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儿在住院期间全程隔离无家属陪护,24小时由护士取代家长在病房里陪护患儿并实施各项护理操作.护士在病房开展医疗游戏项目,实施游戏治疗,不仅能让患儿较快地适应陌生环境,缓解其恐惧、紧张的情绪,配合各项医疗操作,更能改善医患关系,让患儿有家庭归属感. 相似文献
2.
3.
4.
5.
目的:探讨新生儿无陪护病房身份识别流程改进的应用效果。方法我科自2014年6月以来在新生儿无陪护病房实施身份识别流程改进,执行身份识别操作流程,比较流程改进前后新生儿身份识别的安全性和护理质量。结果流程改进后,新生儿的孕周、皮肤、性别、体重等方面的记录正确率高于改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新生儿腕带缺失、病历分离的发生率低于改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改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身份识别流程改进能够有效提高新生儿身份识别的安全性和护理质量,改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使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health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HFMEA)模式管理工具,改进规范新生儿身份识别流程,最大限度地保证患儿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提高护理安全。方法应用HFMEA对身份识别流程中容易引起失效的环节进行决策树分析,确定失效模式,制定详细的改进措施。结果新流程应用后,对照组患儿腕带发生脱落为11.2%,实验组发生率为5.9%(χ2=5.849,P=0.016),差异有显著性;手腕带信息错误比较,对照组有12例(0.04%),实验组0例(χ2=12.16,P=0.000);护理人员对流程的评价方面:95.7%护理人员认为新流程详细、具体、操作性强;全部(100%)护理人员认为新流程增加了新生儿身份识别的安全性,提高了护士查对及自我保护意识;6位(13.0%)护理人员认为新的身份识别流程程序繁琐。结论运用HFMEA模式,优化无陪护病房新生儿身份识别流程,提高了护士对无陪护病房内新生儿身份识别的有效性与正确性,在保证新生儿科护理安全质量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探讨医护助一体化服务模式在无陪护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将2016年1—9月我院无陪护病房收治的12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6年10月—2017年5月我院无陪护病房收治的1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医护助一体化服务模式,对比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护理满意度、病房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疾病认知、注意事项、用药禁忌、饮食/运动等方面的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服务态度、住院期间舒适度、护理安全管理方面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基础护理、危重护理、护理文书、消毒隔离、急救药品管理方面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护助一体化服务模式应用于无陪护病房护理管理中,有利于提高患者自护能力与相关指标的护理满意度,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亲子陪护模式对改善新生儿病房住院患儿疾病转归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5月新生儿病房收治的204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陪护区护理组长及新生儿专科医生评估结果,结合家长意愿分为无陪护组(n=136)及亲子陪护组(n=68)。无陪护组患儿给予无陪区常规护理干预,亲子陪护组患儿采取亲子陪护模式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总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及家长满意度。结果:亲子陪护组黄疸、肺炎患儿住院时间及奶粉费用均低于无陪护组(P 0. 05),但总住院费用高于无陪护组(P 0. 05);亲子陪护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高于无陪护组(P 0. 05)。结论:虽然新生儿病房住院患儿采用亲子陪护模式总住院费用增加,但是促进了疾病转归,缩短了患儿的住院时间,提高了患儿家长满意度,有利于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陪护护理在优质护理示范病房中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方法:将2010年2~7月的1 296例患者作为陪护组,将2010年7~12月的1 602例患者作为无陪护组,比较两组基础护理合格率、护理不良事件与投诉发生率、陪护率、按呼叫器的例次、满意度情况。结果:无陪护组基础护理合格率、满意度均明显优于陪护组(P<0.01),不良事件与投诉发生率、陪护率、按呼叫器例次均明显低于陪护组(P<0.01)。结论:无陪护护理可有效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升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儿童医院患儿住院陪护探视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陪护探视制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问卷式调查,对600名患儿家属进行调查,内容包括陪护需求、探视原因及探视方式等。结果:住院患儿家属对陪护探视需求明显高于我院实际控制的陪护探视率。结论:从实际出发,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适当提高陪护探视率,同时加强管理和引导,对提高医疗质量,促进患儿身体尽快康复,维护医院正常医疗秩序,塑造良好医院形象,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了解儿童医院患儿住院陪护探视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陪护探视制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问卷式调查,对600名患儿家属进行调查,内容包括陪护需求、探视原因及探视方式等。结果:住院患儿家属对陪护探视需求明显高于我院实际控制的陪护探视率。结论:从实际出发,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适当提高陪护探视率,同时加强管理和引导,对提高医疗质量,促进患儿身体尽快康复,维护医院正常医疗秩序,塑造良好医院形象,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住院患儿陪护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影响健康水平的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觉压力因素问卷对150名住院患儿陪护进行调查问卷.结果住院患儿陪护的SCL-90得分中,总分、均分、阳性项目数及躯体化、焦虑、敌对三项因子分(p<0.01)、强迫、抑郁(p<0.05)2项因子分均高于我国正常成人常模,差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住院患儿陪护的健康水平较低,在护理工作中我们应尽量减轻陪护的心理压力,维护其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7.
《齐鲁护理杂志》2016,(17)
目的:探讨互动达标理论护理在无陪护病房早产儿臀红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4例臀红的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实施King互动达标理论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3 d内两组臀红程度加重情况,并比较两组Ⅰ度和Ⅱ度臀红治愈时间和两组低层级护士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臀红加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Ⅰ度和Ⅱ度臀红治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低层级护士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陪护病房运用King互动达标理论护理,能明显降低早产儿臀红发生率和缩短皮肤潮红及皮疹消退时间,提高低层级护士的思维判断能力和相关理论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环节追溯下的无缝护理在无陪护新生儿病房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6月30日无陪护新生儿病房中的120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选取2021年1月1日~6月30日无陪护新生儿病房中的120例新生儿作为观察组,采用环节追溯下的无缝护理。比较两组护理缺陷环节发生情况、护理质量、新生儿卫生合格情况、新生儿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基本信息错误、手腕带脱落、留置针部位异常、护患纠纷、交接工作不到位等护理缺陷环节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护士态度、医护纠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医护人员手卫生、恒温箱入水口、室内空气、新生儿使用前奶瓶、奶嘴卫生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环节追溯下的无缝护理应用于无陪护新生儿病房管理中,能降低无陪护新生儿病房的护理缺陷事件发生率,提高新生儿卫生合格标准,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从而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儿科移植病房患儿亲属陪护对临床护理及治疗的积极意义.方法 将2007年1月至2010年4月收集的37例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的患儿随机分成无陪护组7例和有陪护组30例,对有陪护组亲属进行规范的进仓前培训.对移植过程中2组患儿护理心理依从性、急性不良反应和骨髓造血功能重建时间进行分析.结果 无陪护组患儿基础护理依从性仅为28.6%,而有陪护组依从性可达到73.3%.按Bearman标准分析,无陪护组出现急性不良反应Ⅳ级1例,Ⅲ级1例,Ⅱ级4例,Ⅰ级1例;有陪护组Ⅳ级1例,Ⅲ级1例,Ⅱ级6例,Ⅰ级22例.36例患儿获得骨髓重建,无陪护组骨髓造血功能重建时间最长为41 d,平均时间为(28.14±7.98)d.有陪护组骨髓造血功能重建时间最长为22 d,平均时间为(14.61±2.33)d.结论 家属参与移植期间的陪护是安全的、可行的.亲属陪护对于患儿在移植期间的心理干预、护理依从性及成功完成移植的治疗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神经内科收治对象为脑血管、神经方面疾病的患者,其病房的特点是中老年患者、痴呆患者、危重患者、瘫痪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多,患者住院时间长等。因此实行无陪护管理其需要的护理人员与其他普通病房相比也相对多,护理员承担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护理,一方面,能使护士把主要精力放在治疗和观察病情上,对护理工作是一种有益的促进;另一方面,护理员并不像护士一样进行过专科训练,他们专科护理知识不熟悉,存在着一定的医疗事故隐患,一旦操作不当,则会出现意外事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