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华荣  胡刚 《中国药事》2005,19(11):701-703
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的溃烂性炎症,多发生在口唇、牙龈、舌、两颊、上腭等部位的黏膜上,以患处溃烂面周围红肿突起,边缘清楚,疼痛明显,大小不等为特征,在口腔黏膜疾病中最常见,其反复发作的特征令患者痛苦不堪,本文综述近年来有关药物引起口腔溃疡的报道,以供临床用药时参考.  相似文献   

2.
乔西林  姜锐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3):3614-3615
目的:探讨临床医生合理用药及对药源性肝病(DILD)的及时、正确诊治.方法:对我院11年间收治的84例DILD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结果:(1)合并其他肝病者易发生DILD.(2)涉及药物种类前五位依次是抗结核药、中药(中成药、中草药)、解热镇痛、抗肿瘤、抗生素.(3)潜伏期差异大.(4)临床表现不同,急性多见,约占78%.(5)停药后保肝治疗约86%预后较好.死亡率占3.57%.结论:DILD是临床中较常见和易被忽视的疾病,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262例药源性肝损害病例的药物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源性肝损害的发病规律和药物治疗效果。方法:对262例药源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2例患者中肝细胞损伤型(A)117例(44.6%)、胆汁瘀积型(B)32例(12.2%)、混合型(C)113例(43.1%)。导致药源性肝损害的药物以抗肿瘤化疗药最多,占68.7%,其次为抗菌药物(8.4%)、中药(6.5%)、抗结核药(4.6%)、抗真菌药物(4.6%)、抗癫痫药物(3.8%)等。护肝治疗常用药物依次是还原型谷胱甘肽(a)152例(58.0%)、硫普罗宁(b)85例(32.4%)、多烯磷脂酰胆碱(c)65例(24.8%)、异甘草酸镁(d)44例(16.8%)、核糖核酸(e)20例(7.6%)。单药治疗A型和C型肝损害的有效率以b、d、e最高,其次为a,c有效率最低;单用a或b与二者的联用方案比较,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c单用治疗B型肝损害有效率高于a,c与a联用可提高其治疗A型和C型肝损害的疗效;d单用治疗A型肝损害,或与a联用治疗A、B、C型肝损害,或与b联用治疗C型肝损害,均获得较高治愈率;e单用治疗A型肝损害也获得较好的疗效。结论:药源性肝损害在医疗活动中存在一定的发生率,护肝药物治疗可使大部分患者治愈。治疗A型和C型肝损害,单用硫普罗宁或还原型谷胱甘肽与二者的联用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单药治疗可节约医疗费用,避免药物滥用导致的副作用。治疗B型肝损害单用多烯磷脂酰胆碱即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异甘草酸镁单用或与还原型谷胱甘肽或硫普罗宁联用治疗A、B、C型肝损害均获得较高治愈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张英  岳玉 《淮海医药》2002,20(4):322-322
我院 6年间共收治药物源性粒细胞减少症 2 8例 ,本文着重对其病因、治疗及转归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8例患者中 ,男 10例 ,女 18例 ,最大年龄 78岁 ,最小 16岁 ;其中 4 0~ 6 5岁 19例 ,约占 6 8% ,6 5岁以上 6例 ,约占 2 1% ,4 0岁以下 3例 ,约占 11%。1.2 诊断标准  (1)本组均排除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伤寒、脾功能亢进、肿瘤化疗和放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 ;(2 )有明确服药史 ;(3)连续 3次以上 ,周围血白细胞计数低于 4 .0×10 9/ 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 1.5× 10 9/ L为粒细胞减少症 ,低于 0 .5× 10 9/ …  相似文献   

5.
陈青  唐志华 《安徽医药》2008,12(8):763-765
目的探讨药源性剥脱性皮炎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4~2006年有关药物致剥脱性皮炎的不良反应文献并结合手工查阅270例(241篇)病例。按照相关项目输入性别、年龄等人口学资料以及药物品种、类别、给药途径等用药情况的频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0例病例报道中男性174例(占64.4%);抗微生物药物最多有107例(占39.6%),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有96例(占35.6%);其中卡马西平最多26例;口服给药途径最多有177例(占65.6%),其次是静脉,肌注、皮下注射和外用。结论临床应加强对重点药物的监测,避免和减少药物致剥脱性皮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检索2010-2012年〈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内公开发表的与过敏性休克有关的病例报告进行分析。抗微生物药品中药注射剂的过敏性休克发生率居前2位;静脉滴注发生率最高,占67.86%;过敏性休克大多数发生在用药后5min内,占57.69%。  相似文献   

7.
2001年10月至2003年12月我科收治药源性血尿21例,现将其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药物引起肌肉疼痛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对1995年1月~2005年12月国内报道的药物引起肌肉疼痛的42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源性肌肉疼痛共涉及10类药物,以抗感染药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循环系统药物。结论:应掌握引起肌肉疼痛的药物的分布规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159例药源性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陈蒂芳  易爱纯 《中国药房》2002,13(4):230-231
药源性死亡 (简称DID )指健康人或病情平稳的患者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或治疗过程中 ,因用药后出现药品不良反应(ADR)而引起的死亡 ,不包括因原患疾病或与ADR无关的死亡。近年来 ,随着药品品种不断增加 ,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本文对1997年~2000年 ,国内中文期刊中159例DID病例进行了统计和分析。1资料与方法按分类词、主题词和关键词检索1997年~2000年《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和《药物不良反应光盘1960年~1997年数据库》。根据DID定义 ,剔除非正常用法、用量所致的死亡 ,获得符合…  相似文献   

10.
药源性体温异常154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源性体温异常的发生原因、规律及特点。方法:检索中国知识基础设施(CNKI)中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1994年1月~2005年12月文献,收集到国内130种医药期刊公开发表的有关药源性体温异常文献215篇(共1 540例),并进行整理、汇总与分析。结果:抗微生物药物、中药及其制剂及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所引起的体温异常病例数列前3位;注射用药发生药源性体温异常的比例较大;药源性体温异常与性别、年龄无关。结论:医师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应于用药前详细询问用药史,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并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海丽萍  杨雪  张惠霞 《中国药房》2013,(18):1696-1698
目的:通过对药源性血尿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探讨药品引起血尿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收集2004-2012年河南省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中引起血尿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影响药源性血尿的因素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药源性血尿患者以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发生几率最大,为19.42%;引起血尿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解热镇痛抗炎药为主,分别为总数的51.26%、18.45%。结论:安全、合理地使用药品,研究和避免血尿的诱发因素,对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药源性低钾血症的特点.方法 对108例药源性低钾血症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常见的引起低钾血症的药物主要为利尿药53.7%、抗感染药物15.7%、激素类7.4%,且药物诱发低钾血症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或误诊.结论 药物诱发低钾血症具有潜在的危险性,需提高警惕,及时防治,减少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药源性过敏性休克11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况兵  施安然  熊湘琳 《医药导报》2002,21(11):748-749
目的:探讨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的发生规律,供临床合理用药时参考,以减少过敏性休克反应的发生.方法:检索2000年国内40种医药期刊报道的药源性过敏性休克114例,进行归纳、分类和总结.结果:中草药针剂、抗生素、生物制品引起的药源性过敏性休克发生率较高;使用药物引起过敏性休克与性别、年龄无关,与给药途径、配伍用药等有直接关系.结论:临床用药应预防过敏性休克发生.  相似文献   

14.
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科疾病,其发病因素较复杂,当前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免疫功能障碍、患者体质等因素具有关联[1]。为研究和探讨口腔溃疡的临床治疗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164例口腔溃疡患者临床治疗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药源性白细胞减少症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例1:患者,女,50岁。因车祸致两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头部外伤,于1997年7月2日急诊入院手术。查血象WBC10.6×10~9/L,用头孢哌酮3.0,培氟沙星0.8,阿米卡星0.4,能量等抗炎支持治疗,静滴,9d,7月9日查血象WBC7.8×10~9/L,7月10日停培氟沙星,8月2日患者开始畏寒发热,体温高达39.5℃,即复查血象WBC2.4×10~9/L,停用阿米卡星,8月4日血象检查WBC2.1×10~9/L,红细胞、血小板均正常。由于白细胞急直下降,医师急请内科及药学人员会诊,认为头孢哌酮致白细胞下降可能性较大,即停用头孢哌酮,改用环丙沙星针,建议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150mg,H。8月6日查血象改善,WBC4.1×10~9/L,症状好转,后停用G-CSF,继续病因治疗,9月10日出院。  相似文献   

16.
408例药源性肾损害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娜  贾萍  徐埏  徐埏  吴斌  唐尧 《中国药业》2010,19(9):41-43
目的分析药源性肾损害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1999—2009年报道的药源性肾损害个案,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及分析。结果导致药源性肾损害的药品涉及23大类121种,分布较广,居前3位的是抗微生物药物(43.63%)中药(14.71%)和泌尿系统用药(9.56%)。结论临床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以减少药源性肾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胃出血在临床医疗中很常见.消化性溃疡、胃炎等胃部疾病和药物、酗酒均可引起胃出血.现就39例药源性胃出血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9例药源性胃出血病例来自湖南省地矿厅职工医院,其中门诊病人32例(后收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药源性肾损伤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数据库中药物致肾损伤的个案报道,对收集到76篇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共收集93例,其中抗微生物药物38例(40.86%),中药14例(15.05%),镇痛药11例(11.83%);其他类药物30例(32.26%)...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药源性眼病的特点和预防方法,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收集1995年至2005年国内主要医药学术期刊上报道的关于药物对眼的不良反应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获得报道完整的有关药源性眼病文献69篇,共118例;药源性眼病与年龄、性别无关;涉及的药物有47种,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见的有角膜炎、结膜炎、结膜充血、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病、青光眼等。结论:药源性眼病除了和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有关,还与长期、大量用药和眼部用药操作失误有关。  相似文献   

20.
张艳丛  王倩 《天津药学》2010,22(5):26-28
目的:探讨药物引起的药源性红斑狼疮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检索1975—2009年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CHKD期刊知识库收载的中文医药卫生期刊,对有关药源性红斑狼疮229例报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引起红斑狼疮药物42种,以抗菌药物、抗心律失常药、抗高血压药和抗精神病药为主,计210例(91.7%)。结论:临床工作者应重视药源性红斑狼疮的分布规律,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