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血钠、血钾和肾功能情况。方法总结280例HIV/AIDS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血钾、血钠和肌酐、尿素氮水平,并探讨机会性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低钠血症和低钾血症多见于CD4^+淋巴细胞〈200个/mm^3的患者,其发生率为19.4%和13.3%,显著高于CD4^+T淋巴细胞≥200个/mm^3组。在低钠血症和低钾血症患者中,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70.6%(24/34)和60.7%(17/28),显著高于非低钠、低钾血症组。在280例HIV/AIDS患者中,仅发现2例肾功能异常。结论低钠血症和低钾血症多发生于AIDS晚期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者更易出现,临床医师应在CD4T淋巴细胞数量〈200/mm^3时注意患者的血钠和血钾水平;HIV感染对肾脏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临床表现特点和治疗转归。方法收集292例住院的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中11例合并CMV感染病人的临床表现、CD4^+T淋巴细胞、CMV PP65抗原特点和治疗转归。结果11例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除1例在200/μl以上外,其余均小于100/μ1,确诊CMV感染时均已合并其他机会性感染。临床表现为多脏器、多系统损害。结论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多发生于AIDS晚期,不及时治疗将导致严重并发症。建议怀疑AIDS病人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时,尤其CD4^+〈50/μl时应检测CMV PP65抗原,而CMV—IgM和IgG抗体准确性差。  相似文献   

3.
覃海明  农影星 《广东医学》2016,(Z2):116-117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合并眼部疾患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感染科收治确诊为AIDS患者到眼科会诊,合并眼科疾患69例(93眼),进行常规视力、裂隙灯、直接眼底镜检查,外周血常规、CD3+/CD4+/CD8+、血培养、感染免疫学五项、血及尿巨细胞病毒DNA检测,总结病患的临床特点,分析伴全身机会性感染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69例病患中,合并全身机会性感染66例(90眼),睑皮炎8例,眼睑血肿1例,结、角膜炎14例,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21例,葡萄膜炎7例,眼内炎4例,视网膜脱离1例,眼-神经病患14例,死亡4例,3例眼部疾患为首发症状,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值67例。结论 AIDS合并眼部疾患多伴有全身有机会性感染,CD4+T淋巴细胞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曹芬  叶庆 《四川医学》2014,(6):648-651
目的:探讨HIV/AIDS合并慢性病毒性肝炎在CD4^+T淋巴细胞计数不同免疫时期胆囊的超声改变。方法对照组50例为单纯性慢性病毒性肝炎,实验组50例为HIV/AIDS合并慢性病毒性肝炎,实验组按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不同免疫时期进行超声观察。两组肝功能均为正常或轻度异常。超声主要观察胆囊大小,胆囊壁厚度、胆囊腔内回声。将观察的结果与临床化验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超声观察胆囊在不同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免疫时期的异常改变,主要表现在胆囊壁毛糙、胆囊壁稍厚、增厚,胆囊腔内回声欠清晰,细弱光点回声;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胆囊各观察指标比较,CD4^+T细胞数在300/mm^3以上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CD4^+T细胞数在200-100/mm^3时两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CD4^+T细胞数100/mm^3以下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IV/AIDS合并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胆囊异常超声改变随着CD4^+T细胞计数下降更为明显,综合考虑胆囊超声各项指标的变化有助于临床评估HIV/AIDS合并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住院艾滋病(AIDS)患者的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延长AIDS患者生存时间的策略。方法对2010-01-2012-12住院的305例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生存率的危险因素。结果截止研究终点,305例患者中,死亡204例(66.9%),存活101例(33.1%)。第1-3个月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5%、25%、11%,中位生存时间为27.4 d。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感染途径为性传播和其他途径的死亡风险比静脉吸毒低(HR=0.878,HR=0.373),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高者的死亡风险比较低者低(HR=0.157,HR=0.423),入院时抗病毒治疗者死亡风险较低(HR=0.378);入院时合并发热者(HR=3.033)、合并AIDS相关性脑病者(HR=1.678)死亡风险较高。结论 AIDS住院患者的住院生存时间相对较短,感染途径、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入院时是否合并发热、是否合并AIDS相关性脑病,以及是否抗病毒治疗是影响住院生存时间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机会性感染病原体对新发艾滋病患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一科收治的初次确诊且未经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220例,经临床诊断,220例中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33例,艾滋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30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31例,其余病例中艾滋病合并1种病原体45例,艾滋病合并2种病原体30例,艾滋病合并3种及以上病原体51例,治疗方案为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拉米夫定+依非韦伦(TDF+3TC+EFV),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6、12个月采集患者抗凝血样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对比分析各组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情况.结果 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AIDS/TB)、艾滋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AIDS/HCV)、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AIDS/TM)3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CD3+、CD8+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AIDS/TM组治疗6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再次明显升高,其余2组3项指标随后治疗过程中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a后3组患者的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IDS/HCV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要高于其它2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合并1种病原体(AIDS/1)组抗病毒治疗3个月后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治疗过程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合并2种病原体(AIDS/2)组治疗6个月后CD3+及治疗3个月后CD8+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合并3种及以上病原体(AIDS/≥3)组治疗6个月后,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才明显升高;AIDS/2和AIDS/≥3组在治疗3、6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3组患者的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IDS/1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要高于其它2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组患者1a的治疗过程中CD4+/CD8+比值都<1.结论 规范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艾滋病患者外周血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都能恢复到同等水平与机会性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无关,而艾滋病患者治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水平的高低和机会性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及数量会影响治疗过程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恢复速度和水平.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前3个月是评估治疗效果好坏的关键期,而CD4/CD8不是一个理想的治疗效果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机会性感染病原体对新发艾滋病患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一科收治的初次确诊且未经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220例,经临床诊断,220例中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33例,艾滋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30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31例,其余病例中艾滋病合并1种病原体45例,艾滋病合并2种病原体30例,艾滋病合并3种及以上病原体51例,治疗方案为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拉米夫定+依非韦伦(TDF+3TC+EFV),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6、12个月采集患者抗凝血样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对比分析各组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情况.结果 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AIDS/TB)、艾滋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AIDS/HCV)、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AIDS/TM)3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CD3+、CD8+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AIDS/TM组治疗6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再次明显升高,其余2组3项指标随后治疗过程中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a后3组患者的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IDS/HCV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要高于其它2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合并1种病原体(AIDS/1)组抗病毒治疗3个月后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治疗过程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合并2种病原体(AIDS/2)组治疗6个月后CD3+及治疗3个月后CD8+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合并3种及以上病原体(AIDS/≥3)组治疗6个月后,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才明显升高;AIDS/2和AIDS/≥3组在治疗3、6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3组患者的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IDS/1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要高于其它2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组患者1a的治疗过程中CD4+/CD8+比值都<1.结论 规范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艾滋病患者外周血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都能恢复到同等水平与机会性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无关,而艾滋病患者治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水平的高低和机会性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及数量会影响治疗过程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恢复速度和水平.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前3个月是评估治疗效果好坏的关键期,而CD4/CD8不是一个理想的治疗效果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8.
10例AIDS死亡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死亡AIDS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方法收集10例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各项指标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感染途径以性接触感染最多,未发现母婴传播感染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所有患者均出现机会性感染。CD4^+淋巴细胞计数和CD4^+/CD8^+比值明显下降。结论晚期AIDS病死率极高。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提高HIV/AIDS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AIDS患者和HI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和绝对计数情况,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表达与HIV患者的病程进展情况。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三色荧光标记和绝对计数法检测30例正常健康成人.15例AIDS患者和20例HIV感染者的外周血CD3^+、CD4^+、CD8^+的表达水平。结果:AIDS患者和HIV感染者的CD4^+琳巴细胞明显比正常人低,特别是AIDS患者CD4呻沐巴细胞数低于200个//mm^3,CD8^+淋巴细胞显著增高,CD4^+/CD8^+比值倒置。结论:用FCM检测AIDS患者和HIV感染者的免疫状况可作为评价AIDS病程进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HIV/AIDS合并妊娠规范使用抗病毒药物后CD4^+T淋巴细胞的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HIV/AIDS孕产妇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变化,其中具有孕期、产后(3个月内)连续的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资料的有17例。结朵36例患者CD4^+计数最小值80个/uL,最大值743个/uL,中位数367个/uL。其中17例患者孕期CD4^+计数最小值80个/uL,最大值588个/uL,中位数313个/uL;产后(3个月内)CD4^+计数最小值139个/uL,最大值737个/uL,中位数391个/uL;孕期CD4^+/CD8^+比值最低0.13,最高0.89,中位数0.41,产后CD4^+/CD8^+比值最低0.17,最高1.2,中位数O.51。结论本组17名HIV/AIDS孕产妇孕期、产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变化为产后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但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广东地区HIV/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特点与CD4+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分析广东地区HIV/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发生的特点与CD4^+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2004年1月至2006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326例HIV/AIDS患者,对其中312例进行CD4^+分析。结果机会性感染率+为94.17%,以肺部感染、口腔念珠菌感染、各种感染性腹泻、皮肤感染和败血症为主。312例患者中,CD4^+〉350+个/μ18例(5.77%),CD4^+在200~350个/μl之间34例(10.89%);CD4^+〈200个/μl260例(83.33%),其中CD4^+在+++100~199个/μl和50~99个/μl之间时均为47例(各15.06%),CD4^+〈50个/μl166例(53.2%)。312例患者中共+发生669例机会性感染,CD4^+〉350个/μl时,发生机会性感染13例(4.17%)。200~350个/μl共发生机会性感染+30例(9.61%)。CD4^+〈200个/μl时,共发生机会性感染251例(80.44%),CD4^+在100~199个/μl和50~99个/μl++之间时均发生机会性感染44例(各14.1%),CD4^+〈50个/μl发生机会性感染163例(52.24%)。机会性感染率在CD4^+大于350与小于50个/μl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机会性感染:随着CD4水平的降低,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增加,多部位感染增多,病情亦愈加凶险。各种细菌、真菌、原虫、病毒感染可同时出现,并累及多器官、多部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艾滋病(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病原明确的AIDS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治过程.结果 41例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中细菌感染率为52.1%(22/41),真菌感染率为46.3%(19/41),病毒感染率为34.1%(14/41),两种以上病原同时感染率为63.4%(26/41).感染部位:肺部感染率为56.1%(23/41),消化道感染率为43.9%(18/41),多个部位同时感染率为51.6%(24/41).41例患者临床表现各异,多种表现并存,其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平均数为(61.1±19.6)×109/L.AIDS机会性感染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不同,其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以混合感染为主,主要部位在肺部、消化道;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与CD4+T淋巴细胞数有关,CD4+T淋巴细胞数是影响AIDS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HIV/AIDS合并早期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HLA—DR抗原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72例HIV患者、45例HIV/AIDS合并早期隐性梅毒患者和35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HLA—DR抗原百分比(CD3+HLA—DR+)和B淋巴细胞HLA—DR抗原百分比(CD3-HLA—DR+)。结果与对照组[(6.16±2.47)%]比较,HIV感染合并组和AIDS合并组CD3+HLA—DR+抗原百分比[分别为(16.7±5.13)%和(16.9±5.87)%]显著升高(P均〈0.01),HIV感染合并组与AIDS合并组CD3+HLA—DR+抗原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V感染合并组CD3-HLA—DR+抗原百分比[(6.79±2.54)%]显著低于AIDS合并组[(12.2±2.47)%,P〈0.01]和对照组[(14.7±3.23)%,P〈0.01],AIDS合并组CD3-HLA—DR+抗原百分比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V感染合并组CD3-HLA—DR+抗原百分比显著低于HIV感染组(P〈0.01),HIV感染合并组与HIV感染组CD3+HLA—DR+抗原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AIDS合并组与AIDS组两组间CD3-HLA—DR+抗原百分比和CD3+HLA—DR+抗原百分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IV/AIDS合并早期隐性梅毒感染患者外周血T、B淋巴细胞HLA—DR抗原百分比与HIV/AIDS患者存在一定的区别,与HIV进程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18例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的临床特点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世明 《中国热带医学》2006,6(12):2171-2172
目的探讨海南地区艾滋病(AIDS)机会性感染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18例AIDS机会性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与分析。结果18例中40岁以下14例;男性13例,女性5例。经血液途径传播9例,不洁性生活传播8例。主要症状为发热18例、消瘦和咳嗽咳痰各14例、食欲下降和乏力各9例。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就诊10例,以肺炎就诊者4例。细菌感染17例、真菌和结核杆菌感染各6例。呼吸道感染18例、消化道感染5例、血液感染3例。同时合并2种和3种机会性感染共12例。CD4细胞计数平均26.98个/mm3,CD4/CD8比值平均0.063。结论AIDS机会性感染常为多器官、多系统感染、且数种感染同时存在,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所以临床对长期发热原因不明和反复肺部感染的患者应注意本病,行相关AIDS、免疫功能的检查。  相似文献   

15.
新疆艾滋病患者84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新疆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地区84例艾滋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免疫功能及HIV相关的机会性感染特点。结果:新疆地区84例不同民族HIV阳性率不同,其中维吾尔族占73.8%;HIV感染平均年龄为32岁;感染途径主要是静脉吸毒(54.8%)及性传播(25.0%);HIV感染者中无业人员占53.6%;机会性感染中结核病占23.8%,其次为HCV/HIV和HBV/HIV的混合感染(分别为23.8%、21.4%);CD4^+细胞计数〈200个/mm^3的HIV感染者占85.5%。结论:新疆艾滋病的主要临床特点是年轻发病多见,维吾尔族多见,大多数因静脉吸毒和性途径而感染;结核病、HCV/HIV和HBV/HIV的混合感染是较为常见的机会性感染。首次就诊时大多数患者CD4^+T细胞计数已低于200个/mm^3。  相似文献   

16.
有效抑制HIV复制下AIDS患者CD4+T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强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持续有效抑制HIV复制下AIDS患者的T淋巴细胞免疫动态变化。方法45例AIDs患者予以2年以上HAART治疗,在治疗前(D0),治疗第3、6、12、18和24个月(M3、M6、M12、M18和M24)时用bDNA病毒定量检测仪检测血浆病毒载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CD4+、CD8+ T淋巴细胞及其相关亚群的动态变化。结果45例患者中有24例(53.3%)在治疗6个月后血浆病毒载量持续低于500copies/ml,按M24时(与D0相比)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增量分为A组(〈100/mm^3)、B组(100—200/mm^3)和C组(〉200/mm^3)。与D0时相比,所有患者M3、M6、M12、M18和M24时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纯真细胞计数和CD4+CD28+亚群的比例均有不同程度升高,CD8+CD38+激活亚群的比例则下降。3组相比,C组变化最显著,其D0时血浆病毒载量最高而CD4+T淋巴细胞计数最低,经过24个月治疗后,不仅CD4+T淋巴细胞数量增加最明显,CD4+纯真细胞数量和CD4+CD28+功能亚群比例的增加也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HAART能有效地重建AIDS患者的T淋巴细胞免疫。CD4+CD28+和Naive CD4+亚群的不同动态变化可能对CD4+T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上的恢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和AIDS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并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迅速蔓延的趋势。HIV侵入人体后可在感染细胞内复制并将其遗传物质整和于寄生细胞内,造成CD4^+T淋巴细胞数量进行性减少,继而损害细胞免疫功能并最终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有关HIV/AIDS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及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间关系的相关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鉴于此,本文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初步探讨了HIV/AIIKS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损伤特点及其与CD4^+T淋巴细胞水平的相互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性视网膜炎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眼部机会性感染,是HIV相关性眼病引起视力丧失的最主要原因,多发生于CD4^ T淋巴细胞计数<50/mm^3的患者。本文就CMV视网膜夹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并发症、鉴别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HIV/AIDS患者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职业防护。方法回顾性分析151例HIV/AIDS患者术前准备、手术治疗及职业防护、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并与同期467例正常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对比。结果151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HIV/AIDS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正常人高。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医护人员无一例职业感染发生。结论HIV/AIDS不是手术禁忌症,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评估其免疫功能的主要指标,HIV/AIDS患者手术需根据CD4^+的绝对数来进行。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μL,手术较安全。医护人员做好职业防护,严格操作规程,是可以避免医源性感染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HIV/AIDS患者长期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后眼底动脉硬化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2年6月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203例HIV/AIDS患者HAART前后临床基本资料和眼底检查资料,评估患者眼底动脉硬化发生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3例HIV/AIDS患者出现眼底动脉硬化159例,发生率为78.33%,其中Ⅰ级33例(20.75%)、Ⅱ级87例(54.72%)、Ⅲ级28例(17.61%)、Ⅳ级11例(6.92%);HAART前,眼底动脉硬化组及正常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空腹血糖、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血清总胆红素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AART 6个月后,动脉硬化组CD8^(+)T淋巴细胞计数、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值显著高于正常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AART 6个月后CD4^(+)、CD8^(+)淋巴细胞计数分层比较中,动脉硬化组CD4^(+)淋巴细胞计数(CD4^(+))<200个/μL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正常组患者,CD4^(+)淋巴细胞计数CD4^(+)≥500个/μL患者比例显著低于正常组患者;而CD8^(+)淋巴细胞计数CD8^(+)≥800个/μL患者比例显著大于正常组(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机会性感染、HIV病程、HAART后CD4^(+)T、CD8^(+)T淋巴细胞计数及三酰甘油是影响HIV/AIDS患者发生眼底动脉硬化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HIV/AIDS患者眼底动脉硬化发生率高,>4年HIV病程、合并机会性感染、HAART 6个月后较低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高的CD8^(+)T淋巴细胞计数和三酰甘油值是患者发生眼底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对此类人群在HAART前后均需进行眼底筛查,针对心血管疾病风险,制定HAART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心血管疾病风险管理改善患者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