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肠肿瘤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全部患者均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时依据探查结果确定肿瘤的形态、大小和部位。进一步确定良性或恶性肿瘤,进行选择性切除。结果胃肠肿瘤患者平均年龄65.7岁,主要发生于胃和小肠,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和消化道出血。术前2例病理确诊;20例患者施行根治性手术治疗,12例复发再次手术,术后痊愈;1例恶性患者术后口服药物治疗;平均随诊3.5年,其中4例死亡。结论胃肠肿瘤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性,术前确诊率低,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确诊率,目前手术切除是胃肠道肿瘤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治愈率较其他方式高。  相似文献   

2.
杨保栋 《中国当代医药》2013,(7):166-166,168
目的探索胃肠肿瘤的临床特点,并对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以本院2008年10月~2011年10月行外科手术的胃肠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研究胃肠肿瘤患者临床多表现为腹痛、腹胀及消化道出血,本组28例患者均实时根治性手术治疗,12例患者病情复发并再次进行手术,进行为期1~4年的随访,死亡患者5例。结论由于胃肠肿瘤缺乏显著性临床特征,术前确诊率不高,在临床治疗中,应首先进行良恶性肿瘤判别,再选择科学的手术方式,综合分析对于提高胃肠肿瘤确诊率具有积极意义。采取手术切除治疗是目前治疗胃肠道肿瘤首选方式,治愈率情况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胃肠间质瘤的疗效及重建。方法从本院选取20位外科手术治疗胃肠问质瘤患者,平均年龄65.7岁,多发生于胃和小肠,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和消化道出血。同时,根据探查结果确定肿瘤的形态、大小和部位,进一步确定良性或恶性肿瘤,对患者均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由检察结果进行选择性切除。结果胃肠间质瘤患者术前2例病理确诊;20例患者施行根治性手术治疗,12例复发再次手术,术后痊愈;1例恶性患者术后口服药物治疗;平均随诊3.5年,其中4例死亡。结论胃肠间质瘤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性,术前确诊率低,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确诊率,目前手术切除是胃肠间质瘤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治愈率较其他方式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外科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先采取外科手术切除,术后出现腹腔内复发及肝脏转移者投用"格列卫"口服化疗,待肝脏转移灶消失、复发肿瘤缩小后再次手术切除病灶.结果 本组随访1~5年,25例均获临床治愈,其中7例术后出现腹腔内复发及肝脏转移而不能再次手术者,经投用"格列卫"口服治疗6个月至1年,有4例患者肿瘤得到控制,有3例获得再次手术时机,随访至今,效果良好.结论 外科手术切除病灶仍是目前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在Ⅰ型神经纤维瘤伴椎管内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共收集了12例Ⅰ型神经纤维瘤伴椎管内肿瘤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治疗,并对其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及术后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患者获得肿瘤全部切除,9例确诊为良性,恢复很好,肿瘤无复发;1例为恶性神经鞘瘤,术后进行正规的放射治疗,随访的1年中肿瘤无复发;2例因肿瘤巨大,术中出血较多实行姑息性减瘤术,随访期间肿瘤有缓慢的长大。结论Ⅰ型神经纤维瘤伴椎管内肿瘤的病变较小、病灶局限的患者尽量行全切除手术,肿瘤巨大而不能进行全切除者,手术的原则主要以改善美观、缓解功能障碍为主,并做到定期随访,一旦出现异常进行积极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纵隔肿瘤患者48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分析、胸部CT与X射线检查确诊,分析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4年,46例患者保持随访,随访率为95.83%。良性肿瘤患者无病情复发;合并重症肌无力的病例中,7例在术后6个月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3例患者持续药物治疗18个月后症状明显缓解。恶性肿瘤患者11例,发生脑部转移2例,肺部转移为1例,均进行化疗与放疗的维持治疗,效果良好,没有进行再次手术。结论纵膈肿瘤外科手术治疗具有较高的要求,在手术治疗前应当进行胸部CT与X射线确诊,确定发病部分,针对性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外科治疗方法,以提高GIST的外科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GIST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26例采取单纯外科手术治疗,设为A组;30例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后加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治疗,设为B组。并按照肿瘤大小的不同分别比较2组患者术后10个月和18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 2组肿瘤直径〉5cm患者术后10个月复发或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肿瘤直径3~5cm和直径〉5cm时患者术后10、18个月复发或转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手术治疗是GIST首选治疗方法,术中应确保完整切除,术后根据肿瘤直径行格列卫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32例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采取了手术治疗方法,其中单纯肿瘤切除23例,扩大切除6例,单纯探查肿瘤2例,死亡1例。结论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应在胸部X线检查的基础上,结合CT扫描及核磁共振等检查手估,以获得更高的确诊率;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切口的选择,并注意肿瘤组织大小采取妥善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外科治疗方法,以提高GIST的外科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GIST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26例采取单纯外科手术治疗,设为A组;30例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后加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治疗,设为B组.并按照肿瘤大小的不同分别比较2组患者术后10个月和18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肿瘤直径>5cm患者术后10个月复发或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肿瘤直径3-5cm和直径>5cm时患者术后10、18个月复发或转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手术治疗是GIST首选治疗方法,术中应确保完整切除,术后根据肿瘤直径行格列卫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6月手术治疗4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胃肠道间质瘤中位年龄56.7岁,主要发生于胃和小肠,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和消化道出血。术前9例诊断为间质瘤,2例获得病理确诊;40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治疗,12例复发再次手术;4例高度恶性患者术后口服格列卫靶向药物治疗;平均随诊3.5年,其中4例死亡。结论间质瘤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性,术前确诊率低,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确诊率,目前手术切除是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将成为今后治疗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小肠间质肿瘤的外科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3例小肠间质肿瘤患者,针对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方法 ,统计手术疗效。结果 13例患者均给予外科手术治疗,全部患者均经治愈成功出院,在围术期间没有出现死亡例数,2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情况,没有出现肠梗阻、吻合口等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小肠间质肿瘤的诊断早期缺乏特异性,手术前确诊率相对比较低,因此进行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患者预后情况非常重要。根治性手术切除方法是治疗小肠间质瘤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张涛 《中国当代医药》2013,(10):183-184
目的探讨临床上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措施。方法随机抽取本院住院患者36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然后分析此36例患有胃肠间质瘤疾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6例患者经手术切除及辅助治疗后全部痊愈出院,未发生任何感染和其他并发症。手术切除后的随访活动中,其中有4例患者出现复发,随后进行了二次切除术并加以辅分子靶向治疗,其他的患者全部状况良好,对没有表现复发的患者进行了胃肠镜和CT检查,均无肿瘤的局部转移或复发,本组中无死亡病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无特异性临床特征,术前的确诊率是非常低的,临床上确诊主要依赖于对患者进行的病理检查结果。目前来说手术切除的方法仍然是临床上治疗胃肠间质瘤患者的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外科手术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纵隔肿瘤患者48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胸部CT与X线检查确诊,分析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随访时间为6个月~4年,46例患者保持随访,随访率为95.83%。良性肿瘤患者无病情复发;合并重症肌无力的病例中,7例在术后6个月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3例患者持续药物治疗18个月后症状明显缓解。恶性肿瘤患者11例,发生脑部转移2例,肺部转移为1例,均进行化疗与放疗的维持治疗,效果良好,没有进行再次手术。结论纵隔肿瘤外科手术治疗具有较高的要求,在术前应当进行胸部CT与X线确诊,确定发病部分,针对性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显微手术治疗颅底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12例颅底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显微手术切除治疗,治疗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6例全切除,占50.0%,4例次全切除,占33.3%,2例部分切除,占16.7%;1例患者由于术后发生大面积脑梗死死亡;术后发生2例尿崩症,1例颅内感染,1例脑脊液漏;对存活患者进行随访后,无1例患者发生肿瘤复发情况。结论治疗颅底肿瘤患者采取显微手术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能够降低脑神经损伤率和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外科手术治疗纵膈肿瘤2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纵膈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3例纵膈肿瘤患者均在全麻下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有2例切开后肿瘤与周围组织、血管粘连无法切除取活检后证实为恶性肿瘤,手术后14 d内死亡。另外21例肿瘤全部切除,1例胸腺瘤患者并发肌无力经处理后康复,随访3~22个月无复发和死亡病例。结论外科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疗效确切,是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症状并探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本院近 3年确诊且治疗的 4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资料,开展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都采取手术治疗,病检发现良性 25例,交界性 15例,恶性 3例.另对患者开展 4年的随访,其中 1例肿瘤复发转移死亡,2例手术结束后 2年复发再次行手术治疗,余 40例患者至今存活.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术前诊断难度大,必须依靠病理学检查才能确诊,行手术方法治疗,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道小间质瘤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4年10月-2010年4月接受手术治疗的55例胃肠道小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进行随访分析。结果55例中有临床症状者占58.2%;胃部间质瘤占80.0%,其中胃上部间质瘤占52.7%。 Fletcher危险度分级极低和低度占92.7%,肿瘤直径≤1 cm危险度分级更低,Ki-67阳性与危险度分级无关。肿瘤切除采取微创手术者33例(微创手术组),其中腹腔镜下切除17例,内镜下切除14例,双镜联合局部切除2例;采取传统开放手术者22例(开放手术组),其中局部切除18例,近端胃切除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微创手术组较开放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开始进食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3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6~104个月,中位时间41个月,仅1例胃体间质瘤内镜下切除术后22个月复发。结论胃肠道小间质瘤患者仅半数有临床症状,肿瘤多生长于胃上部,危险度分级及复发风险低,Ki-67不能作为判断胃肠道小间质瘤预后的指标。微创手术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危象型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的方法。方法对21例危象型纵隔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危象型纵隔肿瘤的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并发复张性肺水肿和呼吸衰竭2例,并发心功能衰竭1例,均经治疗后好转,取得良好手术效果。结论危象型纵隔肿瘤病情急且重,应采取恰当的麻醉方式和选择适合的手术切口,尽早手术切除肿瘤,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岛叶低级别胶质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岛叶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外侧裂显微镜外科手术入路进行肿瘤切除患者21例,将其定位观察组,经额、颞叶入路行肉眼或镜下切除肿瘤患者19例,将其定为对照组,对比分析肿瘤的近全切率、并发症的发生率、肿瘤的复发状况,分析显微镜下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肿瘤的近全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2年内肿瘤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经外侧裂显微手术入路进行肿瘤切除可有效提高肿瘤的切除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避免术后疾病的复发,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8例GIST患者的诊疗情况。结果 18例均经术后病理确诊,肿瘤位于胃12例,小肠4例,结肠2例。16例完整切除,2例姑息切除,CD117阳性率96.2%,CD34阳性率75.6%。结论 GIST是一类具有恶性倾向的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多变,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标记物,手术及应用分子靶向药物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