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宁市2004—2007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南宁市2004-2007年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做好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南宁市2004-2007年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07年南宁市共报告病毒性肝炎20754例,年均发病率79.02/10万,死亡35例,年均死亡率为0.13/10万。乙肝发病最多,占总病例数的80.44%,年均发病率为63.78/10万。丙型肝炎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2004年为4.03%,至2007年已升至10.67%。南宁市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城区高于郊县(P<0.05),男性高于女性(P<0.01),职业以农民为主,发病主要集中在20~49岁年龄段。结论南宁市2004-2007年病毒性肝炎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流行形势严峻。在做好新生儿和低年龄组儿童甲、乙肝疫苗免疫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村、学校的病毒性肝炎预防的健康教育是控制肝炎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青海省2004-2010年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流行特征。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青海省2004-2010年乙肝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青海省2004-2010年累计报告乙肝103 356例,死亡90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69.71/10万,2009年发病率最高为413.29/10万,2004年最低为182.02/10万。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以25~45岁中青年发病为主,占发病总数的57.07%,15岁以下儿童乙肝年平均发病数占发病总数的4.11%,男女性别比例为1.54∶1;发病职业以农民为主,占年平均发病的29.53%。结论青海省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乙肝报告发病存在虚高现象,需提高乙肝发病的报告质量,使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真实反映乙肝流行情况,为乙肝防控提供科学、真实的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6-2010年甲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对广州市2006-2010年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广州市甲乙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181927例,年均发病率为334.03/10万,高于广东省及全国平均发病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发病率居前4位的甲乙类传染病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梅毒和淋病,占每年甲乙类报告总数的90%。麻疹发病率显著下降。中心商业区与城乡结合部为高发地区,发病率较高的职业为家务待业、民工、工人和农民。结论广州市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点是降低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梅毒、淋病的流行强度,同时应防范部分输入性传染病引起本地流行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4.
2006-2010年龙岩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如  闫建平  肖旭英 《医学动物防制》2011,(11):1065-1065,1067
目的了解2006-2010年龙岩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流行病学情况,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006-2010年龙岩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流腮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冬季为流腮发病高峰季节;2006-2010年龙岩市共报告流腮2 949例,年均报告报告发病率为21.01/10万;3~20岁人群占病例报告总数的83.01%;2006-2010年龙岩市报告的流腮事件均发生在学校。结论流腮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发病人群以3~20岁为主,幼儿园、中、小学校是流腮事件发生的重要场所,在重点地区重点人群中接种流腮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流腮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2010-2014年唐山市病毒性肝炎流行态势,掌握其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制订和调整病毒性肝炎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唐山市2010-2014年43 083例病毒性肝炎病例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唐山市2010-2014年共发生病毒性肝炎病例43 083例,死亡7例,年均发病率117.23/10万,病死率0.02%;乙型肝炎发病最多(35 182例,81.66%),甲型肝炎最少(645例,1.50%);10岁以下儿童发病最少,占总病例数的0.70%;男女发病比1.32∶1;农民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发病无明显的季节高峰,其中2月发病数最多;经血液传播的乙肝和丙肝发病率明显高于粪-口传播的发病率。结论病毒性肝炎防治应以乙型肝炎为重点,在做好甲肝、乙肝疫苗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免疫接种工作;同时有针对地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以遏制病毒性肝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呼和浩特市病毒性肝炎发病率的真实情况,了解该病误诊、误报、重复报告等情况,客观反映呼和浩特市的病毒性肝炎的实际发病水平。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2010年上半年呼和浩特市9个旗县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部分病毒性肝炎病例进行单纯型病例调查研究。收集2010年呼和浩特市地区各医疗机构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报告的735例病毒性肝炎病例信息,在对应的医疗机构准确查找该病例肝功和血清学实验室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电话随访或入户调查的方式,对其中的111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流调访视,掌握病例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资料。结果:2010年上半年呼和浩特市病毒性肝炎以乙肝和丙肝为主,分别占87.21%和11.70%;符合肝炎病例评价标准的病毒性肝炎诊断病例占调查病例(735例)的22.04%,病原携带者占69.93%,假阳性病例占3.67%,疑似病例占4.35%。在随访到的111例病例中,44例(40%)患者属于重复报告病例,67例患者属于新发病例。结论:呼和浩特市病毒性肝炎发病率的校正系数为0.13,2009年呼和浩特市病毒性肝炎校正发病率为21.41/10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2010年围场县传染病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为制订相应的传染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围场县2010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围场县2010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6种4 811例,报告发病率为1 006.55/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传染病依次为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其他感染性腹泻、肺结核、痢疾。各类传染病以肠道传染病为主,共报告3 374例,占发病总数的70.13%;其次为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共报告765例,占发病总数的15.90%;呼吸道传染病共报告587例,占发病总数的12.20%。结论加强肠道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控制工作是围场县今后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天津市宁河县2005-2014年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宁河县2005-2014年中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的乙肝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宁河县2005-2014年累计报告乙肝病例1 012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6.54/10万。全年均有发病;病例集中在20~59岁年龄组,共827例,占乙肝报告病例总数的81.72%;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共579例,占病例总数的57.21%;发病地区主要集中在芦台镇,共386例,占病例总数的38.14%。结论以加强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对降低宁河县乙型肝炎的发病率起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田启敏 《农垦医学》2013,35(1):78-80
目的:分析石河子石总场镇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趋势,发现重点人群,进一步探讨防治策略.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历年报告的乙型肝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石总场镇2006-2011年报告乙型肝炎63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12.62/10万,年发病率最高为247.41/10万,年发病率最低为166.62/10万,乙型肝炎高发年龄段在60-70岁之间,以老年发病为主,35-45岁年龄段也呈现一个高峰.职业分类以工人和离退休人员为主,分别占发病总数的31.94%和26.39%,男女性别比为2.13∶1.结论:石总场镇乙型肝炎发病总体呈波动趋势,2010年乙肝疫情有所下降,无明显季节性发病高峰.男性、职业为工人是乙肝发病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江阴市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对江阴市1991-2010年乙型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1-2010年累计报告乙肝病例4 26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6.61/10万,占病毒性肝炎发病的34.61%。2008年起,乙肝发病率下降较明显,维持在10/10万以下,但占病毒性肝炎的构成比有所上升。男女性别比为2.92∶1.00。结论乙型病毒性肝炎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江阴市采取的一系列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控措施显著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永胜县2001-2010年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做好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对永胜县2001-2010年乙型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1-2010年永胜县共报告乙型病毒性肝炎1186例,年均发病率30.46/10万,死亡3例,年均死亡率为0.08/10万.永胜县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坝区高于山区(P<0.05),职业以农民为主,发病723例,占发病数的60.96%,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 ~49岁年龄段.结论 永胜县2001-2010年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形势仍然严峻.在做好新生儿和低年龄组儿童乙肝疫苗免疫的基础上,应加强对农村、学校的病毒性肝炎预防的健康教育是控制肝炎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深圳市福田区1985—2009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方法对福田区1985—2009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的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深圳市福田区1985—2009年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为47.50/10万,发病率从1985年的57.3/10万上升至1990年最高225.16/10万,然后逐年下降,2009年下降至最低4.15/10万;常住人口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基本高于暂住人口的发病率;每年春季病毒性肝炎发病人数明显较其他季节多,而冬季发病人数最少;发病人群男女比例为2.12:1;发病人群的职业以职员和工人为主,两者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64.15%。结论深圳市福田区1985—2009年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发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10年坊子区传染病疫情特征,为下一步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坊子区2010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坊子区2010年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5种1 022例,报告发病率为335.19/10万;死亡3例,死亡率为0.98/10万,无甲类传染病病发生。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传染病依次为手足口病(749例)、肺结核(99例)、病毒性肝炎(52例)、其它感染性腹泻病(39例)、流行性腮腺炎(27例),分别占发病总数的73.28%、9.68%、5.08%、3.82%、2.64%。各类传染病以肠道传染病为主,共报告801例,占发病总数的78.38%;其次为呼吸道传染病,共报告134例,占发病总数的13.11%,血源性及性传播传染病共报告71例,占总发病数的6.94%。结论加强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控制工作是坊子区今后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6年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特点,掌握流行规律,提出防控对策。方法对广州市2006年法定传染病综合年报表和生育期妇女乙肝病毒感染状况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广州市2006年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率为119.5/10万,死亡率为0.3/10万。乙肝发病最多,占已分型肝炎的76.2%,发病率为83.2/10万。15岁以下人群乙肝发病200例,占乙肝总报告病例数的3.2%,继续维持在较低水平。共监测生育期妇女3952人,HBsAg阳性576人,阳性率为14.6%。HBsAg、HBeAg、抗-HBc三项阳性133人,占3.4%。HBsAg、抗-HBe、抗-HBc三项阳性329人,占8.3%。结论乙肝发病率直接影响病毒性肝炎总发病率。对儿童进行乙肝疫苗免疫是控制乙肝的主要策略。必须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杜绝乙肝病毒经血传播。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市2006年法定传染病疫情的流行规律,并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宁波市2006年法定传染病疫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年我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33844例,死亡45例。甲类传染病报告1例(霍乱);乙类传染病报告18种,计19253例,死亡43例,报告发病率为303.69/10万,死亡率为0.68/10万,与2005年相比发病率下降了11.89%;丙类传染病报告6种,计14590例,死亡2例,与2005年相比发病率上升了8.13%。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数前五位的分别为梅毒、肺结核、淋病、乙肝和痢疾,占发病总数的86.70%;丙类传染病发病数前三位分别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和流行性感冒,占发病总数的98.35%。结论应把控制肺结核、病毒性肝炎、麻疹、痢疾及性传播疾病的流行,作为宁波市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统计分析某部2010-2017年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情况,为进一步做好军队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系统,使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7年某部共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1 226例,总体发病情况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病毒性肝炎仍高居每年传染病报告发病的首位;在各型病毒性肝炎中,甲型肝炎占9. 14%,乙型肝炎占54. 24%,丙型肝炎占29. 28%,戊型肝炎占2. 85%,未分型肝炎占4. 48%;全年均有发病,2月报告发病最低,5月最高;男性多于女性,甲型肝炎、未分型肝炎病例数主要集中在35岁以下年轻人,乙型肝炎发病以45岁以下年龄组为多,丙型肝炎发病主要集中在35岁以下年轻人和55岁以上中老年人。结论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仍是严重危害部队官兵健康的传染病之一,应予以高度重视,需采取综合措施,以控制病毒性肝炎的发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安康市2006-201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样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安康市2006-2015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安康市2006-2015年共报告麻疹病例592例,年均发病率为2.20/10万。一年四季均有病例报告,以冬春季为主,3~6月高发;发病地区以汉滨区为主;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8月龄、8月龄~2岁组和15~岁组人群,分别占发病总数的20.10%、22.80%和37.84%;发病人群以散居儿童和农民为主,分别占发病总数的45.27%和21.11%。结论巩固常规免疫工作,开展含麻疹类疫苗强化免疫或查漏补种活动;加强传染病管理,控制院内感染发生;孕前夫妻双方接种麻疹类疫苗,可有效降低麻疹发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青海省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甲肝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2015年在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National Notifiable Disease Reported System,NNDRs)中报告的青海省甲肝病例进行三间分布分析。结果 2006-2015年青海省报告甲肝病例6 782例,无死亡病例。年发病率波动在5.79/10万~22.17/10万之间。5~9岁组人群发病率在各年龄组中排序最高,发病率(32.23/10万)明显高于全人群平均发病率(12.11/10万)。报告病例的地区聚集性明显,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西宁市、海东市和海南州,共报告6177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91.08%。结论青海省甲肝的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和人群差异。应加强适龄儿童甲肝疫苗接种,在流行季节应加强健康教育,减少感染机会,以控制甲肝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湖北省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现状,为制订肝炎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搜集2005-2010年湖北省病毒性肝炎病例,结合同期人口学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湖北省病毒性肝炎2005-2010年的发病率从120.31/10万增加到145.71/10万,其中超过85%的肝炎病例是乙型肝炎;甲肝发病逐年减少,乙肝、丙肝和戊肝发病逐年增加,甲、乙、丙和戊肝发病率年平均变化百分率分别为-13.00%、4.23%、28.78%和11.28%;15岁以下人群乙肝发病的比例在2005-2010年间显著降低。结论预防乙肝是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的重点;疫苗在病毒性肝炎的防治中起到重要作用;应密切关注甲肝的发病,同时高度重视丙肝和戊肝的预防。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2005年洛阳市老城区法定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传染病防治提供决策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老城区2005年疫情进行分析。结果2005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7种计508例,死亡1例,报告发病率334.77/10万;报告丙类传染病4种计158例,报告发病率为104.12/10万。乙类传染病中前五位的是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肺结核、麻疹、淋病;血液与性传播疾病占发病总数的45.05%,肠道传染病占发病总数的15.16%,呼吸道传染病占发病总数的16.01%。乙类传染病发病主要以20~40岁工人和农民为主,丙类传染病以小学生、幼托儿童为主。结论应该加强对血液与性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加强对工人、小学生、幼托儿童的健康知识教育,加大学校传染病的监测工作,做好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