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0年1月~2005年12月257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PGS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本组PGS发生率4.67%,均发生于术后6~10d;12例均经非手术治愈。结论:PGS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诱发,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PGS的可靠方法,采用非手术疗法包括心理治疗、营养支持、适当应用胃动力药物及激素等,避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切除术后胃瘫综合症(PGS)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994年1月~2006年5月出现的22例PG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本组PGS发生于术后5~7 d.经非手术治疗后,21例治愈,1例因并发严重肺部感染死亡.结论 PGS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诱发.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PGS的可靠方法.采用非手术疗法均可治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疗效分析。方法对我院2006年3月~2010年3月行胃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20例患者进行综合治疗。结果经治疗后17例4周内胃功能恢复,3例4周以上胃功能开始恢复,最长1例至术后第45天。全部患者均保守治愈。经过6~12个月的随访均无复发。结论非手术综合方法是治疗胃瘫综合征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部分切除术后胃瘫发生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4例胃切除术后胃瘫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胃瘫病人经非手术治疗获得痊愈.结论胃瘫发生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经确诊后,只需行非手术治疗即获治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PCS)的高危因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7年1月-2009年1月752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18例胃瘫患者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和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PGS的发生率为2.39%,多发生于术后4-9d。毕Ⅱ式术、术前合并幽门梗阻和术后应用自控镇痛是发生PGS的高危因素,全部患者均经对症支持治疗(包括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应用促胃肠动力药等)治愈,其中术后2周内治愈7例,3周内治愈9例,4周内治愈1例,最长1例治愈时间为术后47d。结论 PGS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上消化道碘水造影和胃镜检查是诊断PGS的有效方法 ,采用非手术疗法可治愈PGS,应尽量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发生的病因、诊断方法、治疗和疗效。方法对2008年-2012年术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胃瘫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12例患者均经非手术治疗于2-7周内治愈。结论胃瘫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诱发,消化道的重建、手术创伤、术前基础疾病、精神因素与本病相关性较高。上消化道泛影葡胺透视和胃镜对诊断有价值。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3年1月~2004年6月我院收治的16例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16例均经非手术治愈,治疗时间为(8.14±3.12)天。[结论]胃瘫综合征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诱发,胃肠引流量和稀碘液胃造影检查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以中医为主的非手术疗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8.
朱淼  王其玉  夏俊 《安徽医学》2008,29(2):185-186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发病因素、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对23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 及治疗手段进行分析。结果 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与手术本身、患者营养状况、内环境状态、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手术术式有关,保守治疗的疗效可靠。结论 术前制定完善的手术计划,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调整好病人的营养状况及内环境,对预防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较关键。不可盲目再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胃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 对13例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患者经保守治疗,胃动力均恢复,出现饥饿感,拔除胃管并进食后无腹胀及呕吐,临床均治愈.结论 PGS一经确诊,应积极采取非手术方法治疗.PGS的发生,重在预防,而预防则在于不断提高手术操作的精细程度并尽量缩短手术创伤及暴露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胃切除术后胃瘫(PGS)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术后胃瘫是指不伴吻合口或输出空肠袢等机械性梗阻因素的残胃排空延迟,常为术后胃肠动力紊乱引起,多数经保守治疗可以恢复[1]。近年来随着胃部手术的增多,胃瘫逐渐被人们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综合征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2006年胃大部切除术后26例患者出现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患者在术后4~8 d进食后出现上腹腹胀、恶心和呕吐,吐物含有胆汁性胃液及食物,吐后症状缓解.检查均发现上腹饱满,腹无明显压痛,鸣音减弱.插胃管后可排出大量食物残渣和消化液(800~1500 ml).行胃造影(60%泛影葡胺)26例均显示胃无蠕动.保守治疗后全部的患者于胃瘫术后6~31 d恢复胃动力.结论 胃瘫综合征的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内营养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2.
张一峰  王爱东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2):1076-1077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PG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者以机械性梗阻行开腹手术,1例术后小肠瘘,经胃空肠造瘘肠内肠外营养治愈,其余17例均行保守治疗,15天~42天内胃肠功能恢复。结论 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PGS可靠的方法,耐心的非手术综合疗法是治疗PGS的可取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可能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22例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全部经保守治疗后胃功能恢复。结论PGS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上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方法,采取多措施非手术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应避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PGS)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1995年1月至2001年12月诊治的8例PGS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PGS发生率1.43%,5例术后8~14天恢复正常,2例术后15~20天恢复正常,再手术的l例于术后23天恢复正常。结论 PGS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X线钡餐检查和胃镜检查有利于本病的诊断,采取非手术治疗可以治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切除术后顽固性胃瘫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2年3月4例行胃切除术后发生顽固性胃瘫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胃瘫发生在术后7~10d,均经胃镜和上消化道X线造影检查确诊。胃瘫持续时间51~63d,经胃镜和X线引导下置入螺旋型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及其他综合治疗,病人均治愈。结论胃切除术后顽固性胃瘫的发生是多因素导致的结果。经胃镜或X线引导下置入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可满足病人不能进食期间机体营养的需要,为胃瘫的综合治疗和恢复赢得时间。该法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安全、经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原因、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85~2005年20例腹部大手术后发生的胃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胃切除术后发生胃瘫15例,非胃手术后发生胃瘫5例,均发生于术后5—8d。主要表现为上腹胀、呕吐,胃引流量增多。非胃手术后胃瘫多发生于病情复杂、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的病人。19例非手术治愈,1例再次手术加行胃肠或肠肠吻合仍未缓解,继续内科治疗。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肠功能恢复比肠外营养支持者提前。结论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是由多种因素诱发的。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瘫的可靠方法。采用非手术疗法均可治愈,肠内营养有助胃肠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开封县第一人民医院行腹部相关手术治疗且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并分析发病时间、诊治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12例患者发生于术后5~8 d,均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全部经内科保守治疗,于手术后12~45 d恢复胃动力,经钡剂透视证实胃蠕动正常,吻合口通畅,痊愈出院。结论:胃瘫综合征是由多种因素诱发,诊断时必须排除机械性、器质性病变;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瘫综合征的可靠方法;保守治疗效果值得肯定,再次手术应慎重。  相似文献   

18.
张一峰  王爱东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24):1076-1077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PG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者以机械性梗阻行开腹手术,1例术后小肠瘘,经胃空肠造瘘肠内肠外营养治愈,其余17例均行保守治疗,15天 ̄42天内胃肠功能恢复。结论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PGS可靠的方法,耐心的非手术综合疗法是治疗PGS的可取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3例食管癌出现PG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同食管癌手术方式及吻合口位置PGS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残胃制作方法PGS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例患者经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酸碱代谢平衡、应用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减轻胃壁水肿等治疗,18例3周内胃功能恢复,3例4周恢复,1例8周恢复,1例保守治疗3个月无好转后经胃一空肠吻合术治愈。结论:食管癌术后PGS的诊断主依据临床表现及消化道x线造影、超声和胃镜等辅助检查,采取非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8年2月-2009年2月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的16例胃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本组胃瘫一般发生于术后6—10d,16例均经非手术治愈,9d恢复4例,12d恢复5例,15d恢复3例,20d恢复3例。结论胃瘫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诱发,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瘫的可靠方法,采用非手术疗法包括心理治疗、营养支持、适当应用胃动力药物及激素等西医治疗,同时结合中医针灸治疗,可取得到良好疗效,进一步缩短治疗时间,应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