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武警新兵基础训练期间下肢应力骨折的发生因素,为制定应力骨折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2年2月于赤峰220医院确诊的48例下肢应力骨折的新兵,按照1:1的配比选取对照,对照组为同期参加训练而未发生应力骨折的新兵,配比条件是同性别、同年入伍、同期训练、参加相同训练内容。结果:新兵下肢应力性骨折发生率为10.4%(48/460)。应力骨折的危险因素为吸烟,OR值为2.009;保护因素为入伍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OR值为0.240。结论:新兵下肢应力骨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本研究显示入伍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好的新兵应力骨折的发生率较低,入伍前吸烟的新兵应力骨折的发生率高,新兵基础训练期间应循序渐进,以降低应力性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72例新兵下肢应力性骨折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兵基础训练致下肢应力性骨折(SF)的原因,为预防应力性骨折提供参考。方法查询基础训练期间就诊登记,回顾分析某部2008-2010年72例入伍新兵下肢应力性骨折,了解其发生部位和危险因素。结果应力性骨折发病率6.07%。股骨应力性骨折2例占2.78%,胫骨应力性骨折67例,占93.05%,足第二跖骨骨折3例占4.17%。入伍前缺乏运动、带伤训练、循环训练是应力性骨折的高危因素。结论新兵基础训练致下肢应力性骨折以胫骨多见,与胫骨解剖结构以及训练方法等有关,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区别对待和科学训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由军事训练导致的应力性骨折的发病因素、早期诊断及预防措施。方法对61例新兵基础训练应力性骨折进行病因调查及分析,并下部队了解训练计划及方法。结果下肢(59例)发病高峰期在训练的第2.3周,上肢(2)例。41例经休息理疗治愈,8例完全骨折无移位者经石膏固定治愈。3例骨折并移位经骨牵引治愈,9例骨折并移位者经手术内固定治愈。结论发病因素为个体内在因素及缺乏科学训练方法。开训的2~4周是预防的重点时期,早期诊断与合理练兵是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正> 疲劳骨折亦称应力性骨折,国内报道不多,我科半年内共收治10例胫骨疲劳骨折患者。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本组均为新兵,平均年龄为18.9岁,均在入伍后2~4个月之内发病。正步训练后发病6例,万米长跑后发病2例,正步训练加长跑训练后发病2例。胫骨中下1/3骨折8例,中上1/3骨折2例。双侧同时发病2例,累及腓骨者3例。10例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无任何后遗症。二、讨论: 1.诊断:新兵在行正步、长跑或长途行军训练后发病是其特点,小腿持续性疼痛,20~30天后局部出现包块、隆起,触之光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减少训练中应力性骨折的发生,回顾性分析新兵训练患应力性骨折的情况。探讨预防措施。方法:收集并整理沿海某部同年入伍一起训练的应力性骨折病例,从病源、训练科目及饮食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330例新兵,除30例训练强度不够不计其内。应力性骨折的发生城市兵占39.2%,农村兵占60.8%;5公里越野69.2%,其它训练30.8%。偏食习惯占76.9%,其它占23.1%。骨折部位:跖骨5例,胫腓骨7例,股骨颈1例。结论:为了减少本病发病率,针对发病因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对确保训练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士兵应力骨折及其预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力骨折 (Stressfracture ,SF)俗称疲劳骨折 ,自Aleman于 192 9年首次报告瑞典军队 10 0名士兵胫骨不全骨折并命名为疲劳骨折后[1] ,国外报道士兵的发病率一直居首位 ,其中以色列新兵团发病率竟高达 31% [2 ] 。国内文献报道SF发病也以士兵为主 ,并且近年来士兵SF病例的报告不断增多 ,因此亟须进一步提高对SF及其预防的全面认识。1 应力与应变研究SF首先要明确应力和应变的概念。应力是指作用在物体任一截面单位面积上产生内力强度点的力。应力作用使受力物体形状产生变化 ,称为应变。根据物体截面所受应力…  相似文献   

7.
下肢应力骨折的X线诊断(附28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小余  鲁宏 《重庆医学》2003,32(7):953-954
应力骨折又称“疲劳骨折” ,多见于新兵、运动员、舞蹈演员、工人、跑步者、护士、医生等[1] 。发生在下肢者 ,以跖骨和胫骨多见 ,而后者目前有增多的趋势。本病X线表现缺乏特异性 ,易误诊为骨低毒感染和骨肿瘤。作者收集 2 8例应力骨折 ,探讨其X线表现及诊断价值。1 临床资料本组 2 8例下肢应力骨折 ,均为男性武警战士 ,年龄 17~ 2 2岁 ,共 2 1例 ,平均 18.8岁 ,均发育良好 ,体检合格 ,无明确的外伤史 ,2 2例为入伍后参加急训的新兵 ,6例为参加高强度训练的老兵。主要症状为患处局限酸痛、隐痛、活动后加剧 ,休息后减轻 ,大多数尚能坚持…  相似文献   

8.
疲劳性骨折亦称应力性骨折,是军体训练中常见的损伤,尤其是新兵,发病率很高。以色列新兵团发病率高达31%,国内黄昌林等报告发病率为16.9%,应引起重视。总结我院自1994年以来收治战士疲劳性骨折126例中,当年度入伍新兵占92%,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例资料 本组共126例,男108例,女18例,其中当年度入伍新兵116倒,次年8例,第3年2例。年龄:18岁78例,19岁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 1996年~ 1998年度新兵在入伍训练时发生的足踝部疲劳性损伤的 195 7名伤病员作了回顾性调查分析 ,并对足踝部训练伤的发生机理及致伤因素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一些较为合理的防治措施 ,以供在以后的军事训练中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扭伤挫伤情况与新兵基础训练的强度及项目的相关性,从而为预防损伤提供依据。方法对已诊断为扭伤或挫伤的126例某部新兵的病历资料进行查阅及回顾分析,从训练损伤发生的多发项目、训练强度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及初步的探讨。结果入伍前受伤史与损伤的关系X2值为4.374(P0.05),有显著意义;单兵战术、400m障碍是训练损伤的多发项目,强度越大,损伤比例越高。结论新兵训练强度越大及项目越集中,损伤比例越高。  相似文献   

11.
疲劳性骨折又称应力性骨折或行军骨折,多为隐性骨裂,常见于新兵基础训练的初期阶段(2~7周),以下肢长管状骨和跖骨多见,发生率高达20%~30%[1]。我院自1995年1月以来,收治8例非暴力因素所致的股骨干疲劳性骨折患者,均为5 km长跑训练中致伤的新兵。作者对其致伤过程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本组8例均为男性新兵,年龄17~19岁,平均年龄18.2岁。骨折部位:股骨中下段3例,下段5例;右侧7例,左侧1例。骨折类型:斜型4例,粉碎型3例,横断型1例。1.2 主要病史与X线表现8例患者均无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由军事训练导致的应力性骨折的发病因素、早期诊断及预防措施. 方法 对29例士兵及入警大学生学员基础军事训练致应力性骨折进行病因调查及分析,并下部队了解训练计划及方法. 结果 下肢(26例)发病高峰期在训练的第2、3周,上肢(3)例.9例经休息理疗治愈,8例完全骨折无移位者经石膏固定治愈.3例骨折并移位经骨牵引治愈,9例骨折并移位者经手术内固定治愈. 结论 发病因素为个体内在因素及缺乏科学训练方法.开训后的2-4周是预防的重点时期,早期诊断与合理练兵是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胫骨疲劳性骨折又名应力性骨折,在部队又称新兵应力骨折或行军骨折。我们自1989年11月至1991年11月共诊治24例。经X线检查证实22例。两例误诊骨肿瘤,但经手术证实为疲劳性骨折。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4例均为男性,年龄18至22岁,为新入伍战士。都有参加长跑,长途行军,登山、跳木马等训练后,患侧小腿局部隐痛,酸胀、麻木等症状,休息时减  相似文献   

14.
申国光  左振雄  王贤义 《广西医学》2001,23(6):1472-1473
疲劳性骨折也称为行军骨折〔1〕或称为应力性骨折〔2〕,是因为长期反复的轻微伤力引起 ,或由于训练过度疲劳及长途行走所致的一种骨折 ,也可以说是由于没有科学的训练计划 ,强制性训练而过度疲劳所致的骨折 ,现将我院几年来收治经临床证实诊断4 2例疲劳性骨折及X线表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4 2例均为男性 ,新入伍战士平均年龄 19 5岁 ,病程平均四周 ,均有长跑、行走急行军训练史 ,因训练八周左右出现局部疼痛酸胀 ,逐渐加重 ,活动疼痛、受限 ,其中 6例因单双杠训练时 ,下肢撞击杠木上 ,症状加重而就诊 ,主要临床症状为局部…  相似文献   

15.
军事训练中应力性骨折76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由军事训练导致的应力性骨折的发病因素、早期诊断及预防措施。方法:对76例军训中应力性骨折进行病因调查及分析,并下部队了解训练计划及方法。结果:第一年度兵(54例)发病高峰在训练的第2,3周,第二年度兵(22例)发病高峰在训练的第3,4周。59例经休息、理疗治愈,6例完全骨折无移位者经石膏固定治愈,3例骨折并移位者经骨牵引治愈,8例骨折并移位者经手术内固定治愈。结论:发病因素为个体内在因素及缺乏科学训练方法。开训的2-4周是预防的重点时期,早期诊断与合理练兵是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新兵髌股疼痛综合征伤情分布情况。方法对2009年度某旅入伍参训新兵572例进行髌股疼痛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发病时间段分布、发病科目分布、发病人群分布。结果新兵髌股疼痛综合征54例,发病率9.4%;在第4周及第7~8周各有一发病高峰;发病训练科目主要集中在越野长跑及障碍训练中;入伍前为学生组发病率较高。结论严格新兵入伍筛选,提高新兵身体素质,执行《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科学施训,加强宣教,对降低新兵髌股疼痛综合征发病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便携式彩超高频探头观测新兵军训期间双侧胫骨前内侧骨膜厚度的动态变化,从而了解高频超声对应力性骨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2012年12月~2013年4月,随机抽取300名右利手新兵作为研究对象,开训前均无下肢疼痛等不适症状。于开始训练前、训练1个月后及3个月后分别应用便携式彩超高频探头逐一测量双侧胫骨前内侧骨膜厚度。自胫骨结节至内踝之间分为上、中、下三等分,测量上等分和下等分,记录测量数据并进行对比。结果训练1个月后及3个月后双侧胫骨前内侧骨膜平均厚度均较开始训练前明显增厚(P ﹤0.05);训练1个月后及3个月后双侧胫骨前内侧骨膜平均厚度差异不显著(P ﹥0.05)。以训练1个月后双侧胫骨前内侧骨膜增厚为著;以右侧胫骨前内侧骨膜上等分增厚为著。本组共有15例发生胫骨应力性损伤,其中右侧12例、左侧3例,上等分11例、下等分4例。应力性骨损伤的程度随着军训时间延长或强度加大而逐渐加重。结论便携式彩超高频探头对软组织病变具有良好的分辨能力,能及时准确地观测胫骨骨膜厚度的变化,可作为新兵军训阶段下肢应力性骨损伤的首选检查和诊断方法。右侧胫骨上等分为应力性骨损伤的高发部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干预措施对降低新兵基础训练期四肢腱病发生率的效果,旨在为制订军事训练期腱病的防护提供依据。方法将某部参加2006年度基础训练的新兵分为干预组与同期对照组,另选2005年度的新兵作为历史对照组。伤员的收集根据就诊登记记录。干预措施采取训练强度递增法及训练内容交替法,对干预分队的参训人员进行腱病预防知识的教育及开展自我放松理疗。结果干预组腱病的发生率为3.74%,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的8.48%和历史对照组的7.20%(P〈0.01)。结论施加综合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新兵基础训练期腱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正>应力性跖骨骨折是常见的训练伤之一,2004年4月-2008年3月我院与某部卫生队以踝部胫神经阻滞辅助理疗等措施治疗应力性跖骨骨折40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均为男性新兵,年龄17~20岁,平均  相似文献   

20.
新兵基础训练期间应力性骨折的发生率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查明我军新兵基础训练期间应力性骨折的发生情况,作者于1992年1~3月,以~(99m)锝亚甲基二膦酸盐(~(99m)Tc-MDP)骨扫描为诊断依据,对某步兵师参训的1060名新兵进行了调查,发现应力性骨折的发生率为32.5%,正式开训后的第2和第7周为损伤高峰,训练强度较大的步兵分队的发生率(38.0%)高于炮兵分队(20.7%)及勤务分队(10.3%).各负重骨骼均可发生应力性骨折,但以胫骨最常见(占67%).作者指出应力性骨折是新兵对大强度军训适应过程中常见的损伤,不适当地增加训练强度可导致损伤人数的增多.应采用更科学的训练方法以减少应力性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