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普胸外科术后胸腔出血的原因及二次开胸止血的方法及效果,以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例普胸手术后二次开胸止血患者的病例资料。行肺大泡切除术5例,肺癌根治术7例,纵隔肿瘤切除术1例,食管肿瘤切除术4例,肋骨骨折内固定术2例,术后均发生胸腔出血。在积极抗休克治疗的同时,沿原手术切口行二次开胸止血治疗。剥离面出血9例,行电灼止血及可吸收止血材料覆盖创面;胸膜顶静脉出血5例,肋间动脉出血3例,支气管动脉出血1例,行缝扎止血并用可吸收止血材料覆盖缝扎处;肺静脉结扎线滑脱致肺静脉残端出血1例,遂行压迫止血、缝扎残端等方法止血。结果出血量800~1 000 ml者9例,1 000~2 000 ml者7例,2 000 ml以上者2例,大出血、失血性休克死亡1例。二次开胸止血手术时间平均2.8(2.2~3.5)h。18例患者手术止血效果确切,术后无活动性出血,切口愈合良好;1例右下肺癌根治术患者二次开胸后发现为结扎线脱落所致肺静脉残端出血,虽经压迫止血及缝扎止血后残端无活动性出血,但最终仍因失血性休克无法纠正而死亡。结论普胸外科术后胸腔出血,重在预防;如有二次开胸指征,应及时果断开胸止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17例心内直视手术后出血二次开胸止血病人的出血原因及处理得失。方法:17例病人因心内直视手术后大出血行二次开胸止血术,其中男12例,女1例,年龄7~66岁,平均(27.7±16.3)岁,体重16~64kg,平均(43.37±18.5)kg。心内直视手术毕常规置纵隔、心包引流管,胸膜腔敞开者置胸腔引流管。术后保持引流管通畅并监测引流量、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记录心内直视术后至二次开胸止血观察时间,输血量及二次术中探查所见。结果:心内直视术后引流量400~2520ml,平均(1449±622)ml。心内直视术后至二次开胸止血观察时间1~27h,平均(7.1±6.7)h,心脏术后4h以内两次开胸止血7例(41.2%),8h以内二次开胸止血12例(70.1%)。二次开胸术中发现活动性出血1.1例(64.7%),渗血5例(38.5%)。输库血400~3200ml,平均(1820±919)ml。17例病人中切口感染5例(29.4%),死亡3例(17.6%)。结论:心内直视手术后出血是一凶险并发症。一旦出现,尤其术后8h以内,有二次开胸止血指征,应尽速开胸止血。心内直视手术后出血大部分是由于止血或结扎不严密造成的,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3.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再次开胸止血的临床分析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再次开胸止血的临床结果,指导今后的临床工作。方法:回顾分析535例心内直视术后的临床病例,探讨15例再次开胸止血的原因和防治措施。结果:本组再次开胸止血的发生率为2.8%,再次开胸时未见活动性出血者53.3%;再次开胸止血距离一次手术时间为3~15h,在术后6h内的占66.7%;死亡2例,死亡率13.3%。结论:术中重视预见性措施,术后加强监护、正确而及时的处理,可减少再次开胸止血的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不同心脏外科手术方式患者术后胸部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本次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分析,自2010~2014年共纳入2 924例连续患者,28%为女性,中位年龄68岁(四分位数间距60~76岁),手术方式包括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单纯瓣膜成形或置换术和瓣膜手术+CABG。结果全组2 924例患者中110例胸部伤口感染,其中1 671例CABG患者中有67例(4.0%),719例瓣膜术后患者中有17例(2.4%),534例瓣膜手术+CABG患者中有26例(4.9%)。对CABG患者,取双侧胸廓内动脉、手术时间300 min、糖尿病、肥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女性为术后胸骨伤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对瓣膜手术患者,仅有二次开胸止血为独立危险因素。对瓣膜手术+CABG患者,二次开胸止血及手术时间300 min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脏手术术后出现胸部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手术方式有关,对瓣膜手术或瓣膜+CABG患者,手术方式相关的危险因素(出血、手术时间)为伤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对CABG患者,手术相关的危险因素及选择双侧胸廓内动脉作血管桥、患者基线状态(糖尿病、肥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女性)为术后伤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进行早期干预可能降低患者术后胸部伤口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不同心脏外科手术方式患者术后胸部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本次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分析,自2010~2014年共纳入2 924例连续患者,28%为女性,中位年龄68岁(四分位数间距60~76岁),手术方式包括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单纯瓣膜成形或置换术和瓣膜手术+CABG。结果全组2 924例患者中110例胸部伤口感染,其中1 671例CABG患者中有67例(4.0%),719例瓣膜术后患者中有17例(2.4%),534例瓣膜手术+CABG患者中有26例(4.9%)。对CABG患者,取双侧胸廓内动脉、手术时间>300 min、糖尿病、肥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女性为术后胸骨伤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对瓣膜手术患者,仅有二次开胸止血为独立危险因素。对瓣膜手术+CABG患者,二次开胸止血及手术时间>300 min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脏手术术后出现胸部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手术方式有关,对瓣膜手术或瓣膜+CABG患者,手术方式相关的危险因素(出血、手术时间)为伤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对CABG患者,手术相关的危险因素及选择双侧胸廓内动脉作血管桥、患者基线状态(糖尿病、肥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女性)为术后伤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进行早期干预可能降低患者术后胸部伤口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同种异体肝脏移植手术后早期胸腹腔出血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同种异体肝脏移植手术后早期胸腹腔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处理对策。方法:对2000年8月-2002年1月12例同种异体肝脏移植手术后早期发生胸腹腔出血病人的资料,分析出血原因、早期临床表现、处理方法、病人的转归,探讨对此类病人的治疗对策。结果:12例中最常见的出血原因是早期腹腔手术创面的渗血,其次为肝动脉溶栓后引起的腹腔出血,出血量均较大。12例病人中6例接受了二次开腹止血手术,5例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12例病人中4例死亡,其中3例死亡原因与肾功能衰竭直接有关。结论:原位肝移植手术后早期胸腹腔出血的发生率较高,二次开腹止血要果断、准确、积极,输血和使用止、凝血药物时,应注意肾脏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复苏室紧急开胸术后纵隔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815例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42例复苏室内紧急开胸抢救成功患者中,有16例发生纵隔感染。结果:10例死亡,死亡率62.5%。结论:减少心脏直视手术后纵隔感染的关键是减少心脏手术后急性心包填塞、心跳骤停及心脏破裂等复苏室内紧急开胸的发生。早期使用有效的广谱抗菌素可以减少两次开胸术后纵隔感染的发生,但同时要注意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  相似文献   

8.
心内直视手术后早期出血再次开胸止血术是心血管外科的急症抢救性手术。因患者心脏功能差,又有手术、出血、低血压和休克等创伤袭击的影响,患者对麻醉手术的耐受性很差,手术时间又很紧迫、术前准备不足等,给麻醉带来很大困难。本文总结我院8例次麻醉处理经过,并讨论有关问题。临床资料一、再次开胸止血术8例,其中第2次开胸止血术6例,男4例,女2例。年龄8岁2例,14、18、19和35岁各1例。病种为二尖瓣置换及VSD术后各2例,主动脉瓣置换和法四根治术后各1例。第3次开胸止血术2例均为男性,年龄18及35岁各1…  相似文献   

9.
心、肺联合移植后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心,肺联合移植术的手术方法及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原因。方法 对1例扩张型心肌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心功能衰竭患者施行心,肺联合移植术,供肺由膈神经前放入受者两侧胸腔,依次吻合主支气管,下腔静脉,主动脉,上腔静脉与右心耳吻合。结果 由于受者的胸膜与肺及后纵隔粘连严重,术中出血多,术后引流液多,行二次开胸止血,受者相继出现呼吸,循环,泌尿,消化等系统功能衰竭,并发深部多器官曲霉菌感染。受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术后14d死亡。结论 心,肺联合移植后的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多因素综合所致,术中和术后出血多是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再次开胸止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通过分析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再桨开胸止血的临床结果,指导今后的临床工作。方法 回顾分析4908例心内直视术后再镒开胸止血的临床病例。结果本组再次开胸止血的发生率为1.6%,再次开胸止血时凶活动性出血者为22.8%,不同疾病再次开胸止血的发生率不同,再次开胸止血可增加手术死亡率及手术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结论 正确掌握再次开胸止血的手术适应证及正确的手术技术可减少再次开胸止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