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通过与肠外营养比较,探讨胃大部分切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近年来在湖南省人民医院进行胃大部分切除的64例患者,分为肠内组和肠外组,各32例。肠内组在术后24h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肠外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肠内组给予营养支持1周后营养指标优于肠外组(P<0.05);肠内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肠外组(P<0.05)。结论胃大部分切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优于肠外营养支持,能够有效改善胃肠功能,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胃大部分切除手术实施硬膜外阻滞复合浅全麻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胃大部分切除手术患者60例,观察患者术中心率及血压变化。结果术后及时清醒,躁动较少,呕吐率低,提高康复质量。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浅全麻对循环功能影响小,麻醉安全系数高,对任何麻醉,手术意外都能主动防范,止痛完善,大大地提高了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4.
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消化道内出血再手术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永华  程寿连 《河北医药》2005,27(3):208-209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消化道内出血再手术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 对本院胃大部分切除手术后消化道内出血再手术的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的资料分析,寻找其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消化道内出血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全组胃大部分手术后消化道内出血再手术9例中,行胃壁切开缝扎止血6例,行扩大胃部分切除术2例,行十二指肠残端切除重新缝合1例。结果 9例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消化道出血再手术病人均治愈出院。无吻合口瘘及十二指肠残端瘘发生,出院后随访6个月-1年未见有再出血病例发生。结论 对胃大部分切除病人应做好术前准备工作,要提高手术的基本技巧及水平方能有效预防和杜绝,胃切除术后消化道内出血病例的发生。对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出血再手术病人应根据各种情况选用不同方式才能治愈。  相似文献   

5.
司马衡  傅忠林 《江苏医药》2002,28(7):537-537
我院自 1990年至 2 0 0 0年共行胃大部切除术696例 ,发生残胃无力症 10例 ,占 1 4 4 % ,经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取得满意疗效。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男 5例 ,女 5例 ;平均年龄 5 9 5岁 (4 4~ 76岁 )。毕Ⅰ式 1例 ,毕Ⅱ式 7例 ,毕Ⅱ式同时行胆囊切除 2例。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本组病例均手术后 4~ 6天恢复肠鸣 ,有肛门排气 ,在进流质或半流质 1~ 2天出现上腹饱胀、恶心 ,呕吐物含胆汁 ,多数为溢出性呕吐 ,其中 3例伴频繁呃逆。当日胃引流量在15 0 0ml以上。均无明显腹胀 ,无肠型。腹肌软 ,无腹部包块 ,无压痛及反跳痛 ,肠鸣音减弱或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8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行急诊胃大部分切除患者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临床资料,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急诊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结果 2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手术时间为(80.5±20.3)min,住院时间(8.5±1.5)d,术后早期胃出血者2例,胃排空障碍1例,综合性治疗后均痊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行急诊胃大部分切除28例临床效果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61例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进行探讨,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1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行急诊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全部病例行急诊胃大部分切除术,术后发生并发症11例,发生率18.03%,其中以胃排空障碍、胃出血、倾倒综合征及吻合口瘘为主。结论对于急诊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及防治术后并发症的关键,若围手术期护理不到位易引起手术并发症,延误患者病情,降低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甲状腺大部分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医治的68例甲状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术后资料开闸回顾性分析。结果无死亡例数,出现5例并发症患者,占有7.4%的比例,其中包括有2例甲状腺断面线结脱落引发再出血进行2次手术,手术后8~10 d患者恢复正常;喉上神经损伤、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和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各有1例。并做3个月至2年随访工作,无病情复发的情况发生。结论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手术方式简便,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此法针对治疗甲状腺疾病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Billroth-Ⅱ术对胃大部分切除患者术后碱性反流性胃炎的预防作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6例行胃大部分切除手术患者,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传统Billroth-Ⅱ术组(对照组)与改良Billroth-Ⅱ术组(观察组),每组38例,观察两组治疗后胃肠引流液量、剑突下持续烧灼痛、体重减轻、胆汁性呕吐及碱性反流性胃炎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胃肠引流液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碱性反流性胃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改良Billroth-Ⅱ术治疗后,能够有效减少胃肠引流液,不良反应少,碱性反流性胃炎发生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胃大部分切除后并大出血再手术治疗的疗效,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2月-2011年1月收治的胃大部分切除后并大出血患者50例,均进行再次手术治疗,包括原吻合口切除后再吻合23例,残胃切除后食道空肠吻合15例,十二指肠溃疡血管缝扎后残端造瘘7例,十二指肠溃疡腔外置后残端造瘘5例。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并分析患者再次手术的效果和预后情况。结果全部患者再次手术后出血均停止,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例,肠梗阻1例,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00%,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6个月,1例患者死于癌细胞广泛转移,1例患者死于心肌梗死,死亡率为4.00%;其余患者预后良好,未出现再次出血现象。结论再次手术是治疗胃大部分切除后并大出血的有效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医药科学》2017,(17):233-235
目的针对急性胃穿孔患者采取胃大部分切除术和单纯的修补术治疗,并对治疗效果分析比较。方法选取于2010年4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94例急性胃穿孔的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研究组采取单纯的修补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胃大部分切除手术治疗,对两组进行短期以及长期的疗效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术中流血量、术后患者第一次能够下床时间、住院耗费时间、费用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明显的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研究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胃大部分切除手术和单纯的修补手术对于急性胃穿孔患者的治疗各有好处,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摘要:临床药师对1例上消化道出血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合并感染患者进行药学监护。临床药师参考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及临床资料,从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判定、抗菌药物的选择、剂量调整等方面着手,结合患者病情变化提出用药建议并提供药学监护,发挥了临床药师的优势,得到临床医生、护士的认可,体现了临床药师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残胃癌的外科诊治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常宁市中医医院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50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结果50例中手术切除35例,切除率为70%,无手术死亡。根治切除者18例患者中,10例残胃全切除者,术后生存3年6例,5年4例,8例残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生存均为3年。12例姑息性切除者,术后生存2年6例,1.5年6例。5例短路吻合术加空肠造瘘术中,3例术后生存分别为10个月,2例生存1年。结论残胃癌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对胃切除术后者,应加强随访,定期行胃镜检查以提高早期诊断率,一经确诊应积极争取根治性手术治疗,早期诊断及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在实施肝脏大部分切除手术前后对原发性肝癌病例的护理及体会。方法选择行肝脏大部分切除手术的原发性肝癌病例12例,为其提供整体护理,总结护理方法及体会。结果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死亡病例,其中有33.3%(4/12)出现术后并发症,16.7%(2/12)为膈下积液,8.3%(1/12)为腹水,8.3%(1/12)为胆管成角,均在采取相应的治疗及护理后好转。结论在实施肝脏大部分切除手术前后应为原发性肝癌病例提供有效的整体护理,并注重体征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胃穿孔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78例急性胃穿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单纯修补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溃疡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观察组。结论根据患者病情及临床特征,在早期诊断的前提下,给予合理的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并发肠套叠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4例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并发肠套叠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病人经手术、胃肠减压、抗感染等治疗,均治愈出院,随访2个月~5年,未再出现肠套叠。结论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肠套叠较少见,但要引起我们重视和认知,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肠痉挛或肠蠕动功能紊乱,早期诊断、及时的手术探查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本文对1990-2003年行胃大部分切除术550例手术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本组25例发生胃排空障碍,发生率为4.5%。结论:用胃复安、红霉素治疗,并给予针灸足三里及中药用复方大承气汤灌肠治疗,经保守治疗均获得治愈,再次手术必须谨慎。  相似文献   

18.
胃大部切除后消化道笪建术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为民  胡志明 《江西医药》1996,31(4):235-236
  相似文献   

19.
胃手术后延迟排空时有发生,大多发生于手术后的早期,大约术后3—4d,不需特殊治疗,一般都能自行缓解,少数需特别治疗才能缓解。其发生原因较多,包括吻合口水肿、扭曲、坏死,大网膜压迫,输出襻梗阻等机械因素,但并非单纯动力胃延迟排空。本文讨论的纯属胃动力因素所致胃延迟排空,我院2005-2007年遇见5例,最短时间12d,最长38d,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管状胃与全胃食管对食管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年1月一2013年6月拟行手术的食管癌患者64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管状胃组)和对照组(全胃代食管组)各32例,比较2组手术并发症、病死率、生存率,以及术后3周、6个月、1年时的生活质量状况。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ICU监护时间、胃肠减压时间及引流量、胸腔闭式引流时间及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反流性食管炎和胸胃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较低,且与术后6个月、1年QO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6个月、1年QOL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1年观察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O.05)。结论管状胃代食管对食管术后患者的近期疗效与与全胃代食管手术相当,但患者近期生活质量状况优于全胃代食管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