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了解近年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实施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文献检索系统,对2002年1月-2013年12月ICU发生的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事件进行检索,逐一阅读文献填写调查表,将调查内容录入Excel表建立数据库,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共检索到ICU医院感染暴发事件64起,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最多,56起占87.50%;感染病原菌分布以鲍氏不动杆菌最多,检出31株占48.44%;其次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2起占18.75%;对病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同源分析的仅有11起,占17.19%;科室分布以综合ICU最多46起,占71.88%,其次为呼吸内科ICU和神经外科ICU,各4起,分别占6.25%;其中60起暴发事件与接触传播有关,34起暴发事件与工作人员手卫生有关,21起暴发事件与床头柜污染相关;17起暴发事件与床栏相关。结论 ICU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以接触传播为主,多与医务人员的手和患者周围环境有关,因此,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和无菌操作,重视环境、物体表面消毒工作,可以有效降低ICU医院感染暴发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30年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流行特征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查中国近30年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发生情况及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对1980年1月-2009年12月发生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检索近30年国内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共352起,感染7 656人,病死341人。感染病原体以细菌、病毒为主,占91.48%;主要传播途径为接触传播(44.32%)、医源性传播(43.18%);夏季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发生概率最高(35.51%,125/352);婴幼儿是感染暴发事件中的最大受害者(占43.99%),新生儿病死率达84.58%(192/227);普通级医院(省、市、县级医院)是感染暴发事件的高发区(73.58%,259/352);感染部位主要为肠道(32.07%)、下呼吸道(26.19%)、血液系统(14.07%);医务人员手交叉感染、血液制品污染、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违反操作规程等是感染事件暴发的主要原因。结论医院感染的发生有一定规律可循,应针对其暴发流行的特征制定干预措施,有效预防、控制感染的暴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为针对性预防与控制暴发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2005年1月1日-2022年7月18日全球医院感染暴发数据库、PubMed数据库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暴发事件,阅读全文将调查内容录入Excel表,对相关数据汇总分析,采用Meta分析方法从病例对照与队列研究中提取铜绿假单胞菌获得与传播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2005年1月1日-2022年7月18日,27个国家发生149起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暴发,78起明确了暴发源,主要涉及医院水系统(35.90%)与医疗设备(43.59%);铜绿假单胞菌的传播主要通过受污染的医疗设备(34.82%)和水系统(32.14%),其次通过接触污染的手(16.96%)和环境物体表面(16.07%);通过对不同暴发源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及强化实施基础性措施,79.8%的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暴发终止;脉冲凝胶电泳(86次)、聚合酶链式反应(21次)和全基因组测序(8次)是暴发调查中最广泛使用的分子分型方法;纳入的15篇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时间(OR=30.87,95%CI:11.89~80.16)、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OR=7.95,95%CI:3.25~19.45)以及医疗设备的使用(OR=6.07,95%CI:1.79~23.49)是铜绿假单胞菌获得与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根据铜绿假单胞菌的暴发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强调在工作中重点监测和在暴发早期检测水系统与医疗设备的污染,针对性制定干预措施,有效预防与控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暴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2009-2013年医院感染丙型肝炎暴发流行发生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查找问题所在,并探讨预防策略。方法检索2009-2013年的相关官方媒介信息,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检索发现2009-2013年卫生行政部门等官方媒体通报处理的医院感染丙型肝炎暴发事件12起,共发生436例医院感染丙型肝炎,其中血液透析感染丙型肝炎170例,不安全注射感染丙型肝炎266例;12起医院感染丙型肝炎暴发事件均存在明确的医源性血液暴露,由医疗器械器具消毒、灭菌不当或手卫生不良的直接或间接接触血液传播造成,血液接触传播与医源性传播是感染暴发的主要传播途径。结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具有隐匿性特点,导致医务人员对感染预防控制及易感人群的重视不够,医院感染管理预防控制措施落实不力,二级及以下医院是感染的高发区,须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浦东新区医院感染应急处置流程,探讨现场调查方法,明确感染关键环节和危险因素,及时控制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2月对浦东新区65所各级医疗机构发生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启动浦东新区医院感染应急处置预案,并对每起事件的应急处置流程进行专家评估。结果2012年1月—2014年12月,共监测浦东新区发生医院感染暴发事件6起,全部为医院感染,无社区感染并存;6起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共涉及人员119例,其中主要为住院患者99例(83.19%)、护工16例(13.45%)等;5起均检出诺如病毒,传播途径以护工在护理患者过程中密切接触导致病毒传播为主;每起事件评价结果显示总分均>90分。结论初步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浦东新区的医院感染应急处置流程,通过实际案例运用后经专家评估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发生医院感染暴发的危险因素,控制和消除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更好地做好医院感染的防控工作.[方法]对1989~2009年国内通报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寻找感染暴发的高危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预防、控制措施.[结果]医院感染高发科室为婴儿室,占60%,主要为细菌感染,占64%;感染源1例为见习医生,5例为产妇,其余不详;传播途径以日常接触传播、医源性传播为主.[结论]纵观近20年通报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其发生都有许多相同之处,通过提高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加强组织管理,严格执行相应的法律法规,积极开展重点部门的目标性监测,从而避免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某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一起由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引起的疑似下呼吸道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原因,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4年3月4-23日该综合ICU CRAB感染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环境卫生学监测,并积极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结果共发生CRAB医院感染7例,流行期间总住院日数160 d,下呼吸道CRAB医院感染发病密度为43.75‰(7/160),02床收治的5例患者中4例发生CRAB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单因素分析显示,使用常规吸痰是重要的危险因素;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数合格率为31.75%(20/63)。02床吸引装置外架培养出CRAB,该菌与7例患者痰培养CRAB耐药谱相同。通过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2014年3月24日后未再出现CRAB感染病例,此次CRAB暴发流行得到有效控制。结论此次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可能原因为吸引装置外架污染CRAB后消毒不彻底,通过医务人员吸痰操作水平传播。ICU环境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对于预防医院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铜绿假单胞菌在ICU暴发的情况,查找传染源,传播途径,提高医院感染暴发的识别、调查、报告和应急处理能力,以防暴发的再次发生。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原理,对ICU在2011年3月发现的5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对ICU中可能存在铜绿假单胞菌暴发的5例患者及医院环境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提出该次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暴发危险。结果:结论证实这是一起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传播途径系医务人员手卫生不到位,通过接触传播所致;因此,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和无菌操作,重视环境、物体表面消毒,建立预警机制可以降低与控制医院感染暴发的发生。结论: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中应用流行病学方法不仅科学可靠,增强ICU医务人员消毒、隔离意识,而且能比较及时准确控制、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血液透析患者是感染的高风险人群,不仅可能发生经血传播病原体的感染,还可能发生细菌、真菌和其他病毒所致的感染。血液透析操作众多,过程复杂,多种原因可导致感染暴发。本文通过在PubMed上检索血液透析暴发相关的文献,总结分析1987年至今国外血液透析机构医院感染暴发情况,以期为今后的血液透析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制定和监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某院普外科病房一起疑似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探讨控制感染的有效措施,以减少类似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方法启动医院感染暴发处置应急预案,对该院普外科病房2012年9月7日-30日期间发生的6例手术切口感染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相关因素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结果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及三间分布综合分析,考虑为聚集性手术部位感染病例,排除手术部位医院感染暴发,6例患者相继治愈出院。结论此次医院感染暴发虽被排除,但通过规范医护人员操作行为,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和医生的手术技术水平,加强手术间管理以及充分的术前准备等措施来切断内源性和外源性感染途径,能有效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是2009年首次发现的一种可引起侵袭性感染的多重耐药酵母菌,且具有如下特点:实验室传统的形态和生化检验方法难以将其鉴定,临床分离株通常为多重耐药菌,感染致死率高,在环境物体表面和定植人群中能长时间存在。该菌目前传播机制以及消毒措施尚不明确,30多个国家陆续有其感染病例和医院感染事件的报道,正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全球性威胁。我国已有18例耳念珠菌感染病例的报道。为提示耳念珠菌医院感染传播的风险,帮助医疗机构完善医院感染防控方案,本文就耳念珠菌感染以及其医院感染防控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不同类别的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器械使用率及其相关感染发病率。方法 收集某三级甲等教学医院2015年7月1日-2018年6月30日6个不同类别ICU患者医院感染前瞻性目标性监测资料,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类别ICU持续3年共监测患者21 485例,医院感染发病率为5.77%,例次发病率为7.33%,持续3年医院感染发病率、例次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平均病情严重程度调整后,以综合ICU患者医院感染调整日发病率和调整例次日发病率最高。所有不同类别的ICU持续3年中央血管导管、导尿管、呼吸机使用率分别为31.65%、77.07%、26.08%;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分别为2.90‰、2.08‰、5.37‰;CLABSI发病率以呼吸ICU最高(4.85‰),CAUTI发病率以儿科ICU最高(5.53‰),VAP发病率以神经外科ICU最高(9.33‰)。居前3位的医院感染部位分别为下呼吸道(36.00%)、血液(17.52%)、胃肠道(13.08%),居前3位的医院感染病原体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27.74%)、肺炎克雷伯菌(13.18%)、铜绿假单胞菌(7.76%)。结论 应根据不同类别ICU的医院感染特点,制定相应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ICU医院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国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的流行特点,为预防和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多中心研究的方式,选取全国9省17所医院,按照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方法对2013年10月—2014年9月NICU住院新生儿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前瞻性监测。结果共监测 12 998例NICU住院新生儿,发生436例次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为3.35%,住院总日数为126 125 d,日发病率为3.46‰。新生儿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随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增加而下降(χ2=291.55,P<0.001)。不同规模NICU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7,P<0.001),床位数>30张的NICU新生儿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和日发病率最高;NICU新生儿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以西南地区(10.36%)最高,日发病率以华南地区(10.52‰)最高。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和血液为主;感染病原体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结论我国NICU不同出生体重组、不同规模、不同地区的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不同,应继续加强监测,根据感染特点指导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的特点,为预防和控制NICU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监测2013年1月—2017年12月某院NICU入住时间48 h的住院新生儿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医院感染发病特征及病原菌种类。结果 2013年1月—2017年12月NICU共监测新生儿10 551例,发生医院感染257例,270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2.44%,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2.56%,例次日感染发病率为2.31‰。不同性别医院感染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出生体重、有无气管插管的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不同年份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65.19%(其中VAP占36.30%);其次是血液(22.22%)。共检出病原菌169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居前3位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26.03%)、肺炎克雷伯菌(22.49%)、大肠埃希菌(19.53%)。结论低出生体重及侵入性操作是NICU住院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减少各种侵入性操作,严格掌握各种置管指征,加强产前孕母的宣教与营养指导,将胎儿的出生体重维持在合理范围均是预防NICU住院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某省二级及以上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发生情况,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HAIQCC)于2010年7月1日—2015年6月30日组织全省二级及以上医院开展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共监测176所医院的ICU,连续6年ICU医院感染发病率为7.23%,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9.72%;连续6年ICU医院感染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P0.001)。综合医院ICU的调整例次日发病率(4.30‰)高于专科医院ICU(3.53‰)。外科ICU和综合ICU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调整例次日发病率分别为4.79‰和4.21‰。ICU医院感染以下呼吸道、泌尿道、血流感染为主,分别占68.64%、14.45%和10.09%。中心静脉导管、呼吸机、导尿管使用率分别为49.86%、39.16%、81.95%,三管相关感染例次日发病率分别为1.74‰、13.77‰、2.08‰。连续6年三管相关感染例次日发病率逐年降低(P0.001)。呼吸机、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在不同科别ICU中的使用率与其相关感染发病率均无相关性(均P0.05)。共检出病原菌36 223株,前6位病原菌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22.77%)、肺炎克雷伯菌(11.96%)、铜绿假单胞菌(11.94%)、金黄色葡萄球菌(8.08%)、白假丝酵母菌(5.63%)、大肠埃希菌(5.55%)。连续6年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持续开展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定期分析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ICU医院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的实际情况及变化趋势,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2014-2018年每年调查一次,调查期为1日,调查对象为当日全部在院和出院患者,统计分析5年医院感染资料。结果 共调查患者9 718例,医院感染现患率为4.55%,例次现患率为5.01%,五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及例次现患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193例次,占39.63%,其次分别为手术部位(75例次,15.40%)、泌尿道(65例次,13.35%)和上呼吸道(29例次,5.95%)。医院感染现患率最高的科室为血液科(15.73%),例次现患率最高的为重症监护病房(16.72%)。共检出医院感染病原体41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58株,革兰阳性菌112株,真菌38株,其他病原体6株。最常见的病原体为铜绿假单胞菌(51株),其次为大肠埃希菌(49株)、鲍曼不动杆菌(4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43株)和肺炎克雷伯菌(42株)。结论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有助于了解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器械相关感染和手术部位感染是医院感染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康复中心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康复中心2018年1—12月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感染部位及病原体种类,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收治住院患者4 118例,发生医院感染88例,95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2.14%,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为2.31%。脑出血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最高,为5.41%,例次发病率为6.21%。医院感染部位位于前3位的为泌尿道、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分别占49.47%、27.37%、15.79%。95例次医院感染病例共分离出76株病原体,其中革兰阴性(G-)菌56株(占73.68%),革兰阳性(G+)菌15株(占19.74%)。多因素logistic回顾分析显示,男性、侵入性操作、意识障碍、低蛋白血症是康复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男性患者、意识障碍、侵入性操作及低蛋白血症是康复中心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应采取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国医院综合重症监护室(ICU)医院感染发生率、常见侵入性操作使用率及相关感染率、抗菌药物使用及病原体分布情况。方法对2012年3月15日-12月31日期间上报至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资料中综合ICU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1 313所医院中,621所(47.30%)有综合ICU;共监测患者5 887例,发生医院感染1 634例、1 962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及例次现患率分别为27.76%、33.33%。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70.39%)居首位,其次为泌尿道(12.79%)、血液(2.86%)。泌尿道插管、动静脉置管及呼吸机使用率分别达53.52%(3 151例)、37.05%(2 181例)、35.62%(2 097例),其相关泌尿道感染、肺炎、血流感染现患率分别为4.67%、20.41%、0.60%,分别占泌尿道、肺炎、血流现患医院感染的58.57%、30.99%、23.21%,三者合计占医院感染现患率29.97%(588/1 962)。检出医院感染病原体1 795株,居前3位的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20.78%)、鲍曼不动杆菌(17.99%)和肺炎克雷伯菌(11.64%)。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1.58%(4 214例),病原学送检率达75.27%(2 553/3 392)。结论综合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以及抗菌药物使用率高,各种侵入性操作(泌尿道插管率、动静脉置管率和呼吸机使用率)高,30%的医院感染与侵入性操作相关;非发酵菌感染严重,病原学送检率尚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告一起疑似医院血流感染暴发流行病学调查过程及防控措施效果。方法采用临床资料调查和现场采样相结合的方法对某院一起疑似医院血流感染暴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传播源和传播途径,评价防控效果。结果 2014年4月21—28日某院神经内科病房共6例患者突发寒战、高热,其中4例外周血培养阳性(检出肺炎克雷伯菌2株,鲍曼不动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各1株),确诊为医院血流感染。共采标本170份,集中暴发期采样合格率(64. 91%,37/57)低于采取综合防控措施之后(93. 81%,106/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 675,P=0. 000)。检出的致病菌主要分布在手最常接触的位置,患者周边物体表面、陪护人员手所携带的细菌与患者感染的致病菌存在一致性。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后,无新发病例出现,6例患者均经治疗后痊愈。结论此次事件为疑似医院血流感染暴发,病房环境污染和经手播散是主要传播源和传播途径。实施环境去污染和手卫生管理的针对性防控措施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暴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