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用于肝移植的临床经验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3医院收治的31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供体中符合中国标准Ⅰ类8例、Ⅱ类3例、Ⅲ类20例。按规范器官获取流程取得供肝。供肝的热缺血时间为2~13 min,平均为9 min;冷缺血时间为240~600 min,平均为350 min。31例受体均顺利完成肝移植手术。其中29例受体恢复良好,肝功能逐渐恢复,未出现血栓形成、排斥反应,4例出现胆道狭窄并发症,经胆道支架置入术后引流通畅;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平均8 d,术后住院时间平均21 d,病情稳定后出院。受体总体存活率为81%,1例术后2 d死于原发性肝脏无功能,1例死于术后肺部感染,4例肿瘤受者死于肿瘤复发转移。结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可以扩大供肝来源且近期效果良好。逐渐完善捐献供体器官功能保护措施,严格掌握供者适应证、加强器官功能评估、缩短热冷缺血时间,是改善临床效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肝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DCD供肝肝移植供、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原发病不同将182例受者分为良性组(135例)及肝细胞癌(肝癌)组(47例)。比较两组受者围手术期情况及1年、3年存活率;总结受者的临床预后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移植物早期功能障碍(EAD)、血管并发症、急性肾损伤(AKI)、肺部感染、急性排斥反应、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及胆道并发症。结果两组受者的无肝期、手术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182例受者的1年人、移植物存活率均为93.1%,3年人、移植物存活率均为84.9%。良性组受者的1年和3年存活率分别为92.5%和88.1%,肝癌组受者的1年存活率及无病存活率分别为95%和91%,3年存活率为78%。两组受者的总体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9)。术后并发症包括胆道并发症26例,血管并发症14例,AKI 34例,肺部感染22例,急性排斥反应11例,EAD11例,CMV感染10例,其中放置T管者的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比未放置T管者明显降低(8%比19%,P0.05)。结论 DCD供肝肝移植是治疗各类终末期肝病及肝癌的良好手段,术后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移植的胆道并发症预防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6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88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88例均符合中国标准三类捐献(即脑-心双死亡标准器官捐献)。所有病例按标准获取流程成功完成肝脏捐献,88例受者均顺利植入供肝,胆道重建多采用胆管端端吻合,供者胆管尽可能短,吻合时保持微张力。未出现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排斥反应。1例患者出现胆漏经引流3周后自愈,2例患者出现胆道狭窄并发症,经置入胆道支架后缓解。结论加强获取器官管理,采用规范的获取供肝流程,充分利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尽量缩短热、冷缺血时间,注意胆道重建技巧,有助于减少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移植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的临床经验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1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移植中心完成的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体肝移植的76例供体和78例受体的临床资料。观察肝移植受体早期移植物功能恢复情况并分析引起早期移植物功能障碍(EAD)的危险因素,观察远期的移植物生存及受体生存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78例受体术后EAD的发生率为36%(28/78),其中供体总胆红素(TB)高和冷缺血时间长是EAD发生的危险因素。受者围手术期存活率为92%(72/78),死亡6例,分别死于原发性移植物失功4例、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肺部感染1例。术后发生腹腔感染5例,胆道狭窄3例,血管血栓形成2例,除1例死亡外,其余经相应治疗后好转。受体术后1年的存活率为84.2%,2年存活率为80.0%。结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是较好的供肝来源,其近远期效果良好。控制术前供肝质量,缩短冷缺血时间等均是提高临床效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CDCD)肝移植的临床疗效及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2月至2017年11月成功实施的15例CDCD肝移植供、受者临床资料,观察并分析肝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情况及预后等。结果 15例器官捐献者均符合中国三类捐献标准(C-Ⅲ),采用经典原位全肝肝移植术7例,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供肝质量544.2~1 422.4(1 171.9±289.6)g,热缺血时间9~22(17.1±3.1)min,冷缺血时间2~9(5.4±2.0)h,无肝期43~100(67.5±14.1)min,术中出血量300~3 000(1 283.3±808.4)ml,手术时间355~605(513.3±70.6)min,术后呼吸支持时间为5~960(93.1±241.7)h,ICU逗留时间为48~720(126±167.9)h,术后住院时间13~103(34.2±22.1)d,总住院费用8.73~54.78万元。术后并发症包括迟发性胆道吻合口狭窄1例,应激性消化道大出血、小肝综合征、多重耐药菌感染、肝性胸水1例,急性排斥反应3例,肺部细菌感染2例,带状疱疹病毒感染2例,腹腔大出血1例,肝包膜下血肿1例,移植肝新发肿瘤1例,拔除T管后胆漏并致弥漫性腹膜炎1例。术后随访时间0.5~51个月,1例因术后出现急性排斥反应、感染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于术后第27天死亡,1例于出院后174 d因移植肝功能衰竭伴心肺功能衰竭死亡,余13例受者肝功能均恢复顺利,预后良好。结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仍系高风险、高并发症手术,通过不断优化器官捐献操作流程、加强捐献器官功能维护、严格把握移植受者手术指征、规范围手术期管理、术后定期随访,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边缘供肝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肝移植中心2015年4月至5月施行的3例边缘供肝肝移植供、受者临床资料。结果 3例边缘供肝供者均为男性,包括61岁老年供者供肝1例,重度脂肪变性(肝细胞气球样脂肪变65%)供肝1例,冷缺血时间延长(15.7 h)1例。均实施中国三类标准器官捐献。老年供肝肝移植受者术后肝功能恢复良好,未出现排斥反应。重度脂肪变性供肝肝移植受者术后肝功恢复差,术后1周因移植肝原发性无功能再次行肝移植。冷缺血时间延长供肝肝移植受者术后恢复顺利,术后10 d发生轻度急性排斥反应,将他克莫司由2.0 mg(2次/d)调整为2.5 mg(2次/d),肝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在综合评估供肝状况及合理匹配受者的前提下,边缘供肝能够安全使用,并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老年供肝可以匹配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低的老年受者;冷缺血时间延长供肝可通过增加灌注次数以适当缓解术后肝功能恢复延迟情况;重度脂肪变性供肝仍应谨慎使用,要综合其他影响供肝的因素及受者状况来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再次肝移植的病因、预后及并发症防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完成的26例再次肝移植供、受者临床资料。根据再次肝移植时间不同,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代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时代早期再次肝移植治疗经验探索期)完成的再次肝移植受者纳入早期移植组(共9例),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完成的再次肝移植受者纳入成熟期移植组(共17例)。根据移植间隔时间不同,将26例受者分为移植间隔>1年组(15例)和移植间隔≤1年组(11例)。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早期与成熟期移植组受者再次肝移植术前年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手术时长、供肝冷和热缺血时间、无肝期时长及术后第7、14天血清白蛋白水平。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受者移植间隔时长、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以及术后第7、14天总胆红素、ALT和AST。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再移植术后受者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早期与成熟期移植组、移植间隔>1年与≤1年组受者术后2年生存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再次肝移植病因包括:胆道并发症8例,移植物失功8例,原发病复发4例(肝细胞肝癌复发),慢性排斥反应2例,首次肝移植术后急性肝功能衰竭2例,血管并发症2例(门静脉血栓和肝动脉栓塞各1例)。早期移植组受者术中无肝期时长和术后第7天血清白蛋白分别为(53.3±7.9)min和(34±5)g/L,成熟期移植组受者分别为(45.1±1.8)min和(38±4)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98和-2.111,P均<0.05)。早期移植组肝移植术前年龄、MELD评分、移植间隔时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供肝冷和热缺血时间、术后第7天总胆红素、ALT和AST以及术后第14天总胆红素、ALT、AST和白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至2020年10月1日,26例受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15 d(105~1 842 d),期间9例受者均于术后1年内死亡(早期移植组6例,成熟期移植组3例)。早期移植组和成熟期移植组受者术后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3.3%和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8,P<0.05)。移植间隔≤1年组和移植间隔>1年组受者术后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4.5%和7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90,P>0.05)。 结论胆道并发症及移植物失功能是再次肝移植的主要原因,器官捐献成熟时期的再次肝移植预后优于器官捐献时代早期。因再移植受者病情复杂、手术困难,应谨慎进行再次肝移植手术评估。合理的个体化治疗能够为再次肝移植受者带来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原位肝移植术治疗布加综合征的经验和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10年4月9例布加综合征患者接受肝移植治疗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前影像学评估和手术经验,并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受者存活情况.结果 术前9例患者均经腹部CT强化扫描及血管重建等检查明确诊断,并行腔静脉造影明确梗阻情况及分型.9例患者中,接受尸体供肝移植者8例,均采用经典非转流术式;接受亲属活体右半供肝移植1例.术后免疫抑制方案为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皮质激素.9例受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2.8个月(13~61个月),期间出现癫痫发作1例,十二指肠乳头及功能不良1例,小肝综合征1例,以及肺部感染4例;1例接受了中度脂肪肝供肝的受者于术后12d因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行再次肝移植;1例受者于术后6个月因发生胆道并发症导致移植肝功能丧失而行再次肝移植,该例患者术后35个月死于肝脏肿瘤复发.所有患者未发生流出道梗阻及布加综合征复发.9例受者术后1和2年存活率为100%(9/9),术后3年存活率为88.9%(8/9).结论 通过准确的影像学评估和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肝移植已成为治疗布加综合征的重要手段,受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质量评估和功能维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成功实施的93例器官捐献供者和87例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的临床资料。介绍该中心对供肝质量的评估和功能维护经验,总结器官捐献器官获取和利用的情况,以及接受器官捐献肝移植受体恢复情况。结果供者器官的平均热缺血时间为8 min(1~12 min),器官切取手术操作顺利,器官切取手术平均耗时为32 min(20~52 min)。93例供体获取了93个肝脏,成功用于肝移植87例,弃用6例(重度脂肪肝3例、肝纤维化2例、肝脏撕裂伤1例),含2例肝肾联合移植。移植肝功能恢复良好,仅有1例出现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结论对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的供者进行早期正确的评估和维护,能够提高移植器官质量,改善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原位劈离式肝移植(ISSL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15年5月至2017年2月实施的10例ISSLT供、受者临床资料。10例供者均为中国Ⅰ类器官捐献,中位年龄33岁,脑死亡原因分别为脑外伤6例,脑出血4例;中位体质量指数22.8 kg/m2,ICU住院时间(3.8±2.1)d。经评估后按3种方式完成在体供肝劈离,产生20例具有独立解剖功能的供肝。10例ISSLT中,6对成人-儿童,4对成人-成人,移植物重量与受者体质量比为1.5%~2.7%。6对成人-儿童中,5对分别使用扩大右半肝和左外侧叶,1对分别使用左、右半肝;4对成人-成人分别使用左、右半肝。接受右侧肝叶的受者行经典原位肝移植,接受左侧肝叶的受者行背驮式肝移植。结果供肝劈离手术时间(226±58)min,出血量(138±51)m L;供肝离体修整时间为(84±25)min。20例受者中,8例在外院手术,12例在我院手术。截至2017年9月,在本院手术的12例受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13.5个月,10例未发生出血、血管及胆道并发症,肝功能恢复顺利。2例出现胆道并发症,1例胆管吻合口轻度狭窄,经皮胆道支架植入好转;1例接受右三叶供肝的受者术后2周夹闭T管后出现少量胆漏,经引流后好转。5例接受右三叶供肝的受者中,1例术后移植肝Ⅳ段坏死,受者ALT升高,肝叶萎缩,2周后肝功能恢复正常;其余4例Ⅳ段门静脉重建的受者,术后肝功能均恢复较快。结论 ISSLT可以在循环状态稳定的脑死亡供者中顺利开展,在保证供肝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了供肝使用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22例体外劈离式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0年1月间22例劈离式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第一阶段(2006年6月至2(D7年2月)移植10例,第二阶段(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移植12例.共对11例供肝进行劈离,获得22个移植物,其中超右半肝8个,左外侧叶肝8个,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3个,不含肝中静脉的左半肝3个.观察术后移植肝功能的恢复情况、血管和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受者的存活率.结果 22例受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1.7个月(0.5~43个月),术后1年和3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82%和63.7%.动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1%,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33.3%.22例受者中有5例死亡,其中2例的死亡原因与外科技术并发症相关,但均为第一阶段移植的受者.结论 随着供肝劈离技术和部分肝移植技术的进步,体外劈离式肝移植的受者和移植肝的存活率与全肝移植相近.应在我国推广此技术,从而增加供肝数量.缩短受者等待移植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
Zhu ZJ  Zhu LW  Gao W  Jiang WT  Zhang YM  Zhang JJ  Huai MS  Yang T  Sun LY  Wei L  Zeng ZG  Li JJ  Shen ZY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2):1100-1104
目的 探讨成人间活体肝移植供者评估、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后并发症分析.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8月同一外科组施行的94例成人间活体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受者年龄18 ~76岁,供者年龄19 ~60岁.94例活体肝移植手术方案包括:左半肝供肝移植2例,右半肝供肝移植92例,44例切取肝中静脉例,48例不切取肝中静脉.分析供受者术前评估、术后并发症及存活情况.结果 所有供者均恢复良好出院,供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4%.随访截止于2011年5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为37个月,死亡8例.供者1年存活率为95.7%,移植物存活率为94.7%.1例发生小肝综合征;1例因急性肝坏死行再次肝移植;24例(25.5%)经胆道造影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发现胆道吻合口狭窄,但其中9例(9.6%)表现为肝功能异常.结论 活体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精确的术前评估、合理手术方式选择,采用左半肝或右半肝供肝、含或不含肝中静脉的活体肝移植,在成人间活体肝移植中均能有效的保证供受者安全.  相似文献   

13.
公民心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公民心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1年5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施行的20例公民心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供受者的临床资料.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DBCD)供者通过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避免热缺血,M-Ⅲ供者不采用ECMO,待心跳停止5 min后实施肝脏获取手术.受者均采用原位肝移植术,其中17例行胆管端端吻合,3例行胆肠吻合.所有受者获定期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20例供者中M-Ⅲ占10%( 2/20),DBCD占90% (18/20).20例受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无肝期、术中出血量和术后ICU时间分别为(6.2±2.7)h、(54±13) min、(2305±1311)ml和(44±35)h.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肝功能恢复满意,无原发性肝脏无功能或移植肝功能恢复延迟;术后1个月内1例受者因脓毒血症死亡,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其余18例受者长期生存,最长生存时间为58个月.结论 公民心死亡器官捐献是现阶段我国可以应用的供肝获取方法,其中以DBCD为主要类型;建立科学的心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流程,合理使用ECMO等保护供肝质量措施,对我国公民死亡器官捐献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移植的流程方法及疗效,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移植提供一定借鉴。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8年10月至2015年12月完成62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病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62例均符合《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工作指南》三类捐献标准(脑-心双死亡标准器官捐献,DBCD)。所有病例按标准成功完成了肝脏捐献及获取流程,其中15例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维持至器官获取。供肝热缺血时间0~30(16.2±6.5)min,冷缺血时间190~680(347±39)min。62例受体均顺利植入供肝,未出现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排斥反应。1例围手术期死于多发动脉血栓形成,1例发生胆漏经引流后自愈,2例发生胆道狭窄并发症,经胆道支架置入后缓解;肿瘤复发转移死亡3例。 结论通过合理流程充分利用ECMO,加强获取器官管理,缩短热冷缺血时间,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移植可以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移植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移植73例,供者43例,其中本院器官获取组织42例,外院器官获取组织分享1例。分析肾移植术后人/肾存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73例受者随访9~38个月,术后6个月、1年的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7.3%/94.5%、94.5%/91.8%。10例(13.7%)受者发生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15例(20.5%)受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21例(28.8%)受者发生肺部感染。2例受者移植肾丢失,4例受者移植肾带功死亡。结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移植近期疗效较好,是解决供肾来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移植的效果.方法 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国际性综合生物医学信息书目数据库(Pubmed/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中1950-2011年正式发表的英文文献,选取单中心研究.针对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人、移植物存活率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纳入13篇单中心研究文献,包括5867例脑死亡器官捐献(DBD)肝移植和619例DCD肝移植.DCD肝移植术后发生胆道并发症的比值比(OR值)为2.5(95%可信区间为2.00~3.12),发生缺血性胆管炎的OR值为14.65(95%可信区间为6.51~32.99),发生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PNF)的OR值为2.12(95%可信区间为1.33~3.36).DCD肝移植和DBD肝移植术后受者总体1年存活率分别为83.8%和87.2%,OR值为0.78(95%可信区间为0.59~1.02);移植物总体1年存活率分别为72.2%和82.4%,OR值为0.55(95%可信区间为0.45~0.68).DCD肝移植和DBD肝移植术后受者总体3年存活率分别为81.5%和78.9%,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物总体3年存活率分别为69.5%和73.6%,OR值为0.73(95%可信区间为0.56~0.94).结论 DCD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尤其是缺血性胆管炎的发生率较高,但术后整体效果与DBD肝移植相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者维护中的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对肝移植受者及移植物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间19例DCD供肝移植的临床资料,依据DCD供者在器官切取前是否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将19例DCD供肝移植的供、受者分为血管活性药物组(用药组)和未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组(未用药组).观察和比较两组供、受者间的临床特征、术后并发症、受者和移植物存活时间等.结果 术后两组受者间肝功能指标均无显著差异.两组受者均未出现与供者相关的胆道并发症、原发性移植物功能不全、门静脉狭窄、肝动脉血栓形成等.用药组受者及移植物的存活时间为(4.2±4.2)个月,未用药组为(6.2±4.2)个月,两组受者及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基本相同(P>0.05).结论 在DCD供者的维护中,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对肝移植后移植肝功能、胆道并发症、原发性移植物功能不全、门静脉狭窄、肝动脉血栓形成及受者和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婴幼儿亲属活体部分供肝肝移植中的供、受者的安全性.方法 2006年9月至2009年11月,行婴幼儿亲属活体部分供肝肝移植者8例,受者原发病均为先天性胆道闭锁.供者术前常规行三维CT观察和计算全肝及肝叶(段)体积及形状,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MRCP)了解胆道情况.根据婴幼儿受者腹腔容积切取合适肝叶(段)行肝移植术.受者术后给予抗排斥反应和预防感染等治疗;供者术后给予保肝和抑酸治疗.分析供、受者术前、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 8对供、受者手术均获成功.6例供肝为左外侧叶,1例为S3肝段,1例为减体积S3肝段,供肝重量为(235.9±53.6)g(148~302 g),供肝重量与受者体重比(GW/RW)为(2.65±0.48)%(2.11%~3.36%).对供、受者随访3~40个月(中位数18个月),8例供者均存活,发生并发症2例(25%).8例受者中,死亡1例(12.5%),其他受者发生并发症13例次.结论 术前对供、受者行精确评估,切取合适供肝行肝移植术,术中精细操作,术后精心治疗可最大程度保证供、受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成人活体肝移植71例报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开展成人活体肝移植初始阶段如何确保供、受者安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4月至11月71例成人活体肝移植供、受者临床资料,分析评估方案、手术策略和并发症.结果 切取供者右半肝68例,其中带肝中静脉4例;切取带肝中静脉左半肝3例.术后出现并发症2例,1例胆漏,1例腹腔内出血,无供者死亡.受者外科并发症18例,其中胆道并发症12例,血管并发症3例,小肝综合征3例;病死率为10%(7/71).结论 在开展成人活体肝移植的初始阶段,采用严格的供、受者评估、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和术后处理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供、受者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保护及功能评估的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者和33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供肝获取情况和受者预后情况;根据供者器官获取前的血清钠离子水平(血清钠),将相应受者分为血清钠155 mmol/L组、血清钠155~160 mmol/L组和血清钠161~180 mmol/L组,比较3组受者术后早期移植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结果 35例供者中,中国标准二类27例,中国标准三类8例,实施肝移植33例,余2例肝脏有淤血性肝硬化改变,弃用。33例肝移植受者中,30例恢复顺利,术后7~14 d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长期门诊随访移植肝功能基本正常;3例受者死亡,其中2例死于门静脉血栓形成,1例死于肺部感染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血清钠155 mmol/L组、血清钠155~160 mmol/L组和血清钠161~180 mmol/L组受者术后早期移植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依次为18%、23%和4/5,其中,血清钠161~180 mmol/L组明显高于血清钠155 mmol/L组(P0.05)。结论对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功能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和维护是提高供肝利用率、保证供肝功能和取得较好移植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