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结构,其长度与细胞的复制及衰老有关。端粒酶是一种逆转录酶,能利用自身的RNA成分为模板合成端粒重复序列,阻止端粒缩短。造血干细胞的端粒酶活性阳性,但它的端粒仍然会随着干细胞的增殖而缓慢缩短,测定供体端粒长度对于筛选更好的干细胞以重建造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总结40例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rn cell transplant,HSCT)患在造血干细胞输注过程中的护理要点。认为在造血干细胞输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预防过敏反应及脂肪栓塞的发生,使用不带滤网的输血器;准确记录输入造血干细胞的量,严格遵守造血干细胞解冻的规章制度,是造血干细胞有效输注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端粒/端粒酶系统与人类造血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造血细胞与大多数体细胞一样,其端粒也随着细胞的每次分裂而不断丧失,因此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细胞以及不同分化阶段的造血细胞其端粒的平均长度是不同的,并显示出相应不同的增殖和分化潜能与支持造血能力。端粒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延缓造血干细胞自身端粒缩短的速度,但决不能完全阻止其丢失,并且正常造血细胞与恶性血液肿瘤细胞的端粒长度及其端粒酶活性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发现为更深入地探讨正常造血细胞增殖、分化、成熟和凋亡的调控机制以及恶性血液肿瘤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的新策略研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造血干细胞的发生,发育和分化调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体整个造血系统中,造血干细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造血干细胞的研究其实质就是对造血过程的发生、发育和调控的研究。本文从造血发生、发育和调控研究的最新进展入手,揭示了造血干细胞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在医药领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骨髓脂肪化、造血增生不良(或低下)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导致严重感染、出血和贫血为特征的综合征.AA分为遗传性AA和获得性AA,后者包括特发性AA和继发性AA.免疫功能异常及端粒缩短是AA的主要发病机制.特发性AA的治疗主要包括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免疫抑制治疗.HLA相合同胞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重型AA的首选.无HLA相合的同胞时可采用非血缘相关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免疫抑制治疗.非重型AA患者可选择免疫抑制治疗.笔者就儿童特发性AA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哺乳动物造血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于不同的解剖部位,这些部位参与了原始造血或永久造血。造血干细胞的起源问题一直是造血领域的争论焦点。以往认为,它起源于胚外的卵黄囊。然而,近年来,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造血干细胞最早起源于截然不同的区域——胚内中胚层中的主动脉-性腺-中肾区,简称AGM区。本文综述了有关造血干细胞在胚胎和AGM区中的起源与定位,AGM区造血微环境以及其中的分子调控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造血干细胞研究发展历史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1,他引:4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世界干细胞研究数十年的历史经过.它的原始研究是为了解决二次大战末在日本两次核爆炸中所见的致死性造血损伤,这也说明世界干细胞研究为什么从造血干细胞开始,而且人们长期不关心非造血干细胞在体内是否存在.20世纪50-60年代一些聪明设计的动物实验有力地暗示造血干细胞在体内的存在,动物研究又证实正常骨髓可以修复已严重破坏的骨髓,于是人们开始相信骨髓移植就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培养造血祖细胞集落的陆续发现证明造血祖细胞的存在.直至上世纪90年代,有了NOD-SCID或羊胎等体内检测造血干细胞的可靠方法之后,才划清了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的界限.本文列举了许多实例,说明实验血液学和临床血液学发展的互动性,以及其它生物学和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干细胞基础研究和临床干细胞移植的发展.比如HLA、单克隆抗体、DNA分子克隆、基因重组工程技术以及近年发展的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干涉RNA、干细胞工程技术等,使干细胞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入了21世纪的新时代.免疫治疗、间充质干细胞和干细胞工程的发展,结合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使细胞治疗多元化成为本世纪发展的新动向.本文着重地介绍了干细胞研究的每一步发展都同时出现认识上的误区,以及给干细胞研究带来了挫折.一个误区的澄清常常历时20甚至40多年之久.例如造血干细胞与祖细胞的区分;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研究在世界各国注定的失败;移植脐血缺乏的是造血干细胞,还是祖细胞;多数白血病是否起病于造血干细胞;以造血干细胞是否是基因治疗中最佳的外源基因载体;又如干细胞工程能否克隆实质脏器等等.在成体组织内存在成体干细胞是21世纪划时代的伟大发现,却也带来了误区和风波.本文重点分析了在成体干细胞发现的同时为什么会出现横向分化、去分化等缺乏科学根据的假说,以及部分同行视线混乱的根源与教训.文章指出误区的发生是由于缺乏实践和认识的片面性造成的,科学实践是检验和纠正认识片面性的唯一途径.整个干细胞研究的发展历史正是一个不断纠正认识误区的过程,也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许多疾病尤其是一些遗传性疾病与造血干细胞的内在缺陷有关,随着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基因技术的发展,一条试图有机融合上述两者技术的全新的治疗方法--造血干细胞的基因治疗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该领域中造血干细胞及载体的选择、基因转染条件的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0引言 造血干细胞是存在于造血组织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细胞,也可以说它是一切血细胞的原始细胞.造血干细胞的理论基础是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分化成熟为各种血细胞和免疫活性细胞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造血干细胞出髓及回髓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造血干细胞(HSC)移植的广泛开展,对造血干细胞因始后的回髓及造血干细胞的出髓机制的研究也不断深入。HSC的回髓是一个多步骤过程,研究发现,HSC与造血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的结合与多种粘附分子有关;大剂量化/放疗使内皮细胞结构功能发生变化,使HSC更易通过血管屏障;HSC与造血微环境的结合与lectin及粘附分子有关;HSC细胞表面lectin或回髓受体与基质细胞表面配体的特异结合是HSC与造血微  相似文献   

11.
张国淳  游泽山 《新医学》2003,34(2):120-122
1引言造血干细胞有两个主要的功能,包括分化形成不同的血细胞系和产生与其自身功能特点相似的子代细胞。后者称为自我更新,是保证造血干细胞存活的重要功能。造血干细胞在胚胎时期从卵黄囊移居至肝脏,然后进入骨髓和脾脏。人类胎儿肝脏在妊娠第十周至第二十周时是主要的造血器官。有研究犤1,2犦表明,鼠胎儿肝脏的造血干细胞比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具有更强的自我更新能力,且胎儿肝脏含有更多能长期复制的造血干细胞,其复制能力约是成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的5倍。因此,胎儿肝脏可以作为造血干细胞的一个重要来源,优于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  相似文献   

12.
造血调控与造血干细胞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广泛应用已使其成为治疗某些血液病、恶性肿瘤、遗传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作为最早开展研究的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在临床应用、细胞移植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在造血干细胞的基础研究中还有不少尚待解决的问题,如造血干细胞的获取、扩增,造血重建能力的维持,体外对造血微环境的模拟等,而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将为临床细胞移植实践,如体外大量扩增造血干细胞解决移植细胞来源、优化治疗流程、改造体内造血微环境、选择植入时间窗等提高造血干细胞动员和植入效率等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为此,现将目前造血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作一简单阐述,以期对临床移植工作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作为现今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治疗恶性血液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患者。供、受HLA配合而ABO血型不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约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20%-30%。在造血功能恢复之前,贫血、出血、感染是造成移植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输血支持疗法成为移植患者在造血功能受抑制期的重要治疗措施。我院近期收治1例ABO血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再入院输血申请时,发现仅用输血前常规交叉配血试验证实血液相容存在一定风险,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作为血液病和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在现代治疗学中占有重要位置。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PBsCT)因其采集安全简便,造血及免疫功能重建或恢复快,缩短了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性分化潜能,尤其神经干细胞移植后能产生各种血细胞类型以及CD34^-Lin^-细胞群体,经HESS-5基质细胞滋养并补充生长因子,转移得到CD34^ ,SRC检测人-鼠造血干细胞异体移植重建造血,为进一步认识和研究干细胞创建新开端。  相似文献   

16.
端粒、端粒酶与干细胞密切相关,在维持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中起重要作用。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和特异结合蛋白的复合体,富含鸟嘌呤,具有保护染色体的作用,端粒长度反映细胞的复制史及复制潜能。影响端粒长度的因素包括:端粒结合蛋白、端粒帽蛋白、端粒酶及DNA复制酶等,其中端粒酶是最主要的因素。端粒酶位于端粒末端,作用是合成端粒DNA序列,以抵消或延缓端粒随细胞分裂的不断缩短。端粒酶活性的丧失及其增殖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是造成干细胞体外复制和扩增受限的主要原因。随着组织细胞工程学的兴起,体外定向诱导干细胞分化为各种所需组织细胞已经成为研究的焦点,因此诱导和增加端粒酶的活性,维持干细胞分化、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延长干细胞的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血液恶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经有效动员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已经广泛开展,临床实践证实这一方法可迅速恢复造血功能,原因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富含造血祖细胞,以及其独特的生物学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8.
间质干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移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人们对骨髓中非造血干细胞研究的兴趣日益增加,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是和线个从骨髓中分离的非造血干细胞,除支持造血功能外,间质干细胞能分化成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腱细胞,脂肪细胞,平滑肌细胞,神经元细胞等,其具体外高度扩增,多向分化,可被移植等特性,在造血干细胞移植,组织修补,基因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就间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为其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贺文凤 《江西医学检验》2006,24(2):165-168,98
造血干细胞(hemapoietic stem cell,HSC)是最早被认识也是至今研究得最清楚的干细胞。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骨髓中只存在一种干细胞即造血干细胞,1867年Cohnheim提出了骨髓中可能存在另一类干细胞即非造血干细胞的观点,但直到1960年.Friedenstein才证实了骨髓中非造血干细胞的存在,并称之为多能基质干细胞。此后.陆续有一系列的研究证实骨髓中确有非造血干细胞的存在,因为它们的形态呈成纤维样细胞外观.  相似文献   

20.
外周血干细胞和基质祖细胞联合移植重建造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关键在于造血干细胞和基质细胞的质和量。移植前大剂量化疗和放疗预处理不仅破坏造血干细胞,并且也严重破坏基质细胞。为了加快重建造血,提高成功率,我们观察了外周血干细胞(PBSC)和基质祖细胞(MPC)联合移植的造血重建。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1 动物 8~12周龄的近交系BALB/c小鼠(由白求恩医科大学动物部提供),雌雄不限。将其分为3组:①供体组:24只,提供PBSC和MPC;②PBSC移植(PBSCT)组:12只,单纯接受PBSCT,作为对照组;③PBSC+MPC联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