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附2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27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37次,其中32次经颈内动脉置入可脱性球囊,5次经颈外动脉注入IBCA和固体栓子。瘘口完全闭合24例,ICA的通畅率为66.7%。主要并发症为假性动脉瘤,占18.5%,但仅1例引起不可恢复的动眼神经麻痹。1例ICA近端闭塞,但瘘口上端并未完全闭合。无偏瘫、失语或死亡。  相似文献   

2.
可脱性球囊闭塞治疗132例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用可脱性球囊治疗132例颅内动脉瘤,其中闭塞动脉瘤瘤体6例,行载瘤动脉闭塞治疗不可夹闭的动脉瘤126例。结果:本组病人无一例死亡。栓塞治疗后急性期仅有两例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出现偏瘫,经用扩血管药物及高压氧治疗基本恢复。其余无明显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对95例载瘤动脉闭塞的病例进行了6个月~11年(平均4.7年)的随访,结果满意。结论:可脱性球囊闭塞载瘤动脉是治疗某些不可夹闭的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该方法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是较低的。  相似文献   

3.
动脉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应用血管内技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破裂导致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的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破裂致CCF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应用的血管内技术,其中单纯应用可脱球囊治疗1例,弹簧圈结合可脱球囊进行治疗2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例,覆膜支架治疗1例。结果8例患者中6例治疗成功,无技术相关性并发症;1例治疗前突然死亡;1例放弃治疗。结论血管内技术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破裂致CCF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单侧颈动脉结扎治疗海绵窦段动脉瘤(附15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回顾性分析15例单侧颈动脉结扎治疗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病历资料,探讨颈动脉结扎的适应证、术前准备、手术方案选择、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15例患者均为DSA证实的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其中 11例为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4例为创伤性动脉瘤,术前行马它氏试验2周以上,9例为缓慢夹闭颈内动脉再行颈内动脉结扎术,2例行直接结扎颈内动脉,4例行直接结扎颈总动脉。8例术中术后行Doppler监测,全部病例术后行心电、血压等监护。结果 15例患者中,术后2例出现并发症,1例为术后第5周缓慢出现对侧肢体偏瘫,1例为术后 4h出现意识变差,肢体活动障碍,而行急诊手术再次开放颈内动脉,但术后患者仍有偏瘫。结论缓慢夹闭颈内动脉是治疗海绵窦段动脉瘤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5.
回顾分析5例头面部外伤后鼻出血的创伤性颈动脉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均经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2例颌内动脉分支损伤,以聚乙烯醇颗粒及明胶海绵栓塞;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并蝶窦腔内假性动脉瘤形成,球囊闭塞瘘口和颈内动脉,再于后交通动脉近心端手术夹闭颈内动脉;1例颈内动脉自床突段闭塞,采用球囊闭塞颈内动脉主干;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末段假性动脉瘤,采用弹簧圈结合液态胶栓塞.术后无一例鼻出血复发.头面部外伤后鼻出血严重或反复鼻出血者,应行CT血管造影或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及时明确诊断,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合并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0例TCCF合并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10例均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5例单纯应用血管内可脱球囊治疗,2例联合应用球囊及弹簧圈栓塞治疗,1例行球囊辅助Onyx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2例行患侧颈内动脉闭塞术。结果 术后无死亡病例。10例术后DSA证实海绵窦瘘及假性动脉瘤均未显影,未闭塞患侧颈内动脉的8例患侧颈内动脉无分支动脉损伤,保持通畅。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无再发鼻衄及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对于TCCF合并假性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是理想的治疗方法,首选单纯应用血管内可脱球囊治疗,可脱球囊联合其他栓塞材料或单独使用其他栓塞材料是有效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疗实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10-2015-05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颅内动脉瘤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复查与随访结果,观察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的临床效果。结果 2例术后2h发生偏瘫,经检查其大隐静脉内有血栓出现,立即手术取栓,1个月后患者完全康复。2例行夹闭载瘤动脉时发生出血情况。余14例术后经过均顺利。随访中8例手术6个月后行血管超声复查,搭桥血管通畅。4例巨大动脉瘤患者术后2a复查发现动脉瘤明显减小。2例患者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先行右侧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并右侧颈内动脉球囊闭塞,在手术5a后进行复查,可见其主要通过搭桥血管进行供血。结论在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时,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效果良好,应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颅内巨大动脉瘤诊断与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8例颅内巨大动脉瘤。其中5例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2例位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1例在基底动脉主干。治疗方法:3例用弹簧圈闭塞颈内动脉,3例用可脱性球囊堵塞颈内动脉,1例用球囊堵塞基底动脉主干,1例经压迫动脉后自行血栓闭塞,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梭形动脉瘤的的治疗方法。方法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梭形动脉瘤术前造影均存在交叉循环不良,行Matas试验均不能耐受,故先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以增加脑供血。1例术后可以耐受颈内动脉阻断,行球囊闭塞颈内动脉治疗;另1例仍不能耐受Matas试验,采用逐渐阻断夹夹闭颈内动脉的方法治疗。结果2例术后症状消失治愈,随访8个月~1.5年生活良好。结论对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可采取间接手术包括阻断动脉瘤近侧段载瘤动脉,促使动脉瘤内血栓形成以闭塞动脉瘤的方法治疗。若术前交叉循环造影示侧支循环不良,可先行颅内-颅外血管吻合以增加侧支供血,再用球囊或手术将载瘤动脉近段闭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告及评价13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及结果。方法自1998年以来对13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采取多种技术联合治疗,其中用3D-GDC电解弹簧圈篮筐技术栓塞9例,用球囊载瘤动脉再塑形联合GDC栓塞2例。结果完全栓塞7例,4例不全栓塞,2例用球囊再塑形技术治疗的动脉瘤1例完全栓塞,1例不全栓塞。死亡1例,为术后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大脑前动脉梗塞,1例大脑中动脉梗塞。结论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采用多种技术联合栓塞,术后严密观察意识及肢体活动情况,足量抗凝、扩容等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诱发电位监测在脑血管病阻断性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3例行阻断性介入治疗(包括球囊辅助栓塞、主干动脉闭塞)的脑血管病患者行术中全程诱发电位监测,观察是否出现脑缺血并调整策略。结果7例颅内动脉瘤及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行球囊闭塞试验后永久闭塞主干动脉。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合并烟雾病者,球囊充盈95S内出现体感诱发电位异常改变,抽瘪球囊后波形恢复,据此调整球囊充盈时间并完成治疗,未发生缺血。5例颅内动脉瘤行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成功。术后3d及出院时诱发电位监测均无缺血性波形改变。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均无新发缺血事件;MRI检查示,除原发疾病外,未发现缺血性改变。结论作为反映脑组织缺血的灵敏指标,诱发电位监测可成为脑血管病阻断性介入治疗的常规辅助技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血管内介入辅助巨大型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大型脑动脉瘤的安全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本组5例:眼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动脉瘤最大径:1例眼动脉瘤2.0cm,其余2.5~3.5cm;2例大脑中动脉瘤及1例眼动脉瘤术前均有出血。术前将带内套管的球囊导管置于颈内动脉处,术中显露部分瘤体后充盈球囊阻断供血动脉血流,经内套管逆向抽吸导管远端的动脉内血液,在瘤内压下降后安全夹闭瘤颈。结果1例大脑中动脉瘤术后对侧肢体肌力减退,经锻炼后基本恢复,其余均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结论大型脑动脉瘤显微手术中联合应用血管内球囊导管阻断血流、逆向抽吸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瘤内压,为安全地夹闭瘤颈、防止瘤体早破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和床突间隙的解剖学特点及夹闭术技巧和预后。方法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共13例(13个动脉瘤),包裹2例(2个动脉瘤),术中采用颅内外颈内动脉临时阻断方法。结果手术后经DSA或CTA检查显示,13例患者动脉瘤夹闭满意,载瘤动脉和远端动脉血流通畅;2例视力障碍患者手术后视力改善。手术后仅1例出现对侧肢体轻度偏瘫,无一例发生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随访3~10个月(平均5个月),均恢复良好。结论经翼点入路辅助颅内外颈内动脉临时阻断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术中荧光造影可即时发现动脉瘤是否残留及载瘤动脉有无狭窄,从而指导手术医师调整动脉瘤夹位置而达到夹闭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和床突间隙的解剖学特点及夹闭术技巧和预后。方法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共13例(13个动脉瘤),包裹2例(2个动脉瘤),术中采用颅内外颈内动脉临时阻断方法。结果手术后经DSA或CTA检查显示,13例患者动脉瘤夹闭满意,载瘤动脉和远端动脉血流通畅;2例视力障碍患者手术后视力改善。手术后仅1例出现对侧肢体轻度偏瘫,无一例发生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随访3~10个月(平均5个月),均恢复良好。结论经翼点入路辅助颅内外颈内动脉临时阻断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术中荧光造影可即时发现动脉瘤是否残留及载瘤动脉有无狭窄,从而指导手术医师调整动脉瘤夹位置而达到夹闭满意。  相似文献   

15.
1979年以来,对118例病人,其中颈内动脉一海绵窦瘘88例、动静脉瘘8例、假性动脉瘤22例采用了血管内治疗:①可脱性球囊栓塞64例:②弹簧圈栓塞19例;③钨丝螺旋圈栓塞15冽;④肌瓣“放风筝”法治疗6例:⑤眼上静脉穿刺注入栓塞材料2例;⑥瘤腔直接穿刺注入栓塞材料2例;①气囊导管暂时阻断动脉腔内血流与血管重建相结合治疗10例.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病人术后出现偏瘫,在半年内恢复,余皆治愈.  相似文献   

16.
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60例脑动脉瘤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总结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脑动脉瘤的经验。方法60例患者均经全脑血管造影明确有宽颈脑动脉瘤,均使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进行治疗。结果本组共栓塞脑动脉瘤63枚,球囊和微导管到位成功率达100%。3例在放置弹簧圈时发生动脉瘤出血,其余动脉瘤栓塞均顺利(2例需联合支架治疗)。术毕造影动脉瘤达致密栓塞50枚,次全栓塞8枚,大部栓塞5枚。出院时,3例术中出血病人1例恢复良好无后遗症,1例留有肢体偏瘫,另1例因出血较重昏迷不醒而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其余病人中以SAH起病的有10例留有轻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另47例病人恢复良好。1年以上DSA随访病人12例,均未见动脉瘤的明显复发。结论使用球囊辅助技术有利于宽颈动脉瘤的弹簧圈填塞,扩大了动脉瘤栓塞治疗的适应证,提高了栓塞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有学者报道了在颈内动脉(ICA)放置导管逆行性吸引减压治疗床突上动脉瘤和在动脉瘤夹闭时用球囊暂时栓塞载瘤动脉近端的经验.作者结合这两种方法,成功地夹闭一例巨大的眼动脉瘤.手术方法:麻醉诱导后应用Seldinger技术,将5F导管放置在右侧股动脉;患者取仰卧位,头颅向左转30°,固定在三点式头架上,右翼点开颅暴露动脉瘤.应用手提式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装置,将一个5F100cm双腔球囊导管选择插入右ICA,球囊用非离子性造影剂试验性充盈,以判断完全栓塞血管所需要的容量.进一步分离动脉瘤和床突上颈内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评估其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的病例资料。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3例,单纯支架植入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载瘤动脉闭塞2例。结果发生术中出血1例,术后再出血3例;出院时预后良好8例(66.7%),死亡4例(33-3%)。临床随访2~78个月,平均23个月;GOS5分7例,4分1例。结论血管内治疗是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动脉瘤段载瘤动脉闭塞是治疗此类动脉瘤最确实的方法.但对于球囊闭塞试验阳性,或动脉瘤颈对侧壁有重要穿支的病人,可考虑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载瘤动脉血管内闭塞治疗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不可夹闭动脉瘤疗效进行评价。方法用血管内球囊或弹簧圈闭塞近端载瘤动脉治疗19例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不可夹闭动脉瘤。结果闭塞近端载瘤动脉者之动脉瘤完全闭塞,神经受压和占位症状逐步改善、消失。6例经MRI追踪检查的病例示动脉瘤明显缩小或完全消失。结论血管内载瘤动脉闭塞治疗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不可夹闭动脉瘤是一种有效、简捷、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报告1例使用覆膜支架治愈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方法 患者因外伤后右侧上睑下垂、眼肌麻痹、眼球突出、结膜水肿2周来院,血管造影显示: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假性动脉瘤合并CCF,患者接受覆膜支架介入治疗.结果 Jostent球囊扩张支架置于动脉瘤颈部,经反复扩张后动脉瘤和CCF均不显影.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尽管Jostent覆膜支架用于颅内血管病的治疗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为颈内动脉海绵窦动脉瘤和CCF的介入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