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联合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联合空气压力波治疗仪治疗,观察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肢体肿胀情况.结果:两组DVT和肢体肿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联合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可有效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DVT,减轻肢体肿胀.  相似文献   

2.
王婷婷  王曾  葛国芬   《护理与康复》2021,20(2):67-69
目的 观察隔姜艾灸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骨科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选取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隔姜艾灸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肢体疼痛、肢体肿胀情况,股静脉及胭静脉血流速度及D-二聚体浓...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中的疗效。方法将2005年2月至2008年3月的52例长期卧床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的48例长期卧床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的基础上使用微波治疗仪。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 1周后,观察组患者肢体肿胀,肢体疼痛情况明显较对照组为轻;观察组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而对照组有6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预防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把8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试验组术后4d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双下肢,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与护理联合个人行为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患者患肢疼痛程度、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研究时间为10d。结果治疗后10d时试验组的疼痛分数为2.26±0.78、肿胀指数为5.66±2.06、凝血综合指数为2.36±1.08、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5%;对照组的疼痛分数为2.98±1.87、肿胀指数为6.98±1.99、凝血综合指数为3.18±1.38、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0.0%。试验组疼痛分数、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的效果,并且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5.
徐卫娟 《全科护理》2013,(29):2695-2696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危重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运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进行辅助治疗,比较两组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较传统方法更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妇科腹部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妇科2011年6—8月收治的180例的腹部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2011年9—11月收治的180例腹部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下肢进行物理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出现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出现1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妇科腹部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明显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学》2021,41(5)
目的 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穴位按摩对肝胆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褥疮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在禹州市中医院肝胆外科行肝胆手术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术后给予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穴位按摩治疗。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褥疮发生率及术后7 d的股静脉血流速度、股静脉血流量。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褥疮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后7 d的股静脉血流速度、股静脉血流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术后无下肢肿胀、疼痛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穴位按摩在肝胆手术后应用效果良好,明显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褥疮的发生率,改善了下肢血流状况,减少了下肢疼痛、肿胀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0):2360-2361
选取收治的88例下肢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预防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比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治疗前后肢围的变化。观察组发生DVT2例,对照组11例,两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后减轻疼痛、消除肿胀和提高舒适度方面效果显著。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效果明显,安全便捷,即促进患肢消肿作用,还能提高患者舒适度,可有效预防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空气压力波治疗仪(IPC)预防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5例骨科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60)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n=65)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IPC治疗和护理.术后2周比较两组患者DVT发生率及下肢肿胀和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肿胀和疼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IPC可降低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和缓解各临床不适症状,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为观察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辅助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取栓术后患肢肿胀和血栓复发的影响,选择2004-09/2005-07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取栓术后患者62例,按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肢体术后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辅助治疗(30min/次,1次/d,14d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周径,血栓复发率和患肢冷感评分。结果显示经28d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大小腿周径缩小,冷感评分降低,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实验组血栓复发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能有效的减轻深静脉血栓取栓术后肢体肿胀和预防血栓复发。  相似文献   

11.
探讨全下肢间歇式充气压力泵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要点。5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全下肢间歇式充气压力泵。使用过程中患者皮肤温度及色泽均未见异常,无一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偏瘫患者发生肢体肿胀,轻微疼痛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防性使用周期性充气压力泵,可有效预防和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士正确使用并学会观察能有效解决应用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手法按摩预防胃癌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回顾性总结262例胃癌手术患者,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手法按摩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结果262例胃癌手术患者中,术后5 d的D-二聚体水平较术前升高不明显,未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舒适率96.9%,2例患者出现肢体肿胀、疼痛,经对症处理后,均顺利出院。结论胃癌术后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术后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手法按摩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改善了患者的术后舒适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频振动治疗仪预防脑卒中偏瘫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70例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按脑卒中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偏瘫下肢给予多频振动治疗仪治疗。治疗后14d观察偏瘫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18,P0.05)。[结论]多频振动治疗仪治疗可有效预防偏瘫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骨科2012年1月-2014年3月行骨科手术的165例患者,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的79例术后患者设为对照组,2013年2月-2014年3月的86例术后患者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D-二聚体浓度、肢体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D-二聚体浓度、肢体肿胀、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未发生肢体深静脉血栓,对照组有6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空气波压力治疗应用在骨科围手术期患者,能有效预防肢体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及减少肿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科2007年12月~2009年6月62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肢体术后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辅助治疗(30min/次,1次/d,7d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周径、血栓发生率和患肢冷感评分。结果经14d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冷感评分降低,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实验组肢体周径缩小、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能有效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减少肿胀,且安全舒适、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冰桶及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肢体肿胀、疼痛状况的影响,以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构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50例双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采用常规预防方法,实验组应用冰桶及空气波压力治疗仪,2次/d,50 min/次,12 d为1疗程;对照组未使用治疗仪.对两组患者DVT发生率及肿胀、疼痛方面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肢体肿胀、肢体疼痛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1周后肢体重度肿胀、疼痛及DVT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冰桶及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能明显减轻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肿胀、疼痛并减少了DVT的发生率,对早期DVT的预防有明显的作用.URBANKOVA研究[1]发现,间断加压器械预防DVT和不预防的相比较,DVT发生率降低了60%.2009年9月~2010年12月,我科使用冰桶及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临床效果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预防方法,实验组在常规预防的基础上使用脉冲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比较2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能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8.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用于预防骨科卧床患者血栓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IPC)用于预防骨科卧床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400例骨科卧床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20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预防方法,实验组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2次/d,30min/次,10d为1疗程。对照组未使用治疗仪。对两组患者DVT发生率及肿胀、疼痛、舒适度方面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实验组DVT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在消除肿胀、减轻疼痛及提高舒适度方面效果明显。结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能有效预防骨科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且安全舒适、经济适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气压治疗仪对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气压治疗组(20例),两组患者早期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采取相同的护理措施,在此基础上气压治疗组使用气压治疗仪。10 d后评定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气压治疗组患者经气压治疗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明显减少,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气压治疗对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在预防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2014年11月-2015年10月55例住院治疗的结直肠肿瘤患者设为对照组,术前后实施常规护理,术后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将2015年11月-2016年11月55例住院住院治疗的结直肠肿瘤患者设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后24h采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进行治疗,每次治疗30min,2次/d,共治疗7d。比较术前和术后7d两组患者凝血功能、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术后7d,观察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值低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采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能提高结直肠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从而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