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的主要基础病因及病原菌分布的特点。方法:针对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治疗的802例IE患者的基础病因和致病病原体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IE患者的平均年龄、血培养和赘生物培养的阳性率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近8年IE患者平均年龄由2011年的40.3岁增至2018年的46.8岁,总平均年龄为42.8岁,男女患者比为3.18:1。其中,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基础上发生的IE共410例(51.12%);在先天性心脏病基础上发生的IE共208例(25.94%);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基础上发生的IE共101例(12.59%);在心脏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术后发生的IE共70例(8.73%)。802例IE患者共送检了535例血培养,阳性156例(29.16%);共送检576份瓣膜赘生物培养,102例(17.71%)培养阳性。156例IE患者血培养的主要分离菌为链球菌,共98例(62.82%);其次为葡萄球菌38例(24.36%)和肠球菌10例(6.41%)。IE患者瓣膜赘生物培养的主要分离菌为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分别有34例(33.33%)和33例(32.35%)。血培养中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3.10%,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结论:近8年IE患者的平均年龄增高。IE的基础心脏疾病中,风湿性心脏病减少,先天性心脏病相对增加,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已成为IE最常见的基础心脏疾病。其主要病原菌仍以草绿色链球菌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及病原菌的变迁,比较人工瓣膜心内膜炎(PVE)及自体瓣膜心内膜炎(NVE)在致病微生物及赘生物附着部位方面的特点.方法:检索我院2003-05到2008-05符合Duke标准的266例住院治疗的IE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为PVE(n=37)及NVE(n=229)两组进行比较.结果:91.4%(243/266)的IE患者存在基础心脏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101例,非风湿性瓣膜病77例,风湿性心脏病62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3例.82.0%(218/266)发现赘生物,常见附着部位依次为主动脉瓣、二尖瓣、主动脉瓣合并二尖瓣.血培养阳性率49.5%(103/208).致病菌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及真菌呈增长趋势.PVE组常见致病菌依次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葡萄球菌及真菌;NVE组为链球菌,葡萄球菌及革兰氏阴性杆菌.PVE组与NVE组相比赘生物检出率低(P<0.01),但血培养阳性率高(P<0.01).链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革兰氏阴性杆菌,在两组培养致病菌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和晚期PVE细菌谱不同.PVE组的住院总病死率高于NVE组.结论:IE患者的疾病谱及致病菌与既往报道相比均有较明显改变,PVE与NVE常见致病菌及赘生物检出率不同,应及时行血培养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应用有效的抗生素,同时应积极预防医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近年来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山医院近10年收治的97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年龄、易感因素、临床表现、血培养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计量数值如患者发病年龄等以算术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病例阳性数以百分比表示,对比分析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97例IE患者平均年龄(49±17)岁,有基础心脏病73例,占75.3%;前三位是风湿性心脏病27例(27.8%)、先天性心脏病23例(23.7%)、特发性二尖瓣脱垂18例(18.6%).临床表现为发热96例(99.0%)、心脏杂音93例(95.9%)、贫血82例(84.5%).血液细菌培养阳性66例(68.0%),其中草绿色链球菌28株(42.4%),仍为主要致病菌,且全部发生于自然瓣膜心内膜炎患者中;葡萄球菌18株(27.3%),金黄色葡萄球菌10株(15.2%),有3株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8株(12.1%),有2株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耐药性强的病原菌各1株.超声心动图赘生物检出79例,占81.4%,其中右心赘生物9例,病原主要为葡萄球菌.结论 IE患者临床表现、易感因素、致病菌发生了变化,多次血培养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先天性主动脉二叶瓣畸形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病原学特点,以总结抗生素选择的经验。方法: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11年5月收治60例先天性主动脉二叶瓣畸形合并IE患者。入院后连续采血3次进行血培养,分析病原学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均给予抗生素治疗,同时治疗原发病,血培养结果回报前应用万古霉素+阿米卡星;血培养阳性者,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择用药。如抗生素不能控制感染、心功能未见改善,施行急诊手术。结果:术前血培养及术中赘生物细菌培养总阳性率33.4%。感染病原菌:草绿色链球菌7例(35%)、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25%)、肠球菌2例(10%),口腔链球菌、微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肠杆菌、铜绿假单孢菌及布氏杆菌各1例(5%)。本组药物敏感试验示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敏感11例(55%),万古霉素敏感17例(85%),阿米卡星敏感10例(50%),万古霉素+阿米卡星联合用药的敏感20例(100%)。结论:先天性主动脉二叶瓣畸形合并IE病原体菌种呈现分散化、复杂化趋势。积极加强对IE患者的血培养检查和药敏试验极为重要。无药敏结果的情况下,联合应用万古霉素+阿米卡星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感染性心内膜炎67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致病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IE的临床资料.结果:草绿色链球菌占36.8% ,金黄色葡萄球菌占31.6%.器质性心脏病59例占88.1%,其中风湿性心脏病22例(37.2%),包括人工瓣膜2例,先天性心脏病25例(42.3%).超声技术在心脏赘生物的检出率(83.5%)56例,阳性率远高于血培养.结论: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病原微生物的变化,IE的临床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超声心动图检查和血培养有助于IE的诊断;基础心脏病是IE常见病因.  相似文献   

6.
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IE)发病率有上升之趋势,其病死率很高。感染多来源于HD的血管通路,尤其是应用人造移植血管或血管内留置导管者。IE 最常侵犯二尖瓣。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见。无套囊的双腔导管、透析时间短、安置心脏起搏器等是HD患者发生IE的危险因素。IE患者的预后不良,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性IE,病死率几乎100%。近年来,为改善预后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仍存争议。  相似文献   

7.
感染性心内膜炎特点分析(附119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基础病因、致病微生物、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等因素,提高IE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19例IE患者的基础病因、临床特征、致病微生物、治疗效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基础病因中先天性心脏病比例最高(48例,40.3%),其次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36例,30.3%),无基础心脏病变有所增加(22例,18.5%)。②发热仍是IE最常见的临床表现(106例,89.1%)和首发症状(95例,79.8%),28例(23.5%)患者以心功能不全为主要症状。③98例患者做血培养,阳性率为63.1%(62例),其中链球菌27例(43.5%),葡萄球菌26例(41.9%)。④28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赘生物的患者中11例(39.3%),手术发现赘生物,术后行病理检查均符合IE的病理诊断标准。结论基础病因中无基础心脏病变比例明显增加;葡萄球菌感染呈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8.
4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个案化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报告4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个案化处理的经验。方法:本组病例共41例,占同期住院患者(1682例)2.38%。其中男性33例、女性8例,病种分布为主动脉瓣病变7例(穿孔3例),二尖瓣病变6例,肺动脉病变2例,主动脉窦瘤2例,主动脉根部脓肿1例,先心病合并心内膜表面炎性病变者17例。心脏手术后8例。在所有针对IE手术治疗患者中,急性IE3例,亚急性IE5例,IE稳定期后遗症处理25例(术中发现IE病变7例)。血培养阳性9例,赘生物15例,脓肿2例,赘生物与脓肿培养阳性10例,菌种分布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草绿色链球菌及阴沟肠杆菌。继发IE病例中心脏手术后IE6例,原发IE32例术前均应用抗生素、改善心功能等处理,其中感染被控制或炎症静止期手术27例;急诊手术4例。结果:本组围术期死亡2例,均因严重心力衰竭难以纠治。远期再发急性IE瓣周漏自动出院1例。门诊检查及随访资料显示轻度主动脉瓣周漏和瓣膜反流各1例,无临床症状与血流动力学影响。随访患者中除1例心功能Ⅳ级外,心功能均恢复至I级。结论:抗生素应用和手术治疗的个案化处理,二者紧密结合是提高IE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静脉药瘾并HIV感染者感染性心内膜炎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静脉药瘾并HIV感染者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earditis,IE)的资料,提高对这种特殊类型IE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静脉药瘾并HIV感染者IE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女比例为12:1,年龄27~39岁,无基础心脏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13/13)、心脏杂音(84.6%,11/13)、咳嗽、咳痰、气促(76.90A,10/13)。84.6%(11/13)的患者血象升高,61.5%(8/13)血培养阳性,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见(5/8)。死亡病例的CD4 细胞计数明显降低。所有病例均合并肺部感染,痰培养以真菌最多见(7/12)。心电图表现以窦速合并ST-T改变多见。超声心动图显示三尖瓣受累最常见(92.3%,12/13),其次为二尖瓣(3/13),10例赘生物全部位于三尖瓣。结论 静脉药瘾并HIV感染者的IE以右心感染多见,发热、心脏杂音和血培养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常合并肺部感染,超声心动图检查和T淋巴细胞分类对于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经导管封堵器置入术后迟发(术后≥6个月)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方法报道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例封堵器置入术后8年发生IE的病例,并分析国内外数据库中经导管封堵器置入术后迟发IE的病例特点。结果北京协和医院1例23岁女性,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8年出现发热,脑栓塞,超声心动图示封堵器左心房面赘生物,给予抗感染及手术移除封堵器。文献报道经导管封堵器置入术后迟发IE 16例(男10例/女6例),其中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9例,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后3例,二尖瓣人工瓣瓣周漏封堵术后2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1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1例。发生IE时间为封堵术后7个月~16年,发热和栓塞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发生IE前有6例感染,3例行牙科治疗。血培养最常见细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4例行手术治疗,术中所见与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基本吻合,8例存在封堵器内皮化不全。结论经导管封堵器置入术后患者长期有IE的风险,特别是出现感染情况时,发生IE后多数需手术治疗。封堵器内皮化不全可能与封堵术后迟发IE相关。  相似文献   

11.
我科 1995年 4月至 1999年 1月共收治 60岁以上的老年人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萄菌 )肺炎 30例进行临床分析 ,1 一般资料本组中男 2 1例 ,女 9例 ,发病在 4月~ 12月 ,30例均符合下列诊断标准 :(1)连续 2次以上痰培养分离出金葡菌 ,(2 )痰和血培养生长金葡菌 ,(3)从胸水中分离出金葡菌 ,(4 )病人的临床过程与肺实质性疾病的诊断相符合。 30例均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其中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 2 0例 ,支气管哮喘 6例 ,肺结核 4例 ,感染途径 :气源性感染 2 7例 ,血源性感染 3例 ,(皮肤疖肿及外伤 ) 30例均有呼吸 >2 6次 /分 ,脉搏 >90次 /分 ,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 ,近期 (4周一半年内 )再次心肌梗死 (再梗死 RI)和梗死延展 (IE)发生后二者梗死面积及心衰、心脏性休克发生率的差异。方法 对 2 32例 AMI患者采用 Wagner心电图记分法 ,选取 AMI充分发展期及 RI和 IE后的稳定期 ,进行 QRS记分。结果  IE和 RI发生后 QRS记分值较两种病变发生前明显增加 ,P均 <0 .0 1。 RI患者 QRS记分值多于 IE患者 ,P<0 .0 5。RI患者心衰及心脏性休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 IE患者 ,P均 <0 .0 2 5。 IE和 RI后出现心衰患者发病前后 QRS记分值比较有明显差异 ,P均 <0 .0 1。无心衰患者发病前后 QRS记分值无差异 ,P均 >0 .0 5。以 QRS记分增加值 1.5分为界 ,与 IE和 RI发生前比较 QRS记分增加值超过 1.5分者心衰及心脏性休克的发生率明显多于未超过 1.5分者。结论  RI患者的梗死面积大于 IE患者。发生 IE和 RI后梗死面积增加越多即 QRS记分增加值越大 ,心功能越差 ,心源性休克及心衰发生率越高 ,QRS记分增加值超过 1.5分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经外科手术治疗的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IE)和左心IE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分析右心IE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右心IE患者的临床症状、超声心动图、病原学、治疗及短期临床转归,并与同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左心IE患者进行对比。结果纳入64例右心IE和62例左心IE患者。与左心IE组相比,右心IE组先天性心脏病更常见(75.0%比50.0%,χ~2=8.416,P=0.004),更容易出现较大的赘生物(≥20 mm)(50.0%比14.5%,χ~2=17.602,P<0.001)。不同于左心IE赘生物多累及心脏瓣膜,右心IE心室内膜赘生物更常见(53.1%比3.2%,χ~2=38.422,P<0.001)。在右心和左心IE患者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均是草绿色链球菌(37.5%和46.8%),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右心IE组中更常见(15.6%比4.8%,χ~2=3.960,P=0.047)。右心IE组中88.9%(8/9)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敏感。所有患者均进行外科手术和术后4~6周的抗感染治疗。左心IE组比右心IE组更容易出现住院期间并发症(29.0%比12.5%,χ~2=5.256,P=0.022)。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是右心IE最常见的易患因素。草绿色链球菌是IE最常见的病原菌。相比于左心IE,在右心IE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更常见,抗感染联合外科手术治疗有较好的短期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达托霉素在治疗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不同类型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应用达托霉素治疗的IE住院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6例患者均为补救治疗。以左心IE为主(占84.6%),瓣膜表现以赘生物最多见(占88.5%),近50%患者瓣膜损害呈多种表现(12例,占46.2%)。76.9%患者血培养阳性,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居多(占血培养阳性者的70%),甲氧西林耐药菌株为主(仅1例溶血葡萄球菌为甲氧西林敏感菌)。所有入组患者在更换达托霉素前均应用了多种抗微生物药物;更换达托霉素的原因大多因为感染控制不佳(19例,占73.1%),22例患者为联合用药(占84.6%)。应用达托霉素期间,15例患者体温可恢复正常(占57.7%);7例患者体温未恢复正常(占26.9%)。13例患者进行心脏瓣膜手术或更换中心静脉置管及拔除心脏起搏器操作(共占50%)。治愈停药及治疗好转出院继续用药者14例(占53.8%);患者病情仍加重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或院内死亡患者共9例(占34.6%)。结论:初步观察达托霉素用于初始治疗失败的IE病例的补救治疗可取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2年我院收治的IE患儿20例的临床资料,包括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结果患儿均有发热症状,血培养阳性12例,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表皮葡萄球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2例、链球菌2例、大肠埃希菌1例;15例患儿检出赘生物。患儿中治愈19例,其中药物治愈12例、药物联合手术治疗治愈7例;死亡1例。结论 IE患儿病情危重,早期诊断、及时合理地选择治疗方式是挽救其生命,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征和致病菌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血培养阳性诊断本病,已不能达到快速、早期诊断的要求,漏诊和误诊较高。本文对我院5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变化趋势,为IE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2014年至2015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住院患者痰培养的致病菌分布特点,为临床判断肺部感染的性质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住院AIDS患者中疑似肺部感染的471例患者常规留取痰标本,并进行细菌、真菌及分枝杆菌培养,对其中痰培养阳性的患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71例患者痰培养中检测出45种病原菌,共659例次,其中普通细菌113例次(17.1%)、真菌413例次(62.7%)、分枝杆菌133例次(20.2%)。普通细菌中革兰阴性菌共82例次(82/113,72.6%),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鲍曼不动杆菌(16例次)、肺炎克雷伯杆菌(14例次)及铜绿假单胞菌(14例次)。革兰阳性菌共31例次(31/113,27.4%),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9例次)、金黄色葡萄球菌(9例次)及肠球菌属(2例次)。真菌中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白假丝酵母菌(316例次)、其他假丝酵母菌(62例次)及曲霉菌(14例次)。分枝杆菌中非结核分枝杆菌69例次、结核分枝杆菌53例次、未分型者11例次。471例患者中349例痰培养测出1种病原菌,122例可检测出2种以上的病原菌,经χ~2检验分析,CD4≤100个/μL的患者较CD4>100个/μL的患者痰中更容易检测出2种以上的致病菌(P=0.008)。结论:AIDS患者痰培养中致病菌种类繁多,且容易发生混合感染,尤其在CD4低下的患者中。  相似文献   

18.
感染性心内膜炎8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分析了近十年来诊治的感染性心内膜炎(IE)83例。认为IE的经典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阳性结果明显减低,血培养阳性率仅34%。草绿色链球菌是主要致病菌,但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有增加。IE的基础心脏病仍以风心病为主,其次为先心病,无器质性心脏病有增高趋势。超声心动图对检出赘生物有较大价值。IE主要累及主动脉瓣。充血性心力衰竭是IE的主要死亡原因,早期瓣膜替换可降低IE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1986~1988年我院采用灌洗疗法治疗小儿急性脓胸67例,全部治愈。1.一般资料:67例均继发于肺炎,病程5~19天,平均7.8天。脓培养阳性54例,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46例,肺炎双球菌3例,溶血性链球菌2例,白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各1例(本院未做厌氧菌培养)。胸部X线示少量积脓5例、中量19例、大量43例,脓气胸21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葡萄球菌蛋白A免疫吸附(IA)联合霉酚酸酯(MMF)疗法对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血管炎血清ANCA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6例ANCA相关血管炎伴活动性肾血管炎患者(男、女各3例,年龄19~60岁)临床均为微型多血管炎,ANCA均为MPO-ANCA,治疗前BVAS评分15~22分,均有肾功能不全[SCr(354.6±296.1)μmol/L,其中需即时透析1例],肾脏病理新月体比例(51.0±27.1)%。采用甲基泼尼松龙静脉冲击联合葡萄球菌蛋白A行IA治疗(IA隔日1次,每次吸附血浆4.5L,共3~10次)。IA结束后口服泼尼松及霉酚酸酯(1.5g/d)。观察IA过程中ANCA水平及病情变化,IA后MMF治疗过程中血管炎活动性(BVAS评分)、肾功能与尿检变化。结果:首次IA后1例血清ANCA转阴,其余5例ANCA下降37.2%~70.4%[平均(52.6±14.0)%]。3次IA后ANCA水平下降67.8%~91.5%[平均(81.8±10.0)%],吸附结束后ANCA下降至基础值(9.6±6.3)%,5例治疗前无需透析患者SCr均降至(206.9±106.1)μmol/L,其中1例降至正常,1例治疗前需透析患者治疗后摆脱透析(SCr由929.1μmol/L降至363.3μmol/L)。IA后MMF治疗随访3~12月,3例缓解,2例稳定,1例死亡。不良反应:IA治疗过程中1例发生低血压1次,随访中各有1例发生带状疱疹和口角疱疹,1例随访3月并发严重肺部感染死亡。结论:葡萄球菌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能快速、有效降低血清ANCA水平,抑制血管炎活动性,改善肾功能,但IA后免疫抑制剂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