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观察P波离散度对原发性高血压伴发心房颤动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笔者所在科室2009年6月~2011年6月原发性高血压伴或不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20例,并根据有无阵发性心房颤动分为两组,测量两组的Pmax、Pmin、Pd,并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并测量比较两组患者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左房内径。结果 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Pd是原发性高血压病的预测因子;两组患者舒张末期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是原发性高血压病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Pd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在高血压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将95例高血压患者按有无房颤分为两组,采用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测量Pmax、Pmin和Pd,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房内径(LA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两组间Pmax、Pmin、Pd、LAD和LVEF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max和Pd明显增大(P〈0.05),两组间Pmin、LAD和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max〉110ms+Pd≥40ms预测房颤的敏感性及阴性预测值有所下降,但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上升。结论:Pd是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的预测因子,与Pmax联合应用预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3.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功能与P波离散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心功能与P波离散度(Pd)的关系,探讨心功能指标对PAF的预测价值。方法用CDFI超声测定38例PAF患者和30例正常组的P波最大时间(Pmax)、P波离散度(Pd)。结果PAF组Pmax和Pd阳性率明显高于与对照组;Pmax+Pd联合使用,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明显高于单用者;PAF组左心房内径、左房舒张末期面积、左房收缩面积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P<0.05);左房峰值充盈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小(P<0.05);左室峰值充盈率(LvPFR)与LAPER呈正相关(r分别为0.62,P<0.01);Pd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r=-0.5678,P<0.05)。结论Pd与Pmax结合使用,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与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临床关系.方法:将88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两组,高血压病并PAf病史者为A组(共计44例), 无PAf病史的高血压病患者为B组(共计44例).在平静仰卧时进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测量12导联P波时限,其中最大P波时限(Pmax)与最小P波时限(Pmin)之差值即为Pd.结果:A组Pmax较B组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Pd较B组增高,有极显著差异(P<0.01);A组心脏射血分数(EF)较B组降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d可作为PAf的体表心电图预测指标,可作为预测PAf以及筛选和评价抗房性心律失常药物疗效和预防作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P波离散度对心房颤动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选择阵发性心房颤动者76例,另选无阵发性心房颤动者76例,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通过心电图测出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及P波离散度(Pd),然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心房颤动组Pmax为(118.55±12.19)ms,Pd为(41.46±11.71)ms。对照组Pmax为(101.41±9.12)ms,Pd为(35.51±9.80)ms。两组Pmax和P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波离散度是预测心房颤动的一个体表心电图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6.
罗华 《医药论坛杂志》2003,24(19):17-18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 (Pd)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颤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 3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颤的患者 ,观察其P波离散度 ,P波最大时限 (Pmax)。选 80例单纯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作对照分析。 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颤的Pd、Pmax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P <0 .0 1)。 结论 P波离散度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房颤的一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卢军利  董艳  邢兰访 《河北医药》2010,32(24):3483-3484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氟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病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窦律维持的影响。方法将68例老年高血压病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2组均接受常规降压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9g,3次/d)联合氟伐他汀(40mg/d)口服,随访6个月。治疗前后、随访期每3个月记录2组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记录房颤的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测量P波最大时限(Pmax)、及P波离散度(Pd),并观察生化指标的改变。结果在随访期,治疗组平均每例房颤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平均每次房颤发作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窦性心律时,对照组治疗前后Pmax,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则Pmax,Pd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氟伐他汀治疗适于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P波离散度(Pd)与阵发性特发性心房颤动(Af)的关系.方法分别观察28例Af和健康体检者Pd、P波最大时限(Pmax)及P波最小时限(Pmin)差异;对比分析13例心律平显效患者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结果 Af组较对照组Pd、Pmax增大且差异显著;治疗前后自身对照Pd减小、Pmin增大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Pd是预测特发性Af的一个心电图指标,与Af发作频率有关,可用来考察药物疗效.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发病率随年龄和心血管疾病增高,呈明显递增趋势。P波离散度(P wave dispersion,Pd)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有较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2]。本研究旨在探讨Pd在心绞痛并发心房颤动患者中作为无创性预测的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体表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有心房颤动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和培哚普利治疗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心内科治疗的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对照组使用胺碘酮联合培哚普利治疗,观察组有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等.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90.57%,对照组有效67.27%,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心率、房颤次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房内径(LAd)、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P波最大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A峰峰值流速(VA),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左心房内径(LAd)之外与治疗之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5%,对照组不良反应1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和培哚普利治疗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效果较为明确并且优于一般的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研究分析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缬沙坦对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名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缬沙坦治疗组与氨氯地平对照组,比较24个月后维持窦性心律的情况与左房大小等参数变化。结果 治疗组维持窦性心律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左房结构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缬沙坦对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维持窦性心律及改善左房功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高血压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6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坎地沙坦进行降压治疗,观察组采用氨氯地平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长期服用胺碘酮的患者房颤复发率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没有长期服用胺碘酮的患者房颤复发率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左心房内径、射血分数均较治疗前改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与坎地沙坦均可以减少高血压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房颤的复发,降低左心房内径,升高射血分数,二者比较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病合并持续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高血压病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61)和对照组(n=61),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降压、改善心律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采用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压情况以及转复率、左房内径(LAD)及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压水平、转复率、LAD以及LVMI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病合并持续性房颤临床疗效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研究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收缩和电-机械时间(A和P-A)及其离散度的变化。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3例,其中阵发房颤组(PAF组)23例,无阵发房颤组(NAF组)80例。选择健康人20例为对照组。采用TDI技术分别测量左、右房室瓣环处A和P—A值(LA和LP-A,RA和RP—A)。并计算其离散度。结果:PAF组LA、LP—A、RA、RP—A值及其离散度较另外两组明显延长(P〈0.01或P〈0.05)。NAF组LP—A、RP—A值较对照组延长(P〈0.05)。LP—A与左房大小(LAd)、左室质量指数(LVMI)、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A)、二尖瓣环处心肌舒张早、晚期运动速度峰值(Ea、Aa)、Ea/Aa等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LAd、LVMI、Ea/Aa、LP—A是预测高血压患者发生阵发性房颤的重要指标。结论:心房电-机械时间在高血压患者延长。在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延长尤为明显且离散度变大,其有望成为一种预测高血压患者发生阵发性房颤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胺碘酮对持续性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及血清超敏C反映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84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治疗,两组共治疗8周。测定患者的P波离散度(Pd)和血清hs-CRP。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均降低Pd和血清hs-CRP,并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采用胺碘酮可以降低持续性房颤患者的Pd和血清hs-CRP。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分析老年房颤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改变,进一步明确房颤病因及结构改变对心脏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应用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老年房颤患者98例,非房颤患者(对照组)85例,测定房室腔径、左室射血分数(EF)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并重点观察房腔内径。结果 (1)98例老年房颤的病因构成依次为冠心病(41.7%)、高血压心脏病(30.6%)、风湿性心脏病(15.3%)、肺源性心脏病(4.1%)、房间隔缺损(2.1%)、心肌病(2.1%)。(2)房颤组左房(LA)、右房(RA)、右室(RV)内径较对照组明显扩大(P<0.00 1)。(3)房颤组EF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肺动脉收缩压(PASP)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1)。结论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是老年房颤的主要病因;各种不同病因的房颤多伴有房室增大,其中以左房扩大最为明显;心房增大导致心脏结构改变,进而引起心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房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将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入住我科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颤患者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对照组(n=60)采用0.4mg西地兰,将其溶入至10mL浓度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中,于5min之内静脉推注完毕;观察组(n=60)采用25-100mg的胺碘酮进行缓慢静脉推注,然后以0.5-1mg/min的速度进行持续静脉滴注,直至转为窦性心律。对两组患者心电功能及生存质量进行对比。结果①两组患者最后均转复为窦性心律,且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心室率较治疗前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但是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②上述两组患者在房颤转复时间、药物用量、房颤复发率等方面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③观察组治疗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Dd)、HR、室性期前收缩[M(QR)]以及房性期前收缩[(QR)]较对照组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④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等)的比率(38.3%)要明显高于观察组(15.0%),且二者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静脉推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颤的临床治疗疗效明显,房颤时间明显缩短,胺碘酮用量发生明显减少,且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心功能指标、稳定心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治疗后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治疗AMI并发房颤中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18.
江玲 《北方药学》2020,(3):112-113
目的:分析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对比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0月—2018年9月收治的15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双盲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给予华法林治疗,观察组予以利伐沙班治疗,评定两组治疗效果、栓塞事件发生情况与肝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肝功能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肝功能指标改善显著,P<0.05。观察组(97.33%,73/75)相较于对照组(82.67%,62/75)治疗效果较高;观察组(1.33%,1/75)相较于对照组的栓塞事件发生率(13.33%,10/75)较低,P<0.05。结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予以利伐沙班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在易于提升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栓塞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深究与采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合并房颤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单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期收治的60例合并房颤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作为研究组.采用系统性回顾法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心脏彩超、心电图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并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房颤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的起病年龄、体重指数及男性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女性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心率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体重指数、心率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合并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P<0.05).结论 可通过体重指数、心率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评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发生房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贝那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19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6例;观察组用贝那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仅用胺碘酮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转复窦性心律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窦性心律转复率分别为57.29%和67.71%;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窦性心律转复率分别为32.29%和39.58%;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可使窦性心律转复率升高,不良反应少,预防复发效果优于单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