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失眠(二)六、痰热扰心证:痰是病理产物,与热邪互结即成痰热。又因热邪能郁而化火,故痰热积久可成痰火,因此本证也称为"痰化扰心"。痰由津液运行受阻,积聚而成,多与脾不健运有关;而火热之邪煎炼津液也能生痰,并且可直接形成痰热或痰火,故而有"痰为有形之火,火为无形之痰"之说。火热之邪可因感受外界寒邪入里化热所形成;可因嗜食辛辣肥甘所酿生;也可因情志不调,气郁过久所化生。就失眠的症状而言,辨证为痰热扰心者,主要因肝胆  相似文献   

2.
四、清热解毒清热解毒法,主治急性火热症。热火病之病势发展急骤,如疮疡疔毒,暴发红肿热痛等。常用药物有黄连、黄芩、栀子、黄柏、连翘、地丁、金银花、生石膏、公英等。代表方剂有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等。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方剂组成〕黄连、栀子各9克,黄芩、黄柏各6g,水煎服。〔方解〕本方为大泻实火,清热解毒之峻剂。方中黄芩泻肺火于上焦;黄连泻脾火于中焦;黄柏泻肾火于下焦;更有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并导热从膀胱排出,热邪去则火症除,真乃良方。〔临床应用〕凡三焦实热,邪火妄行,毒火炽盛之症,皆可采用。因火症发展迅速,热毒往往波  相似文献   

3.
五志之火,又称“五火”。五火之说乃始于以“火热论”而著称的金元四大家之一刘河间,他提出了“五志所伤,皆热也”的观点。朱丹溪也赞同其观点,将上述观点推衍为:“五志之动,各有火起。”刘宗厚则进一步提出:“大怒则火起于肝,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悲哀动中则火起于肺;心为君主,自焚,则死矣。”由此可见,上述三家之说,皆认为五志均可化而为火。针对这种观点,重视人体阳气,以温补派为著称的张景岳在《景岳全书·火论》篇中则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认为“五志之伤,则无非伤气败阳之证。”“但伤气者十  相似文献   

4.
3.2 留热类留热指热邪久留,或呈气分无形之火热,或无形之热与有形之邪交结留踞不解。火热当清,结邪宜攻。3.2.1 火热炽盛型温邪久稽化火,火热炽盛症见高热不退,口苦而渴,脉沉数,舌赤苔黄。宜清热泄火,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加减治之,以苦寒折热;若火热仍有外透之机,务从清火兼透泄则效必速。若表里三焦大热,头痛如劈,口若喷火,渴引不休,心  相似文献   

5.
凡能清热解里热的药物,叫做清热药。清热药是恨据《内经》“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而应用的。所以清热皆为寒凉之品.热与火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轻者为热,重者为火,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根。清热药有降火、燥湿、凉血、解毒等作用,主  相似文献   

6.
(五)、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提示:说明心病化火,引起疮疡的病机。 译文:凡是有疼痛搔痒感觉的疮疡之证,都属于心病范围。 病机辨析:本文所言有痛痒感觉的疮疡之证,是偏重于属火一类的阳性疮疡而言。张景岳谓:“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阳性疮疡为什么属于心呢?因阳性疮疡的发生,是由火热、火毒郁于经脉营血之中,腐血坏肉所致。而心在五行属火,主血脉。心病多从火化。在临床上,阳性疮疡多表现心火盛、血分有热的特点。所以,这里所言之心,非指实质心脏,  相似文献   

7.
1病因病机外感头痛:起居不慎,风寒湿热之邪外袭,均可导致头痛。《索问·太阳阳明篇})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做头痛为风邪所致者,最为多见。且风为百病之长,多夹时气为患,若风挟寒邪袭表,寒凝血涩,阻遏经脉而致血郁于内而为头痛;风挟热邪;火热上炎,血逆乱而为头痛;风挟湿邪,蒙蔽清窍,清阳不升而致头痛。内伤头痛:“脑为髓之海”,主要依赖肝肾精血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气血以儒养,故内伤头痛。其发病与肝、脾、肾三脏有密切关系:①肝郁化火:清志恼怒,肝失疏泄,气郁化火,上扰清空或化火动风,凤阳上扰而致…  相似文献   

8.
在火热病证的治疗中,温热辛燥之品常被视为禁忌,即或少许用之,亦仅作反佐、反治看待,殊不足以尽其功用。实际上,这类药物所具有的独特开通作用,不论对外感热性病或内伤火热证均有着重要的治疗意义,绝非寒凉之品所能取代,应当予以充分的重视。兹就我们的粗浅认识和体会试作如下探讨。一、阳气郁遏是火热病机中的重要环节火与热,异名而同类。二者的本质均在于人身阳气的变动,故其病理意义并无严格区分。正如何梦瑶《医碥》所说:“热生于火,火本于气。”至于阳气变动为火热的机理,何氏提出有气乖与气郁两个方面的问题。目前一  相似文献   

9.
10 3 因时治宜姜福泰 ,清德阳县名医 ,善治奇证。有王某之女 ,年十二岁 ,偕母归宁山。行不数里 ,头面忽肿 ,自发际至耳项 ,闭目合口 ,莫可名状 ,泪如槐汁 ,面如涂墨 ,光滑可鉴。众医骇然 ,或投以祛风解毒之品 ,则肿益甚 ,束手无策。福泰诊之说 :“此夏秋湿气大行 ,湿热相搏 ,人感之而为肿。甚则蕴久化火 ,火灼而为黑。不然 ,何以泪出黄汗 ,与胆汁无异耶 ?”诊断令人皆服 ,乃进茵陈蒿汤、五苓散 ,服之即获良效。摘于《德阳县志》。按 经云 :“必先岁气 ,无伐天和。”治病必先注意气候特点 ,急性外感病尤须强调。因为天人合一 ,气候对人致病…  相似文献   

10.
扈晓宇 《肝博士》2023,(2):22-23
<正>1.急性酒精中毒急性酒精中毒属祖国医学“酒毒”“酒病”“酒厥”等范畴。急性酒精中医按照疾病程度的轻、中、重,可分别辨证为:(1)毒热内蕴,上扰神明:酒病初期,酒性为火,其形似水,多饮则易伤脾胃,脾胃受损则运化失职,气机升降失调,因而内生痰湿,酒毒蕴而化火可挟痰,痰火上扰心神。(2)热毒炽盛,热极生风:酒病中期,酒毒痰热之邪蕴而化火,火热之毒炽盛,煎灼津液而耗伤营血,燔灼肝经,筋脉失去滋养,  相似文献   

11.
广州已故名老中医郭梅峰,以其七十二年的医疗实践,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其中治疗高热方面的经验,亦颇有独到之处,我们运用于临床,颇见成效。现谨将其略为整理介绍如下。一、学术思想: 郭老治疗高热病症的指导思想,是执行《内经》“治病必求于本”,及“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的正确观点,并据此提出了独特见解,从而自立新方。首先,细心辨认(求)所诊治的高热病例是实热还是虚热(本)。当然,高热多为实热这是事实。盖火热之由多为六淫化火,或饮食炙煿化火,或五志化火,皆可成为实热之证。  相似文献   

12.
<正> 痫症,属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俗称“羊痫风”。临床上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白沫,四肢抽搐,甚则口中如作猪羊之叫为其主要特点。多由气郁、惊恐,饮食不节而酿成痰、气、风、火。一旦阴阳不调,脏气不平则阳生风动,痰随气逆,火随气升,壅闭经络,阻闭清窍以致突然发病。本病虽是痰气风火合而为患,但以痰浊内阻为病机要点。亦如《医学纲目》云:“痫症有五……无非疾涎壅塞,迷闷心窍”。从82年开始,笔者在治疗本病时,始终抓住“痰浊内阻”之要点,用自拟白龙定痫汤  相似文献   

13.
《中外健康文摘》2008,5(9):42-42
人如果出现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痛以及烂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状,中医就认为是“上火”。“火”是如何产生的?一是人体直接受自然界“火热之邪”的侵袭而引起“上火”症状;二是人体内存在推动生命活动而看不见的“火”,即由于阴阳失调而出现的“上火”症状。  相似文献   

14.
根据《景岳全书》中所记载的“外邪不解而热郁于经”,结合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的特点,分析病机关键就在于火热之邪内结不能外达宣泄,其病理改变的主要特征是气机运行阻滞,升降出入失常。由此,“火郁发之”之法是可以采用的。但不赞同“发之”等于传统麻黄汤汗法,提出凡是具有因势利导作用,能祛除火郁之因的治疗方法,均可谓之“发之”。为临床采用清热解毒凉血药为主,加用小剂量麻黄治疗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的方法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三、暑邪 1.为病特点:长夏多暑湿,其为病虽有偏盛之分,但与火证、热证相似。因为夏令热邪,性属火,火热为病易耗气伤阴。 2.暑眼病鉴别诊断: ①热盛于湿: 全身证候:全身无力,口渴溲赤,壮热烦渴引饮,心烦自汗,尿少,舌质红,脉洪大等。  相似文献   

16.
暑温为夏季感受暑热邪毒所致 ,临床表现为初起即见壮热、烦渴、头痛 ,甚至出现昏迷、抽搐 ,直至危及生命。其特点为发病急 ,热势盛 ,变化速 ,易伤津气 ,为小儿夏季常见证候之一。暑为夏季之主气 ,乃火热所成 ,《素问·五运行大论》曰 :“其在天为热 ,在地为火 ,其性为暑。”所以暑温有明显的季节性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暑》言 :“暑自口鼻而入 ,”故暑当外邪 ,独见夏令 ,王孟英言 :“是暑即热也 ,寒即冷也。暑为阳气 ,寒为阴气 ,乃天地间显然易知之事 ,并无深微难测之理。”“设云暑有阴阳 ,则寒亦有阴阳矣。不知寒者水之气也 ,热者火之气…  相似文献   

17.
姜春华 (上海第一医科大学教授) 急性黄疸型肝炎,辨证大致分为湿重、热重、温热并重型。治疗多以清利湿热为主。但姜氏却以清热解毒为主,不大运用利湿药。姜氏根据明代吴又可的理论。认为发黄系由小便不利,小便不利由于小肠之火,小肠之火由于胃家移热,以胃热为本,余均为标。方选茵陈蒿汤,其中尤以大黄为重要,一般祛湿药对黄疸并不能起到消退作用。前人所云:“治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多年来为治黄者奉为圭臬,实则利小便虽能使湿热从小便排出,并不能杜绝黄疸产生根源。吴又可重用大黄以治胃热是可取的,但应该加上消利肝胆和清热解毒的药  相似文献   

18.
<正>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本篇主要论述阳明经脉之病证。吴崐说:“解,释也。释阳明为病之义。”上篇论述了太阴与阳明是阴阳异位,生病各异。故后世医家认为:邪入阳明则燥化,入太阴则湿化。本篇特别指出阳明病这一特点,燥化为阳热实证。本病的成因,一由外感之邪,一为内伤七情。前者,如伤寒阳明府实证之发狂,后者即本文所说:“恶人与火”,“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非素所能也,或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这些证状为七情内伤,痰火内结之实证,呈现痰火扰心之狂证。与现代医学某些精神病极为相似。胃络上通于心,痰热积阳明,上扰则心神瞀  相似文献   

19.
<正> 谷菜部粳米甘平,煮取清饮入药,善益肺胃之阴。糯稻根须甘寒,清和益胃。谷芽甘寒,升益脾胃,化食消积。麦芽甘寒,升益脾胃,治同谷芽,而消积过之,炒之消乳。按:二芽秉谷类生发之性,气味甘寒,益胃中甜质,而甦胃气之困,兼有腐化谷食之能,劳伤内热,胃津涸惫,小儿疳热,投之无不合也。惟一经火炒,则功能全失矣。  相似文献   

20.
自然之火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意义非凡,其生成性是指自然之火只有经可燃物燃烧才能生成的重要性质。古代医家通过隐喻的认知方式理解疾病的病机,将自然之火的生成性映射至病理之火邪。在风、寒、湿、燥4种邪气化生火热邪气的影响下,中医学家最终形成了“六气皆能化火”的认知观念。首先,分析自然之火生成性的形成过程,提出由于火的生成性深入人心,使得古代医家在认知具有相同的X∧C→Y结构的病邪转化与生成过程时,倾向于把隐喻性病因火邪放在Y的位置上,从而构成“化火”结构,体现为火邪的生成性。然后,探讨“化火”病机中极具代表性的“六气皆能化火”的形成与意义,分别揭示风火兼化、寒湿化火热和燥极化火的具体经验基础,并分析对其他“化火”病机提出的促进作用。最后,指出“化火”结构广泛存在,“化火”病机在火热病机中占据绝对优势的原因在于火的生成性,反过来说,正是因为火的生成性限制了中医学家对“六气皆从火化”等“火化”病机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