻咽癌原发肿瘤的分布特点及其侵犯颅底骨质的规律.方法 收集2002年11月至2005年1月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连续确诊的初诊鼻咽癌住院患者838例,在治疗前2周以内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双盲法阅片,统计原发灶和颅底骨质受侵的部位及数目,并分析其间的关系.结果 有争议时由课题组讨论决定.结果 838例鼻咽癌患者中,侵犯顶壁和顶后壁者分别占据总病例数的98.6%(826/838)和9 8.2%(823/83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壁受累者784例(93.6%),鼻咽后壁受累者391例(46.7%).颅底骨质受侵的总体发生率为65.5%(549/838),根掘肿瘤侵犯的解剖部位划分,可分为向前侵犯,向外侧侵犯,向外上侵犯,向前上侵犯和后上侵犯5种模式.按发生率划分为3组:高危组(≥35%),中危组(≥5%~35%)和低危组(<5%).通过将鼻咽癌颅底受侵与鼻咽癌分期对比,结果高危组和中危组对应于T3期,低危组对应于T4期.结论 鼻咽癌颅底侵犯主要为由近及远逐级的方式,其中以向上和向外上侵犯者发生率最高.鼻咽癌颅底侵犯区域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建议将高危组划为T3a期,中危组划为T3b期,低危组划为T4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