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评价实时双幅灰阶超声造影对肝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对2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与12例胆管细胞癌患者行实时双幅灰阶超声造影检查。所有病例均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或(和)手术病理证实。结果肝细胞癌组20例全部呈典型的“快进快退”型超声造影表现。胆管细胞癌组5例表现为早期动脉相呈边框样或中间少许增强,并迅速消退,呈“少进快退”型;另7例于整个造影过程中病灶均未见强化,呈“造影剂充盈缺损”型。结论实时双幅灰阶超声造影能为肝胆管细胞癌的诊断提供更多信息,弥补普通灰阶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超声造影非典型肝癌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表现不典型的原发性肝癌的血流动力学基础。方法:分析造影表现不符合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的123例原发性肝恶性肿瘤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及与病理特征阃的关系。结果:从超声造影增强方式分析,病灶呈斑片状或环状增强者81例,不同肿瘤组中出现不典型增强方式的比例以胆管细胞性肝癌和少见类型肿瘤组以及肿瘤直径大于3cm组多见,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影增强时相不典型方面,肿瘤开始增强与肝实质同步或晚于肝实质、门脉期未减退者42例,与肝癌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结论:原发性肝癌中因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不同而出现相应的造影表现,分析造影增强特征有助于特殊类型的原发性肝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肝转移癌超声造影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转移癌超声造影检出能力、造影增强时相特点并定量分析。方法35例肝转移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行超声造影检查。动态观察动脉相(8~30s)、门脉相(31~120s)及实质相(121~360s)灌注和回声变化规律。记录病灶大小、位置、数目、各增强时相的表现。用QontraXt定量分析软件行量化分析。结果①35例肝转移癌常规超声共检出病灶182个,超声造影共检出386个,超声造影检出明显增加(P<0.05)。②动脉相重点观察的76个肝转移癌病灶表现四种灌注特征Ⅰ型(26.3%),周边环状增强,中心不增强或有少量点状、短线状血管向中心伸延。Ⅱ型(46.1%),周边环状增强,内部少量均匀增强。Ⅲ型(11.8%),周边环状增强,内部少量增强,可见细长分枝状血管。Ⅳ型(15.8%),快速整体团状增强,内部团状或网状走行血管。③对四种增强类型行定量分析,峰值强度Ⅰ型低于其他三型,Ⅳ型高于其他三型(P<0.05);达峰时间Ⅳ型短于其他三型(P<0.05),曲线下面积Ⅳ型高于其他三型(P<0.05)。④35例中重点观察的76个病灶门脉相和实质相均呈现不同程度低回声,其中实质相共有22例54个病灶与相邻肝组织对比非常明显呈“黑洞”现象。结论超声造影增加了肝转移癌病灶的检出数目;肝转移癌增强模式及造影表现有利于其定性诊断;定量分析有利于解释各增强类型的形成基础。  相似文献   

4.
超声造影在转移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转移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62例转移性肝癌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点。结果超声造影较常规超声新发现病灶68个,其中位于膈下、肝圆韧带旁的新病灶24个,占35%;直径小于10mm的新病灶38个,占56%。门脉相团块周边环状增强为转移性肝癌的特征性表现。结论超声造影较常规超声大大提高肝内转移病灶的检出率,尤其是位于超声扫查盲区的病灶及直径小于10mm的病灶,可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射频消融(RFA)治疗肝转移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41例经临床及病理确诊并拟行RFA的肝转移癌患者,其中102例行CEUS检查,86例被确定符合RFA适应证(A组)为研究对象;同期RFA前未行CEUS检查的39例定为对照组(B组).根据造影灌注特征及病灶数目、大小、形态、浸润范围、位置、与周围结构关系等确定RFA适应证并制定方案进行治疗;B组根据常规超声及CT或MR诊断结果治疗.结果 102例CEUS后计16例确定为非RFA适应证,其中3例10个灶经6~10个疗程化疗后显示病灶内或周边无强化征象,考虑无活性;13例造影后显示病灶浸润范围大于8 cm或多于7个灶或紧邻膈顶、第二肝门等部位并分界不清等.A组中36例(41.9%)病灶增多1~3个(计58灶),大小约8~15 mm,其中79.4%(46/58个灶)仅在实质期显示,共计86例209个灶行RFA治疗;造影后49.7%(75/151灶)显示较原病灶范围增大,其中69.3%(52/75灶)在动脉期增强范围增大,30.7%(23/75灶)在廓清时弱回声范围增大,增大范围均被消融治疗.经1~3个月增强CT随访,肿瘤灭活率A组为94.7%(198/209),B组为87.6%(99/113);2~17个月局部复发A组为7.1%(15/209),B组为14.1%(16/113);A组37.2%(32/86例)出现新生转移灶,B组为43.5%(17/39例);两组灭活率及复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造影可为射频治疗肝转移癌适应证的选择和治疗范围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有效提高疗效并降低复发率,是RFA治疗肝转移癌重要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6.
不同病理类型肝转移癌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3例肝转移癌病灶(原发癌分别为腺癌32例,鳞癌9例,恶性间质细胞瘤1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行超声造影(CEUS)检查,观察其开始增强时间、动脉灌注特点及增强类型,并与其原发肿瘤的病理细胞类型比较。观察造影前、后动脉相病灶的血流变化,对血流进行分级比较。CEUS动脉相(0-40s)、门脉相(41~120s)观察病灶增强类型,延迟相(120S以后)观察全肝病灶数目并与增强CT比较。结果CEUS动脉相肝转移癌Ⅲ~Ⅳ级血流的病灶数目较造影前明显增加(P〈0.05);肝转移癌病灶动脉灌注、增强类型表现多样,与其原发肿瘤的病理细胞类型比较缺乏特异性;CEUS肝转移病灶增强类型不同于增强CT,且在延迟相较增强CT能发现更多新病灶。结论CEUS对肝转移癌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肝癌的超声造影表现与生物学特性关系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超声造影的不同表现与其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临床确诊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26例,肝内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8例,采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与Aloka 5500超声仪行实时双幅灰阶超声造影,所有病例均活检抽吸组织送病理组织学检查与流式细胞计(FCM)DNA分析。将超声造影表现分为典型组(即造影剂始增时间≤20 s,始退时间≤50 s的“快进快退”组),与非典型组(即始退时间>50 s的“快进慢退”组),并与DNA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6例HCC超声造影后呈典型与非典型表现的分别为18例与8例,8例FNH造影均呈非典型表现。DNA分析结果显示:HCC造影典型组的DNA表现为高增值的S期与G2/M期比率分别为(37.6±7.3)%与(14.0±2.1)%,均显著高于非典型组的(23.4±6.7)%与(8.4±1.7)%(均P<0.05)。后者又分别高于FNH组的(2.3±0.5)%与(1.6±0.4)%(均P<0.01)。同时18例典型组中33.3%(6/18)出现异倍体峰,不典型组与FNH组均未出现异倍体峰。HCC典型组中1例直径5.2cm的团块内仅见直径0.9 cm的结节呈典型的“快进快退”表现,其余部分呈造影剂充盈缺失现象,两部分病理组织学检查均为HCC,但结节部分出现异倍体峰,其余部分仅表现二倍体为主的改变。结论HCC超声造影表现典型者其DNA含量呈高增值状态,不典型者与FNH其DNA呈低增值或非增值的稳定状态,提示HCC的超声造影表现除反映血流动力学变化外,还与其生物学特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超声造影在肝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齐铮琴  赵玉珍 《临床荟萃》2004,19(10):600-600,F003
B型超声检查的应用普及,为肝内占位病变的早期发现提供了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彩色多普勒的临床应用,从血供和血流动力学方面为肝肿瘤的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但其不能显示随时改变的血流信号,部分有血供的肝肿瘤因探测角度,流速较低或位置较深等原因.不能测及血流信号。近年来,能量多普勒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由于其显示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及肝转移癌局部治疗后超声造影表现及超声造影在局部治疗后对肝内残留和复发灶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射频消融(RFA)、经皮无水乙醇注射(PEI)、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及肝动脉内灌注化疗及栓塞(TACE)4种治疗方法对114例原发性肝癌(96例)及肝转移癌(18例)患者共计119个病灶进行局部治疗,并于治疗后行超声造影检查及分型:(1)结节增强型;(2)团块增强型;(3)环状增强型;(4)不规则增强型;(5)退出型及;(6)无增强型。依据超声造影分型诊断结果对原发性肝癌或肝转移癌病灶治疗后有无灭活、复发或残留进行评价以指导进一步消融治疗。结果以无增强型作为肿瘤灭活诊断标准,以结节增强型、团块增强型、环状增强型、不规则增强型及退出型作为残留复发的诊断标准,超声造影诊断的敏感性98.1%、特异性92.4%、准确性94.9%、阳性预测值91.2%及阴性预测值为98.4%。结论6种超声造影分型表现对原发性肝癌及肝转移癌局部治疗后残留或复发灶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内小病灶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最大直径小于3cm的肝内小占位病灶进行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检查,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病理诊断良性病灶20例,恶性病灶20例:常规超声诊断符合率为52.5%,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为95.0%,后者高于前者(P〈0.05)。结论超声造影在肝内小病灶的定性诊断中具有较大的优势,明显优于常规超声。  相似文献   

11.
超声造影指导肝纤维化分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纤维化分级中的意义。方法12只实验兔,通过腹腔注射四氯化碳(0.10ml/kg)制作动物模型,经肝穿刺活检病理证实肝纤维化模型建立成功,并予以F0~F4分级。应用脂质-氟烷气体超声造影剂进行肝超声造影,并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在肝纤维化模型建立前后测量造影剂通过时间及超声造影剂灰阶时间-强度曲线。结果肝静脉显影时间及肝动静脉渡越时间随肝纤维化程度增加而递减(F4期肝动静脉渡越时间平均为5.16s,与F0~F3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时间-强度曲线提示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造影早期门静脉-肝实质灰阶强度差逐渐增大。结论超声造影肝静脉内造影剂出现时间、肝动静脉渡越时间及造影早期门静脉-肝实质灰阶强度差可视为无创诊断肝纤维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目的观察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规律,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及CnTI实时灰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对53例被确诊患有恶性肿瘤并经超声检查检出或疑有肝占位者行超声造影检查,增强CT检查其中49例发现肝占位。超声造影记录所观察病灶的造影剂灌注过程,转移灶的大小、数目,并与常规超声及增强CT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常规超声检查53例发现131个病灶,超声造影确认51例193个病灶,22例发现新病灶62个,其中<1.0cm占41.9%(26灶);CT发现新病灶46个;常规超声、CT、超声造影3种方法显示的最小病灶分别为0.8cm,0.9cm,0.6cm。51例肝转移癌109个重点观察病灶超声造影的灌注特征呈4种形式:第一种为肿瘤周边呈快速环状强化,本组占72.5%(79个灶);第二种为动脉期快速团状强化,快速廓清,占15.6%(17个灶);第三种为动脉期至实质期病灶内均无增强,占8.2%(9个灶);第四种动脉期或门脉期延迟增强或与肝同步,实质后期轻度退出,占3.7%(4个灶)。结论肝转移癌超声造影灌注特征的研究以及对转移癌数目、部位的确认,尤在实质期对小转移灶及临床前期微小癌灶的早期检出,对临床分期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新型造影剂与灰阶超声造影技术对肝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81,自引:14,他引:81  
目的探讨新型超声造影剂与实时灰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观察肝肿瘤的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规律,探讨其对肝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35例超声不能完全明确诊断或漏诊的肝占位患者,26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9例为造影CT、磁共振等临床资料证实,恶性肿瘤占28例.采用第二代新型造影剂SonoVue以及Technos DU6实时超声造影匹配成像技术.造影剂注射方法分别采用静脉快速团注法和慢注法两种.首先观察了正常肝、肝硬化注射造影剂后各个时相出现的时间及峰值,在此基础上观察了肝占位病变的造影剂灌注过程.结果显示典型的原发性肝癌23例均发生动脉早期强化,21例(91%)呈快速消退即"快进快出"型,另2例<2 cm的高分化小肝癌表现为动脉早期强化,但消退缓慢.肝转移性肿瘤5例表现多样,呈动脉期或门脉期环状强化或不同程度强化,消退可快可慢.肝血管瘤3例动脉期瘤内无强化,门静脉期呈向心性填充增强,持续时间长,数分钟后消退.对原发性肝癌23例进行了两种不同注射方法的比较,发现团注法使肝癌病灶更快达到增强峰值,更有利于肝癌特征的显示.本组中31例进行了超声造影前、造影后、增强CT的诊断结果比较,肿瘤病灶的显示分别为76灶、99灶、75灶.11例恶性肿瘤病灶数目较造影前增多,其中87%(20/23灶)为3~10 mm小病灶.另5例显示原病灶范围较前增大.结论新型超声造影技术对肝占位病变的定性诊断明显优于常规超声;在显示肿瘤数目尤其发现微小病灶方面更优于增强CT,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超声对肝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剂剂量对健康成年人肝脏造影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健康志愿者20名,分别在4个剂量水平(0.5、1.2、1.8、2.4 ml)团注超声造影剂Sono Vue(声诺维),采用QLAB 9.0软件自动描记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每一剂量在相同监测条件下的常用血流灌注参数。声学定量指标包括开始显影时间(AT)、达峰时间(TTP)、上升时间(Δt)、本底强度(Ib)、峰值强度(Ip)、增强强度(ΔI)及ΔI/Δt。结果当造影剂剂量为0.5-2.4 ml范围时,Ip及ΔI值随造影剂剂量增加而增大。剂量为0.5 ml与1.2 ml时,Ip分别为(26.7±3.7)d B和(33.5±4.3)d 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P〈0.05);ΔI分别为(13.1±1.2)d B和(16.8±2.7)d B,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90,P〈0.05)。当造影剂剂量为0.5-2.4 ml范围时,TTP值分别为(31.2±3.6)、(28.4±5.2)、(27.7±4.1)和(24.5±4.7)s,随剂量增大而缩短(F=8.40,P=0.000)。0.5 ml与1.2 ml时比较、1.2 ml与1.8 ml时比较、1.8 ml与2.4 ml比较,TTP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5、2.25、3.18,P均〈0.05)。Δt和ΔI/Δt值随剂量增加无明显改变,不同剂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声学造影剂剂量影响肝造影增强各参数,峰值强度与应用的造影剂剂量有关。时间参数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超声造影定量诊断肝纤维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CEUS定量诊断肝纤维化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 对肝纤维化组118例及对照组27例患者行CEUS检查,应用时间-强度曲线记录造影剂到达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及肝实质的时间及达峰值时间,分析不同分期肝纤维化的灌注规律.结果 在不同分期肝纤维化患者中,造影剂到达肝动脉时间、达峰值时间及门静脉达峰值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1~S4期患者门静脉到达时间均长于S0(P均<0.05);S3及S4期患者肝静脉到达时间显著短于S0期(P均<0.05);S4期患者肝实质达峰值时间显著早于S0期(P<0.05).应用ROC曲线,以肝静脉到达时间≤23 s为界值,CEUS诊断肝硬化(S4)的敏感度为79.0%,特异度为85.2%;以肝实质达峰值时间≤27 s为界值,诊断肝硬化的敏感度为55.6%,特异度为100%.结论 CEUS技术有助于定量诊断肝纤维化,并有望对肝硬化前期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6.
实时超声造影诊断肝泡状棘球蚴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实时CEUS诊断肝泡状棘球蚴病(HAE)的价值。方法 38例疑似HAE患者(共55个病灶)接受二维超声和CEUS检查,分析其强化形态、强化模式,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经手术病理证实,HAE者32例,共45个病灶,CEUS符合率为96.42%(53/55)。二维超声表现为"脑回征"或"熔岩洞样"改变、"岛屿状"改变、不规则肿块;CEUS三期均未见强化,呈"黑洞征"。结论 相对于二维超声,CEUS可准确反映HAE病灶内部组织成分,对HAE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胆囊腺肌症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在深圳市南山区西丽人民医院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并经术后病理诊断确诊为胆囊腺肌症的患者23例,观察及分析病变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图像特征,并对比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对胆囊腺肌症诊断的准确性。 结果胆囊腺肌症的常规超声典型表现为胆囊壁局部呈扁平状增厚,内可见散在微小或无回声,部分伴有强回声及其后方"彗星尾"征;以此特征为诊断标准,诊断准确率为69.6%(16/23)。超声造影典型表现为动脉相及静脉相均呈不均匀增强,内见散在细小无增强区;以此特征为诊断标准,诊断准确率为95.7%(22/23)。超声造影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常规超声(χ2=5.447,P<0.05)。 结论胆囊腺肌症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具有特征性表现,超声造影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常规超声。  相似文献   

18.
经静脉超声造影增强肝肿瘤彩色血流信号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9  
目的探讨经静脉超声造影对肝肿瘤彩色血流信号的增强作用及其在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外周浅静脉注射声学造影剂后,观察33例肝肿瘤75个瘤结节造影前、后瘤结节内、外彩色血流增强情况。结果16例原发性肝癌25个瘤结节内及瘤周彩色血流明显增强;6例转移性肝癌22个瘤结节内彩色血流无明显增强,但瘤周血流增强明显;11例肝血管瘤28个瘤结节内彩色血流在造影即刻无明显增强,延迟显影则有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9.
肝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诊断指标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适宜中国肝局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诊断指标。方法 以注射造影剂后肝动脉开始显影作为动脉相的起始时间,以门静脉开始显影作为门脉相起始时间,以肝实质增强达峰值为实质相起始时间;分析682例肝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肝动脉、门静脉的始增时间及肝实质的增强峰值时间、肝内病灶的开始减退时间,分析增强模式。结果 肝硬化与非肝硬化组肝动脉、门静脉及肝实质始增时间有显著差异,肝内良恶性病灶增强退出时间有显著差异。85%的原发性肝癌及99%肝转移癌在注射造影剂后180s内退出,故以180s作为延迟相起始时间及与实质相的划分点,由此将超声造影分为四个时相。结论 由于肝背景不同造成血流动力学差异,病灶增强时相以自身背景对比更为适宜;根据新的时相定义及病灶增强退出特征,总结出中国人肝癌及其他肝局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