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对比观察肉毒毒素注射后不同时间介入系列石膏固定治疗痉挛型脑瘫伴马蹄足患儿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3例痉挛型脑瘫伴马蹄足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儿均给予基础康复治疗(包括足跟步行、踢球训练、单脚站立、立位平台上下训练、平衡训练等),观察组同时于小腿三头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2周后行系列石膏固定治疗,对照组则于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即刻介入系列石膏固定治疗。2组患儿均石膏固定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6个月时分别运用改良Tardieu量表(MTS)、三维步态分析、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及自制问卷对患儿肌张力、步态、运动功能及护理情况进行评测。 结果 治疗后2个月、6个月时2组患儿MTS评分(伸、屈膝时踝跖屈肌R1,R2及R1-R2差值)、三维步态首触地时踝关节角度、支撑期和摆动期最大踝关节背屈角度、GMFM-88量表D区(站立)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2个月时观察组MTS评分(伸、屈膝时踝跖屈肌R1,R2及R1-R2差值)、支撑期最大踝关节角度[(8.57±7.38)°]、GMFM-88量表D区评分[(88.79±21.19)分]及治疗后6个月时MTS评分[伸、屈膝时踝跖屈肌R1,R2及R1-R2差值]、支撑期最大踝关节角度[(5.53±9.16)°]、GMFM-88量表D区评分[(83.52±20.64)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2个月、6个月时观察组首触地踝关节角度、摆动期最大踝关节背屈角度、步长、步速、GMFM-88量表E区评分与对照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肉毒毒素注射后延迟2周介入系列石膏固定较注射后即刻行石膏固定能更有效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踝跖屈肌张力及痉挛状态,改善踝关节活动范围与功能,减轻系列石膏固定引起的不适与疼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应用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足下垂的疗效.方法: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2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例,2组均进行运动训练、物理因子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FES对偏瘫侧腓总神经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NMES),同时进行步行训练.治疗前后分别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测定患儿腓肠肌肌张力的变化、关节量角器法测量下肢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分值.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儿患侧腓肠肌肌张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GMFM-88之D、E区评分及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均高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FES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能改善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的踝关节活动范围,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局部注射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将2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小腿三头肌BTX-A局部注射治疗,于治疗前后给予下肢改良Ashworth评分(MAS),并评定伸膝踝关节背屈度.结果:治疗1、2、3个月后,观察组M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同时间点对照组(P<0.01,0.05);2组伸膝踝关节背屈度均较治疗前及同时间点对照组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0.05);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后MAS评分才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BTX-A局部注射结合康复训练比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小腿三头肌痉挛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自制自制踝足矫形带对痉挛型偏瘫脑瘫足下垂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 24例痉挛型偏瘫脑瘫足下垂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例。两组患儿均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行步态训练,观察组佩戴自制踝足矫形带行步态训练,共12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腓肠肌改良Ashworth量表(MAS)、踝关节主动背屈活动度(ROM)和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88)D区(站立)、E区(走跑跳)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MAS评分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ROM、GMFM-88的D区和E区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佩戴自制踝足矫形带行步态训练能进一步降低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患侧的腓肠肌张力,增加踝关节活动度,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联合踝足矫形器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步态参数及肌张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某院的87例脑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进行分组,对照组43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44例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配戴踝足矫形器。观察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运动功能及肌张力。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高于对照组改良Ashworth分级量表(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联合踝足矫形器能够通过对关节的固定及功能训练,改善脑性瘫痪患儿肌张力,增强运动功能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下肢骨折术后并发腓总神经损伤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骨折术后腓总神经损伤是由于手术牵拉、石膏、敷料、夹板及肢体自身压迫引起神经轴索中断,神经内瘢痕形成,或过度的牵拉致神经张力过大,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引发踝关节背伸及伸趾功能障碍、呈垂足、垂趾畸形;足不能外翻、小腿前外侧和足背前、内侧感觉障碍。2003年10月年至2006年7月,本科收治下肢骨折术后并发腓总神经损伤8例,由于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和精心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着重就护理干预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联合活动平板训练对痉挛型双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实验组患儿进行佩戴功能性电刺激产品在活动平板上进行步行训练,对照组穿戴踝足矫形支具在平地上进行步行训练,每组每天训练1次,每周5d,共12周。治疗前后分别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测定患儿腓肠肌肌张力的变化、关节量角器法测量下肢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分值。结果 2组患儿治疗12周后,踝关节ROM增加,GMFM之D区(站立)评分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12周后,MAS评分及GMFM-88之E区分值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12周后,实验组的MAs、踝关节ROM及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联合活动平板进行步行训练能更有效地降低痉挛型双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增加踝关节活动度,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于脑性瘫痪患儿的传统金属踝足矫形器具有制作工序多,制作条件高、制作后不易修整和较笨重等缺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现代高分子材料用于踝足矫形器的制作.目的:分析几种踝足矫形器的材料学特点,探讨各种材料的踝足矫形器在治疗脑性瘫痪患儿膝反张中的应用情况.方法: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 CNKI 数据库(www.cnki.net/index.htm),在标题和摘要中以:"膝反张,脑性瘫痪,踝足矫形器"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能及时准确地报道脑性瘫痪患儿应用踝足矫形器矫治的研究进展和运用情况,共纳入19篇文献.结果与结论:踝足矫形器的制作材料包括高分子树脂材料、聚乙烯材料、聚丙烯材料、低温热塑板材料、半成品高分子纤维等.脑性瘫痪患儿佩戴以上材料制作的踝足矫形器可以增强踝关节稳定性,减轻肌张力,提高行走的速度及步幅,改善步态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配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畸形及粗大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对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BTX-A注射,再配合功能训练;对照组46例仅进行功能训练。两组分别于注射治疗前及注射后1周、3个月采用综合痉挛评分量表(CSS)、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PROM)测量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进行评估。结果 BTX-A起效时间为注射后24~72h,到达高峰时间为1~2周,疗效维持3个月,不良反应极少。治疗组1周后、3个月后下肢CSS评分及3个月后踝关节PROM、GMFM之D区和E区评分均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尖足消失。结论 BTX-A注射配合功能训练可快速缓解脑瘫患儿下肢肌肉痉挛,纠正尖足畸形,扩大踝关节活动范围,促进粗大运动功能发育,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配合平衡发育训练在偏瘫型脑瘫尖足中的应用及其对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偏瘫型脑瘫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给予平衡发育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最大背屈位足一小腿夹角、胫前肌最大收缩时肌电(EMG)幅值、粗大运动母表(GMFM-88)代表步行能力的E区对2组患儿进行评定。结果:经过12周治疗,2组患儿患侧的最大背屈值足小腿夹角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胫前肌最大收缩EMG值7支GMFM-88 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配合平衡发育训练能更好改善偏瘫型脑性瘫痪尖足步态,提高患儿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头针结合综合康复疗法在小儿脑性瘫痪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某院收治的脑瘫患儿97例,收集时间为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头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头针治疗基础上,结合EMGBF治疗仪、按摩、作业训练等综合康复疗法。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9%明显优于对照组8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66)、痉挛评定量表(Ashworth)评分治疗后均明显改善,这说明两组粗大运动功能和肌张力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治疗后GMFM-66、Ashworth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观察组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示,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精神状态、社会活动能力因子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结论中医头针结合综合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能够明显提高整体治疗效果,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肌张力以及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可调节踝足矫形器在脑卒中良肢位摆放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卧床时取良肢位摆放康复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佩戴可调节踝足矫形器治疗。分别采用踝关节综合痉挛量表、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来评定患者踝关节痉挛程度、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分析比较两组踝足异常模式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踝关节综合痉挛量表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后,对照组踝足异常模式重度8例、中度10例、轻度9例、无异常模式3例,观察组踝足异常模式中度3例、轻度3例、无异常模式24例,两组患者踝足异常模式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调节踝足矫形器应用于脑卒中良肢位摆放康复护理中可改善患者踝关节异常模式,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治疗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60例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按照监护人的治疗意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运动训练、物理疗法及配戴矫形器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对偏瘫侧下肢进行肌电生物反馈刺激。在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分别用综合痉挛评分量表(CSS)评定患侧下肢肌张力、关节量角器法测量患侧下肢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分值以比较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12周后下肢CSS评分及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GMFM之D区和E区评分均比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能降低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改善踝关节活动范围,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下肢矫形器在瘫痪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下肢矫形器在脑性瘫痪、偏瘫、截瘫康复治疗中应用的意义,探讨瘫痪康复的有效途径,指导临床实践,帮助瘫痪患者早日回归家庭与社会.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2001-01/2006-12与矫形器的研制和应用相关的文献,检索词为“下肢矫形器,瘫痪,康复”,并限定文献语言为中文.同时手工检索有关专著.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纳入标准:①下肢矫形器的种类、用处.②下肢矫形器在瘫痪康复治疗中应用的效果.③下肢矫形器的改进和发展.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57篇关于下肢矫形器的研制及其在瘫痪康复中的应用的相关报道,排除31篇重复性研究和其他种类矫形器的研究文献,26篇符合纳入标准. 资料综合:下肢矫形器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在脑性瘫痪、偏瘫和截瘫等常见瘫痪性疾病的康复过程中对提高膝踝关节的控制能力、增强膝踝关节的稳定性、纠正膝反张、膝屈曲、尖足、足内外翻等异常步态、提高行走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新型下肢矫形器的研制与应用使有潜能的患者更大程度地提高了行走能力. 结论:下肢矫形器作为重要的康复辅助器具,已广泛应用到各种瘫痪的康复治疗中.应用下肢矫形器对改善患者的步态、提高行走能力并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下肢矫形器的改进和应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背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作为痉挛型脑性瘫痪解除痉挛和改善功能的有效手段已被逐渐公认和推广,但标准的SPR手术后脊柱失稳、肌力减退等并发症已成为人们观注的课题。有限度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limited 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LSPR)联合内收肌松解术有效解除下肢痉挛畸形同时,在减少上述并发症方面有良好效果。目的:探讨LSPR联合内收肌松解术治疗下肢痉挛型脑性瘫痪对解除下肢痉挛畸形、改善步态、提高患者运动能力的作用。设计:以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为研究对象的自身前后对照、随访性观察。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病房。对象:病例来源于2001-01/2002—1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科病房住院治疗的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双下肢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剪刀步态、屈膝及尖足行走。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18例,Babinski征阳性15例。所有患者躯干与四肢均有较好的运动功能,均能独立行走、下蹲或在单手或双手扶持下行走,无固定的软组织挛缩畸形。干预:本组患者均采用选择性L5、S1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同时联合双侧内收肌松解术治疗。术后评定患者下肢肌张力、肌力、膝及跟腱反射、病理症及踝阵挛变化;腰椎、骨盆X射线片及物理检查了解畸形改变;根据手术前后立姿、步姿、下蹲起立等评分,评价运动功能改善情况。随访方法通过查阅原始病历,回院复查及书信联系,填写表格并详细记录,了解手术前后运动功能、肌张力、肌力、膝及跟腱反射、踝阵挛等改变。主要观察指标: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有限度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前后痉挛解除和下肢功能评分情况。结果:本组3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1个月。所有患者的痉挛程度较术前有明显降低,平均下降2.5级。术后步态明显改善,剪刀步态及尖足消失,屈膝改善,足跟可着地行走。踝阵挛及病理反射消失率100%,12例术前膝腱反射亢进的患者,术后膝反射减弱。术后双下肢无肌力减退及感觉的永久性缺失。术后随访2年以上的9例摄腰椎及骨盆X线片未见畸形出现。同时8例术前有上肢痉挛或流涎、语言障碍的患者术后上述症状也不同程度缓解。患者手术后立姿(4.25&;#177;0.91)、步姿(3.92&;#177;0.65)、蹲、立姿势变换能力(4.02&;#177;0.74)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2.04~2.98,P(0.05~0.01)。结论:LSPR结合内收肌松解术,在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可有效的解除脑性瘫痪患者下肢痉挛畸形,提高其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背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作为痉挛型脑性瘫痪解除痉挛和改善功能的有效手段已被逐渐公认和推广,但标准的SPR手术后脊柱失稳、肌力减退等并发症已成为人们观注的课题.有限度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limited 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LSPR)联合内收肌松解术有效解除下肢痉挛畸形同时,在减少上述并发症方面有良好效果.目的探讨LSPR联合内收肌松解术治疗下肢痉挛型脑性瘫痪对解除下肢痉挛畸形、改善步态、提高患者运动能力的作用.设计以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为研究对象的自身前后对照、随访性观察.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病房.对象病例来源于2001-01/2002-1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科病房住院治疗的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双下肢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剪刀步态、屈膝及尖足行走.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18例,Babinski征阳性15例.所有患者躯干与四肢均有较好的运动功能,均能独立行走、下蹲或在单手或双手扶持下行走,无固定的软组织挛缩畸形.干预本组患者均采用选择性L5、S1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同时联合双侧内收肌松解术治疗.术后评定患者下肢肌张力、肌力、膝及跟腱反射、病理症及踝阵挛变化;腰椎、骨盆X射线片及物理检查了解畸形改变;根据手术前后立姿、步姿、下蹲起立等评分,评价运动功能改善情况.随访方法通过查阅原始病历,回院复查及书信联系,填写表格并详细记录,了解手术前后运动功能、肌张力、肌力、膝及跟腱反射、踝阵挛等改变.主要观察指标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有限度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前后痉挛解除和下肢功能评分情况.结果本组3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1个月.所有患者的痉挛程度较术前有明显降低,平均下降2.5级.术后步态明显改善,剪刀步态及尖足消失,屈膝改善,足跟可着地行走.踝阵挛及病理反射消失率100%,12例术前膝腱反射亢进的患者,术后膝反射减弱.术后双下肢无肌力减退及感觉的永久性缺失.术后随访2年以上的9例摄腰椎及骨盆X线片未见畸形出现.同时8例术前有上肢痉挛或流涎、语言障碍的患者术后上述症状也不同程度缓解.患者手术后立姿(4.25±0.91)、步姿(3.92±0.65)、蹲、立姿势变换能力(4.02±0.74)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2.04~2.98,P<0.05~0.01).结论LSPR结合内收肌松解术,在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可有效的解除脑性瘫痪患者下肢痉挛畸形,提高其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强化康复训练对下肢静脉畸形术后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下肢静脉畸形行血管瘤切除术后患者61例随机分为常规组30例和强化组31例。常规组采用下肢静脉畸形术后常规康复训练进行干预,强化组则进行强化康复训练。于干预前、干预后(即出院时)、出院1个月后、出院3个月后采用美国足踝矫形外科学会(AOFAS)踝-足关节功能评分(即AOFAS评分)、踝关节活动度(背屈度、跖屈度)测量、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中文版关节炎生活质量简易评分(AIMS2-SF)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踝-足运动功能、踝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同时记录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继发跟腱挛缩、出血、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出院1个月和3个月后,2组患者的AOFAS总分、踝关节背屈角度和踝关节跖屈角度与组内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强化组患者的AOFAS总分、踝关节背屈角度、踝关节跖屈角度即优于组内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强化组患者出院3个月后的AOFAS总分、踝关节背屈角度、踝关节跖屈角度亦显著优于常规组出院3个月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出院1个月和3个月后,2组患者VAS评分和AIMS2-SF总分均显著优于组内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强化组干预后和出院一个月后的VAS评分亦显著优于常规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治疗期间,常规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0.0%,强化组无不良事件发生,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康复训练可促进下肢静脉畸形术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缓解患者疼痛的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脑性瘫痪患儿多数均存在运动功能障碍。目前,对于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多采用包括矫形器在内的综合康复措施。可应用于脑性瘫痪患儿的矫形器分为上肢矫形器和下肢矫形器。上肢矫形器包括肘矫形器、腕关节伸展矫形器、拇指外展矫形器和伸指板;下肢矫形器包括长下肢矫形器、短下肢矫形器、髋关节矫形器和足矫形器。文章总结了常用矫形器的特点及矫形器的副作用,并重点介绍了针对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障碍进行改良后的踝足矫形器。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8):3308-3310
目的探究痉挛性脑瘫患儿康复训练过程中采用以家庭为中心(FCC)模式延伸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接收的痉挛性脑瘫患儿96例,根据建档顺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FCC模式延伸护理,观察两组护理前后粗大运动功能(GMFM-88)评分、PALCI评分、下肢肌张力(MAS)评分及家属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护理6个月后,观察组GMFM-88、MAS评分高于对照组,且PALC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5.83%,高于对照组7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痉挛性脑瘫患儿康复训练过程中应用FCC模式的延伸护理服务,可有效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提高患儿坐姿位置、移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下肢张力,有利于促进家属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  相似文献   

20.
外固定矫形技术是儿童骨科专科特色医疗,我科近5年利用外固定矫形技术治疗儿童各种下肢畸形200例.应用外固定装置进行肢体矫形的患儿,患肢足、踝关节主动或被动的维持在跖屈位,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或治疗,前足有可能僵硬在跖屈位而导致足下垂畸形[1].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由于缺乏科学辅助用具的支持,难以确保正确的康复卧位姿势,影响患儿的康复及舒适,并出现足下垂的并发症.预防足下垂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防治足下垂的主要措施是护理人员用手经常向上推握患儿的足部并活动踝关节,足部不活动时用被褥、衣物、硬板或垫子等放在足底与床档之间,使足部保持背伸位,但这种方法费时、费力且效果不确定.为解决这一难题,科室与矫形公司合作设计一种新型预防足下垂支具并应用于术后患儿,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