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了解异常Q波发生机制及其病理意义,以提高临床利用心电图快速诊断疾病的水平。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心电图有异常Q波的50例患者进行心电图分析。结果异常Q波是心肌梗死的一种典型心电图改变,但并不是所有异常Q波都是心肌梗死,非梗死型异常Q波各具有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可在心肌病、心肌炎、肺气肿、肺栓塞、预激综合征等患者的心电图上出现。结论心电图上出现异常Q波未必是心肌梗死,有很多非梗死性疾病也可出现异常Q波,要注意观察异常Q波的特点结合临床全面分析,并注意其动态变化,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缺血患者心电图出现高耸T波的临床意义,并探讨急性心肌缺血性高耸T波出现的原因。方法:选取59例心电图表现为高耸T波的急性心肌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急性心肌缺血性高耸T波进行分析。结果:59例有急性缺血性T波高耸心电图表现的患者中,有10例未经药物治疗,患者数分钟后症状自行缓解,复查心电图,T波振幅、形态接近正常,未住院治疗;其余49例入院接受治疗,其中又有33例经临床治疗心电图恢复正常,另外16例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过程。结论:急性心肌缺血性高耸T波是心脏急症,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胸痛患者连续心电图监测,以便早期确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方法在30例患者中,根据胸痛开始5h内连续描记常规12个导联心电图,测定各导联R波、S波振幅及ST段变化,与心肌梗死前正常心电图作比较。结果所记录的心电图改变中,Ⅱ、Ⅲ、aVF导联QRS波群的S波消失,出现高尖R波,下壁心肌梗死aVL导联S波的改变也有重要诊断意义。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早期心电图最显著的改变,表现在Ⅲ、aVF、aVL导联QRS综合波终末电压的增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T波异常是心电图诊断的常见现象,本文通过分析100例体检者T波异常的原因来探讨心电图T波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常规十二导同步心电图仪采集常规心电图(ECG),并结合病史、体征、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等各项实验室检查来分析T波异常原因。结果由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T波异常占第一位,共79例。心外因素引起的T波异常占第二位,共16例。功能性T波异常与生理性因素的T波异常所占比例较少,分别为3和2例。结论诊断T波异常后,临床医师应根据常规心电图T波低平或倒置的程度、部位,并结合临床资料,来正确判定T波异常的临床意义;以便给予患者恰当治疗,减少诊断失误,减轻患者不必要的精神压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心电图有J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情况。方法选择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心电图有J波者58例为研究组,心电图无J波者62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临床情况。结果研究组发生胸闷、前壁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舒张功能减低、室性心动过速者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有J波者比无J波者临床情况差,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12导联心电图QRS波在计算机身份识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8岁以上健康成年人12导联心电图2 500份,每份心电图每个导联选择一次波形清晰、可辨的心动周期,观察记录P波、QRS波、T波的形态特征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 500份心电图中:①P波、T波分别有30 000个,2种波形均为单波形态,波形较QRS波低小,甚至平坦不能明视,且影响因素多,波形变化大,变异度大。②有30 000个QRS波,QRS波为综合波形,其中简单波29 347个(97.8%);复杂波653个(2.2%),QRS波波形高大,影响因素少,波形变化小、变异度小。结论心电图P波、T波波形小、变化大,变异度大,不适合作为身份识别的指征;而QRS波波形大、变化小、变异度小,适合作为计算机快速身份识别的指征。  相似文献   

7.
等位性Q波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心电图表现为等位性Q波患者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 通过分析93例等位性Q波的心电图表现,并将其根据临床诊断分为6个小组进行对比.结果 等位性Q波与冠心病关系最为密切,P<0.05有显著意义.与心肌粳塞程度、部位有关系,且认为心向量可帮助心电图完善对等位性Q波的鉴别.结论 等位性Q波具有临床诊断意义,建议当心电图考虑为等位性Q波时,应加做心向量助于鉴别,减少假阳性.  相似文献   

8.
<正>心电图中的P波可以直接反映左右心房的心电活动,又可以间接反映心房的形态改变。窦房结发放的激动最先引起心房除极,心电图上最先出现的就是P波,在心房激动消失或几乎消失时,或P波被QRS-T波掩盖时心电图上可看不到P波。在某些情况下虽然心房内依然完成了完整的除极活动而产生了典型的P波,但是该P波又可能与其  相似文献   

9.
李家菊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8):185-186
目的:探讨小儿心电图特点,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MAC-200型心电图机对62名正常小儿进行心电图描记,观察心电图P波、QRS波及T波特点,计算各波时长及PR间期时长。结果:小儿心电图右优势型多见,P波、QRS波及PR间期时长分别为0.07、0.71、0.14ms。T波变异较大,可出现高尖或倒置。结论:小儿心电图各波形及间期时长存在其自身特点,变异较多,在医技检查及临床诊治相关疾病时要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0.
心电图正常 T 波形态为上行肢缓慢渐行升高,下行肢急速向下返至基线的正向不对称波形。异常T 波有多种形态,目前对正常形态的正向 T 波尚无精确的正常标准。Groos.D 及楼福庆氏等曾论述关于标准导联心电图 R 波与 T 波关系在临床上的意义。作者等为了明确标准Ⅰ、Ⅱ导联心电图 R 波与 T 波相互关系,对高血压病的诊断意义,选择了100例高血压病与50例健康成年人心电图将 R 波与 T 波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其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J波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心电图有 J波的急性心肌梗死 ( AMI)患者的临床情况。方法 选择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10 2例 ,心电图有 J波者 5 0例为研究组 ,心电图无 J波者 5 2例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临床情况。结果 心电图有 J波组比心电图无 J波组发生胸闷 ( 3 0 /5 0∶ 2 0 /5 2 ,P<0 .0 5 )、前壁心肌梗死 ( 2 8/5 0∶ 18/5 2 ,P<0 .0 5 )、合并糖尿病 ( 14/5 0∶ 4/5 2 ,P<0 .0 5 )、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生舒张功能减低 ( 2 4/5 0∶ 14/5 2 ,P<0 .0 5 )、心电图检查发现室性心动过速 ( 11/5 0∶ 1/5 1,P<0 .0 5 )者多。结论 心电图有 J波者比心电图无 J波者临床情况差 ,易于发生严重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2.
异常Q波指心电图某些导联上出现起始负向波,时限≥0.04秒,深度≥后继R波的1/4,临床上并不少见。本文通过分析18例仅心电图上出现异常Q波(不伴其他心电图改变)的患者,探讨其对早期心肌病诊断的心电学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过度换气对心电图T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过度换气来院就诊的患者,心电图T波的变化,分析引起T波改变的原因。结果过度换气缓解后,T波逐渐恢复正常。结论临床工作中不应该忽视由于过度换气导致的T波改变。  相似文献   

14.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等位性Q波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分析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时等位性Q波(即不典型坏死型QRS波)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及临床意义,从而提高对心肌梗死时不典型坏死QRS波心电图表现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方法 对经临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但心电图表现不典型呈等位性Q波32例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32例中见非典型Q坡改变(临界性Q波或小q波,进展型Q波,q波顺序异常)14例(43.75%),不典型坏死型ORS改变(R波丢失,对应性R波增高,R波逆向递增,QRS波群起始部切迹、顿挫)18例(56.25%)。结论 等位性Q波心电图改变受疾病本身因素、描记部位、时间及梗死的范围程度等诸多因素影响,但等位性Q波与典型病理性Q波对诊断心肌梗死具有同样意义。体会对可疑的不典型坏死型ORS波改变应密切观察其发生的导联,进行系列的心电图描记,观察心电图动态变化,并结合临床表现及心肌酶学改变等综合分析,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正常人右胸导联心电图男女U波形态及变化规律。方法测量900名正常人V1~V6R右胸导联心电图,男女对半,分析U波形态及变化规律。结果右胸导联心电图U波只出现低平和平坦两种形态。从V1~V6R平坦U波的发生率依次增多;低平U波的发生率依次减少至V4R时其后只出现平坦U波。V1导联男性低平U波发生率多于女性(P〈0.01)。从V1→V6R U波均平坦的居多占79.3%,由低平→平坦的占20.7%(P〈0.01)。结论正常人右胸导联心电图U波形态特征及性别差异,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不同体位心电图检查结果的临床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刚民 《淮海医药》2005,23(1):32-33
目的 观察分析坐位心电图与卧位心电图的不同表现 ,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 按就诊的先后随机选择 6 0位男性被检查者分别进行坐、卧位心电图检查 ,坐卧位的先后次序随机交替。对每例坐卧位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坐位检查者心电图多数导联 QRS波振幅有明显变化 ,十二导联 QRS波总振幅无统计学意义上的改变。 4例卧位性窦性心动过缓 ,1例卧位性房性早搏 ,1例坐位性房性早搏。结论 坐位心电图 QRS波振幅与卧位心电图有所不同 ;体位改变可能出现某些心律失常。坐位心电图检查是对卧位心电图检查的完善和补充  相似文献   

17.
临床心电图尼亚加拉瀑布样T波改变与其他T波改变有明显差异,对临床协助诊断脑血管疾病有着重要意义,本院收住治疗1例心电图尼亚加拉瀑布样T波改变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心电图的不同Q波的特点鉴别心肌病及心肌梗死.方法:对于肥厚型心肌病及急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Q波的心电图特点,伴随的ST-T改变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肥厚型心肌病的异常Q波的时限、出现的导联、伴随ST-T改变等均与急性心肌梗死和陈旧性心肌梗死Q波有显著差异.结论:心电图可以简便而有效地鉴别肥厚型心肌病的Q波及心肌梗死的Q波.  相似文献   

19.
<正>双峰T波在儿童心电图中出现率明显高于成人,为了解小儿双峰T波的发生情况,加深对双峰T波临床意义的认识,笔者对443名健康学龄儿童进行心电图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变异性心绞痛的诊断价值。方法40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均给予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动态心电图ST段抬高、T波高耸、室性期前收缩、加速性室性逸搏、房室传导阻滞、巨型R波、U波倒置检出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可记录患者发作时的心电图改变,对变异型心绞痛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