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水平在冠心病(CH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90例CHD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稳定型心绞痛(SA)组,各30例,运用免疫比浊法测量hs-CRP、DD,运用凝血酶凝固时间测量FIB,并选择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1AMI组、UA组的血清hs-CRP、FIB、DD的水平比SA组、对照组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A组的血清hs-CRP的水平比对照组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SA组的FIB、DD水平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D患者的血清hs-CRP、FIB、DD检测,可反映出CHD患者的病情,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赵瑞春  冯秋斌 《河北医药》2011,33(10):1510-1512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的测定及分析两者与左心室功能的关系。方法 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本院心内科就诊的80例冠心病患者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标准(NYHA)进行分级,选择40例年龄相当的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左心室功能以及血清hs-CRP和D-D水平。结果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室功能以及血清hs-CRP和D-D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患者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不同则血清hs-CRP和D-D水平亦不同(P〈0.05或P〈0.01)。冠心病患者hs-CRP和D-D水平与NYHA分级、LVEDD正相关(r值分别为0.67、0.54和0.65、0.62,P〈0.05),与LVEF、FS负相关(r值分别为了0.69、-0.57和-0.72、-0.52,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和D-D水平与心脏功能显著相关,可作为诊断冠心病心脏功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脂两项(胆固醇、甘油三脂)、hs-CRP联合检测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正常健康者及75例冠心病患者分别检测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血中hs-CRP、TG、TC、检测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且各项指标间呈明显正相关。结论联合检测患者血液中hs-CRP、TG、TC、的含量,对冠心病具有很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杜金明  闫宗廷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7):2316-2317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常规治疗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30mg每天2次静脉点滴,连用14d。治疗前后测定血清hs—CRP、D-二聚体的变化并用中国卒中量表(Chine sestroke scale,CSS)及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结果两组患者hs-CRP和D-二聚体均下降,治疗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后两组CSS及BI评分指数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治疗组评分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hs-CRP、D-二聚体的水平,有益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Lp(a)]及D-二聚体(D-D)在冠心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352例冠心病患者按照临床病理类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测定上述各组血浆hs-CRP、Lp(a)、D-D水平。结果 AMI组、UAP组、SAP组血清hs-CRP、Lp(a)、D-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UAP组及SAP组各组间hs-CRP、Lp(a)、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项联合检测冠心病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各单项检测指标的阳性率(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Lp(a)、D-D水平均有明显升高,联合检测hs-CRP、Lp(a)、D-D对冠心病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华清  张祎萍 《海峡药学》2011,23(12):113-114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选择7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辛伐他汀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硝酸酯类、抗凝、抗血小板聚集、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钙拮抗剂等常规治疗。辛伐他汀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舒降之)20mg.d-1,每晚睡前口服,连用8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TC、TG、HDL-C及LDL-C水平比较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辛伐他汀组治疗8周后,患者TC、TG及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H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hs-CRP和D-二聚体水平比较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患者血浆hs-CRP和D-二聚体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或P〈0.05),且辛伐他汀组下降的幅度更明显(P〈0.05)。结论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具有降脂,抗炎和抗血栓作用,能改善血管内斑块的炎症反应,抑制血小板聚集,推测辛伐他汀可阻断和逆转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辛伐他汀组。辛伐他汀组给予口服辛伐他汀20mg.d-1,每晚睡前口服,连用8周。对照组除了不口服辛伐他汀外,其他治疗同辛伐他汀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辛伐他汀组治疗8周后,患者TC、TG及LDL-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HDL-C较治疗前明显上升,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无明显变化。辛伐他汀组治疗8周后,患者血浆hs-CRP和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变化。结论辛伐他汀对ACS患者具有降脂,抗炎和抗血栓作用,能改善血管内斑块的炎症反应,抑制血小板聚集,推测辛伐他汀可阻断和逆转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含量与冠心病患者临床类型、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冠心病患者41例(急性心肌梗死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3例,稳定型心绞痛18例),同时以2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hs-CRP、D-二聚体水平,对检测结果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作对比分析。结果 冠心病患者各组间血清hs-CRP、D-二聚体检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1例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D-二聚体检测值采用多元线性相关分析呈正相关,且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稳定型心绞痛(SAP)(P<0.01)。结论 血清D-二聚体的含量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程度有相关性,并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因此两者同时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诊断冠心病以及疗效的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35例脑梗死患者和60例体检健康人,采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血浆中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含量。结果脑梗死组血浆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其血浆中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含量就越高(P<0.05或P<0.01)。经治疗后,缓解组血浆中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含量较未缓解组低(P<0.01),未缓解组血浆中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含量较未缓解组变化不大(P>0.05)。结论 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脑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可用于观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中联合检测Hcy、hs-CRP及D-二聚体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洛阳市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50例,单纯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同时期的健康体检者50例,检测三组的相关因素: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甘油三酯...  相似文献   

11.
韩猛 《中国基层医药》2004,11(8):971-972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脂变化规律。方法 测定 4 0例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异常患者及 2 8例造影正常者血清脂蛋白 (a) [Lp(a) ]、甘油三脂 (TG)、总胆固醇 (T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水平。结果 有冠脉病变者Lp(a)水平显著高于冠脉正常者 (P <0 0 0 1)。结论 血清Lp(a)水平增高对冠心病诊断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尿酸(UA)联合血脂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0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1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尿酸紫外酶比色法检测两组血清尿酸水平,采用酶试剂法检测两组血脂水平。观察比较两组血清尿酸、血脂水平及血清尿酸阳性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为(465.3±34.5)μmol/L,阳性率为82.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1.8±24.5)μmol/L、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7.0±3.2)mmol/L、甘油三酯(TG)(4.8±0.6)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5.2±1.8)mmol/L均高于对照组的(3.8±2.6)、(1.5±0.2)、(2.2±0.9)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0.5)mmol/L低于对照组的(3.5±0.8)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血清尿酸及血脂的检测对其诊断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明显反映其指标的变化,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尿酸(UA)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34例冠心病患者(试验组)和12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进行UA及HS-CRP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冠心病患者UA及HS-CR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UA及HS-CRP水平明显升高,联合检测UA及HS-CRP对冠心病的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对冠心病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对20例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BiPAP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12周)进行血脂水平检测与比较。结果冠心病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观察组治疗前血清总胆固醇(TC)(7.47±0.12)mmol/L、甘油三酯(TG)(3.52±0.13)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73±0.11)mmol/L、载脂蛋白-B(Apo-B)(1.37±0.02)g/L明显低于治疗后14周[TC(4.5±0.03)mmol/L,TG(2.6±0.02)mmol/L,LDLc(2.8±0.06)mmol/L,Apo—B(1.02±0.02)g/L)(t=2.154,t=2.278,t=2.311,t=2.347,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14周HDLc(1.45±0.02)mmol/L,Apo—A(1.21±0.03)g/L,低于治疗前[HDLc(1.05±0.01)mmol/L、Apo—A(0.87±0.01)g/L)(t=2.234,t=2.318,P均〈0.05)]。结论冠心病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BiPAP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其脂质代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7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4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与这43例处于恢复期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检测其血清hs-CRP水平,与65例健康者对照比较。结果 SAP、UAP、AMI三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依次逐渐升高。AMI恢复期患者血清hs-CRP水平同AMI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4组患者hs-CRP水平同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显著性升高(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提示hs-CRP不仅是冠心病的一种危险因子,而且与冠心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Fas(sFas)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入选的90例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7例)的外周血sFas水平进行检测,并与3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sFas的浓度进行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sFas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随访期各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各组sFas水平的梯度差异一致。结论:sFas的升高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反映斑块不稳定的指标之一,其水平变化对了解病情,观察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周明  田满荣 《中国基层医药》2014,(14):2162-2164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调脂效果以及对冠心病疗效的影响。方法126例冠心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及治疗组66例,对照组给予冠心病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睡前服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12个月时测定血脂、肝功能及肾功能指标,并比较两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TC、TG、LDL-C均显著降低(t=5.43、5.21、4.85,均P〈0.05)。而对照组在治疗后3、12个月,TC、TG、LDL.C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两组在治疗后3、12个月TC、TG、LDL—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2、5.78、5.64、6.15、6.41、6.06,均P〈0.05)。随访过程中,治疗组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33例次,对照组为81例次,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42,P〈0.01)。结论对冠心病患者给予辛伐他汀治疗,可有效降低血脂,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提高冠心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及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将76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对照组36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加用辛伐他汀,20mg/Qn,治疗12周后评价两组患者血脂、CRP的变化,记录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能有效地降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CRP(P〈0.05),实验组治疗后TC、LDL-C及CRP下降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辛伐他汀能明显降低冠心病患者CRP水平,抑制炎症反应,降脂效果好,可有效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冠心病中的检测价值。方法将16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缺血性心肌病(ICM)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分别检测各组患者入院时的CRP含量,与健康对照组CRP的含量进行比较。结果 SAP、UAP、ICM、AMI组的CRP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UAP、ICM组的CRP含量与AM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的含量高低对判断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危险因素血脂、尿酸、纤维蛋白原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冠心病危险因素中血脂、血尿酸、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对138例冠心病患者和85例对照组采血测定血脂、血尿酸、血浆纤维蛋白原,并分析三者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与对照组TC、TG、LDL—C、HDL—C、Fib、UA有差异(P〈0.05);而冠心病组组间TC、TG、LDL—C、HDL—C、Fib、UA无差异(P〉0.05),血脂、血尿酸、血浆纤维蛋白原三者间均无相关性。结论血脂、血尿酸、血浆纤维蛋白原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可能是独立存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