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 分析重型、危重型(以下简称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省某定点医院2020年1—4月重症隔离病区危重症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为病例组,未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重症COVID-19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有62例危重症COVID-19患者。其中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10例,未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52例。62例患者中14例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感染率为22.6%;10例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感染率为16.1%,分别为耐碳氢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4例,耐碳氢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感染6例;合并非多重耐药菌或真菌感染共9例(11株)。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病例组中心静脉置管比例、抗菌药物使用种类、使用抗菌药物种类≥4种比例均高于对照组;病例组清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危重症COVID-19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独立危险因素为抗菌药物使用种类≥4种(OR=17.104,95%CI:1.805~162.033),清蛋白为保护因素(OR=0.834,95%CI:0.709~0.982)。 结论 危重症COVID-19患者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清蛋白水平,有利于预防与控制危重症COVID-19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儿童细菌性重症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1月457例儿童细菌性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其中96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与361例非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差异,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检出多重耐药菌菌株的患者96例,男68例,女28例,年龄0~14岁,平均(6.09±4.51)岁;未检出多重耐药菌菌株的患者361例,男228例,女133例,年龄0~14岁,平均(5.34±4.63)岁。多因素分析显示,既往使用抗菌药物天数[OR=1.093,95%CI(1.014~1.179)]、入住PICU[OR=3.613,95%CI(1.874~6.969)]、创伤性治疗[OR=2.296,95%CI(1.141~4.619)]、感染后联合应用抗菌药物[OR=6.861,95%CI(3.510~13.409)]、感染后使用抗菌药物天数[OR=1.295,95%CI(1.125~1.409)]是儿童细菌性重症肺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减少儿童细菌性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住院患者发生手术部位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 对2012年5月-2015年4月玉溪某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手术部位多重耐药菌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发生手术部位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比较多重耐药菌感染与敏感菌感染患者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 结果 3年间共实施手术39 433例,498例(1.26%)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在送检的样本中共166例患者检出感染病原菌,耐药菌感染87例(52.41%),敏感菌感染64例(38.55%),耐药菌与敏感菌混合感染15例(9.04%)。将15例混合感染患者分别计入耐药组(102例)与敏感组(79例)进行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有基础疾病(OR=2.78),频繁更换抗菌药物(OR=2.44)以及抗菌药物使用疗程≥5 d(OR=5.65)是发生手术部位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耐药组较敏感组住院时间平均延长 6.9 d,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住院总费用、药品费用、抗菌药物费用均高于敏感菌感染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76、3.790、3.815,均P<0.001)。 结论 有基础疾病、频繁更换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疗程≥5 d均会增加患者手术部位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风险列线图(Nomogram)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月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458例骨科创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asso logistic回归分析骨科创伤住院患者术后MDRO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纳入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Nomogram预测模型,另选取2021年2—10月224例骨科创伤患者建立验证组,对建模组数据进行验证。结果 458例创伤患者为建模组,其中创伤合并MDRO感染114例,感染率24.89%;非MDRO感染组患者344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lasso logistic回归分析,APACHE Ⅱ评分≥20分(OR=2.567,95%CI: 1.593~4.178)、发热日数≥3 d(OR=2.656,95%CI: 1.631~4.361)、住院日数≥10 d(OR=3.563,95%CI: 2.207~5.808)、使用抗菌药物(OR=2.314,95%CI: 1.415~3.848)、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日数≥7 d(OR=2.114,95%CI: 1.329~3.624)是创伤患者术后MDRO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回归分析结果中的5项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创伤术后MDRO感染的Nomogram模型,验证结果显示:Bootstrap内部验证,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建模组预测曲线下面积(AUC)为0.877 8,验证组AUC为0.871 8。说明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决策分析曲线显示该模型有较高的获益性。结论 Nomogram预测模型的建立有利于早期识别创伤患者术后MDRO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时采取防控措施,从而降低MDRO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重症康复单元昏迷患者再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某院康复医学科重症康复单元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入住康复科后再发肺部感染组和非肺部感染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受伤形式、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及康复干预措施等。结果 共调查269例患者,再发肺部感染167例。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低血清清蛋白(95%CI:0.750~0.883,OR=0.814)、GCS<8分(95%CI:0.176~0.571,OR=0.317)及昏迷时间≥ 3周(95%CI:1.637~10.752,OR=4.196)是昏迷患者再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269例患者共检出245株病原菌,居前三位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77株,31.43%)、鲍曼不动杆菌(70株,28.57%)、肺炎克雷伯菌(40株,16.32%);多重耐药菌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63株,49.22%)、铜绿假单胞菌(29株,22.66%)、肺炎克雷伯菌(20株,15.62%)。结论 对于重症康复单元昏迷患者,积极改善意识水平,纠正及预防低白蛋白血症以及尽可能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降低其肺部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并评估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对CRAB血流感染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以2013年1月-2020年8月某院确诊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性分为耐药组(CRAB组)与敏感组(CSA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的不同将CRAB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在确诊后48 h内的PCT、CRP水平,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64例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包括CRAB组43例与CSAB组21例。使用抗菌药物>7 d是CRAB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6.198,95%CI:1.280~30.023)。43例CRAB血流感染患者中预后良好组13例,预后不良组30例。ROC曲线显示,PCT、CRP以及PCT联合CRP预测CRAB血流感染患者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9(95%CI:0.658~1.000)、0.800(95%CI:0.610~0.990)、0.895(95%CI:0.751~1.000)。结论 使用抗菌药物>7 d是CRAB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血清PCT、CRP水平对CRAB血流感染患者的预后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新建综合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关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7—2019年入住某医院新建综合ICU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医院感染病原菌情况。结果 共监测1 133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20例(174例次),医院感染率10.59%,例次感染率15.36%;医院感染日发病率为11.95‰,例次日发病率17.32‰,根据患者平均病情严重程度调整医院感染日发病率为3.65‰,调整例次日发病率为5.30‰。呼吸机、导尿管和中心静脉插管使用率分别为44.25%、85.19%、52.19%,呼吸机相关肺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和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分别为12.37‰、0.35‰、6.10‰。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64.94%),其次为血液(21.27%)和泌尿道(3.45%)。ICU住院日数≥14 d (OR=0.122,95%CI:0.036~0.414,P=0.001)、输血(OR=0.233,95%CI:0.104~0.522,P<0.001)、APECHE II评分≥20分(OR=0.358,95%CI:0.175~0.733,P=0.005)和气管切开(OR=0.158,95%CI:0.066~0.374,P<0.001)是ICU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ICU医院感染患者病死率(37.50%)高于非医院感染患者(2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4,P=0.031)。120例医院感染患者共检出147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58.50%)为主,居前5位的是肺炎克雷伯菌(19.05%)、白念珠菌(17.69%)、铜绿假单胞菌(15.65%)、金黄色葡萄球菌(10.89%)和鲍曼不动杆菌(占6.80%)。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14.29%、65.22%,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为81.25%。结论 新建综合ICU器械相关感染发病率较高,尤其是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检出主要病原菌耐药严重,应根据相关感染特点制定相应防控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系统评价肺结核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方法 在线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和PubMed数据库中从建库至2020年2月28日发表的与肺结核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相关文献,两名研究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16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4.51,95%CI:1.85~10.96)、病程≥5年(OR=4.32,95%CI:3.04~6.14)、复治肺结核(OR=5.82,95%CI:3.08~11.00)、病变累及肺野数≥3个(OR=2.82,95%CI:2.33~3.42)、有肺部空洞(OR=3.44,95%CI:2.06~5.75)、合并糖尿病(OR=2.05,95%CI:1.75~2.42)、侵入性操作(OR=6.42,95%CI:4.54~9.08)、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OR=4.52,95%CI:1.79~11.39)、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OR=3.74,95%CI:2.26~6.19)、痰涂片阳性(OR=0.49,95%CI:0.28~0.87)与肺结核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相关;性别与肺结核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未见明显关联(P=0.066)。 结论 高龄、病程长、复治肺结核、病变累及肺野数多、有肺部空洞、合并糖尿病、侵入性操作、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是肺结核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单中心数据构建预测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某院行剖宫产术的孕妇临床资料,分别使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孕妇行剖宫产术后发生产褥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关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 妊娠期生殖道炎性感染(OR=3.457,95%CI:1.205~9.917)、妊娠期糖尿病(OR=4.901,95%CI:1.247~19.259)、胎膜早破(OR=8.513,95%CI:3.041~23.830)、产后阴道反复出血(OR=10.000,95%CI:3.404~29.373)、血红蛋白<90 g/L (OR=4.657,95%CI:1.689~12.840)及清蛋白<40 g/L (OR=5.163,95%CI:2.062~12.926)是孕妇行剖宫产术后发生产褥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以上6项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孕妇行剖宫产术后发生产褥感染的列线图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内外部验证,结果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校正曲线与理想曲线拟合均较好,预测值同实测值基本一致,C指数分别为0.774(95%CI:0.739~0.809)、0.765(95%CI:0.734~0.796),该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结论 孕妇行剖宫产术后发生产褥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此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和区分度,可为临床筛查高风险孕妇和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老年性痴呆患者隐匿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老年性痴呆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历资料,从确诊患者中随机挑选部分患者作为建模组,并根据是否具备隐匿性分为隐匿性肺炎组、非隐匿性肺炎组,其余病例作为验证组。分别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老年痴呆患者发生隐匿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应用R4.0.3软件构建nomogram图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共纳入216例患者。其中148例(隐匿性肺炎75例、非隐匿性肺炎73例)用于建模,68例(隐匿性肺炎37例、非隐匿性肺炎31例)用于验证。糖尿病(OR=2.565,95%CI:1.094~6.015)、重度痴呆(OR=3.079,95%CI:1.116~8.494)、痴呆病程≥10年(OR=5.782,95%CI:2.139~15.627)、年龄≥80岁(OR=2.737,95%CI:1.011~7.413)、长期卧床(OR=4.835,95%CI:1.716~13.625)为痴呆合并隐匿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通过该5项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验证结果显示:建模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1,验证组AUC为0.756,提示该模型诊断能力良好;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模型拟合优度良好;decision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有较高的获益性。结论 年龄≥80岁、重度痴呆、痴呆病程≥10年、糖尿病、长期卧床是老年性痴呆患者发生隐匿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列线图模型个体化可预测老年性痴呆患者发生隐匿性肺炎的概率,从而尽早干预,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Meta分析明确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MDRO)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数据库有关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感染MDRO危险因素的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统计分析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0篇,总样本量为2 568例。纳入分析的危险因素共13个,经Meta分析结果表明,足溃疡病程[WMD=5.25,95%CI(0.13~10.37),P=0.04]、缺血性溃疡[OR=2.84,95%CI(2.25~3.60),P0.001]、溃疡面积[OR=2.43,95%CI(1.58~3.72),P0.001]、因同一溃疡住院次数2次[OR=16.82,95%CI(10.85~26.09),P0.001]、抗菌药物暴露史[OR=5.86,95%CI(3.79~9.07),P0.001]、曾经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OR=5.15,95%CI(3.51~7.56),P0.001]、合并骨髓炎[OR=7.22,95%CI(4.45~11.69),P0.001]、糖尿病肾病[OR=1.41,95%CI(1.12~1.76),P=0.003]以及贫血[OR=3.18,95%CI(2.04~4.95),P0.001]为MDRO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足溃疡病程越长、缺血性溃疡、溃疡面积越大、住院次数越多、有抗菌药物应用史以及合并骨髓炎、糖尿病肾病及贫血的患者MDRO感染的风险越高,医护人员应及时识别相关危险因素并积极采取措施预防MDRO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早期预测新冠肺炎轻型普通型进展为重型危重型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17日—3月14日在长沙市第一医院收治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基本情况、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室资料。采用回顾性队列分析研究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指标。 结果 169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136例为轻型普通型,33例为重型危重型。单因素分析显示,重型危重型和轻型普通型在年龄、饮酒史、感染地为湖北、有明确接触史、合并慢性心脏病、高血压、总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血糖、乳酸脱氢酶、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有饮酒史(OR=3.06)、有慢性心脏疾病(OR=15.26)、总蛋白偏低(OR=2.13)、入院时血糖升高(OR=4.91)、C反应蛋白升高(OR=12.34)为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有饮酒史、有慢性心脏疾病、入院时总蛋白偏低、血糖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为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的危险因素。提示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有以上因素的轻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苗上市前的疫苗犹豫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在疫苗上市早期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并通过网络发放,比较疫苗犹豫者和接受者在社会人口学信息、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情况、对疫苗的一般性认知情况,以及信心、自满和便利性等维度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2年5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的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发生血流感染30 d内的治疗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析患者的病原学特征及预后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85例患者,基础疾病以急性白血病为主(125例,67.6%)。共分离197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109株(55.3%),其中大肠埃希菌55株(27.9%);革兰阳性菌86株(43.7%),其中人葡萄球菌24株(12.2%);真菌2株(1.0%)。大肠埃希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BSLs)菌株28株(50.9%);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BSLs菌株2株(10.0%);耐甲氧西林的人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70.8%、71.4%、36.4%。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70岁、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 d、未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合并心功能不全、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感染性休克、肺部感染患者的30天病死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 d[OR=3.306,95%CI(1.224~8.927)]、合并心功能不全[OR=6.291,95%CI(1.930~20.508)]、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OR=8.419,95%CI(2.198~32.241)]、感染性休克[OR=22.150,95%CI(3.639~134.806)]均为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30天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以人葡萄球菌为主。影响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较多,缩短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改善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积极控制感染性休克是减少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30天内死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线医务人员对该病的认知行为及心理卫生状况,为开展医务人员教育培训和制定心理危机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珠海市3家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的抗疫一线医务人员522名为调查对象,使用一般资料问卷、新冠肺炎认知行为量表、焦虑自评(SAS)量表进行线上匿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情况及其造成的经济负担。方法回顾性调查2016—2017年某院综合ICU住院患者中发生MDRO医院感染的病例,分析MDRO医院感染率、感染部位与耐药菌种类,采用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比较MDRO医院感染与非感染患者住院日数、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2016—2017年综合ICU住院患者MDRO医院感染率为7.5%,2017年低于2016年(4.5%vs 10.7%)。MDRO医院感染主要为下呼吸道感染(非呼吸机相关肺炎)、呼吸机相关肺炎以及手术部位感染,分别占50.0%、16.9%及10.8%。主要MDRO是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分别占42.9%、24.8%和24.0%。MDRO感染者较非感染者住院日数延长26.0d,住院总费用增加116 147.0元(均P0.001)。CRPA感染患者的住院日数最长、住院费用最高。结论综合ICU住院患者MDRO医院感染可增加住院日数和住院费用,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应积极采取有效的MDRO感染防控措施,规范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手术后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某胸科医院TAAD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选取手术后MDRO感染患者为病例组,并按照1:3进行病例-对照匹配,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DRO感染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湖北省2010-2012年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湖北省2010-2012年间手足口病死亡病例为病例组,共63例;按照1∶3的比例随机在湖北省抽取189例同期监测录入的非死亡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发病后就诊情况、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信息,使用SPSS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初次诊断为手足口病和出疹为保护因素;年龄<1岁、现居住地为农村、母乳喂养、初诊医院为村级和乡级医疗机构、使用激素类药物、使用抗生素类药物、EV71阳性均为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初诊诊断为手足口病(OR=0.276,95%CI:0.082~0.937)为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保护性因素;年龄<1岁(OR=8.222,95%CI:1.875~36.046)、现居住地为农村(OR=3.459,95%CI:1.051~11.388)、母乳喂养(OR=2.451,95%CI:1.013~5.928)及EV71阳性(OR=7.964,95%CI:2.504~25.330)为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危险因素。 结论 防范手足口病患儿发展为死亡,应提高医疗机构的早期诊断能力并且开展病原分子检测,加强农村区域相关知识宣教,同时对低龄、EV71感染的患儿给予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