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治疗肿瘤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进一步指导临床护理。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700例行PICC置管治疗的肿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临床护理,对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并发症55例,发生率为15.7%;对照组患者发生并发症145例,发生率为4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PICC置管治疗的肿瘤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心理焦虑抑郁状况。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究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所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对策以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00例留置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及护理总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留置PICC患者实行置管前预防、紫外线局部照射、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降低静脉炎发生几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对护理工作的认可度,临床应用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3种不同静脉输液途径在外科肿瘤患者肠外营养中的效果。方法将120例长期肠外营养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40例,A组为留置针、B组深静脉置管(CVC)、C组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进行置管给药,并观察长期置管的临床效果。结果 A组置管成功率为95.1%,B组为96.5%,C组为96.6%,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留置时间A组平均(1.5±0.14)d,B组平均(6.5±0.18)d,C组平均(136±4.02)d,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发生静脉炎分别为10例、2例、1例,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能够方便安全的为长期外科肿瘤患者的肠外营养支持,对于保证患者配合治疗,完成营养支持计划起到积极作用,将来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住院输液患者拒绝使用PICC的原因。方法:对我科拒绝使用PICC的患者进行观察及问卷调查。结果:患者拒绝使用PICC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及时找到原因,并作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是患者接受PICC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肿瘤患者行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化疗的临床护理效果,分析探讨置管前、中、后相关护理方法以及置管化疗中常见并发症的护理。方法对60例行PICC化疗的肿瘤患者,给予置管各阶段相关护理措施,并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置管期间发生并发症6例,其中穿刺点出血2例,穿刺点感染1例,静脉炎1例,导管阻塞1例,导管滑脱1例,通过处理好转,其余54例均于治疗结束后拔管。结论 PICC置管化疗可以有效减轻肿瘤患者化疗中的痛苦,保证化疗顺利进行,科学正确的临床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PICC置管化疗过程中的并发症,提高成功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的护理干预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化疗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恶性肿瘤PICC置管化疗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基于FMEA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流速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前的腋下最大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腋下最大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快于护理前,且观察组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整体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且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MEA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恶性肿瘤PICC置管化疗患者的腋下血流速度,预防深静脉血栓,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徐咏梅  胡桑  程凤 《安徽医药》2018,39(9):1146-1148
目的 分析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的原因,并探讨其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四复数医院行PICC置管的3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置管后是否发生血栓分为血栓形成组(5例)和未发生血栓组(30例)。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住院时间、穿刺血管、血脂,凝血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PICC置管患者血栓形成的原因。结果 本组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14.28%;血栓形成组女性(女/男=5/0)比例高于未发生血栓组(女/男=1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形成组止血药物使用率高于未发生血栓组,且穿刺血管多为头静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9,7.622;P=0.049,0.022);两组患者置管时间、止血药物使用天数、血脂和凝血指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止血药物使用和穿刺血管是影响PICC置管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OR=3.854、3.622,P均<0.05)。结论 血管选择、止血药物的使用是影响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1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即在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导管,将导管的尖端置于右心房的正上方。PICC因其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且静脉穿刺成功率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隧道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隧道式PICC)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隧道式PICC是一种通过建立皮下隧道,使导管出口位置远离穿刺位置的置管方法,本文将对隧道式PICC的穿刺静脉、导管出口位置、并发症及置管效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肿瘤科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 pcripheraily ine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分析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期间的100例使用PICC的住院患者,按置管时间排序随机分为两组,奇数为实验组50例,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偶数为对照组50例,应用常规护理,进行临床护理路径的对比研究,观察其置管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和护理措施.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47例,穿刺次数减少(P<0.05 );导管堵塞1例、感染1例,并发症少(P< 0.05);置管时间延长,且工作效率、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评价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过100例病人的观察,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PICC中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大肠癌手术及术后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回顾PICC置管在100例大肠癌患者围术期及术后5-FU/LV、FOLFOX4、6方案化疗中的应用、护理及相关并发症处理的临床资料。结果:100例患者均置管成功,所有患者顺利完成经PICC静脉营养等大剂量药物准确输入,减少了化疗患者反复静脉穿刺及药物产生的毒副反应,常见并发症得到了及时的处理。结论:PICC在大肠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并发症少,提高了大肠癌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1年10月我院接受PICC术的3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58例中发生相关并发症41例,发生率为11.5%,其中静脉炎9例(2.5%),导管相关性感染6例(1.7%),导管脱出6例(1.7%),导管堵塞13例(3.6%),穿刺点渗血7例(2.0%),经采取正确处理措施,均顺利恢复。结论严格掌握PICC的操作技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张景艳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3):1961-1962
目的:探讨经皮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颅脑损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和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2例颅脑损伤患者用PICC的效果和护理体会.结果:42例患者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0%,并发症发生率总计14%.结论:PICC为危重患者救治提供了可靠、安全的静脉通路.保持导管通畅和预防导管感染,是保证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有效使用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乳腺癌化疗采取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与前臂静脉留置针给药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化疗乳腺癌患者185例,分为中心静脉置管组105例,前臂静脉留置针组80例,观察两组静脉炎发生情况并比较.结果 前臂静脉留置针组发生静脉炎62例,静脉炎发生率77.5%;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组发生静脉炎13例,静脉炎发生率12.38%.结论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穿刺方法简单,易操作,留管时间长,并发症少,能够充分保证患者化疗,减少和防止化疗导致的静脉炎及渗漏性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预见性护理措施对延长胃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留置时间的效果。方法将在本科住院胃癌化疗并接受PICC置管的72例患者,按实施护理措施不同分为干预组38例,分别于置管前、置管时及置管后给予预见性护理;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PICC留置时间,分析导致PICC拔管的并发症,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患者PICC留置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导致PICC拔管的主要并发症为血栓形成、感染、静脉炎、导管漏液及导管脱出,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措施能显著减少并发症,明显延长胃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的留置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及观察有效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住院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每组各100例,使用PICC途径的为A组,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的为B组.A组采用PICC技术置管的护理方法;B组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置管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置管时间等情况.结果 A组一次性穿刺成功90例(90%),平均置管操作时间为(23.8±6.6)min,B组一次性穿刺成功92例(92%),平均置管操作时间为(5.5±2.8)min.主要并发症如静脉炎、感染、导管阻塞、导管脱落等,A组6例(6%)出现并发症,B组13例(13%)出现并发症.A组留管时间为(12±1.5)天,B组留管时间为(5±1.0)天.结论 PICC在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置管中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可有效减少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姜涛  常红星  刘蕾 《安徽医药》2017,21(1):176-178
目的 探讨骨感染病人外周导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145例行PICC置管的骨感染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PICC置管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统计分析其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结果 145例骨感染病人中发生PICC置管后相关并发症27例,发生率为18.62%,并发症以导管相关性感染为主.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人年龄、PICC置管操作护士年资、导管管腔数、导管留置时间、是否有其他自身疾病是病人PICC置管后发生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是否有其他自身疾病经哑变量处理后,患糖尿病与免疫抑制类疾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人年龄大于65岁、患糖尿病或免疫抑制类疾病、PICC置管操作护士年资小于10年、使用双腔PICC导管及导管留置时间大于20 d是引起PICC置管后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应及时给予相应临床预防与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基于微信群的延续性护理在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64例PICC置管的白血病患者中的76例设为观察组,88例设为对照组.观察组以微信群的方式实施延续护理,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给予护理.结果 观察组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依从性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微信群的延续性护理在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降低了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和满意度,临床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