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为临床准确预测及积极预防脑梗死疾病发生情况给予可靠依据,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完成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工作,记录检查结果,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82.11%,显著高于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18.7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师根据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情况,给予积极的稳定斑块或消除斑块措施,降低脑梗死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非脑血管病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的颈动脉,并对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左、右颈总动脉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及颈总动脉内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颈动脉内斑块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与脑梗死有着较大的关系,利用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有助于对脑梗死进行早期诊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以期达到早期防治,减少脑梗死的发病率,提高全民生活质量。方法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60例,以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1周内进行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测定颈动脉硬化斑数量及回声特征。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的不稳定性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4.
吴正美  胡明  王甫香 《安徽医药》2010,14(12):1431-143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谱勒超声对90例脑梗死患者,65例非脑梗死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探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两组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与形态。结果脑梗死组中71例患者颈动脉共有115块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78.9%,对照组中有15例共有15块斑块形成,发生率为23.1%;脑梗死组颈动脉IMT(1.26±0.27)mm和对照组IMT(0.53±0.25)mm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软斑块且不规则为主,而对照组颈动脉斑块以钙化型硬斑块且规则型为主。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与形态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2010年10月—2012年3月,对观察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对照组80例同期体检的健康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和颈内动脉IMT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观察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76.2%,以软斑、混合斑为主;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38.8%,以硬斑为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和颈内动脉IMT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造成脑梗死的主要原因,颈动脉超声检查能准确显示斑块的形态、大小、位置及管腔的狭窄程度,对脑梗死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8例脑梗死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检查,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斑块形态。结果脑梗死组发现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29例,发生率为76.3%,对照组20例中有3例(15.0%)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组IMT(1.12±0.29)mm,对照组IMT(0.76±0.16)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为主,且表面多呈不规则型。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密切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简捷的方法,对临床预防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毛坚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4):493-49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方法对124例糖尿病患者(研究组)及10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斑块发生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主要出现在颈动脉分叉处。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较高,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筛选和诊断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9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患者颈动脉是否存在斑块,并观察不同类型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达7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扁平斑13例(18.31%),软斑24例(33.80%),硬斑12例(16.90%),混合斑22例(30.99%);对照组中扁平斑8例(50.00%),软斑2(12.50%),硬斑4例(25.00%),混合斑2例(1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软斑、混合斑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硬斑和扁平斑(P〈0.05)。结论对于可能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及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性质,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部位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发生部位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304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103例非脑血管疾病患者(对照组)行颈动脉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测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大小、性状及部位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脑梗死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狭窄程度、IMT增厚、软斑和溃疡斑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这几项指标与脑梗死呈正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5);颈动脉超声检测在大脑半球梗死者中的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脑干和小脑梗死者中的斑块检出率(P<0.01).两组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主要分布于颈总动脉分叉处(66.08%,68.97%),显著高于颈动脉主干及颈内动脉入口处(P<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狭窄严重程度、IMT增厚、软斑及溃疡斑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可作为脑梗死的预测指标,对大脑半球的预测敏感性最高,在颈动脉超声检查中应全面监测之;特别注意观测颈动脉分叉处的粥样硬化斑块,它对脑梗死的预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芳  黄德益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8):1088-1089
目的探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2例,斑块检出率为72.9%,对照组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2例,斑块检出率为24.0%。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斑块检出数为95处,对照组中斑块检出数为20处,脑梗死组软斑和溃疡斑的检出率明显多于对照组,而扁平斑和硬斑的检出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斑块组织学特征、动脉狭窄程度,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11.
黄红星 《江西医药》2010,45(11):1106-110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60例脑梗死患者(实验组)和6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入组者与对照组间相关疾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的关系。结果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增高;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非脑梗死组明显增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因素有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彩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病例分为脑梗死组及非脑梗死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intima—medium thickness 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101例脑梗死患者63例颈总动脉IMT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4.2%;40例非脑梗死者6例颈总动脉IMT增厚.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32.5%,两组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密切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简捷的方法,对临床预防脑梗死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脑梗死组,同期在医院门诊或体检中发现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但无明显心脑血管疾病表现者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使用同一型号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比较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类型,以及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并比较脑梗死组患者梗死侧和非梗死侧斑块情况。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且不稳定性斑块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梗死侧斑块数量明显多于非梗死侧,其中不稳定性斑块所占比例高于非梗死侧,脑梗死组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脑梗死组患者梗死侧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较非梗死侧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为脑梗死的高度预警信号,应积极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及性质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探讨脑梗死的可能危险因素和预防策略.方法 在我院住院患者中选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住院90例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在1周内对两组患者进行颈动脉血管彩色超声检查,并对检查结果做比较.结果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72.92%,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28.89%,两组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67.9%,非梗死侧检出率26.9%,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均密切相关.对高危人群,常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早期发现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分辨力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测的效果.方法 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和同期体检者各45例,两组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结果 观察组斑块检出率为82.22%高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4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轻、重度血管狭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分辨力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以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血管狭窄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讨2型糖尿病(T2DM)并发脑梗死患者血糖与颈动脉内中膜(IMT)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131例脑梗死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脑DSA)的患者进行血糖分析,同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脑梗死糖尿病组颈总动脉IMT明显增厚,61例脑梗死糖尿病组查出颈动脉硬化粥样硬化斑块数135块,70例脑梗死非糖尿病组查出斑块数46块,2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T2DM并脑梗死患者血糖与颈动脉硬化呈正相关,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脑血管病一级及二级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预测冠心病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对冠状动脉病变预测的价值。方法对160例疑似冠心病的患者行颈动脉的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无冠心病组38例)和总冠心病组(单支病变46例,双支病变40例,3支病变36例)。结果对照组及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发生率随之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有明显相关性,颈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浓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比浊法和凝固法对85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87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及86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清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测定、并予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三组间作比较。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血清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增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最高,进展性脑梗死组三个指标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非进展性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水平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呈显著正相关(r=0.618 3,P〈0.01),而血浆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水平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呈正相关(r=0.459 2,P〈0.05)。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高,脑梗死病情进展越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临床症状和头颅CT或MRI检查,将11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两组,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58例)和脑梗死(CI)组(52例),并取同期非脑血管病体检者52例为对照组。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CI组的IMT、粥样斑块发生率均大于TIA组,TI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I组和TIA组不均质性斑块的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I组与TIA组颈动脉血流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与对照组比较,CI组与TIA组的颈动脉颅外段血流量下降明显。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可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判断其病程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Lp(a)]水平的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60名急性脑梗死患者及60名健康体检者抽血检测血清LP(a)水平并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测定颈动脉硬化斑回声特征,进行对比观察。结果研究组L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LP(a)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的不稳定性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