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急性心肌梗塞(AMI)可发生在心房,据报告发生率为17%。心房梗塞常并发室上性心律失常。心电图是死前诊断心房梗塞的唯一手段。本文研究目的旨在搞清心房梗塞患者入院前的心电图改变与入院后发生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研究Aalborg医院1987年全年中第一次发作AMI住院的全部患者共550例,心电监护时发现心律失常便走纸记录。诊断MI是根据胸痛、典型心电图改变、酶水平升高。心房梗塞的心电图标准包括: 主要标准: V5、V6 PR段抬高>0.5mm,V1、V2 PR段相应压低或 I导联PR段抬高>0.5mm,Ⅱ、Ⅲ导联PR段相应压低或胸前导联PR段压低>1.5mm,Ⅰ、Ⅱ、Ⅲ导联PR段压低>1.2mm,并发房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塞(AMI)病者如胸痛减轻、抬高的ST段下降、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减少,可作为梗塞冠脉再通的三项临床标准。本文旨在证实静脉溶血栓疗法后这些指标对梗塞血管再通的预测价值. 方法:对56例透壁AMI病者于胸痛发作6小时内进行溶血栓疗法的研究、所有患者在治疗开始前有2个或2个以上相邻导联的ST段抬高至少2mm.  相似文献   

3.
不稳定型心绞痛(UA)在胸痛发作时不出现心率加速和血压升高者一旦发生急性心肌梗塞(AMI)可视心电图ST段移位情形而出现不同的演变和预后.病例入选的标准:1.心电图变化限于胸前导联,剔除下壁导联变化;2.病史中至少有二次胸痛记录和心电图ST段的类似移位而未发展为AMI;3.胸痛发作时至少有一次心率不超过发作前的10%,而且不超过100次/分,收、舒压增高也不超过10%;4.他们在同一住院期间发生AMI.UA的诊断依据是新近有心绞痛史或心绞痛发作次数增加和时间延长,住院期间出现静息性心绞痛伴ST段抬高或压低>1mm者.AMI的诊断按照胸痛史、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塞(AMI)时对应性ST段压低是指下壁梗塞时前壁心电图导联(V_1~V_6、aVL)有ST段压低,或前壁梗塞时下壁导联(Ⅱ、Ⅲ、aVF)有ST段压低。若急性前壁梗塞伴两个以上下壁导联ST段压低≥0.1mm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心肌梗塞的发病机理,作者对因休息时心绞痛伴ST段改变而住入冠心病重点监护病室的187例中的76例,作连续血液动力学监测、~(201)铊心肌显影及冠状动脉造影。在入院后一个月中有37例发生心肌梗塞,均于梗塞前心绞痛发作时呈缺血性ST段改变的相同导联上出现心肌坏死的心电图征象。本文报告其中8例在急性穿壁性心肌梗塞发生前与发生时的研究结果。研究结果:(1)血液动力学监测:胸痛均在ST段改变几分钟后发生,40%的发作无症状。ST段与T波改变前并无心率和收缩压增加。发作时左室功能均有严重障碍,不论有无心绞痛。心率与血压的增加常在ST段与T波改变后几分钟发生。(2)区域  相似文献   

6.
自从 Wolferth 于1945年提出急性心肌梗塞(AMI)时有对应导联 ST 段压低以来,迄今对其产生原因仍有争议。本文报道100(男84,女16)例首次 AMI 存活者的早期心电图变化,并经系列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作观察,其中46例为前壁梗塞,54例为下壁梗塞(有2例向侧壁扩展)。结果100例中53例在急性期有对应导联 ST 段压低>1mm,其中20例为前壁梗塞,33例为下壁梗塞,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发生室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早期AMI患者发生室颤的影响因素,我们对入院后24小时内发生室颤的25例AMI患者进行分析,并以同期收治的未发生室颤的25例AMI患者作为对照,结果显示:QT间期离散度(QTcd),入院时收缩压>14.7kPa,心电图上梗塞区三个导联ST段抬高之和>10mm,对原发性室颤的发生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此外,入院时心率,心电图有心律失常,梗塞区对应导联ST段压低之和>5mm,可作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入院后易发生室颤的辅助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变异型心绞痛(VAP)发作时的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采用模拟胸导CM5、CM3、CM1记录24h动态心电信息。通过回放记录:①VAP发作时的ST段抬高的时期和持续时间;②VAP发作时ST段抬高部位及ST段最高升幅和抬高极期时的心率;③VAP发作时出现的心律失常及时期;④VAP发作前1h及发作后1h的心率变异性.结果8例VAP患者共发作26例次ST段显著抬高。VAP发作多在22∶00~8∶00,每次持续时间平均(3.5±2.5)min;ST段抬高最显著部位3例在CM5,5例在CM3,反复发作患者ST段改变各自几乎在同一部位;ST段最高升幅平均(8.1±3.7)mm,心率平均(83±20)/min。8例患者有5例伴发心律失常;26例次有13次出现心律失常,其中室早、室速为42%,多数发生在闭塞期;2次室速在再灌注期,1例并院外猝死。发作时1h心率变异性SDNN、SDANN较发作前1h有显著增高(P<0.05)。7例随访4个月至5年无心脏事件发生。结论VAP发作几乎都在后半夜至清晨,冠状动脉痉挛易在各自的部位反复出现,历时短暂,不伴有缺血加重现象;VAP发作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可能与大的冠脉痉挛有关,再灌注期并发的高危性室速易致猝死;VAP发作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VAP患者经及时有效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为了评价梗塞前心绞痛对于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左室功能储备的意义,作者应用左室荧光电影摄像术对37例近期首次AMI恢复期病人(男30例,女7例,年龄41~76岁,平均59岁)进行了研究。患者入选档准为:①前壁Q波梗塞;②左前降支冠脉全部或部分阻塞;③梗塞急性期冠脉内溶栓失败者。其中,15例患者AMI起病前心绞痛发作超过1周,为A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54%±3%,梗塞部位局限性室壁运动(RWM)10%±3%:10例患者AMI起病前心绞痛发作不足一周。为B组,LVEF和RWM分别是42%±3%和1%±2%;12例患者无梗塞前心绞痛发作、为C组,LVEF和RWM分别是38%±3%和-1%±2%。B、C两组LVEF和RWM明显低于A组(P<0.05),而心率  相似文献   

10.
在无并发症的心肌梗塞后,常会再次出现冠心病发作,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再发心肌梗塞或死亡;在梗塞后的头6个月内尤易发生。本文对无并发症的心肌梗塞患者在出院前采用改良的踏板运动试验进行评定,观察其ST段压低、心绞痛、血压反应异常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以及踏板运动试验所诱发的这些异常对预测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再发心肌梗塞和心脏性死亡的能力。方法: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30例。男114例,女16例;年龄24~79岁(平均54岁)。其中前壁透  相似文献   

11.
前壁急性心肌梗死时下壁ST段压低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前瞻性研究前壁急性心肌梗死 ( AMI)病人下壁 ST段压低的意义。方法 :连续评价前壁 AMI病人 ,选择病人就诊头 3h心电图 ( ECG)测量其 ST段水平 ,并于住院第 10~ 2 1天行冠状动脉造影 ( CAG) ,评估左冠前降支 ( L AD)梗塞相关病变与第一对角支 ( D1)开口的位置关系。结果 :入选 85例中 2例 CAG阴性。余 83例分两组 ,A组为 LAD病变在 D1开口前或 D1开口后但合并 D1病变 ( 63例 ) ,B组为 D1开口后但不合并 D1病变 ( 2 0例 )。83例中 、 、a VF导联 ST段压低≥ 1mm者分别为 2 7、38、38例。以 、a VF导联 ST段压低≥ 1mm预测 A组病变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2 .1%和 89.5 % ( P <0 .0 5 )。结论 :前壁 AMI时下壁 ST段压低提示 LAD近端病变或 LAD远端病变合并 D1病变。  相似文献   

12.
刘同宝  杨国宝 《山东医药》1994,34(11):29-29
本文旨在探讨心脏负荷试验对AMI非梗塞导联ST段下移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52例AMI住院患者(符合WHO诊断标准),男44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58岁。其中前壁梗塞29例,下后壁梗塞18例,其他5例。住院过程中,据病情每天记录1~2次EKG,取发病初期EKG,观察有无非梗塞导联ST段下移,据此分为有、无ST段下移两组进行分析。②心脏负荷试验:发病后3~4周行食管调搏及踏车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缺血心肌再灌注时常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然而心律失常发生过程及特征却未曾有过研究,本文于静脉链激酶溶栓后即刻及出院前,以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对AMI患者进行了研究。方法:AMI 45(男35、女10)例,平均年龄59±12(32~75)岁,均符合以下条件:(1)胸痛<3小时;(2)至少2个导联ST段抬高;(3)含硝酸甘油后仍持续胸痛及ST段抬高;(4)无溶栓或抗凝禁忌。尔后所有患者均证实有AMI。于出现胸痛后2.5±1.3(1~4)小时,静脉滴注链激酶750000单位,其中未表现再灌注征象的18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塞(AMI)后部分患者可发生再梗塞、心力衰竭或猝死等心脏意外事件,早期检出这些患者十分重要,国外大部分学者都主张,应对AMI病人开展早期分级运动试验,对检出的高危病人给予必要的内、外科治疗,现运动试验已安全地应用于AMI后2—3周的病人,有的学者甚至主张在AMI后一周即可开展运动试验。本文对常用的运动试验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一、心电图运动试验 常用的阳性判断标准及其临床意义为: 1.ST段异常 一般将运动后ST段呈缺血型压低≥1mm或ST段抬高>1mm判为阳性。Theroux报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梗塞区ST段上升常伴有远距离对应性ST段下降。作者对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对应性ST段下降作了分析。对象和方法258例AMI,其中男性201例,年龄33~79(平均56.9)岁。前壁AMI130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运动试验诱发的心肌缺血能否减轻随后运动试验引起的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及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方法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患者40例,依序进行两次平板运动试验。两次运动量相同,两次运动间隔12 m in。对比两次ST段压低1 mm出现时间(1 mm STD时间);ST段压低大于1mm持续时间(总缺血时间);ST段压低最大程度(最大STD);ST段恢复1 mm的时间(1 mm恢复时间);表现缺血的导联数(1 mm STD导联数);心律失常及心绞痛发生情况。结果与第1次运动试验相比,第2次运动试验的1 mm STD时间从490 s延长到620 s(P<0.001);总缺血时间从510 s减少到350 s(P<0.001);最大STD从3.1 mm降至1.2 mm,两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1 mm恢复时间从420 s缩短到180 s(P<0.001);1 mm STD导联数从4.2个减少到2.3个(P<0.01)。40例患者中35例首次运动中发作心绞痛,其中30例再次运动中症状明显减轻,5例未发作心绞痛。第1次运动试验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62.5%(25例),而第2次运动试验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20%(8例)。结论重复运动试验作为临床心肌缺血预适应的方法可提高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患者的缺血阈值,增强心肌对缺氧的耐受,减轻心肌损伤程度,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梗塞前心绞痛(ABI)对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并发症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5例AMI患者分为ABI和无梗塞前心绞痛组(NABI),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症状、实验室检查、器械检查、冠脉造影结果。结果:ABI组在AMI后严重心力衰竭发生率低,ABI对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心律失常的发生及住院死亡率影响不大。ABI组冠脉病变更广泛。结论:ABI能起到诱导心肌缺血预适应的作用,能减轻AMI对心脏功能的损害,对AMI后近期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于文江  王春雨 《心脏杂志》2004,16(6):560-561
目的 :研究墓碑形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或超急性期严重心肌损伤的表现形式 ,探讨老年人近期预后。方法 :1981 0 1~ 1998- 12收治AMI患者 135 9例 ,根据心电图ST段抬高形式其中有墓碑形 6 5例 ,根据年龄分墓碑形老年阻 4 8例 ,非老年组 17例 ,另随机选通常形 6 0例为对照组进行多项指标分析。结果 :墓碑形组大量吸烟、基础疾病以高血压并发冠心病 ,前壁或复合前壁AMI发生率高 (P <0 .0 5 )。墓碑老年组发生率 ,CK峰值 /Ptfv1负值增大 ,ST段振幅抬高 ,QTc间期延长 ,对应性ST段下移及并发恶性心律失常 /泵衰竭、梗死后心绞痛、心肌梗死扩展和 1周内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 (P <0 .0 5 ,P <0 .0 1)。结论 :墓碑形ST段抬高是AMI近期预后险恶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通常认为急性心肌梗塞(AMI),变异型心绞痛、休息心绞痛和运动试验中伴有胸痛的ST段抬高往往提示存在严重心肌缺血,但对动态心电图监测所呈现的无症状短暂ST段抬高的意义尚未清楚,尤其是AMI后的短暂ST段抬高及其与缺血的关系仍有争议。本文作者通过对203例AMI的研究,力图弄清短暂ST段抬高的发生率、特征及并发症。方法:203例AMI患者(男154,女49),均龄58岁,接受了动态ST段监测,其中前侧壁MI 93例(46%),下后壁MI 110例(54%);非Q波MI 47例(23%);接受溶栓治疗者36例(18%);再梗塞46例  相似文献   

20.
一、定义及发生率急性心肌梗塞(AMI)时“对应性”ST段下移(reciprocating ST segmentdepression,ST-D)是指:与梗塞区解剖部位相对导联ST段呈水平或下斜形压低≥0.1毫伏。梗塞相对导联:下壁AMI为V_1-V_4;前壁AMI为Ⅱ、Ⅲ、aVF.AMI时ST-D较常见,虽不同资料略有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