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患者的起搏治疗和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比高龄与低龄老年患者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时的参数及并发症,观察患者生存年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9年至2004年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以90例高龄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为研究组,以同期、同病因、同起搏器类型的低龄老年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心室起搏阈值为(0.54±0.38)V,感知为(12.99±5.31)mV,阻抗为(718.45±218.86)Ω,心房起搏阈值为(0.68±0.28)V,感知为(2.77±1、10)mV,阻抗为(643.84±234.25)Ω,产生手术并发症有7例;对照组心室起搏阈值为(0.49±0.29)V,感知为(12.26±5、45)mV,阻抗为(778.95±321.57)Ω,心房起搏阈值为(0.59±0.24)V,感知为(2.91±1.38)mV,阻抗(667.6±183.41)Ω,产生手术并发症有5例。2组起搏器植入时的参数及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高龄与低龄老年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分别为56.77%和78.17%。结论高龄与低龄老年患者起搏治疗均安全有效,起搏植入参数及术后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高龄老年患者术后需要加强监测和护理,高龄老年患者起搏治疗长期预后理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超高龄老人(≥90岁)的临床资料,探讨其特点和安全性。方法对华东医院心内科1998年1月—2009年12月间植入永久起搏器的超高龄(≥90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31例,年龄范围90~104岁,其中植入单腔起搏器(VVI)14例,植入双腔起搏器(DDD)17例。结果 31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永久起搏器,术中及术后6月随访,未发生气胸、电极脱位、心包填塞、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只要术前充分准备,术中谨慎操作,超高龄(≥90岁)患者行永久起搏器治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我院 1 998年 1 2月至 2 0 0 2年 5月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老年及高龄老年严重缓慢心律失常31例 ,其中DDD型起搏器 1 0例 (DDD组 ) ,VVI型起搏器 2 1例 (VVI组 )。术后对这两组进行长期随访、对比 ,以探讨DDD型起搏器治疗老年及高龄老年严重缓慢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价值。1 资料及方法1 1 临床资料  31例患者中 ,男性 1 5例 ,女性 1 6例 ,年龄 6 0~ 88岁。其中DDD组 1 0例 ,VVI组 2 1例。原发疾病 :DDD组冠心病 5例 ,高血压心脏病 3例 ,窦房结退行性变 1例 ,房室结退行性变 1例 ;VVI组冠心病 1 1例 ,高血压心脏病 9例 ,…  相似文献   

4.
老年患者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护理和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老年患者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24例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老年患者术前术后所涉及的机械、生活、环境等问题所采取的护理方法及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结果本组124例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老年患者,无1例死亡,手术成功率100%。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占3.2%。结论为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老年患者提供优质、高效、安全、个性化的护理及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我科于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接受34例因各种原因需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的超高龄患者,运用舒适护理模式贯穿于超高龄患者永久起搏器植入的整个护理过程中,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的发生,明显提高了患者的舒适  相似文献   

6.
周缨  谷惠敏  陈宗建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9):2595-2596
目的分析高龄患者植人永久心脏起搏器的临床特点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对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41例高龄(≥80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临床症状、缓慢心律失常的类型、起搏模式、术中起搏参数、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41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起搏模式:心室单腔起搏器VVI29例、VⅥR2例、房室双腔起搏器DDD9例,房室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DDDRI例;心室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心房电极位于右心耳。术中无心脏穿孔、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发生电极脱位I例、囊袋血肿1例,经治疗后治愈,无感染、起搏器综合征发生。随访中死亡6例,死于术后2月至6年。结论高龄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手术风险并不增加,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曹钦  张亚伟  卢国栋 《贵州医药》2022,46(2):223-224
目的 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老年患者术后起搏器囊袋感染风险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三年来于我医院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的86例老年患者病历资料,依据术后起搏器囊袋是否出现感染分成感染组和未感染组,观察两组于一般资料上的差异性,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分析影响术后起搏器囊袋感染风险因素。结果 86名患者中有15名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感染发生率为17.44%。经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起搏器植入次数、起搏器植入时间、糖尿病史、囊袋血肿、切口脂肪液化、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贫血等方面资料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起搏器植入次数、起搏器植入时间、糖尿病史、囊袋血肿、切口脂肪液化、贫血等均是导致起搏器囊袋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为其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起搏器更换或升级、起搏器植入时间过长、既往有糖尿病史和贫血、出现囊袋血肿和切口脂肪液化为术后起搏器囊袋感染风险因素,临床需要重视对此类因素的调控,加强防护监测,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以提升手术...  相似文献   

8.
高龄患者起搏器植入后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方法 对103例永久起搏器植入老龄患者的并发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发生并发症5例,发生率4.8%,其中囊袋血肿4例,占3.8%,感染1例,占0.9%.囊袋血肿的发生多数与术前使用阿司匹林有关.结论 高龄患者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曹俊达  袁向阳  曹原  刘海龙  王琦 《江西医药》2021,56(2):212-213,216
目的 探索Micra无导线起搏器植入适应症及手术和治疗经验.方法 通过回顾分析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例因"反复黑朦"患者的临床资料,行Micra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结果 通过Micra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复查24h动态心电图未有大于2.0s长间隙,且未有起搏器植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患者置入起搏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以及如何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计256例初次置人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年龄不同,分为高龄组(〉75岁,168例)和低龄组(60~74岁,148例)。观察术中、术后起搏器阈值、感知情况,随访术中及术后7d、3个月、半年穿刺并发症及电极脱位、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性别、糖尿病病史、BMI、心房感知和起搏阈值、右心室感知和起搏阈值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龄组患者年龄、肺部疾病史患者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低龄组老年患者[(84±9)岁比(68±7)岁,63,9%(69/108)比10.1%(15/1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发生并发症共计13例,低年龄组6例,高龄组7例。与起搏器置入相关并发症5例,低龄组2例,1例穿刺过程中出现气胸,1例术后7d内出现囊袋血肿;高龄组3例,1例置入术后24h出现气胸,1例置入过程中出现血气胸,1例术后5个月发生起搏器感染。与电极导线相关并发症2例,低龄组和高龄组各I例。与起搏器相关并发症6例,其中低龄组3例,分别为电池提前耗竭2例,起搏器综合征1例;高龄组3例,分别为起搏器移位2例,起搏器感知、起搏功能障碍1例。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患者置人起搏器安全可靠,但同时要了解高龄老年患者的特殊性以及注意围手术期管理。  相似文献   

11.
植入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各种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最有效的方法。我院于2002年开展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以来,共植入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1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人工心脏起搏器双螺旋电极植入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5月钟祥市人民医院共收治的人工心脏起搏器双螺旋电极植入患者80例,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植入后的症状、心电图情况分析人工心脏起搏器双螺旋电极植入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回归分析心律失常发生的性别、年龄、术前焦虑评分、术前抑郁评分、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术前心率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人工心脏起搏器双螺旋电极植入患者80例中,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3.75%(11/80);单因素分析结果得出:性别与人工心脏起搏器双螺旋电极植入后心律失常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年龄、术前焦虑评分、术前抑郁评分、术前LVEF、术前LVEDD、术前心率与人工心脏起搏器双螺旋电极植入后心律失常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得出:年龄≥65岁、术前焦虑评分≥18分、术前抑郁评分≥18分、术前LVEF 50%、术前LVEDD 55 mm、术前心率低是人工心脏起搏器双螺旋电极植入后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人工心脏起搏器双螺旋电极植入后存在一定心律失常发生风险;高龄、术前焦虑抑郁、术前LVEF低、LVEDD低、术前心率低是人工心脏起搏器双螺旋电极植入后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起搏器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最有效、最重要的方法[1],应用已越来越普遍,目前部分市、县级基层医院已开展了此项工作,但由于经验不足,在患者术前准备、起搏模式选择、术中操作及随访等方面存在不足,为吸取经验教训,提高起搏器植入技能。现对我院2002年6月至2007年3月26例植入永  相似文献   

14.
李琪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6):2511-2512
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是治疗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然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相关医学知识,还未在广大患者及健康人群中普及,许多患者对于这种新技术新疗法存在着疑虑、焦虑、恐惧心理,尤其是老年患者,术前会产生严重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15.
高连杰  于波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1):36-37,40
目的:探讨心脏永久起搏器治疗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前后血压变化及起搏部位对血压的影响。结果:起搏器植入前后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搏器植入右室流出道、右室心尖部前后的血压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起搏器治疗能有效降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起搏部位对血压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电复律对起搏器起搏功能的影响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入起搏器治疗慢性心律失常已越来越普及,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植入起搏器后有许多因素可影响起搏功能。现就我院2例植入永久起搏器后电复律对起搏器起搏功能的影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夏莹  吴静  甄锡云 《河北医药》2013,(22):3505-3507
人工心脏起搏术是通过人工心脏起搏器发放一定频率的脉冲电流通过导线和电极传输到心房或心肌,形成人造的异位兴奋灶,以带动心搏的治疗方法。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是治疗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和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1]。目前,国内的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往往缺乏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患者对自身起搏器的工作状态、随时携带起搏器卡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且普遍对起搏器受外界干扰的顾虑较大[2]。我们对本地区起搏器植入患者进行健康需求调查,针对调查结果,采取了相应的健康教育对策,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分析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的适应症、电极导入途径、起搏器类型、临时起搏器的预先安置及并发症。 14台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 13例病人 , °房室传导阻滞 10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3例。起搏方式以心室按需型起搏为主占 11台。电极插入经头静脉切开 7例次 ,锁骨下静脉穿刺 7例次。对 7例有尖端扭转性室速、窦性停搏或心室率小于 30次 /分的病人 ,在植入埋藏式起搏器之前先植入了心室按需型的临时起搏器 ,以保证永久性起搏器的顺利植入。出现并发症 4例 ,分别为电极移位、囊袋出血和导线断裂。起搏器是目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最可靠、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起搏器作为一种有创性治疗方法,并发症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起搏器电池寿命有限,因此起搏器植入后再次手术比较常见。本文分析我院92例永久起搏器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植入起搏器的老年心脏病患者接受连续性服务的状况,为针对性开展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植入心脏起搏器的80例老年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服务组和连续服务组。连续服务组在常规服务的基础上,针对每位患者的特点,在出院后进行自我疾病认知、基本用药和康复知识等方面进行个性化指导,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和出院时对相关知识的认知状况做以比较,对比分析两组的服务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均不容乐观,但出院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有了较好的提升,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将连续服务组和常规服务组进行相关知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疾病知识和用药知识这两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建立连续服务的管理模式,可让植入起搏器的老年心脏病患者对相关知识不断得到巩固,从而在植入起搏器的老年患者中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