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哮喘是一种呼吸系统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特征是气道高反应性、气道慢性炎症、黏液分泌和气道重塑。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种多功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参与介导哮喘的免疫应答、抗原呈递、炎症反应和细胞迁移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MSC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详尽机制尚未被充分研究。MSC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潜在靶点。本文就MSC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3.
间充质干细胞是组织工程学和细胞治疗学中理想的种子细胞,可参与受损组织的修复。间充质干细胞除了可通过自身分化为受损组织的细胞直接参与修复外,还可通过旁分泌的形式,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发挥抗炎抗凋亡、促新生血管生成、改善组织灌注等作用,促进受损组织的内源性修复,而且这种间接修复可能比直接修复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在心肌梗死的实验探索与临床研究方面,学者已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治疗心肌梗死具有显著的作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强,分化范围广,能修复损伤的功能组织,通过移植来帮助心肌细胞再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国内外学者已成功进行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动物实验和医学临床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间充质干细胞(MSC)广泛存在于胎儿、成人骨髓、脂肪等不同组织中,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多能祖细胞,且具有广泛的免疫调节作用,在组织工程和免疫调节领域表现出极大的应用价值。MSC介导的免疫调节主要表现为免疫抑制,抑制细胞周期蛋白D2,发挥对各型免疫细胞非特异性的抗增殖及功能抑制效应。目前,对MSC免疫抑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地诺前列酮、一氧化氮等可溶性细胞因子以及调节性T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靶细胞。现就MSC免疫调节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7.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是存在于骨髓中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一类干细胞.MSCs具有如下特性:具有塑料粘附性;细胞表型为CD105+、CD73+、CD90+、CD45-、CD34-、CD14-、CD11b-、CD79α-、CD19-、HLA-DR-;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能分化为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成软骨细胞.除此之外MSCs具有低免疫原性和独特的免疫调节作用,能逃避免疫识别、抑制免疫应答.以上生物学特性使其有望用于组织修复、抑制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和代谢性疾病的细胞治疗.本文对MSCs的免疫调节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威胁着人
类健康。心肌细胞作为永久细胞,一旦坏死后将永久缺失,坏死的心肌由瘢痕取代,从而出现心力衰竭、恶性心
律失常等影响心脏功能,如何从根本上改善心脏功能是目前研究最主要的问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具有多
向分化潜能和旁分泌等功能为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一种可能。有大量研究表明,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
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将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机制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11.
12.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一种以进行性肺血管收缩、肺血管重构、右心室肥厚为特征,进而导致右心衰竭的疾病。目前治疗PH的方法仍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寻找新的治疗策略。近年来,有关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对PH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相继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重视,成为PH细胞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MSC的旁分泌机制被认为起到一个重要的治疗作用。从MSC中分离出的外泌体(exosomes,EXO)具有抑制肺血管重构的潜力,被认为是治疗PH的一种新的潜在治疗方法。本文就MSC外泌体在PH治疗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做一综述,从而为MSC的EXO治疗PH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脉冲电磁场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场强、频率的脉冲电磁场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影响。方法 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生长良好的第三代细胞进行不同场强、不同步率的脉冲电磁场刺激,MTT法则定细胞增殖水平,流式细胞仪法测定细胞周期变化。结果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脉冲电磁场刺激5d(1次/1d,每次3h)后,各实验组细胞增殖水平和(S+G2/M)期细胞数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脉冲电磁场刺激后,能促进体外培养该细胞的增殖水平,磁场参数对实验结果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庆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9)
归纳了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或动员后归巢的研究进展,按归巢的3个主要阶段讨论了其分子机制和影响因素,特别分析了移植方式对归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干细胞家族的重要成员,来源于发育早期的中胚层和外胚层,属于多能干细胞,由于其具有分化潜力大、增殖能力强、免疫原性低、肿瘤部位趋向性、取材方便、易于工业化制备等特征,有可能成为最具临床应用前景的多能干细胞。本文介绍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特性以及其在肿瘤靶向递药系统中的研究进展、临床应用现状,为间充质干细胞在肿瘤靶向递药系统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防性和治疗性血小板输注最佳剂量及间隔时间。方法 :根据血小板计数将患者分成治疗性输注组和预防性输注组 ,通过两组患者输注血小板后出血情况和输注效果的比较。结果 :治疗组及预防组输注血小板前后各项出血情况比较有极显著的差异 ,对于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隔日输注 1 0 U血小板 ,大部分出血得到控制。对于预防性的血小板输注 ,一般隔 2 d输注 1 0 U血小板 ,能达到预防出血效果。结论 :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防性和治疗性输注机采血小板最佳剂量 ,即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移植过程中出血的目的 ,还能避免因血小板输注过多造成同种免疫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大鼠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BMSCs,用流式细胞术鉴定BMSCs;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MCAO组和BMSC组;对各组大鼠进行mNSS评分和TTC染色,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脑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连续动员法获取绵羊与兔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PBMSCs),通过比较两种来源PBMSCs的获取成功率、细胞产量及生物学特性的差异,为PBMSCs移植修复关节软骨损伤及软骨组织工程的临床前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经G-CSF连续动员获取绵羊与兔外周血单核细胞,通过形态学特征、流式法分析其表面标记、体外定向诱导两种细胞三系分化(即:成脂分化、成骨分化、成软骨分化),确证获取的细胞为PBMSCs。统计并比较两种PBMSCs的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s, CFUs)、获取成功率,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并比较两种第2代PBMSCs的产量,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两种PBMSCs倍增时间,用图像处理法定量分析三系分化结果。结果:镜下见梭形绵羊和兔PBMSCs呈鱼群状排列,第2代绵羊与兔PBMSCs表达CD44、CD90,不表达CD34、CD45,三系分化结果良好。原代绵羊与... 相似文献
20.
干细胞因子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初步探讨干细胞因子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cells,BMSCs)定向迁移的影响.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BMSCs,并予以传代.利用KT-PCR方法检测BMSCs对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的表达,使用Transwell小室建立体外趋化迁移模型,评估干细胞因子对BMSCs定向迁移的影响以及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p38MAPK)抑制剂SB203580对干细胞因子诱导BMSCs迁移能力变化的影响.结果 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获得了纯化的MSCs.RT-PCR证实BMSCs表达c-kit;干细胞因子可趋化体外模型中BMSCs通过聚碳酸酯膜向下室内迁移,在0~50ng/mL浓度范围内迁移细胞数量随干细胞因子的浓度增加而增加.加入SB203580后干细胞因子诱导的BMSCs迁移受到抑制.结论 干细胞因子可以趋化BMSCs发生定向迁移,这一迁移过程的细胞内信号转导与p38MAPK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