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胸段食管癌631例淋巴结转移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文娣  温登瑰  魏丽珍  王雷 《临床荟萃》2011,26(10):851-853
目的分析影响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探讨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特点。方法针对631例食管癌根治术后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揭示主要病理改变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及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特点。结果 631例中有淋巴结转移284例,转移率为45.0%,淋巴结转移度为15.9%(673/4 239)。食管癌胸上段、胸中段及胸下段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5.6%、44.9%和50.5%。肿瘤部位越向下、长度越长、浸润深度越深淋巴结转移率越高(P〈0.05),与分化程度无关。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可见跳跃性转移和双向性转移。结论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部位、肿瘤长度和浸润深度有关,与分化程度无关。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特点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胸段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探讨淋巴结清扫范围及合适的手术方法。方法对80例胸段食管癌患者根据食管癌具体位置及术前颈部B超,上腹部、胸部CT检查结果,采用二野或三野淋巴结清扫,并对其淋巴结转移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发生并发症22例(27.50%);死亡1例,死亡率1.25%;区域性淋巴结转移32例,发生率40.0%,其中食管旁、喉返神经旁、贲门旁和胃左动脉旁为转移的高发群。结论胸段食管癌有广泛转移的倾向,应常规行胸、腹两野淋巴结规范清扫。翻身三切口(二切口)的手术方式是较方便、安全达到根治手术目的、提高手术疗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胸段食管癌三野淋巴结清扫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键  方文涛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0):1893-1896
食管癌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肿瘤,外科手术一直是食管癌治疗的主要手段,经历了经食管裂孔食管切除术、经胸食管切除术、二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三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痛根治术等阶段.其中后两种术式强调系统性淋巴结清扫.三野淋巴结清扫由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学者提出,其原因是研究发现,食管癌术后早期死亡的病例有50%是由于局部复发而不是远处转移[1],而在二野淋巴结清扫的患者中,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在30%~40%.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探讨胸段食管癌术中淋巴结清扫方式的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480 例行根治术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标记各部位清扫淋巴结分别送检,进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研究淋巴结转移规律,为食管癌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理论依据.结果 胸上、中、下段食管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7.2%、10.5%和2.2%,上纵隔分别为22.6%、23.5%和3.7%,中纵隔分别为7.5%、69.3%和11.0%,下纵隔分别为0.9%、28.6%和33.8%,腹部分别为3.8%、19.7%和33.1%.胸部各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病变长度愈长、肿瘤分化越低、肿瘤浸润越深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也越高(P <0.05).结论 胸上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以颈段食管旁、锁骨上、上中纵隔转移多见,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具有明显的上下双向转移和跳跃性转移特点,胸下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以腹部、中下纵隔转移多见.建议胸上段食管癌行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重点清扫颈段食管旁及锁骨上、下界包括隆突下淋巴结,胸下段食管癌可行胸、腹两野淋巴结清扫,重点清扫隆突下、下胸段食管旁、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清扫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设定.  相似文献   

5.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分布特征的螺旋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颈胸腹部三野淋巴结转移的分布特征及其螺旋CT表现。资料与方法:对200例手术病理证实为胸段食管癌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或影像标准诊断有淋巴结转移。根据本组200例CT所反映的肿大淋巴结的分布情况,将颈胸腹部三野淋巴结分为19组。设定淋巴结的短径≥1cm为淋巴结转移阳性标准,统计各组阳性淋巴结的出现率,观察淋巴结转移的位置、形态、大小、数目及强化情况。结果:200例食管癌中,共有546个部位观察到淋巴结转移。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以右下气管旁组(40.0%,80例)、主肺动脉窗组(34.0%,68例)、隆突下组(27.0%,54例)最多,膈上组(2.5%,5例)及脾动脉组(1.5%,3例)最少。结论: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分布在右下气管旁组、主肺动脉窗组及隆突下组。螺旋CT检查可以较为准确地显示食管癌三野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6.
王玉祥  祝淑钗  李娟  苏景伟  高敏  李任 《临床荟萃》2008,23(16):1182-1184
食管癌根治术后局部或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率很高[1-2],而治疗方法尚无统一标准.我们回顾性分析食管癌根治术后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而在本院行放射治疗8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胸段食管癌颈、胸、腹三区域淋巴结清扫术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颈、胸、腹三区域淋巴结清扫提高胸段食管癌的手术根治性和外科的正确分期。方法49例胸段食管癌患者在切除肿瘤的同时接受了颈、胸、腹三区域淋巴清扫术,清扫范围包括双侧下颈中央区,锁骨上区,和全纵隔及上腹部区域淋巴结。结果47例患者获根治性切除,术后并发症6例(12.8%),无手术死亡,34例(72.3%)淋巴结受累。颈部、纵隔、和腹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8.3%、53.2%、12.7%(P>0.05)。结论胸段食管癌早期即可发生广泛及跳跃性淋巴结转移,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有利于提高手术根治性和外科分期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胸段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对217例经"三野"淋巴结清除根治术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9个可能对食管癌切除术后预后产生影响的特征性临床病理因素,通过计算机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分析.结果:全组淋巴结清除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6%、59.8%和48.8%.影响预后的单因素分析表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个数、淋巴结转移区域数、年龄对预后有影响,而性别、肿瘤长度和肿瘤部位与预后无关.影响预后的Cox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区域数和肿瘤部位对预后有显著的影响.随着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区域数的增加,患者生存率逐渐下降(P=0.0284).结论:淋巴结转移尤其是淋巴结转移区域数是胸段食管癌切除术后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应常规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以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中下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325例经手术切除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8例(45.54%)发生淋巴结转移,共清除淋巴结4 063枚,转移淋巴结643枚,淋巴结转移度15.83%.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具有上下双向性和跳跃性,影响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为肿瘤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肿瘤部位及病变长度则影响不大.结论: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是影响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强度的主要因素,对胸中段食管癌早期病变患者可行三野淋巴结清扫,对胸下段食管癌行二野淋巴结清扫即可.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的CT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影响因素。资料与方法:分析63例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CT表现及转移淋巴结分布,对手术加放、化疗与单纯手术治疗者,及术前淋巴结转移阳性与阴性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时间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最常见于2R区、7区及2L区。手术加放、化疗与单纯手术治疗及术前有否淋巴结转移,其术后淋巴结转移时间有明显差异。结论: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受多种因素影响,若能合理的结合放、化疗,可延长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时间,提高生存率。CT是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的有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常规超声对250例食管癌患者行食管周旁、双侧颈部及腹腔淋巴结扫查,依据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将检出的淋巴结分为增生组与转移组进行超声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分析。结果250例食管癌病理诊断淋巴结转移320个,术前超声检出肿大淋巴结330个。其中病理证实淋巴结癌转移270个(转移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60个(增生组)。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术前超声对食管周旁、右颈气管旁三角区、左侧锁骨上窝及腹腔转移性淋巴结的检出率分别为62.4%(68/109)、98.9%(96/97)、95.7%(66/69)及88.9%(40/45);术前超声显示右颈气管旁三角区内淋巴结转移率为35.6%,(96/270),明显高于左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率24.4%,(66/270)及腹腔淋巴结转移率14.8%,(40/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转移组淋巴结声像图特征:(1)淋巴结形态:85.6%(231/270)短径/长径比例(S/L)〉0.5,呈圆形或类圆形;26.3%(71/270)呈多个融合状;(2)回声:81.1%(219/270)淋巴结内呈不均匀低回声团,无正常淋巴结门及髓质部稍高回声区;(3)血供:66.7%(180/270)淋巴结内部血供较丰富。结论术前超声提示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范围对患者手术方式选择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检测端粒酶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端粒酶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的阳性率为66.1%(74/102),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与食管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术后死亡患者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存活患者;端粒酶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的检测对判断食管癌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晚期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后放疗的价值。方法:116 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食管上下两断端无癌浸润,其中66例接受术后放疗,放疗一般在术后4~6周开始,照射野包括原发灶部位及纵隔淋巴引流区,部分包括胃左淋巴引流区,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者加照锁骨区。照射源采用~(61)COγ线或 6MV-X火线,一般多采用前后对穿野,D_T40Gy/4wks后,改为前后斜野或侧野避脊髓加量 D_T10~26Gy,总 D_T50~66Gy,每周 5次,每次 1.8~2Gy。用 Kaplan-Meier method作生存曲线,生存曲线差异检验用 Log-rank test。结果:术后放疗组的 1、3、5年局控率分别为91.6%、54.1%、48.1%,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 81%、22%、11%,P=0.0438。5年生存率术后放疗组有所提高,但P>0.05。放疗的副反应主要是消化道反应及白细胞减少,对症治疗后均有好转或减轻,病人能够耐受,按计划完成治疗。结论:食管癌根治术后放疗可提高局控率。对生存率的改善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发食管鳞癌患者P53基因表达与食管鳞癌根治术预后的关系。 方法检索7个中英文数据库截止到2020年4月30日的所有相关文献(Web of science、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并筛选合格文献,采用Stata/MP软件进行循证分析,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效应值及95%可信区间,使用Egger检验检测发表偏倚。 结果共计29篇来自日本(16篇)、中国(10篇)、巴西(1篇)、伊朗(1篇)、德国(1篇)的高质量文献(Newcastle-Ottawa Scale, NOS≥5分)被纳入Meta分析,涵盖4 652例食管鳞癌患者。P53基因与食管鳞癌根治术后随访期间总体生存率相关,其合并效应值HR=1.12(95%CI:1.01~1.22)。亚组分析显示:P53阳性表达的合并效应值HR=1.07(95% CI:0.93~1.20),其中,P53阳性表达(核染色≥10%)的总体效应值HR= 1.23(95% CI:1.03~1.42),P53阳性表达(核染色>50%)的总体效应值HR=1.15 (95% CI:0.77~1.53),P53高表达的合并效应值HR=1.20(95%CI:1.01~1.39),P53过表达的合并效应值HR=1.57(95%CI:1.09~2.06),P53基因突变的合并效应值HR=1.56(95%CI:0.06~3.06)。 结论P53基因的高表达、阳性表达(核染色≥10%)与过表达可能与食管鳞癌根治术患者预后不良相关,可为临床预后提供参考价值,而P53基因突变的临床预后意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乳腺癌大小和淋巴结转移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乳腺癌患者的超声、手术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Log-rank检验法对观察指标逐个分析,取α=0.05水准,结果显示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时,Cox模型多因素分析中的逐步向前筛选法得知,癌的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是有统计学意义的预后影响因素。较大乳腺癌患者与较小者相比,其相对危险度为4.725,即复发风险增加3.725倍;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和无淋巴结转移者相比,其相对危险度为8.721。即复发风险增加7.721倍。有淋巴结转移且为较大的乳腺癌患者与无淋巴结转移且为较小乳腺癌患者相比,其相对危险度为10.217,即复发风险增加9.217倍。结论 早期正确的诊治是影响乳腺癌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MSCT诊断胸段食管癌喉返神经链淋巴结转移的效能及临床意义。方法连续随机选择经食管镜或胃镜证实、拟行三野清扫的胸段食管癌患者72例,观察测量MSCT所示喉返神经链淋巴结的长径、短径及个数,计算其长短径之比,判断转移情况,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 72例患者中,24例(24/72,33.33%)伴有喉返神经链淋巴结转移。手术共取两侧喉返神经链淋巴结213枚,病理证实转移淋巴结33枚;喉返神经链淋巴结转移与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有关(P均<0.05),与病变部位、病变长度无关(P均>0.05)。MSCT检测喉返神经链淋巴结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81.82%(27/33)、86.67%(156/180)、52.94%(27/51)、96.30%(156/162)和85.92%(183/213)。结论 MSCT诊断胸段食管癌喉返神经链淋巴结转移的特异度和准确率较高,可为术前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颈部淋巴结转移舌体鳞状细胞癌138例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转移(pN+)舌体鳞状细胞癌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颈部pN+舌体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采用Log-rank法比较各因素不同水平生存分布的差异,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全组病例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44.4%、39.3%。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pN+舌体鳞状细胞癌预后的因素包括pT分期、pN分期、pTNM分期以及淋巴结有无包膜外侵犯。多因素分析显示:pTNM分期以及淋巴结有无包膜外侵犯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当颈淋巴结有包膜外侵犯时,术后放疗组的无瘤生存率高于无放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NM分期以及淋巴结有无包膜外侵犯是pN+舌体鳞状细胞癌的独立预后因素。pN+舌体鳞状细胞癌应常规评价转移淋巴结有无包膜外侵犯。当淋巴结有包膜外侵犯时,术后放疗有可能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泌性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蛋白(SPARC)在食管鳞癌(ESCC)增殖、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SPARC在24份ESCC组织和其相邻的正常黏膜组织的差异表达量及基因表达变化趋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40名正常对照者和32例ESCC患者手术前后血浆中SPARC水平变化。结果经RTPCR分析SPARC在24份配对标本中的表达,其中19份ES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配对的正常黏膜组织,5份差异表达不明显;而在不同分化程度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3),淋巴结转移组与未转移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人血浆SPARC水平[(644±124)ng/ml]与ESCC术前患者[(613±119)ng/m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9);ESCC患者术后1周血浆SPARC水平[(245±45)ng/ml]明显低于术前(P<0.01),而19例ESCC术前患者血浆SPARC水平与术后3个月[(661±182)ng/ml]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935);不同分化程度的ESCC患者血浆SPAR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织中SPARC水平与ESCC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有淋巴结转移时SPARC表达升高,血浆SPARC水平对ESCC诊治无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