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目的对某三级医院肾病内科血液透析患者阴沟肠杆菌血流感染疑似暴发进行调查与控制,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2018年5月21日—6月6日该院肾病内科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医院空气、透析用水和透析液、透析材料、使用中消毒剂、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患者手及深静脉置管处皮肤等进行环境卫生学检测,针对感染原因进行分析和采取严格防控措施。结果 2018年5月21日—6月6日,共6例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血培养均检出阴沟肠杆菌,发病率为3.03‰(6/1 980)。环境卫生学监测共采集标本133份,其中空气、透析用水及透析液、一次性透析管路、使用中消毒剂采样标本检测均合格;医务人员手采样合格率为61.54%(8/13);物体表面采样合格率为80.28%(57/71),患者手及深静脉置管处皮肤采样6份,不合格1份;环境卫生学监测均未检出阴沟肠杆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透析前需要溶栓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阴沟肠杆菌血流感染的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例感染患者住院治疗2周后血培养阴性,出院继续门诊血透治疗。血液净化中心连续观察2个月未再出现新发感染病例。结论血液净化中心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切断外源性感染途径。加强血液透析患者血管导管置管部位及血糖的管理,透析前避免溶栓等措施可减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某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1起疑似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感染源和传播途径,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控制措施。【方法】对2021年12月23日—12月30日神经外科5例CRKP感染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按照环境微生物学监测方法采集标本,查找环境中的CRKP菌株,应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分析环境分离菌株,采取综合性控制措施进行干预。【结果】5例感染患者位于3个房间,均诊断为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其中3例患者标本检出的CRKP细菌药敏结果相同。通过环境卫生学监测,从3个房间的水龙头把手和水槽表面标本检出CRKP菌株。MLST分析结果显示,房间2和房间3的水龙头把手和水槽标本均为ST11型,房间1的环境标本为ST23型。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后,本次疑似暴发得到有效控制。【结论】本次医院感染暴发可能是由于CRKP感染患者的病原体污染环境以及医护、陪护家属等人员的手部传播。加强医护人员及陪护人员的宣教和管理,早期识别感染暴发,及时采取综合性控制措施是预防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一起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暴发事件的根本原因,并以此为依据,有效减少血流感染暴发事件的发生,方法 采用根源分析法(RCA)对该起血流感染暴发事件进行分析并持续改进.结果 在确认近端原因后,对其进行了随机病例对照研究(RCT),患者免疫力低下的OR值为0.12,95%CI为1.59~4.77,未选择氯己定进行皮肤消毒的OR值为0.94,95%CI为6.78~12.31,留置时间>7 d的OR值为1.23,95%CI为3.76~10.52,使用肝素进行封管的OR值为2.33,95%CI为5.17~9.29;封管液的污染是导致此次暴发的根本原因.结论 实施联动措施能有效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使用RCA能有效减少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特别能减少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告一起疑似医院血流感染暴发流行病学调查过程及防控措施效果。方法采用临床资料调查和现场采样相结合的方法对某院一起疑似医院血流感染暴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传播源和传播途径,评价防控效果。结果 2014年4月21—28日某院神经内科病房共6例患者突发寒战、高热,其中4例外周血培养阳性(检出肺炎克雷伯菌2株,鲍曼不动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各1株),确诊为医院血流感染。共采标本170份,集中暴发期采样合格率(64. 91%,37/57)低于采取综合防控措施之后(93. 81%,106/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 675,P=0. 000)。检出的致病菌主要分布在手最常接触的位置,患者周边物体表面、陪护人员手所携带的细菌与患者感染的致病菌存在一致性。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后,无新发病例出现,6例患者均经治疗后痊愈。结论此次事件为疑似医院血流感染暴发,病房环境污染和经手播散是主要传播源和传播途径。实施环境去污染和手卫生管理的针对性防控措施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暴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某院心脏外科病房一起疑似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为诊断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对该院心脏外科2010年7月5日-26日期间发生的6例手术切口疑似感染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相关因素分析。结果6例疑似切口感染病例除1例术后第2天发热外,余无发热等症状;切口无红肿等炎性表现,无脓性分泌物,分泌物培养均无细菌生长。在未加用抗菌药物,仅采取换药引流3~5 d的措施下即痊愈。医院专家组诊断为切口愈合不良。但调查中发现临床医生医院感染防控意识淡薄,抗菌药物使用、消毒隔离及无菌操作、集中空调和净化设备的维护保养等存在医院感染隐患。结论此次医院感染暴发虽被排除,但强化医院感染防控意识,建立医院感染暴发预警机制,有效预防控制医院感染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暴发的判定,为其防控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2013年10月1-15日发生在杭州市某医院的6例疑似CRBSI病例的临床特征、病原学结果、流行病学资料及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等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根据血培养及导管尖端病原培养或两套血培养病原一致性,6例疑似CRBSI病例最终确诊3例,均为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病原分别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大肠埃希菌.3例确诊患者间无明显流行病学关联.环境卫生学监测未检出多重耐药致病菌以及与上述患者病原菌一致的病原微生物,但医务人员手卫生检查合格率为80%.结论 此次疑似CRBSI暴发事件为假暴发,CRBSI的暴发应根据病原学诊断一致性来判断.胃肠道肿瘤术后常因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及肠外营养液输注,尤其容易引发血流感染.医务人员应注意手卫生在院内感染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8)
目的对医院新生儿科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暴发进行调查,为医院感染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2016年10月17日-11月10日新生儿科白色念珠菌血流感染患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现场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采集空气、物表、手及各类液体标本共184份,同时采取临床干预措施。结果 14例患儿外周血、静脉导管等处检出白色念珠菌,确诊13例CRBSI患儿;患儿静脉导管正压接头和留置针肝素帽灌洗液、暖箱湿化水、输液泵表面、医务人员手等多个标本监测不合格;通过拔除导管、抗菌药物治疗及防控措施实施后,所有患儿均病愈出院。结论应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无菌操作、重视环境和物表的消毒等,从多方面防控医院感染暴发。 相似文献
8.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0)
目的探讨血流感染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同源性,以便更好地控制短时间内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引起的院内感染。方法对医院2013年5-6月分离的15株血流感染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菌株应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MLST),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atpD、gltB、gyrB、recA,lepA、phaC和trp B7个管家基因片段,测序结果与MLST数据库中的数据比对分析,获得菌株各管家基因的编号和ST型,研究其同源性。结果 15株菌中,13株菌的7个管家基因完全相同,同时gyrB管家基因出现新的序列型,为新的序列型(ST)。15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被分为3个基因型,分别为ST482、ST608和一个新的ST序列,来自神经外科的13株菌为同一个ST型。结论医院短时间内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引起的血流感染属医院感染暴发,神经外科的13株菌为同一ST型。其中13株菌的ST型不仅相同且是新的ST型,与另外两科室的菌株不同。MLST在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分子生物学分型中的应用,表现出了较高的分辨率,对医院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血流感染暴发的调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某院普外科病房一起疑似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探讨控制感染的有效措施,以减少类似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方法启动医院感染暴发处置应急预案,对该院普外科病房2012年9月7日-30日期间发生的6例手术切口感染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相关因素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结果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及三间分布综合分析,考虑为聚集性手术部位感染病例,排除手术部位医院感染暴发,6例患者相继治愈出院。结论此次医院感染暴发虽被排除,但通过规范医护人员操作行为,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和医生的手术技术水平,加强手术间管理以及充分的术前准备等措施来切断内源性和外源性感染途径,能有效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血流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分型、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携带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8-2020年山东省某医院血流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全基因组测序(WGS)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微量肉汤稀释法测试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利用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cgMLST)分析菌株间相关性。结果 共收集62株血流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5株,检出7种STs,优势型别为ST59;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菌株47株,检出11种STs,以ST22最多见。检出31种毒力基因和16种肠毒素基因。耐药基因携带率高达98.4%(61/62),检出率最高的耐药基因为blaZ(83.9%,52/62),其次为erm(c)(41.9%,26/62)、mecA(24.2%,15/62)。MRSA耐药基因检出率高于MSSA。对青霉素(96.8%,60/62)、红霉素(82.2%,51/62)、克林霉素(45.2%,28/62)耐药率较高。对利奈唑胺(1.6%,1/62)、替加环素(1.6%,1/6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用FOCUS PDCA程序预防控制重症监护室(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效果。方法运用FOCUS PDCA程序分析中心静脉置管以及护理操作流程中的各个环节,明确CRBSI发生的具体原因;成立持续质量控制(CQI)小组并对ICU护士进行培训,对操作流程进行改进和监督,形成良性循环。结果运用FOCUS PDCA程序干预前(2010年1-12月),ICU的CRBSI发病率为8.29‰;经干预后(2011年1月-2012年12月),CRBSI的发病率降至3.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6,P<0.001)。结论运用FOCUS PDCA程序控制CRBSI的发病率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白假丝酵母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与标本来源、药物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探讨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及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4—5月某院新生儿科病房分离的白假丝酵母菌,采用试剂盒对菌株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测试,并采用MLST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型,分析菌株间的同源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共分离15株白假丝酵母菌,来自4例患儿和1名医务人员,15株白假丝酵母菌经MLST获得3个序列型(ST),其中13株为ST1997,另外2株分别为ST1359和ST1933。经eBURST软件对ST分型进行聚类分析,ST1997菌株属于Group 13,ST1359菌株属于Group 1,ST1933菌株属于Group 20。同一患者外周血和外周静脉导管分离的白假丝酵母菌属于同一克隆株。结论新生儿科病房存在白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的暴发,应积极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加强对新生儿科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集束化管理方案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探讨有效可行的血液导管管理方法。方法将ICU 791例深静脉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第1阶段2009年6-11月371例,4105个导管日采用传统的血液导管管理方法,为对照组;第2阶段2010年1-6月420例,4824个导管日为集束化组,比较两组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CRBSI)发生率、住ICU时间及血液病原学检查结果,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集束化组CRBSI发生22例,发生率4.56‰,对照组发生34例,发生率8.28‰,两组比较CRBS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管理能有效预防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某院一起下呼吸道感染阴沟肠杆菌医院感染暴发的原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该院呼吸科与胸外科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诊疗发生下呼吸道阴沟肠杆菌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对患者及其周围环境和物品检出菌进行耐药分析,采用脉冲场电泳(PFGE)技术进行基因分型。结果2013年3月8—16日胸外科与呼吸科在内镜中心纤维支气管镜室进行肺泡灌洗患者共15例,后续发生下呼吸道阴沟肠杆菌感染13例,经排查有4例为社区感染(包括首例患者),其余9例均为医院感染;8份环境标本检出2株阴沟肠杆菌,分别来源于纤维支气管镜负压吸引接头、用于修剪一次性可控式吸痰管道的剪刀。将患者与环境检测得到的阴沟肠杆菌15株进行药敏结果筛选,选出药敏结果相似的有11株菌,其中环境2株、住院患者6株、社区患者3株。11株阴沟肠杆菌PFGE分型显示,有8株菌基因型相同,其中6株来自于胸外科患者,2株来自于负压吸引接头与用于一次性可控式吸痰管道的剪刀;另3株基因型相同,来自于呼吸科与胸外科。结论此次感染暴发是由纤维支气管镜污染同一株阴沟肠杆菌引起,该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较敏感,此类事件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采用必要措施切断传播流行是控制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科住院患者阴沟肠杆菌感染危险因素,总结干预对策,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4月102例骨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发生阴沟肠杆菌感染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予以对症治疗,观察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 102例骨科住院患者发生阴沟肠杆菌感染11例,感染率10.78%;年龄、基础疾病、住院时间、无菌操作、抗菌药物应用、免疫抑制剂应用、皮肤或黏膜溃烂、侵入性操作、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是骨科住院患者发生阴沟肠杆菌感染的单危险因素,也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临床治疗后治愈率为45.46%、无效率为27.27%、总有效率为72.73%,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在治疗3、7d后各项指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应用抗菌药物,结合对症处理,阴沟肠杆感染预后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一起Standfon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嗜水气单胞菌深部手术切口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的原因,为有效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9—10月某院心外重症监护病房(ICU)发生3例心脏术后手术部位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规范采集患者深部切口引流脓液和静脉全血,对菌株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结果 3例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深部切口引流脓液及血液中检出嗜水气单胞菌,均对阿米卡星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2号患者的呼吸机外管道、3号患者床单元表面处均检出嗜水气单胞菌,且药敏试验结果与1号患者所在病区水池台面检出的嗜水气单胞菌一致。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接触隔离等措施后,未再出现新发嗜水气单胞菌医院感染病例。结论此次事件为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患者周围环境污染是可能的传播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介导鲍曼不动杆菌(AB)血流感染的相关蛋白,为AB血流感染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方法在AB基因数据库中检索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相同,分离部位不同的AB菌株,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仅存在于血流感染AB中的差异蛋白,并进行功能注释分析。结果在设定的检索条件下,共检索10株AB,按MLST分为3组,其中ST92型4株(分离自血、痰各2株)、ST137型4株(分离自血、痰各2株)、ST365型2株(分离自血、痰各1株)。基因、蛋白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部分蛋白仅存在于血流感染AB中,不存在于分离自痰的AB中,其中ST92、ST137、ST365型血流感染AB中分别存在20、4、22个特有蛋白。特有蛋白参与的生物学过程主要集中在:细菌毒力与侵袭力、细菌代谢、DNA合成、DNA损伤及修复、转录、翻译、基因转座、以及噬菌体相关蛋白等通路上。结论由于个体差异性,同一MLST的AB上述蛋白表达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其发生血流感染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ICU内对医护人员进行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教育的效果.方法 对ICU内新入职人员和所有医护人员进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相关知识和方法的教育,感染控制护士床边观察实际操作,并监测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和导管使用率;教育干预分3个阶段:教育前(2009年11月-2010年4月),教育阶段(2010年5月)和教育后(2010年6-11月),比较教育前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和导管使用率.结果 干预后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从71.93%降至60.15%,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从5.90‰降至2.63‰,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医护人员进行常规培训,再教育和依从性监测应作为医院感染预防策略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