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目的:探究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患者的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状况。方法:选用100例嗜酸性粒细胞>5%和145例单核细胞>8%受检者的静脉血,用KL型肿瘤免疫图像分析系统检测T淋巴细胞的Ag鄄NORs含量(I.S%值)。结果: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者的T淋巴细胞的Ag鄄NORs含量(I.S%值)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我们可用血液分析仪帮助筛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端粒酶活性强度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 嗜银蛋白(Ag NORs)含量的关系。【方法】采用PCR TRAP方法检测48例肺癌组织和28例癌旁组织端粒 酶活性,并用免疫图像分析的方法术前检测20例病人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Ag NORs含量。【结果】肺癌组 织与癌旁组织的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肺癌端粒酶活性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 显著相关性(P<0.05);肺癌端粒酶活性强度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Ag NORs含量呈负相关关系(R=-0. 808)。【结论】端粒酶活化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并与机体免疫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结合分析端粒酶活性 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Ag NORs含量对了解肺癌的进展情况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曾云  佟力  李维佳 《临床医学》2003,23(2):16-17
目的 :探讨髓系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 (Ag -NORs)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北京健尔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提供的KL型肿瘤免疫图像分析系统及配套试剂对 4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血液恶性肿瘤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进行染色体分析。结果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T淋巴细胞Ag -NORs的核仁银染面积与核面积比值 (1.5 % )为 1.77± 7.95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 (1.5 % )为 2 .5 7± 7.3 7与正常对照组 (1.5 % ) 6.14± 9.45比较 0 .0 0 0 =P <0 .0 1。结论 :T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检测不仅可准确反映髓系白血病患者的免疫状态 ,而且与髓系白血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 ,病情发展呈良好的相关性 ,同时高度的特异性 ,灵敏性及检测的简便 ,可作为判断髓系白血病的转归的临床追踪观察指标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1179名体检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1 179名体检人员按不同年龄分为老年组、青年组和中年组,并对3组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sAg)标志物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sAg、抗-HBs、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检测。结果老年组HBsAg阳性率(4.21%)明显高于青年组(0.90%)和中年组(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抗-HBs阳性率(63.75%)明显高于中年组(48.25%)和老年组(5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HBe老年组阳性率(4.21%)明显高于青年组(0.48%)和中年组(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抗-HBc阳性率(4.21%)明显高于青年组(0.67%)和中年组(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检单位应定期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的检测,对抗-HBs无或低免疫应答者及时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或加强,提高抗-HBs阳性率和覆盖率,预防和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建立肾移植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百分比参考范围。方法 67例健康对照组、169例肾移植患者于肾移植手术后1周清晨采集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百分比。同时按年龄段划分为3组进行统计:≤30岁(青年组)、31~49岁(中年组)、≥50岁(老年组)。结果 (1)建立了肾移植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百分比的参考范围:CD3+56.80%~64.54%;CD4+30.82%~36.43%;CD8+23.45%~27.32%;CD3+CD4+/CD3+CD8+1.35~1.68;NK 6.04%~8.35%。(2)肾移植术后不同性别间的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肾移植术后不同年龄间的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老年组比较,青年组和中年组肾移植术后CD8+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3+CD4+/CD3+CD8+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初步建立了肾移植术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参考范围,同时发现肾移植术后随年龄增长CD8+细胞百分比降低,而CD3+CD4+/CD3+CD8+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使用依托咪酯镇静时年龄对脑电双频指数(BIS)和镇静/警醒评分(OAA/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有无影响.方法 150例未用术前药的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8~39岁)、中年组(40~64岁)和老年组(65~80岁),每组再分为给予依托咪酯0.068、0.085、0.106、0.131和0.166 mg/kg 5个剂量组,每个剂量组10例.记录5 min BIS和OAA/S评分等指标,并对年龄与BIS和OAA/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随年龄增长,BIS值显著升高;OAA/S评分1分或2分(深度镇静)时老年组BIS值显著高于青年组(P均<0.05);BIS值与OAA/S评分呈正相关,r老年组=0.72,r中年组=0.79,r青年组=0.76,P均<0.05;依托咪酯的剂量与BIS值呈负相关,r老年组=-0.59,r中年组=-0.41,r青年组=-0.45,P均<0.05.结论 给予镇静剂量的依托咪酯,BIS随着年龄增加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7.
520例体检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福州市晋安区520例体检人员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HBV)标志物分布情况。方法采用酶免疫试剂盒检测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及乙肝核心抗体(抗-HBc)。结果老年组HBsAg阳性率(25.3%)显著高于青年组(8.6%)和中年组(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青年组抗-HBs阳性率(71.9%)明显高于中年组(38.5%)和老年组(44.2%),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年组和老年组抗-HBs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抗-HBc阳性率显著高于青年组和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青年组和中年组抗-HBc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组人群HBsAg阳性率较低(8.6%),但抗-HBs阳性率最高(71.9%),这可能是我国推行乙肝疫苗接种所产生的效果。中年组和老年组人群抗-HBs阳性率偏低,提示其为HBV易感人群。老年组人群抗-HBs阳性率较高,可能是HBV既往感染引起的免疫应答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血脂水平及特点。方法将本院进行健康体检者5769例根据WHO标准分为青年组(n=1785)、中年组(n=2141)及老年组(n=1843)。检测三组的TG、TC、HDL-C、LDL-C水平,并比较血脂异常检出率。结果TG水平比较:中年组>老年组>青年组;TC、LDL-C水平比较:老年组>中年组>青年组;HDL-C水平比较: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P<0.05)。青年组男性的TG、TC及LDL-C水平均高于女性,HDL-C水平低于女性;中年组男性的TG和LDL-C水平高于女性,TC、HDL-C水平低于女性;老年组男性的TC、HDL-C及LDL-C水平均低于女性(P<0.05)。青年组的血脂异常检出率低于中年组和老年组,且中年组低于老年组(P<0.05)。男性的血脂异常检出率高于女性(P<0.05)。结论老年健康体检者血脂异常率高于中、青年,且中年高于青年,男性高于女性,血脂水平与性别、年龄均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并比较不同年龄段患者原发性膜性肾病(IMN)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4年10月住院的216例IMN患者的资料。比较青年组(40岁)、中年组(40~59岁)、老年组(≥60岁)不同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结果 1临床表现:IMN占原发性肾小球病(PGD)的19%。老年组e GFR较低,与青年及中年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青年组高血压的比率较低,与中年及老年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62.5%IMN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也是不同年龄组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占青年组57.5%,中年组59.6%,老年组71.0%;隐匿性肾炎占青年组的22.5%,高于其在中年及老年组的比率,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2病理表现:病理分期以I、Ⅱ期为主,占89.8%,青年组无Ⅲ期及Ⅳ期MN,老年组Ⅲ期MN的比率高于青年组,老年组的肾小管间质病变积分较其余两组高,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年龄组IMN的临床和病理表现存在差异,老年人病情更重,青年人应警惕不典型膜性肾病。需扩大样本量和深入的流行病学研究揭示IMN发病率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在皮肤T细胞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2例确诊皮肤疾病患者[包括31例皮肤T细胞淋巴瘤(恶性皮肤病组)、21例炎症性皮肤病(良性皮肤病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并进行形态学检查。比较良性和恶性皮肤病淋巴细胞亚群、免疫表型特点及其外周血形态学特点。结果恶性皮肤病组CD4/CD8双阴性T淋巴细胞明显高于良性皮肤病组(P0.05),而恶性皮肤病组B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良性皮肤病组(P0.05)。恶性皮肤病组中Sézary综合征亚组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以及CD4/CD8双阴性T淋巴细胞百分比高于其他恶性皮肤病亚组以及良性皮肤病组(P0.05),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百分比降低(P0.05)。恶性皮肤病组中有14例(45.1%)免疫表型异常,有15例(48.4%)外周血淋巴细胞形态异常;良性皮肤病组中有5例(23.8%)免疫表型异常,有6例(28.6%)外周血淋巴细胞形态异常。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可为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诊断提供佐证,有助其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冯新青  曹士德 《检验医学》2009,24(12):889-890
目的探讨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细胞免疫水平。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0例二期梅毒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并以42名健康人的检测结果作对照,比较2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CD3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CD4/CD8及NK细胞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D8细胞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二期梅毒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异常,这可能是造成患者体内病原体不能完全清除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对淋巴细胞CD4、CD8亚群调节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PL)在体外对淋巴细胞CD4、CD8亚群调节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淋巴细胞表面CD3+CD4+、CD3+CD8+分子和PLCD59的表达;应用灭活的S180(S180)激活体外血液免疫系统,并按4种不同的实验条件分组:全血细胞组、无血小板(有RBC)组、无RBC(有PL)组、无RBC无PL组,每组设实验组(S180激活)和对照组(无S180激活)。结果淋巴细胞CD4表达水平,全血细胞组>无RBC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极具统计学意义(P<0.01);全血细胞组与无PL(有RBC)组差别不大:实验组、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RBC(有PL)组>无RBC无PL组:实验组(P<0.05),对照组(P>0.05);无RBC(有PL)组:实验组>对照组(P<0.05)。淋巴细胞CD8的表达,各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细胞CD4、CD8在全血细胞组、无PL(有RBC)组、无RBC无PL组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呈明显负相关(P<0.05),无RBC(有PL)组的实验组、对照组呈负相关,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LCD59表达水平,全血细胞组<无RBC(有PL)组:实验组(P>0.05),对照组(P<0.05)。结论红细胞存在时,血小板可正调控淋巴细胞CD4。血小板可能具有调节淋巴细胞CD4、CD8相互作用的潜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聚肌苷酸胞苷酸(polyI:C)在C57BL/6小鼠中建立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动物模型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型.方法 20只雌性8周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polyI:C 5 ms/kg腹腔注射模型组小鼠,对照组小鼠注射等体积无菌PBS,每周注射2次,16周后处死,然后进行肝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流式细胞仪分析2组小鼠的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性T淋巴细胞(NKT)所占比例;ELISA法测定血清IL-4和γ干扰素(IFN-γ)含量.结果 polyI:C注射16周后建立了符合PBC实验室诊断指标的动物模型:汇管区炎性浸润、血清AMA阳性、血清ALP水平升高;模型组小鼠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比例为(25.45±1.12)%,对照组为(26.72±0.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4,P>0.05),模型组小鼠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比例为(18.3±0.91)%,对照组为(17.8±0.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6,P>0.05);而模型组小鼠外周血NKT淋巴细胞比例为(11.56±5.09)%,对照组为(1.26 ±0.53)%,模型组高于对照组(t=9.504,P<0.01),同时模型组小鼠血清IL-4含量为(22.19±2.31)ps/ml,对照组为(8.72±0.87)ps/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06,P<0.01),模型组小鼠血清IFN-γ的含量为(3.34±0.76)ns/ml,对照组为(1.14±0.21)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1,P<0.01).结论 polyI:C诱导的PBC动物模型外周血NK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增加,同时细胞因子IL-4及IFN-γ含量显著升高;NKT淋巴细胞可能在PBC模型及PBC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艾司洛尔对中青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08年1月至2020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临床用药,分为美托洛尔组189例(治疗过程中β受体阻滞剂仅给予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和艾司洛尔组104例(先给予艾司洛尔静脉注射,后给予酒石酸美托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对中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将62例40a~59a的中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设为中年组,62例20a~29a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设为青年组,两组患者根据病情口服利培酮或氯丙嗪治疗,观察1a。于入院时、治疗1mo、2mo、3mo、6mo及1a末,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2h糖耐量试验及餐后2h血糖,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1a末,中年组血糖调节功能受损发生率为29.0%、青年组为8.1%,中年组显著高于青年组(χ^2=9.021,P〈0.05)。中年组治疗前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2h糖耐量试验及餐后2h血糖浓度均显著高于青年组,治疗1a末这种差异依然存在(P〈0.05或0.01),且中年组2h糖耐量试验及餐后2h血糖与治疗前的差异绝对值均显著高于青年组(P〈0.05)。同一种药物不同日剂量的血糖调节功能受损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浓度与2h糖耐量试验及餐后2h血糖浓度变化呈负相关(P〈0.01)。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对中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代谢影响更大,治疗时应定期检测血糖代谢指标。  相似文献   

16.
背景:骨衍生材料中冻干骨异抗原去除不充分,免疫原性强烈;脱蛋白骨和完全脱钙骨基质抗原性较弱,但前者无成骨诱导能力,后者生物力学性能很差,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目的:观察以部分脱钙冻十骨材料为支架的组织工程骨移植后兔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移植组织的组织学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对照观察,于2006-06/2007-06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室完成.材料:组织工程骨以兔骨膜来源的成骨细胞为种子细胞,经抗原自消化、部分脱钙、冻干后的异体骨为支架材料于体外构建.方法:将48只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2只.分别用部分脱钙冻干骨、组织工程骨、白体骨、同种异体骨植入兔桡骨1 cm节段性缺损处.主要观察指标;流式细胞仪检测4组植入前及植入后1,2,4蒯移植早期外蒯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并通过组织学检测观察植入后2,4,8,12周时4种材料的成骨作用.结果:①部分脱钙冻干骨组、组织工程骨组植入后1,2周外周血CD4 和CD8 T细胞较植入前明显升高(P<0.05).植入后4周CD4 T细胞较植入前偏高不显著(P>0.05).自体骨组植入后CD4 和CD8 T细胞升高不明显(P>0.05).同种异体骨组植入后1,2,4周外周血CD4 和CD8 T细胞较植入前及其他各组同期均明显增高(P<0.05).②组织工程骨组植入后2周与材料孔隙内有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可见骨及软骨混合性新生物形成,周边分布古破骨细胞,部分网架呈蚕食状被破坏吸收.植入后4周,形成的新生骨过渡为编织骨.植入后8周,形成板层骨,部分脱钙冻干骨支架材料已被完全降解,吸收.植入后12周,植入物均L三完全被板层样骨所替代,髓腔再通.结论:部分脱钙冻干骨为支架材料构建的细胞-材料复合体移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高,但不影响其良好的修复骨缺损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CD4^+T淋巴细胞上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结构域分子3(Tim-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住院的64例NSCLC患者外周血、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肺组织标本,同时选取4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采用流式法检测Tim-3和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PD-1)在CD4^+T细胞上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测定巨噬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精氨酸酶1(Arg1)mRNA的水平,分析Tim-3和PD-1与巨噬细胞活性的关系。结果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上Tim-3、PD-1表达分别为4.96%和24.13%,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人群的2.05%及10.25%(P<0.05);且肺癌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上Tim-3^+PD-1^+的表达水平为4.36%,也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63%(P<0.05)。肺癌组织中CD4^+T淋巴细胞上Tim-3、PD-1表达及Tim-3^+PD-1^+共表达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肺癌组织中iNOS mRNA略有降低,而Arg1 mRNA水平则显著升高,且肺组织中Tim-3、PD-1表达和Tim-3^+PD-1^+共表达与巨噬细胞活性iNOS/Arg1比值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NSCLC患者外血周及肿瘤组织中CD4^+T淋巴细胞上Tim-3和PD-1表达上调,促使M1型巨噬细胞转变为M2型,具有负性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急性哮喘患儿体内T细胞亚群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哮喘患儿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应用流式细胞 仪,检测54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及52例健康儿童外周血CD3 T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的数值及 CD4 /CD8 比值。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外周血中CD4 T细胞显著增高(P<0.05); CD4 /CD8 比较也显著增高(P<0.05);而CD3 T细胞、CD8 T细胞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急性发 作期哮喘患儿外周血中CD4 T细胞、CD4 /CD8 比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CD4 T细胞在哮喘慢性气道炎症 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与中青年脑梗死之间的关系以及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因素.方法检测40例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VitB12的浓度,正常对照组40例.结果中青年脑梗死患者Hcy高于同年龄健康对照组(P<0.05),青年脑梗死患者Hcy高于中年脑梗死患者(P<0.05).中青年脑梗死患者VitB12、叶酸含量均低于同年龄健康对照组(P<0.05),青年脑梗死患者VitB12、叶酸含量均低于中年脑梗死患者(P<0.05).而且Hcy浓度与叶酸、VitB12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Hcy是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发病因素,并且Hcy对青年脑梗死的影响要大于对中年人,Hcy的水平与叶酸、VitB12的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