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外科门诊患者PICC导管维护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12月外科门诊留置PICC的患者285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PICC导管维护;选取2015年1~6月外科门诊留置PICC的患者260例为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比较2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PICC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t=5.338,P=0.000),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可提升外科门诊的PICC导管维护质量,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延长PICC导管留置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成人动脉导管置管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降低置管后并发症及非计划性拔管率,从而改进导管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方法对外科ICU 2014年1月~6月369例干预组成人心脏、大血管术后动脉导管置管患者实施循证理论支持下的集束化护理措施,对2013年7月~12月361例对照组成人心脏、大血管术后动脉导管置管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者置管后的并发症及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集束化护理干预组实施集束化管理策略后,动脉导管堵管、血栓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非计划性拔管率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动脉导管置管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可降低导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将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留置患者导管接头维护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提高护士对实践证据应用的依从性,从而降低CVC留置患者导管接头的堵塞率。方法遵循JBI循证护理中心的临床证据实践应用模式,包括证据应用前的基线审查、实践变革和证据应用后变革效果的再审查。采用现场观察法、查阅护理文献进行资料收集。证据应用时间为2017年5月至2018年1月,前后共纳入258例CVC留置患者及25名护士,进行2轮质量审查,分析证据应用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寻找可利用的资源及解决方案。结果证据应用之后,10条循证依从性较差的审查标准有显著性提高(均P0.05);护士对基于循证的CVC导管维护知识大大提高,应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VC留置患者导管堵塞率由45.9%降为29.3%。结论将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可规范护士行为,提高护士循证依从性,降低CVC留置患者导管堵塞率,节约患者经济成本。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循证护理为基础的护理风险管理在管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12月留置导管的10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管道护理模式;将2015年1~12月留置导管的100例患者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以循证护理为基础的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管道风险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度、护士专业能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循证护理为基础的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管道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提高护士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查检表在肿瘤病房留置针规范化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的需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7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质量管理控制(质控)方法;将2021年4月至2021年7月在本院肿瘤科住院的需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7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外周留置针置入和日常维护集束化查检表进行护理质控。比较2组护士静脉留置针规范化使用情况,包括留置针穿刺部位选择正确率、护士日常维护正确率和静脉留置针导管固定正确率;比较患者因留置针并发症(静脉炎或导管堵管)致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 观察组护士留置针穿刺部位选择正确率、护士日常维护正确率和静脉留置针导管固定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因静脉炎和导管堵管致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查检表简便、可操作性强,有助于推动护士同质化、规范化操作行为,可有效降低肿瘤科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解决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应用静脉留置针法采血发生堵管的实践及成效。方法对2009年1-8月(循证护理实施前)静脉留置针法应用OGTT采血过程中堵管的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应用计算机网络检索有关文献,并对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及临床实用性做出评价,确定结论,制订防范对策,并将对策于2009年9月-2010年6月在静脉留置针法应用OGTT采血过程实施。比较循证护理前后两组患者堵管发生率。结果实施循证护理前后两组患者OGTT应用静脉留置针采血堵管率分别为9.0%和3.8%,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循证护理能解决OGTT应用静脉留置针采血发生堵管问题,提高OGTT采血成功率,而且可丰富护士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定和应用麻醉后恢复室(PACU)内全麻患者经口气管导管拔除的最佳循证实践方案。方法结合最佳证据和情景分析,制定"PACU内经口气管导管拔除最佳循证实践方案",整合证据进入临床实践。根据复旦大学护理学院JBI循证中心证据实践应用程序,对22名麻醉护士进行培训,通过对104例在PACU内拔除经口气管导管患者拔管护理执行情况的基线审查,分析障碍因素并通过实践变革将最佳证据应用于102例拔管患者护理并进行质量再审查。结果与基线审查结果比较,推进最佳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后,6条质量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均有显著提高;麻醉护士拔管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P0.05);干预后接受质量审查的102例患者的呼吸系统异常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基线审查的104例患者(P0.05)。结论应用经口气管导管拔除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有利于规范PACU内麻醉护士的护理行为,提高临床护理质量,降低拔管后异常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在PACU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8.
循证护理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维护门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维护门诊中的应用。方法对门诊患者应用循证护理方法行PICC导管维护,提出问题,查阅资料,获得循证支持,再进行护理干预。结果将循证护理方法应用于PICC导管维护,有效地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结论将循证护理方法应用于PICC导管维护,保证患者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生活质量;使护士改变以往凭经验、直觉进行临床护理的习惯,养成经常查阅专业资料、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微信平台在提高门诊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导管护理依从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14日~2020年2月29日静脉导管护理门诊行PICC导管维护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符合纳入标准的首次就诊患者采取抽签形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教育干预,观察组给予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微信干预;比较两组导管护理依从性、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自我护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健康教育知晓程度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微信教育可提高门诊PICC患者导管护理依从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将基于循证的小儿外周静脉导管敷贴固定和更换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规范儿科护士外周静脉导管敷贴固定和更换操作,提升静脉治疗专科护理质量。方法检索静脉输液相关领域的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临床实践指南、系统评价、原始研究等循证资源。通过文献质量评价,纳入2篇指南和1篇系统评价作为证据资源的参考文献。总结12条证据,通过可行性、适宜性和临床意义进行评价,产生7条最佳证据,并转化为4条临床审查指标。遵循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护理中心的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的标准程序进行证据的临床应用,采用问卷调查法、现场观察法、访谈、查阅护理记录收集数据。以护士每条审查指标执行率、静脉炎和意外拔管的发生率及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评价证据应用的效果。结果 基线审查中外周静脉敷料出现潮湿、松脱和(或)明显污染时护士应更换敷料等3条依从性差的执行项目,在证据应用后执行率显著提高(P0.001)。证据应用后禁食和非禁食患儿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证据应用前后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意外拔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在临床护理中应用基于循证的小儿外周静脉导管敷贴固定和更换的最佳证据,可规范护士外周静脉导管敷贴固定和更换操作的护理行为,延长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时间,降低意外拔管发生率,提高儿科静脉治疗专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馈控制在肝硬化患者腹腔留置导管中的应用成效。方法应用前馈控制的管理方式成立导管护理小组,进行规范化培训,修订腹腔穿刺留置导管护理流程及规范标准。按照标准,对行腹腔穿刺留置导管的肝硬化腹水患者进行规范化维护。比较实施前馈控制管理方式前、后在培训合格率、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记录准确率及护理满意度上的差异。结果实施前馈控制管理方式后护士理论、操作考核合格率明显提高(P0.01);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在导管相关性感染、敷贴卷边松脱、导管滑脱移位方面显著降低(P0.05);引流液颜色记录准确率有所提高(P0.01);护理满意度较前提高(P0.05)。两组在护理记录导管名称、置入深度、引流量准确性及不良事件中的导管堵塞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前馈控制管理方式可明显提高护士导管维护方面的理论、操作水平,进一步提高护理记录的准确性,是减少腹腔留置导管不良事件的有效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细节化护理对预防ICU锁骨下深静脉导管堵管的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2月ICU留置的200位留置锁骨下深静脉导管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落实常规的深静脉导管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强化细节护理,比较两组深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及堵管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深静脉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堵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锁骨下深静脉导管落实细节护理,可以延长深静脉导管留置的时间,降低深静脉导管堵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PICC静脉输液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9月收治的436例PICC静脉输液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将2014年10月~2015年6月收治的568例作为观察组,实施PDCA循环管理;比较两组护士使用和维护规范情况及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士使用和维护PICC规范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PICC静脉输液患者使用PDCA循环,可提高PICC的护理质量,促进医院静脉输液治疗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从而减少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综合分析风险管理方法在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工作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重症新生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应用风险管理的护理干预方法,n=35)与对照组(应用常规的护理干预方法,n=35)。分析两组患儿感染、导管异位、堵管、液体外渗的风险发生率以及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感染、导管异位、堵管、液体外渗风险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风险管理方法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工作中的运用效果显著,可以减少风险发生,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循证制定重症患者动脉测压导管最佳更换策略,以规范护士行为,促进动脉导管管理的持续质量改进。方法 遵循JBI临床证据实践应用模式,检索的数据库包括EMbase、Up To Date、PubMed、Cochrane Library、NICE、NGC、医脉通、中文期刊服务平台、SinoMed、CNKI及万方数据库,获取有创血压监测中动脉测压导管更换策略的最佳证据。证据应用前后共纳入52例留置动脉测压导管患者及45名护士,对护士的操作、相关护理文书以及测压导管维护表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实践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并进行整改。结果 共形成6条审查标准,证据应用后6条审查标准的执行情况较证据应用前提高(P<0.05);证据应用后动脉测压导管留置时间由证据应用前(5.78±1.16)d延长至证据应用后(8.25±2.01)d,动脉置管次数由证据应用前(1.65±0.59)次减少至证据应用后(1.28±0.58)次,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部位渗血、瘀斑及堵管的发生率与证据应用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证据的重症患者动脉测压导管最佳更换策略在ICU重症患者应用后,可规范护士行为,提高护士规范管理动脉测压导管的规范性,并促使动脉测压导管的留置时间适当延长,且不增加动脉导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降低置管后并发症及非计划性拔管率,从而改进导管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方法对ICU、肿瘤科2012年7—12月359例干预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患者实施循证理论支持下的集束化护理措施,对2011年7—12月347例对照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置管置管后并发症及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集束化护理干预组实施集束化管理策略后,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点感染、堵管、导管脱出、血栓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及非计划性拔管率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中心静脉导管带管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可降低导管并发症发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PICCO)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95例PICCO动脉导管置留的重症病人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给予PICCO监测技术及其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PICCO监测技术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比较两组病人住院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及非计划性拔管情况、病人家属护理满意度,采用简易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估病人护理前后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堵管、血栓和感染发生率及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护理前SF-36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护理后SF-36量表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病人护理后SF-36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PICCO动脉导管置留病人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病人依从性与满意度,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行血液透析的9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透析期间导管感染、导管脱落、出血、血栓及流量不佳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我院自制卫生习惯调查量表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卫生习惯。结果观察组患者透析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卫生习惯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循证护理在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患者中应用价值显著,能够有效降低导管感染、脱落及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帮助患者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以品管圈活动为框架的护理管理模式对控制静脉留置针输液护理风险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8月实施以品管圈活动为框架的护理管理模式前接收的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185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月实施该模式后接收的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185例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护士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掌握情况、自身素质,对比两组患者留置针使用规范性情况、护理风险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士理论及操作技能成绩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护士自身素质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留置针使用不规范、护理风险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输液护理中应用以品管圈活动为框架的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护士业务能力及自身素质水平,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通过PICC通道应用3L袋进行胃肠外静脉营养的患者给予护理干预,以减少导管流通不畅及堵管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采用观察记录法,对常规组及干预组患者进行观察记录.结果 干预组患者经给予护理干预后无1例导管流通不畅及堵管发生,保证了PICC导管的使用质量和寿命.结论 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避免堵管及流通不畅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