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方法将92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人工肝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内科基础治疗相似.其中52例人工肝治疗组患者加用血浆置换治疗共85例次,对照组仅接受内科基础治疗.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生化指标等的变化,判断人工肝血浆置换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经血浆置换后,临床症状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肝功能明显好转,总有效率61.53%,其中早期重型肝炎有效率为80%,中期69.23%,与对照组相比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疗效肯定,掌握治疗时机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另外,血浆置换亦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型肝炎的有效治疗手段。方法 用等量冰冻鲜血浆进行血浆置换。结果 11例重型肝炎中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早、中期好转4例,2例晚期患者自动出院后死亡。亚急性重型肝炎5例,全部治愈。结论 血浆置换是一种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疗法,对重型病毒性肝炎肝功能衰竭有肯定和可靠的辅助支持与治疗作用。掌握治疗时机是提高疗效的关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疗法对慢性重型肝炎不同时期患者的疗效。方法2004年1月~2005年1月收住院行血浆置换治疗的3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按早、中、晚分为三组,早期11例,中期10例,晚期9例,三组均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结果血浆置换后三组患者食欲、乏力、腹胀症状及黄疸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但晚期患者症状改善迅速消失,中期患者部分也消失:总有效率70%,其中早期100%,中期90%,晚期11%:三组间有显著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置换确能改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提高存活率,降低死亡率,特别对早中期患者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血浆置换联合中药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浆置换联合中药方重肝合剂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72例早中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及血浆置换,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重肝合剂,比较2组在治疗第6周末的肝功能、凝血功能、疗效及血浆置换次数。结果:2组症状均有明显改善,2组综合疗效相当,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肝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0.01或0.05),而治疗组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水平降低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进行血浆置换(3.3±1.6)次,对照组(5.5±1.8)次,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中药方重肝合剂治疗早、中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可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减少血浆置换治疗次数,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研究人工肝血浆置换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184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相似的内科支持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肝功能明显好转,总有效率为61.53%。结论:在重型肝炎的早、中期采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效果好,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在重肝的晚期,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效果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6.
中间型人工肝对重型肝炎肝功能支持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评价中间型人工肝支持方法血浆置换对重型肝炎肝功能的支持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 17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变化 ,比较治疗前后肝、肾功能 ,血常规 ,凝血酶原时间 (PT)和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变化。结果 血浆置换治疗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总有效率为 5 8.8% ,最终存活率仅为 11.8%。检测指标中转氨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和总蛋白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5或 P<0 .0 1) ;血尿素氮、血肌酐和血常规各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无显著性 (P均 >0 .0 5 ) ;而且不良反应较轻。结论 中间型人工肝对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有肯定的支持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02例重型肝炎病人在护肝、降酶、退黄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血浆置换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症状如乏力、食欲缺乏、腹胀等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病人的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较治疗前下降(P<0.01),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临床症状改善,治疗总有效率为81.4%,慢性重型肝炎早期疗效明显优于中期(P<0.01),且病人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人工肝血浆置换能提高有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人工肝支持系统对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重型肝炎患者根据病情分别选择血浆置换、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等人工肝支持方法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肾功能、血氨、凝血功能等指标.结果: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血清总胆红素、总胆汁酸、血氨下降,凝血酶原时间缩短,凝血酶原活动度上升(P<0.01).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能显著改善重型肝炎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提高近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80例经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转归,评价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对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作用.方法:8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等量冰冻血浆进行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PE)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氨、凝血酶原时间、血常规的变化情况.结果:与血浆置换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血常规、电解质、肾功能无明显变化,总胆红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降低(P<0.01),凝血酶原时间缩短(P<0.01),胆碱酯酶升高(P<0.01).8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总死亡率为41.25%.结论:血浆置换是一种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疗法,对慢性重型肝炎有肯定和可靠的辅助支持与治疗作用.人工肝治疗进行得越早,疗效越好.掌握好治疗时机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王崇慧 《护理研究》2010,24(7):1830-1831
[目的]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02例重型肝炎病人在护肝、降酶、退黄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血浆置换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症状如乏力、食欲缺乏、腹胀等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病人的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较治疗前下降(P〈0.01),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临床症状改善,治疗总有效率为81.4%,慢性重型肝炎早期疗效明显优于中期(P〈0.01),且病人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人工肝血浆置换能提高有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戊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血浆置换(PE)、血浆灌流(PP)及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HP+HD)方法治疗戊型肝炎病人39例,评价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清蛋白(ALB)、胆固醇(CHOL)、胆汁酸(TBA)、尿素氮(BUN)、肌酐(Cr)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变化。结果ALSS可显著改善病人临床症状,治疗后肝功能明显改善,ALB、PTA较治疗前明显增高,血清TBIL、TBA水平降低(t=2.61~10.11,P〈0.01),而对肾功能影响不大。PE、HP+HD和PP治疗对血清TBIL降低无明显影响。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老年组低于非老年组(χ^2=1.97,P〈0.05)。结论ALSS可显著改善戊型肝炎病人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提高治愈率,减少重症肝炎的发生率,特别是对老年戊型肝炎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235例肝病患者(其中急性肝炎55例、慢性肝炎59例、肝硬化50例、重型肝炎71例)血清TC、TG、HDL-C、LDL-C水平,并与75名健康人进行比较,同时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对重型肝炎患者血清TC、TG、HDL-C、LDL-C浓度与其TBil、Alb、PTA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各型肝病患者血清TC、TG、HDL-C、LDL-C水平和对照组比较均有所降低,其中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患者以上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1或P〈0.05)。重型肝炎组血清TC、TG、HDL-C、LDL-C与TBil呈负相关[P〈0.01],与Alb呈正相关(P〈0.01),与PTA呈正相关(P〈0.01或P〈0.05);血清TC与LDL-C呈正相关(P〈0.05)。重型肝炎组中39例死亡患者与32例存活患者的血清TC、TG、HDL-C、LDL—C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病患者进行定期的血脂水平测定能及时反映体内的脂类代谢状况,对了解肝病患者的肝脏损伤程度、病程进展情况以及重型肝炎的预后判断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用HB-H-6树脂血浆灌流治疗重度黄疸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HB-H-6树脂血浆灌流对重度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重度黄疸患者61例,均为急慢性肝衰竭、重型肝炎造成的肝细胞性黄疸。采用一次性使用的HB-H-6树脂吸附胆红素血浆灌流器进行治疗。分别于灌流前和灌流2h取血测定血浆胆红素、蛋白质、电解质和血常规,并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呼吸和体温变化。结果灌流至2h结束,患者血浆总胆红素下降29%,直接胆红素下降26%,间接胆红素下降31%(P〈0.05);总蛋白下降6%,白蛋白下降11%,球蛋白下降3%(P〈0.05);灌流对血浆电解质钾、钠、氯、钙、镁和磷均无明显影响(P〉0.05)。灌流前后相比,白细胞升高2%,红细胞下降1%,血小板下降9%(P〉0.05)。灌流过程中,患者血压、心率、呼吸和体温等均无明显变化。结论HB-H-6树脂血浆灌流治疗重度黄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肝炎患者的各项凝血指标,尤其是血小板指标的病理性变化和功能水平以及其检测对各类型肝炎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96例肝病患者,依据病理机制及病程分为3组,再同期抽取5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测定实验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各项临床指标,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及肝硬化组的4项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慢性肝炎患者PT、TT、APTT明显延长,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下降。肝炎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相比,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明显下降,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类型肝炎患者的凝血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且损害程度与病情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15.
夏刚 《华西医学》2009,(5):1239-1240
目的:观察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NAC)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收治的慢性重型肝炎早、中期分为对照组(57例),治疗组(58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支持治疗、门冬氨酸钾镁,血浆或白蛋白等基础治疗及促肝细胞生长素100mg/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8g/d静脉滴注,疗程30d,并于用药前,用药后15d,30d分别抽血查肝功,凝血酶原活动度。结果: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能明显降低患者血清TBil,提高PTA,对重型肝炎的治疗有较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穿病理与临床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慢性乙肝患者血清生化、血常规、血清病毒载量及乙型肝炎标志物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以找到有较好相关性的临床指标;通过肝活检证实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情况,探讨肝活检的重要性及价值。方法 对2007年6月—2009年8月在传染科行肝穿刺活检的35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等指标,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等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HBV DNA定量及乙肝标志物的不同状态与肝穿病理分级、分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统计慢性乙肝患者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情况。结果 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之间有一定相关性(P〈0.05);血清ALT、AST、ALB、GLB、PT有助于判断肝组织炎症程度(P〈0.05);ALB、GLB、WBC、PLT、PT对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评估有意义(P〈0.05);HBV DNA复制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无关(P〉0.05),但存在负相关的趋势;纤维化程度高的患者HBeAg阴性组较HBeAg阳性组更多(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与病理诊断总符合率为56.3%。结论 动态监测慢性乙肝患者肝功能、血常规、凝血常规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判断疾病的程度,但要确诊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肝组织病理活检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评估早期重症肝病患者血浆置换前后肝储备功能的变化,判断血浆置换的疗效。方法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各30例,均给予药物和支持治疗,治疗组同时行血浆置换,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时行^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记录40min前代谢速率峰值(MVmax40)、40min ^13CO2累积呼出丰度(CUM40)和120min^13CO2累积呼出丰度(CUM120),同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血清ALT和总胆红素(TBiL)及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WA)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MVmax40分别为(6.46±1.17)%与(8.04±2.93)%,CUM40分别为(3.00±0.66)%与(3.77±1.47)%,CUM120分别为(6.93±1.36)%与(8.97±3.51)%,PTA分别为(34.6±2.5)%与(45.5±12.9)%,ALT分别为(538.1±136.4)U/L与(314.2±213.3)U/L,TBiL分别为(401.2±62.6)μmol/L与(218.3±160.5)μmol/L;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MVmax40(t=4.679)、CUM40(t=4.752)、CUM120(t=5.048)及PTA(t=5.413)显著提高(P均〈0.01);ALT(t=6.208)和TBiL(t=7.413)显著降低(P均〈0.01);治疗组治疗后较对照组[MVmax40(6.47±2.43)%,CUM40(2.99±1.21)%,CUM120(6.98±2.67)%,PTA(33.8±9.3)%,ALT(496.9±222.2)U/L,TBiL(374.5±170.1)μmol/L]更有效升高MVmax40(t=2.260)、CUM40(t=2.247)、CUM120(t=2.476)及PTA(t=4.017),降低ALT(t=3.250)和TBiL(t=3.658,P均〈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25/30),对照组为43.3%(13/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35,P〈0.01)。结论早期重症肝病患者血浆置换后肝储备功能有显著改善,血浆置换是治疗早期重症肝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BL-300型灌流柱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生化物质浓度的影响。方法收集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治疗时换出血浆8.4L,混合后均分为3份分别经BL-300型灌流柱循环灌流,检测灌流前与循环灌流后总量达32.0L时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胆汁酸(TBA)、白蛋白(ALB)、球蛋白(GLB)、丙氨酸转移酶(ALT)、尿素氮(BUN)、胆固醇(CHOL)、胆碱酯酶(CHE)和葡萄糖(GLU)各值,以及循环灌流后总量分别达0.5L、1.0L、2.0L、4.0L、8.0L、16.0L、32.0L时TBIL廓清率和DBIL廓清率;选择TBIL在300μmol/L以上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65例,建立桡动脉-肘正中静脉或股静脉单针双腔静脉导管置管的循环通路,并将PS-06型中空纤维型血浆分离器和BL-300型灌流柱串联处理患者血浆,检测灌流前与循环灌流后总量达6.0L时上述各指标值。结果混合血浆经柱循环灌流后总量达32.0L时,与灌流前比较,TBIL、DBIL和TBA的浓度均明显降低(P〈0.01),下降幅度分别约为58.1%、54.9%和86.9%,被吸附总量分别约为342.2μmol、292.3μmol和263.5μmol,ALb和GLB(P〈0.05)下降幅度分别约为7.5%和11.7%,被吸附总量分别约为7.0g和9.5g,其他检测指标无明显变化;在循环灌流后总量达8.0L前,TBIL廓清率和DBIL廓清率均维持较高的水平,超过8.0L后两者明显减低,超过16.0L时则持续处于低水平值。本组患者在体血浆循环灌流后总量达6.0L时,TBIL、DBIL和TBA浓度比灌流前均明显下降(P〈0.01),下降幅度分别约为51.5%、52.3%和57.8%。而血浆ALb、GLB浓度略有降低,其它检测指标及指征无变化。结论BL-300型灌流柱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TBIL、DBIL和TBA有较强的吸附作用,但该作用在循环灌流后总量达到一定量时会出现饱和效应,且用于人工肝治疗时需注意补充ALB和GLB。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联合血液透析滤过(HDF)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效果和预后。方法48例肝功能衰竭患者行PE+HDF治疗182例次,采用间歇治疗模式,间隔1-3天,每次历时3-4h。结果PE+HDF治疗后意识障碍好转,黄疸、乏力、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明显缓解,食欲增加,尿量增多,短期存活率(30d)为72.9%(35/48例);血压、血氧饱和度、白蛋白、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无显著变化(P〉0.05);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血氨分别较治疗前下降28.8%、29.8%、44.8%、28.4%(尸值均〈0.01);单次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由治疗前的(23.70±0.56)秒缩短为(16.60±0.67)秒(P〈0.01),临床出血倾向明显减轻。4例急性肝衰竭患者(8.3%)治疗痊愈出院,10例(20.8%)成功过渡至肝移植,21例(43.8%)治疗后15-30天好转,13例(27.1%)在治疗2414天内死亡,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和内脏出血。结论PE+HDF治疗有助于抢救急、慢性肝衰竭患者,安全性好,近期疗效显著,可作为肝移植前的过渡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